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OECD对世界教育的影响引起了各方关注。学者对OECD介入世界教育的行为进行了多元解读。但从知识生产的视角审视OECD的教育行为,OECD以生产教育概念、研制教育标准、生产教育数据、提供教育服务推动世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而影响世界教育;从其影响世界教育的方式的特征方面看,OECD创制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概念和标准,并实现了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的统一;通过多元的知识产品向世界传播知识;基于循证的方式生产知识,运用比较法为各国提供借鉴,采用算法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从而增强其教育影响力。
关键词:OECD;教育影响;知识生产;行动智库
一、引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强劲。实际上,OECD建立之初只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组织,其最初关注点是“实现最高的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就业,提高成员国的生活水平,同时保持金融稳定,从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1]但应该注意的是,虽然OECD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力仍然体现在世界经济的增长与繁荣,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OECD涉足教育以来,其对世界教育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尤其是近些年其对世界教育影响力的扩张势头更显强劲。2021年其成员国已达到38个,而且欧洲委员会也参入其中,[2]自2000年以来,PISA测试已涉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大约300多万学生参加PISA测试,[3]就连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南非这些经济发展总量和人口总量颇具影响力的大国也参入其中。不仅如此,OECD还将其影响触角延伸到七国集团(G7)、二十国集团(G20)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而且OECD还帮助推动和支撑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例如德国在经历了“PISA震惊”①(PISA Shock)之后,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并召集了众多学者和教师共同起草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联邦改革政策,旨在解决2000年PISA测试中所体现出的不平等问题;英国在2012年PISA成绩结果公布之后迅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4]鉴于OECD对世界的教育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中表示:“在过去20年里,OECD对国际教育所作出的创新性贡献,鲜有组织能与之媲美。”[5]有研究者直言,OECD在国际教育政策制定中扮演核心角色,在影响力上与各国政府相抗衡,甚至超过它们。[6]这虽然有些许夸张,但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OECD的影响力。那么,一个不具有官方性质和实质控制能力的组织是如何影响世界教育的呢?
在国内,有学者认为,OECD通过有效利用行政资源、充分积聚知识力量以及合理吸取过去经验产生其全球教育治理政策的影响力;[7]授权性权威、道义性权威和专家权威使OECD成为了“全球教育治理参与者”。[8]也有学者认为,OECD通过为各国的教育改革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树立改革的“标杆”以及凭借测试内容本身的参考性意义,影响参与国的教育改革。[9]另有研究者以PISA为切入点深入地剖析了OECD是如何通过PISA测试影响全球教育的。[10-12]而国外研究者认为,OECD影响世界教育靠的是软实力,而软实力依赖于其观念生产、政策评估和数据生成。OECD不仅定义了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方案,OECD也因此获得了在国家决策各阶段的重要地位,包括从议程设置到政策制定和实施。[13]
事实上,OECD不仅通过研究结果直接影响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的走向,而且也通过学术研究成果影响了世界的学术研究,进而影响世界教育。我国学界主要通过价值取向、三大测试项目、治理政策等视角探讨OECD对世界教育的影响力,然而“国际组织的合法性和权威不是天然存在自发形成的,各个国家可能承认国际组织的政策建议和选择是明智且合法的,但可能出于主权国家自身的部分利益和原因,在最终政策的决策和落地推行过程中采取其他行动。”[14]运用知识获取权威或许是其增强对世界教育影响力的成功之道,因为“知识就是权力,并且权力就是知识”。[15]因此,本研究以知识生产为切入点,旨在探讨OECD如何通过知识生产介入世界教育,进而探讨其凭借怎样的技术与手段扩展其教育影响力。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透视OECD的教育行为,既可为我们理解和分析OECD对世界教育的影响提供别样的视角,也可为我国研究机构、智库等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OECD影响世界教育的方式
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研究的重要功能就是生产知识,而“知识生产就是研究、创造以及应用新知识的过程。”[16]分析OECD的教育行为,我们可以发现,OECD通过教育知识生产的方式,即通过创造教育概念、研制教育评价标准、收集与分析教育数据、提供教育服务,实现了教育领域概念、方法、术语、数据等要素的相互融合,进而影响世界教育。
(一)生产教育概念
概念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能形成得到国际学术界基本认可的“共同知识”。在国际学术界能够得到认可的“共同知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理论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解释,而理论用来解释的工具是它的核心概念。”[17]OECD自涉足教育以来不仅创制了一系列核心教育概念,而且进一步阐释了这些教育概念的目标指向——个人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良性运行。由此,这些教育概念不仅引发了国际学界的探讨,而且也引起了各国政策决策者的关注和认可。
