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四期) > 正文

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作者:江涛 杨兆山
阅读数:394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职业教育的职责定位、办学方向、办学格局和育人机制为其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充分条件,彰显了其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民生发展保障、推动区域产业进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中,必须遵循“政治性、全面性、适配性、文化性”等实践逻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职业教育实践的“总纲”,以产教同频共振发展助推民族地区产业高移,以促进全员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以文化性视角推动民族地区物质和精神的“双维度”富裕。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结构性改革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以技能培训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水平、以研发服务助力民族地区产业迭代、以技术牵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1]这就为扎实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开展贫困治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紧密,“抓好职业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关系国家竞争力、家庭脱贫致富和个人成长成才等国计民生大小问题。”[2]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综合集成”优势,肩负起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使命担当,则是必须思考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价值

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性、社会性、教育性等多重属性”[3],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契合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4]在脱贫攻坚阶段,“职教扶贫是一种成效最为直接和稳定的根本性扶贫,”[5]具有“缩小物质贫困、消解能力贫困和消弭精神贫困”[6]等方面的巨大价值。从职业教育的职责定位、办学方向、办学格局和育人机制等维度看,在推进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中,职业教育具备助力个体增值、经济发展和意识形塑的重要作用。

(一)为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囿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的产业链、价值链相对较为初阶,制造业水平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扎实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就“必须违抗市场,努力发展制造业,不断进行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7]助力区域产业向中上游产业链攀升。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的职责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历史重任。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改变民族地区产业和人才“双失衡”的现状,快速补齐民族地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数量短板,通过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驱动,有力支撑民族地区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助力民族地区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二)为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提供民生保障支撑

民族地区是党和国家长期重点关注的扶持对象,尽管民族地区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一些脱贫人口仍是相对贫困群体。“在脱贫攻坚结束、陆续消除绝对贫困之后,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与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8]并且,随着东部发达城市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东西相对差距、城乡相对差距再次出现。而以人工智能为表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也进一步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就业和民生问题带来了挑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可以有效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既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就业,也有利于推动脱贫致富,具备保障和改善民生、维系民族区域社会稳定的独特优势。源自脱贫攻坚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破解当前社会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以“看得见”的职教回报,形成职业教育与民族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可以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特色化的生产工艺、劳动技能,形成一种“人无我有”的经济错位发展优势;可以有效缓解民族地区参与现代制造业生产劳动、参与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劳动的“技能恐慌”,避免产业迭代引发的“新失业”,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地区“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三)为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提供产业基础支撑

与脱贫攻坚阶段较为初阶的产业需求不同,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更为高端的产业支撑。囿于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民族乡村相对原生的生产方式和较为初阶的生产技能,在全面脱贫后,其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如“乡村第一、二、三产业门类不全,产业融合程度不高,脱贫乡村的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突出。”[10]这一初阶产业体系可以支撑绝对贫困治理,却难以消弭知识经济飚进所拉开的东西产业鸿沟。

职业教育因产业而生,随产业而兴,其本质特征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办学格局就是多元参与、共同育人。“职业教育和产业经济通过为对方提供物质、技能、知识和经验解决对方的发展瓶颈,同时也在对方的付出中得以分享其优势资源。”[11]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基于“教育先行”理念的指导,通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布局面向高阶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专业,以职业教育的积极超越和反向带动,为民族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AI+”改造提供方向牵引和外在助力。在“利益最大公约数”的规约下,通过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培育人才等等,破解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与工艺、培养推动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形成职业教育和民族区域产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和经济保障。

(四)为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提供民族团结支撑

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实现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和民族区域社会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本身就包含了“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环境宜居宜业”[12]的价值追求。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就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为民族区域社会提供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尽管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其育人机制的技术牵引,并将教育内容聚焦到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但教育“立德树人”的上位诉求和职业教育实践性、职业性的类型特色,决定了职业教育必然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导向,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技术技能授受的同时,职业教育“以技载道”地传递着相应的中华优秀文化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伦理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技术变革推动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以技术承载的“外源”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技术驱动提升个体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支撑。

二、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职业教育行动逻辑必须突显对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意识形塑等价值的理性观照。要突显政治性逻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职业教育实践的“总纲”;要突显适配性逻辑,以产教同频共振发展助推民族地区产业高移;要突显全面性逻辑,以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原则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要突显文化性逻辑,从文化改造的视角去推动民族地区物质和精神“双维”的共同富裕。

(一)坚持政治性实践逻辑

教育的本质不只在于人的培养,更在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从国家的立场审视,教育的政治意义远大于育人意义。尤其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科学正确地处理民族教育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领土完整、主权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社会保障。因此,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就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职业教育行动的首要位置,牢牢把握“意识指导实践”和“实践形塑意识”的教育规律,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相互促进的良性自觉。

一方面,要把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例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前提,“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经济没有搞上来,就会引起各族人民的心理失衡,影响民族关系。”[13]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14]要将其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定理想信念支撑,以强大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支撑各民族群众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实践中,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不仅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技能培训,更要旗帜鲜明地开展价值塑造。要坚持“惊涛拍岸”与“润物无声”相统整,把积极正面的宣传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隐含的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促进技术教育和思想教育相辅相成、互利共生。

(二)坚持全面性实践逻辑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是极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简单地‘均贫富’、刮‘共产风’、搞绝对平均主义,”[15]其关键理路在于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渐缩小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而“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在于缩小个人发展能力的差异,也就是人力资本开发水平的差异。”[16]尤其在智能经济时代,科技进步促使劳动市场准入标准提高,产业迭代加速也倒逼劳动者必须持续革新技能,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最大幅度地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提升民族地区群众个体价值。

