摘 要:“教育是什么”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话题,从上层建筑说到生产力说,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今天教育产业化、教育民主与公平等问题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内容,乃至出现百家争鸣之势。但是这些争论都离不开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个三边关系。分析与解读这组复杂关系,对于认识教育本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既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范畴,又是历史的范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
关键词:教育本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从1978年开展讨论,至今已有30年。对问题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深入,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以至有的学者感叹说:从事几十年的教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什么是教育?似乎越来越茫然,不知所云。这说明教育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从广义的教育而言,每个人从生到老,都在受教育之中,人人对教育都有发言权。但要对教育下一个确切的、科学的定义,又非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再试图谈谈“教育是什么?”这个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
一、教育本质问题讨论概述
翻开中外教育史,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有千百条,但归其究竟,不外从社会需要论教育和从人的发展论教育。
在中国古今的教育思想中,长期存在着从社会需要论教育的观点,如《学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我国长期的革命中,又强化了这种思想,而且突出了“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的社会职能,以至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这一思想走向扩大化,直至扭曲,“文革”中的表现是最具代表性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政治和思想路线,确定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教育战线上,1978年开展的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实质上是从对教育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对传统的“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教育是生产力说,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是特殊范畴说等。这场讨论,虽未最终解决问题,但在解放思想上却起到了推进作用。现就讨论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做些简略说明。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该学说是当时讨论中的核心问题。这一学说主要是把教育视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进而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并具体化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里涉及到对社会上层建筑作何理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论述社会上层建筑时,并未把教育列入其中;社会上层建筑是否都具有阶级性,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因而由此引申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次有关教育是否是上层建筑的讨论,对否定仍然坚持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育是生产力说:该学说是针对教育是上层建筑说而提出来的,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它是与我国所提出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颖的,但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该学说把教育的育人功能突出地提了出来,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大进展。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作为专题来讲,此略。
30年间,教育的本质问题,一直在讨论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又有许多新的问题提了出来,如教育现代化问题、教育产业化问题、人力资本理论问题、教育的公平与民主问题、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问题、终身教育问题、后现代教育思潮问题,等等,都一一提上日程。这些问题为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百家争鸣之势。看来,教育本质问题,还将继续争论下去,有的问题,在后面将有所论及。
二、教育与社会和人的三边关系
从无数的定义和不尽的争论中,可否给教育下这样一个定义呢?“教育是培养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或者说“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社会活动”。这个定义如果可行的话,在教育本质中就包含了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三边复杂关系。在近代西方的教育思想中,也有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着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复杂关系。下面就这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述。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在动物中,特别是高等动物中,也有老对幼的养育和训练行为,但都属于本能活动,代代相传,没有经验的积累和发展。人类则不同,他不仅通过语言,而且通过文字,把经验积累起来,传递下去,这样才有了日后的文明和进步。因而人类发展需要教育,社会发展也需要教育,教育与人类同在,与社会共存。教育是人类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教育也是推进社会前进的工具。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财产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社会的两大生产,即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这两种生产的进行都离不开教育。[2]教育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永存,教育也永存。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与经济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和与文化的关系几个大的方面,下面对这三个方面作些简述。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性质,教育又反转来为其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
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古代教育和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来划教育,就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不同性质的教育。这两种划分法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可以二者兼而用之。我国现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既有与资本主义相同的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又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的特色。我国所实行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共同制约下,结合中国实际的产物。它既不能脱离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不能违反为人民服务的公益性的特点。因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不能不受产业化的影响,又不能完全走产业化的路,这就是当前如何办教育所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从教育的现代化来说,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有共同要求,因而可以引进和学习。但从其指导思想来说,我们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色,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人力资本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为20世纪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经济史上的革命”[3]。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迅猛发展和人员质量的提高。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同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生产关系具体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一般地讲,国家和政党决定教育方针政策,政治思想统治教育思想。在阶级斗争尖锐的时刻,教育的阶级性表现的极为明显,这是客观事实。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教育进行统治,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讲的就是这个问题。被统治阶级也利用教育来反抗统治,维护自身的利益,所谓“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4],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历史事实。所以说“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情况下,教育是有这个功能的。但不能把它扩大化,更不能把它扭曲,把阶级斗争引向邪路,这方面的教训应当牢牢记取。
当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革命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之后,“科教兴国”就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功能。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多次报告和讲话中,都反复地讲到教育的重要性问题,这些讲话、指示,已为大家所熟知,不再赘述。
当前教育的公平和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如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别问题、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问题、择校问题、弱校的提高问题、高考的改革问题等,都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所应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都应从实际出发,逐步给予恰当的解决。
再如终身教育问题,这是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提出的要求,也是人口结构不断变化提出的问题,建立“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也是教育改革的措施,这个问题已写进我国的教育法中。阶级斗争已成过去,但社会集团的差别仍然存在,这种存在可能还要长期延续下去,如果处理欠当,也还有扩大差别的可能,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教育的公平、民主问题,一定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想尽办法来解决这些复杂性。
教育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相对的独立性。我们讲教育的作用,一般是指其正面影响而言的,但不正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会起反面的作用,教育者对此也应引以为戒。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还是通过人的参与来实现的。因而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就成为教育学中的又一重大课题。
人有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两个方面,但人的主要特点是其社会性。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做些简要说明。
1.人的自然本质与教育
人的存在首先表现为自然实体,即人的肉体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各种感官。“人有两件宝,双手与大脑”,大脑是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它指挥着人的双手和各种感官运作,创造出各种奇迹,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就是指的人的这些自然实体,它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有“上智”,也有“下愚”,有天才儿童,也有弱智儿童,这是少数,多数是一般儿童。就一般的儿童来说,要没有先天的缺陷,就具备了向各方面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关键在于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儿童有年龄特征,又有发展的最佳期,教育者要很好的掌握这些,适时地促进其发展。即使是天才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其优越素质也无法得其发展,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提供了很典型的例证。相反的,一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儿童,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下,其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如一个聋哑儿童,可以通过视觉与触觉的发展来加以补偿,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教育和训练。可见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但能否得到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端赖教育与环境。
2.人的社会本质与教育
上面所说的人的遗传素质,只是人发展的先天条件,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人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它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5]。这点“几希”就体现在人的社会性上,也就是他所说的“人伦”和“仁义行”[6]。所以先天素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后天品德的形成更离不开教育。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正是由此出发,马克思才提出,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这里说的是“一切社会关系”,而不是阶级关系,包括了亲子关系、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教育工作,就是要为全面的处理好这些关系服务人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发展,但每个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又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即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在同一的教育影响下,在不同的教育对象中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受教育者接受了,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有的未被接受,甚至有的还产生了逆反心理,其效果适得其反。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越讲越引起对方的反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做到“因材施教”,创造教育良好情境,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
三、结束语
从以上所述,可以总结以下几点作为结束语:
第一,教育的概念,可否概括为:教育就是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使人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作用。
第二,教育是社会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的范畴,这是教育的普遍性,它与社会共存,与人同在,是各个社会所共有,人所必需。教育又是历史的范畴,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这是教育的特殊性。
第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是极普通,又是极复杂的。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是人人所共享,而且终生在受教育,并担负着教育子女的义务,人人对教育有发言权。但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又是极复杂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要求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而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对待,方能体现出教育的应有功能。
参考文献:
[1][5][6]十三经注疏[M].上海:世界书局,1935.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张仲实,译.上海:新中国书局,1949:(序言)3.
[3]艾慧.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集团经济研究,2007(1,下).
[4]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EB/OL].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责任编辑:宋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