当今,经济、政治生活的深远变化以及技术创新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构成了重大挑战。面对日益相互依存和复杂的世界,“人们越来越相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受良好教育的人才。”[18]于是,教育被视为个人和社会的关键投资和重要资产。因此,如何衡量教育成果以及如何确定教育成功的可靠预测因素便成为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回应这一关切,OECD于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和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项目。此项目启动以来,OECD汇集社会学专家、教育专家、政策分析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政府官员等,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的方法创制了一系列理论概念。一是对学科素养进行了定义,如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例如,OECD在2000年发布的《信息时代的素养:国际成人素养调查的最后报告》(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Fi-n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将“阅读素养”界定为:能够在家庭、工作和社区的日常活动中理解和使用印刷信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潜力。[19]OECD在2015年PISA的评估中将阅读素养定义为:“访问与检索的素养;整合与解释的素养;反思与评价的素养。”OECD在2000年和2003年的PISA测试中将科学素养界定为: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界定问题的能力;得出基于证据的结论以便理解和帮助做出关于自然界以及自然界通过人类活动发生变化的判断的能力。之后在2015年对科学素养进行了重新界定:“解释科学现象的能力,设计和评估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地解释数据和证据的能力。”[20]二是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在界定上述素养的同时,OECD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除了阅读、计算和科学等素养外,人们还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过上成功的生活,以及应对现在和未来的挑战?是否有可能确定一套有限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个人成功的生活和运转良好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这些能力的性质是什么?基于这些问题,OECD于2001年提出了“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的概念。OECD会同各领域专家从理论和循证两个角度讨论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其筛选,最终在2005年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人与工具(Using Tools Interactively)、人与自我(Interacting in Heterogeneous Groups)、人与社会(Acting Autonomously)。[21] 当然,OECD创制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如OECD在20世纪将阅读素养界定为“关于提取和处理预先编码的信息的知识与技能”,而在21世纪,OECD的定义是关于构建和验证知识的知识与技能。[22]这些概念的厘清、选择与发展不仅引起了政策分析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关注,而且也激起了学界跟进研究的热情。例如,这些概念的产生都是OECD基于成员国学界研究成果而形成的;自核心素养提出以来,我国学界对其研究的热情至今不减。
(二)研制教育标准
研制教育标准是OECD知识生产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世界发展高度融合的时代,教育成功的标杆不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标准来提升,而是“参照国际范围内表现卓越的教育体系来提升”,[23]换言之,各国要想在世界教育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须有一个全世界通用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判断,OECD研制教育标准正迎合了这一需要。OECD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以来,开发出了一系列教育发展标准。OECD的教育标准指标体系提供了关于影响个人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的许多重要特征的信息,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个体学习者和教育机构等;评价的领域包括: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到终身学习和培训等;评价的内容涵盖了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教育投入与社会产出等。
概括起来,OECD研制的教育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宏观层面的教育标准。这类指标主要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估教育影响情况,包括教育的个人和社会回报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比如1973年发表的报告《引导政府决策的教育指标体系》,该报告提出了衡量教育影响个体和社会的46个指标。[24]二是中观层面的教育标准。这类指标主要关注教育机构劳动力的供应情况,以及能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具备何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25]比如2011年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定义了职业教育课程是为学习者获得特定职业或行业的知识、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受教育者成功地完成此类课程后,将获得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职业资格,并获得相关国家当局或以职业为导向的劳动力市场的认可。[26]三是微观层面的教育标准。这类指标从微观角度关注个人的教育产出,即个人应具备哪些知识、技能与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过上成功的生活。如PISA主要评估学生运用阅读、数学和科学知识与技能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27]为各国15岁学生的素养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全面监测的标准;国际教学调查项目(TALIS)为国际性的教师教学质量确定了全球标准;高等教育学习成果测评(AHE-LO)、国际成人能力测评项目(PIAAC)等均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标准指标体系。
OECD的教育评估标准指标体系也会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变化不断修正,如2018年PISA的阅读素养标准与2009年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在如下几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更加强调多元文本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跨多个文档搜索信息、跨文本整合以生成推论、评估来源的可信度以及处理冲突信息等;将阅读流畅性定义为学生阅读文本的轻松程度和效率;将阅读定义为理解、使用、评估、反思和参与文本,以实现个人目标,开发个人知识和潜力,并参与社会等。[28]
OECD不仅在考虑各国历史、制度、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各国通用的教育标准体系,回应了各国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而且以国际比较的视角为各国树立了可供比较的标杆。因此,OECD的教育指标成为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并且被广泛参考与运用的教育指标体系,被视为世界上的权威教育指标体系之一,也是国际上监控教育发展状况的一种重要的依据。[29]
(三)生产教育数据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是知识生产的另一种形式。因为数据不仅能精准、客观地描述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能传递数据背后的信息。OECD依据其平台优势,采集了海量的数据并建成了规模庞大的数据库。OECD汇集了世界各国各领域专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传递有价值的信息。OECD的数据覆盖了教育成就、教育资源、国际学生评估、学生、教师、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等领域,包括教育机构的产出、影响教育产出的政策杠杆、投资于教育的人力和财政资源、教育系统的结构特征,以及终身教育、学习和培训的经济和社会成果(包括就业和失业)、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据、国际教学调查数据、年度教育概览数据以及与教育性别平等相关的数据。
一是通过数据提供直观比较的信息,使各国教育发展状况一目了然。例如,2020年OECD收集了获得最高教育成就的25~64岁成年人的数据。数据表明,OECD国家尽管教育发展速度很快,但到2020年仍有15%的25~34岁的年轻人没有完成高中学业,有21%的25~64岁的成年人没有高中学历;在OECD成员国,大多数年轻人(25~34岁)至少受过高中教育。然而,在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土耳其,高中以下学历为最高学历的年轻人比例超过40%。[30]
二是利用数据优势,建构大数据模型,既为各国诊断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等方面提出快速有效的决策建议,也为各国教育的发展态势进行研判与预测。例如,OECD通过“强有力的教学和学习国际调查”(TALIS Starting Strong),研究了各国幼儿教育和护理工作人员的构成,考察了哪些类型的在职培训和非正式学习活动有助于员工提升技能,分析了影响幼儿教育中心专业人员技能发展、教育中心领导能力的因素,探讨了哪些领导和管理做法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和工作方法,确定了能够降低员工压力水平和提高工作幸福感的政策。[31]如《教育政策展望2019》(Education Policy Outlook)对学校改善、教育投资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研判,并提出了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32]
三是通过数据解析建立教育与社会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直观、具体地反映各国教育发展的状态、程度及其运行规律。如OECD的调查发现,在所有的OECD国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的平均收入高于那些只受过高中教育的工人,尤其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所占比例较小的国家。但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的国家,这种收入优势差别很大。[33]再如,OECD的调查发现,从高中开始到高等教育的这段时间对于决定学生未来的教育或职业选择尤为重要。在这一时期,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在高等教育中观察到的不平等:高中课程的选择、学习成果、学生的愿望和进入高等教育的障碍。[34]
(四)提供社会服务
知识的生产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密切关联,即是说,知识的生产不仅是为人类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回应社会的诉求,为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出贡献。社会的强烈需求会引导学者关注特定领域或特定问题,运用所掌握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工具开展相关研究,并希望所生产的知识可以解决社会问题。[35]OECD依托高水平的知识生产,提供高水平的、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的、创新性的社会服务。
1.为世界各国提供教育范例
OECD根据标准和循证分析,了解全球各地的具体教育实践范例,探索世界各地教育实践范例的潜力,试图为全球提供可迁移的、有效的教育模式。一是OECD的教育数据不仅用来描述各国教育发展的状态,更是用体现比较意义的数据来表明“谁做得好”,而且还尝试通过某些指标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性来说明“为什么做得好”。[36]如芬兰2001年的PISA测试在OECD成员国中位居第一,于是芬兰便成为OECD推介的典范以及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2010年出版的《芬兰经验:世界能向芬兰学习什么?》(Finnish Lessons: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介绍了芬兰政府发展教育的经验与做法。中国上海在2009年的PISA测评中位居第一,新加坡等国也位居前列,创造了“亚洲教育新纪元”,将全球教育的目光从芬兰转移到东方。由此,中国成为欧美等国家中小学教育系统参照的标杆。[37]二是OECD还用标准与数据关联的方式证明“谁进步的更快”,比如在《墨西哥国际评估项目的经验》( Lessonsfrom PISAfor Mexico)中分析了墨西哥2000-2009年15岁学生的PISA测试成绩的变化,数据表明墨西哥在各项测试中成绩提高最大。OECD既分析了墨西哥教育的成功之处,也分析了它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为其他国家发展教育提供参照。[38]而每次PISA结果公布,都会推动一些国家与地区或大或小的政策响应或公共辩论。[39]
2.为各国提供比较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
OECD通过对教育标准的研制,对教育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世界教育问题的策略与方案,并且将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分析者等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想法、分享经验,为世界教育及各国教育的比较和借鉴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
其一,运用发布报告的形式为成员及其合作伙伴提供数据、标准和教育发展状态。OECD每年发布的报告包括《教育政策展望》(Education Policy Outlook)、《经合组织数字教育展望》(OECD Digital Education Outlook)、《经合组织技能展望》(OECD Skills Outlook)、《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丛书》(PISA Results Series)、《教育概览:经合组织指标》(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经合组织国际比较教育统计概念、标准、定义和分类手册》(OECD Handbook for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 Education Statis-tics Concepts,Standards,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等。这些报告为各国提供了可供比较的参考证据和数据资料,为各国开展教育调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实现教育创新提供了国际视野;政府、教育政策制定者、政策分析专家和研究者也可从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中得出本国教育发展的态势和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二,通过定期召开教育会议、学术论坛,为各国了解本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现状、政策实践等提供共享平台。同时,各国也通过OECD组织的会议、论坛加强沟通与合作,分享经验,并寻求解决共性问题的方法。如OECD于2020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全球教育论坛,主题为“未来的教育与技能2030”(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由各国政府提名的代表参加,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克服COVID-19大流行期间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2021年5月举行了“未来的教育与技能2030”第三次论坛,主题为“为COVID-19后教育做好准备:通过个性化和数字课程缩小公平差距”(Preparing for Post-Covid Education:Closing Equity Gaps through Personalised and Digital Curriculum)。[40]OECD于2021年3月23~24日举行了线上会议“拉丁美洲面向未来的成人学习”(Future-Ready Adult Learning in Latin America),汇集各领域专家讨论了在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拉丁美洲成年人的技能培训,以减少失业等问题。[41]
3.使特定的问题得到关注,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议
OECD汇集了世界优秀的决策者、专家和实践人员。这些人员在教育研究中重视证据的挖掘,通过数据的搜集与分析为特定政策问题提供多学科和全视角的解释,并提供重大事项解决方案,进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例如,《德国的继续教育和培训》(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对德国继续教育和培训系统现状的评估结论是,由于数字化、人口老龄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的工作机会被创造出来,由此导致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但德国成年人基本技能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而,该报告建议德国:应该更多地关注继续教育和培训(CET)中的低技能人才的需求,并使CET系统在整体上更加连贯;制定专门针对低基本技能人群的方案和外联活动;在德国各地创造免费或低成本的学习机会等。[42]再如,OECD于2018年发布的报告《有效的教师政策:来自PISA的见解》(Effective Teacher Policies:Insightsfrom PISA)指出,大多数国家弱势学校的教师资历和经验均不如优势学校的教师,贫困学校聘用合格教师的比例更低。因此,该报告建议,政策制定者对教师的工作条件进行广泛的质量改善,让教师职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增加教师工资;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提供专门专业发展的机会。[43]
三、OECD影响世界教育的方式的特征
知识生产本身并不必然产生影响力,而“知识的有效传播和采纳是充分发挥研究成果价值的关键”。[44]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OECD通过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了其在学术领域的关注度,通过生产与传播知识产品提升了其公共领域的认可度,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增强了其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而增强了其研究成果在实践场景中的有用性,进而提升其教育影响力。OECD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的共同体,其影响世界教育的方式从知识话语到知识体系,再到知识生产的方法,均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一)OECD知识生产的话语特征
知识生产的价值在于学术创新。OECD通过对教育事实、教育问题的分析、概括,提炼出影响教育、人以及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并构建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性话语体系。
一是OECD生产了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概念,创制了一批极具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如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及其评价标准等,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体系,进而奠定了其学术话语主导地位。因为“知识生产的领导地位是由定义权的归属决定的。概念的定义权对知识生产领域尤其重要,定义权直接决定了知识话语的主导地位。”[45]
二是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政策(政治)话语。OECD对概念、标准的生产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学术探讨,而是通过积极传播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析各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果关系,“把概念视角转化为实践政策举措,以对社会有益为判断标准”。[46]搭建了学术知识与政策知识的桥梁,实现了学术话语表达与政策(政治)话语表达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其生产的知识被各国政府政策制定者使用。如今,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及其标准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OECD知识生产的体系特征
纵观OECD知识生产过程及其知识体系,其生产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理论性知识;二是事实性知识;三是观点性知识;四是政策性知识。而传播与共享是扩大这些知识及其生产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其一,OECD生产了对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的知识产品。OECD通过设立研究中心、创办专业刊物等构建了专业化知识生产体系,建立了能够持续不断地生产各种知识产品的生产线,生产了形式多元的知识产品:一是出版了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如《素养的界定和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二是发布了系列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资政建议等,如《教育概览》、《教育及培训政策》(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等。OECD通过举办研究会议、专家论坛,召开政府代表会议等形式将这些知识产品呈现给学术界、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过程参入者等,为世界学术界、各国政府、专家以及社会公众所共享,从而扩大了其在国际学术界、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影响力。
其二,OECD生产的知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政策性。知识关涉到大众生活,关涉到国家兴衰,不再只是个人闲逸的好奇,而具有公共的维度。因此,知识必须为政府利益服务。[47]也就是说,知识的重要功能是既要回应个人、社会的诉求,满足个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政策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政策性,“政策性知识,可以定义为一套或多或少稳定、连贯和基于证据的话语,使人们能够对教育政策形成诊断和建议。”[48]
梳理OECD知识生产的过程可以发现,OECD将这两方面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一是将素养与个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联系起来,并进一步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广泛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理论概念,研制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标准,为受众或利害关系人接受教育、提升素养提供行动方案、操作指南及资源等;二是基于可靠的数据,运用高质量的分析,通过国际比较,提炼最佳国际做法,为各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如OECD教育和技能理事会在对斯洛伐克利益相关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以治理和资助改革为重点的改善斯洛伐克高等教育的行动计划。[49]
(三)OECD知识生产的方法特征
“知识的形成,不仅在其理论与模式上,而且在其方法与技术上。”[50]从OECD知识生产的方法上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使其建构的理论根基扎实,问题的提出与分析、问题解决过程证据充分且严谨。
一是通过循证将常识或经验转化为理论或专业实践知识。OECD强调,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数据和分析为动力的强大知识体系,对于建立政策证据基础、指导创新和实验至关重要。[51]其一,OECD基于证据构建理论体系。例如,核心素养概念的形成、教育标准的产生均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不同领域专家的反馈,并通过严格的循证过程进行筛选与制定的。其二,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实现了数据向证据的转化。例如,OECD对三大测试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国家教育发展的状况,进而转化为不同国家评判其教育问题、实施教育改革的证据基础。
二是OECD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各国教育政策、教育效果等。其一,OECD通过某个国家或地区纵向教育数据的比较分析其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及其教育发展的态势;其二,OECD通过国与国之间横向教育数据的比较,呈现各国教育发展趋势、教育实践等,为不同国家了解本国教育在世界教育中的位置提供标准参照。因为,在全球高度融合的今天,一个国家只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才能准确判断其在世界各国的位置及其竞争力。
三是通过算法增强其研究成果的说服力。OECD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拥有各国海量教育数据,但是数据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大数据作为一堆海量的原始信息,是不能自我解释的”。[52]运用算法处理这些数据是OECD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重要途径。“算法通常用逻辑条件(关于问题的知识)和控制结构(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示计算解。”[53]分析数据知识生产的过程可以发现,OECD通过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加工、重组和处理,将人、教育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将问题以数据处理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通过数据的相关性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或方案,以增强其研究成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有用性。
四、结语
OECD通过知识生产的方式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甚至参入了一些国家的教育治理。不可排除的是,OECD以知识生产的方式参入世界教育活动有其发展教育目的之外的野心——通过从“思想智库”(think-tank)到“行动智库”(do-tank)的角色转换输出其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增长和福祉:多学科方法;加强我们对全球治理的贡献;通过国际标准来平衡全球竞争环境;扩大我们的全球影响力等”,[54]则是例证。
既然如此,世界各国的政策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为什么会接受OECD的建议,甚至允许OECD介入他们国家的教育改革?事实上,尽管OECD制定的教育议程为许多国家所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国家真正失去了决定教育政策未来走向的权力。德国不莱梅大学(University of Bremen)教授马汀·克斯汀(Martens,Kerstin)指出,通过长期发展教育统计、报告和研究,OECD取得了最无可争辩的品牌——“政治决策的科学方法”,而PISA是其中最权威的一个,其核心显然是可以用于比较的数据。[55]这说明,OECD为各国提供的教育改革的计划和方案对这些国家教育、社会的发展有益。“如果一个人能够精确地再现其情境及其工具所产生的效果,那么他就能轻易地获取或更有效地使用某种权力。”[56]因而,站在智库的立场,如何实现从“思想智库”到“行动智库”,如何为个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是智库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分析OECD的知识生产的具体做法可为我国众多智库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增强社会影响力,乃至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释:
①“PISA震惊”源于德国。德国在2000年参加了OECD举行的PISA测试,参加测试的学生的成绩不仅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国内学生成绩的差距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内部差距。PISA成绩公布后,PISA结果给德国人的第一印象是发布后的震惊,对德国产生了“海啸般的影响”,并且这一消息有数周占据了德国报纸的头条新闻,此后研究者将这次事件称为“PISA震惊”。参见:Maddalena Davoli,Horst Entorf.The PISA Shock,Socioeconomic Inequality,and School Reforms in Germany[EB/OL].[2021-11-12].https://ideas.repec.org/p/iza/izapps/pp140.html.
参考文献:
[1][54]OECD.Discover The OECD Better Policies for Better Lives[EB/OL].https://www.oecd.org/about/.
[2]OECD.Member Countries[EB/OL].https://www.oecd.org/about/members-and-partners/.
[3]OECD.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EB/OL].https://www.oecd.org/pisa/.
[4]吕云震,陈思源.教育危机下的媒体干预——PISA对英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0(3).
[5][8]丁瑞常.从“国际教育政策论坛”到“全球教育治理参与者”——经合组织在教育领域的角色流变[J].教育学报,2020(5).
[6]Meyer,H..The OECD As Pivot of The Emerging Global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Regime:How Accountable Are The Accountants?[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14,116(9).
[7]丁瑞常.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权力与机制[J].教育研究,2019(7).
[9]马健生,蔡娟.全球教育治理渗透:OECD教育政策的目的——基于PISA测试文献的批判性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9(2).
[10]李刚,陈思颖.PISA的政策影响:类型、方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7).
[11][13]吕云震,吴迪,张玲.PISA的全球扩张:测评内容、评估范围与政策影响力[J].世界教育信息,2021(2).
[12]乔鹤,徐晓丽.国际组织全球教育治理的路径比较研究——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9(8).
[14]段世飞,彭浥尘.国际组织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研究——基于“全球治理五要素”的理论框架[J].学术探索,2020(9).
[15][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盛晓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16]吕晓赞.文献计量学视角下跨学科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研究——以大数据研究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20.
[17]宋伟.核心概念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14(4).
[18][英]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4.
[19]OECD.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Fin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EB/OL].
[20]OECD.PISA 2015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M].Paris:OECD Publishing,2015:21.
[21]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EB/OL].
[22][28]OECD.21st-Century Readers Developing Literacy Skills in a Digital World[EB/OL].
[23]OECD.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与变革者——美国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学什么?[M].徐瑾劼,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
[24]刘明堂.经合组织教育指标体系的变迁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14).
[25]石岚.如何衡量教育产出?——经合组织《教育概览》产出指标分析及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26]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7:OECD Indicators[EB/OL].
[27]OECD.PISA[EB/OL].
[29]李海燕,刘晖.教育指标体:国际比较与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30]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1[EB/OL].
[31]OECD.Building a High-Qualit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Workforce:Further Results from the Starting Strong Survey 2018[EB/OL].
[32]OECD.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19[EB/OL].
[33]OECD.How Does Earnings Advantage From Tertiary Education Vary by Field of Study?[EB/OL].
[34]OECD.How Does Socio-economic Status Influence Entry Into Tertiary Education?[EB/OL].
[35]李锦.“华西学派”的知识生产特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36]丁常瑞.经合组织国际教育指标的演变及其全球教育治理功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5).
[37]Sellar,S.,Lingard,B..Looking East:Shanghai,PISA 2009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Reference societies in the Global Education Policy Field[J].Comparative Education,2013,49(4):464-485.
[38]OECD.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Lessons from PISA for Mexi-co[EB/OL].
[39]阚悦,蔡四林.以PISA推动教育变革:来自英国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40]OECD.Global Forum On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EB/OL].
[41]OECD.Future-Ready Adult Learning in Latin America[EB/OL].
[42]OECD.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EB/OL].
[43]OECD.Effective Teacher Policies:Insights From PISA[EB/OL].
[44]Yujia Zhai,Ying Ding,Fang Wang.Measuring the Diffusion of An Innovation:A 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for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2018,(3).
[45]徐勇,石健.伟大变革时代呼唤中国学术理论建构[J].探索与争鸣,2021(6).
[46]张新培.高校智库的组织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6.
[47]钱佳,黄启兵.知识视野下的政府、市场与学术:关系模型及发展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
[48][55]谢爱磊,李家新,黄咏欣.全球药方还是特洛伊木马?PISA的教育政策效应批判[J].全球教育展望,2021(2).
[49]OECD.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lovak Republic[M/OL].
[50][英]罗杰·金.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赵卫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64.
[51]OECD.Building The Future of Education[EB/OL].
[52]David Bollier.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Big Data[M].Washington DC:The AspenInstitute,2010:13.
[53]宋锴业.“算法”与国家治理创新——数据、算法与权力的知识生产与逻辑呈现[J].科学学研究,2021,(4).
[56][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盛晓明,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How does OECD Affect the World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ZhaoHuaye SunZhendong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OECD on world education drew attention in various fields.Scholars have created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OECD's intervention in the world educa-tion.However,to scan the OECD's educational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OECD promote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ducation by produc-ing educational concepts,developing educational standards,producing educational data and providing educational servic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knowl-edge production,OECD has created a series of prospective concepts and standards,and achieved the unity of academic discourse and policy discourse;disseminate knowledge to the world through diverse knowledge products:produce knowledge by evidence-based method,provide reference for countries by comparative method,and increase the persua-siveness of research results by using algorithms.
Key Words:OECD;educational influence;knowledge production;do-tank
责任编辑:赖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