一要坚持面向全员,把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有机统整,坚持面向人人、育训并举。民族地区既要面向适龄学生开展职业学历教育,还要面向各行各业人员开展社会培训。全面打造人人皆学技能、处处能学技能、时时可学技能的学习型社会,不断提升民族区域社会人力资本,提高整体技能水平,增强致富本领。努力推动民族地区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要促进全面发展,将民族地区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有机统整,把施教主体意愿和受教主体诉求有机统整。既要观照生产技能教育,也要观照智能时代生活技能教育,还要观照现代法治意识、社会公共秩序、健康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技能教育,不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三)坚持适配性实践逻辑

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能动”和“制约”的张力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无限度的“超越”,而是要立足区域实然,在区域社会“可以能”的“最近发展区”内来预设职业教育的“如何能”。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就必须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适配性,既要聚焦一域,观照职业教育与民族区域产业和文化的适配,也要放眼全局,观照职业教育与科技进步、人口变化等时代背景的适配。

一要坚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色化。要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强调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职业教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二要坚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阶化。“高级技能水平相比于基础技能水平,对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17]职业教育必须开展复杂性技能培训,缓解智能时代“机器代人”等引发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三要坚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要全面推进“产教城融合”,将民族区域社会文化优势、产业优势整合于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当中,积极建设产教城融合型社区、培育产教城融合型企业,把建设民族地区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与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新城镇结合起来,形成职业教育和民族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自觉发展格局。

(四)坚持文化性实践逻辑

根据贫困文化论的观点,经济水平的差异主要在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所持的文化差异。某种程度上,关注民族区域社会内部的群体价值,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民族区域社会的发展走向,往往比单纯的经济指标呈现更具有说服力。尽管我们否认以经济水平来定论文化的水平,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在融合与重构的扬弃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嬗进。因此,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则有必要从文化的“深根”层面,来推动民族地区物质和精神双向全面的共同富裕。

一要以技术赋能推进民族区域文化的革新。民族性格的形塑与群体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文化习得的那些观念意识和主观归属。”[18]要通过职业教育的技术赋能,直接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进而瓦解个别民族地区残存的贫困文化、落后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二要以技术流动推进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人的流动问题本质上是由人与物在不同体系间‘跨界’而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核心是社会结合的问题。”[19]实践中,职业教育要引导民族地区外部的信息、物资和人员源源不断地流入民族地区,助力民族地区群众通过进城务工等途径进一步增进对现代城市文明的理解认同。在技术流动的同时,特别要加强技术背后的文化流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情感保证。

三、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决定其价值溢出。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首先要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学历教育、社会培训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类型优势,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推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水平、核心产业、区域文化与价值的全维进阶。

(一)以结构性改革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一是以数量结构优化提供充沛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要提升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可及性,做好公平和效益的统整。在职业学校的空间布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民族地区的人口分布、文化习俗、交通距离、经济水平等区域实际,突出教育公共服务再分配的公平导向,全面统整就近入学、提升办学效益、支撑区域产业发展、释放文化辐射功能等系列需求。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以教育质量改革提供高阶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积极利用民族地区企业资源,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地方领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要全面发挥职业教育的文化辐射作用,把职业学校建成民族社区的“技能公园”,建成民族地区产业工人的“充电平台”。

三是以专业布局调整提供适配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结合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快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优化,形成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在中等教育阶段,要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将区域社会的产业要素引入学校,为统整学生的生活性知识和学校教育中的科学性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紧跟民族地区产业升级需求,编制产教对谱系图,既要应对数字革命,开展“人工智能+”的专业转型升级,又要观照民族文化,开展地方特色专业的纵深延展。

(二)以技能培训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水平

一要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建设覆盖民族城市地区的“技能公园”,建设覆盖民族乡村的“技能服务站”,建立公共技能服务云平台和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基本劳动技能、基础就业技能、高水平创业技能、生活休闲技能等民生保障类培训资源,推动公众生活方式向技能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

二要加强重点人群的技能培训。要重点开展新生代农牧民以及返乡创业人员的技能、文化培训,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储备高质量的建设力量。要实施农牧民工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城市融入全方助力。要培养一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传承人,培养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培养民族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助力。要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老年人群的技能和文化培训,最大限度地扩大致富群体、开发更多致富技能。

三要加强重点领域的技能培训。紧跟民族区域社会的产业类型结构和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开展高适配性的技术技能培训。重点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与民间绝技绝艺专项摸排和挖掘,建立民间绝技绝艺搜集、保存和传承机制,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全场景数字技能使用培训,解决数字社会结构型就业矛盾,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年龄人口间数字鸿沟,提升民族地区群众数字技能水平和数字化生存能力。积极开展绿色技能,鼓励民族地区群众开发和应用绿色技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改良设备工具、创新工艺方法,提升生产服务的环保效益。

四要形成技术技能培训的良好范式。要做好主观需求对接,从民族地区群众的个性诉求出发,开展高契合度的技能培训,以“农民化”的先导性自我学习,全方位把握民族区域社会文化实然和大众心理,在整合民族地区群众内在诉求和“外源者”主观价值的基础上,合理预设“化农民”的旨归及路径。要实施“显白式”培训,做好专业的技能知识中限制性经验的祛魅和精致编码的转译,以民族地区群众听得懂的话语做好专业术语、晦涩理论的表达转述。要做好“培训方式下沉”,基于特定情境中的“沉浸”体验,助力技术技能的习得、固化。

(三)以研发服务助力民族地区产业迭代

一要开展“致用性”的研发服务。突出职业教育研发服务的“速效性”价值,全面整合职业院校师资的理论优势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快速破解生产实践中的技术性、管理性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并依托“致用性”研究所带来的显在实效,激发民族地区群众持续进取的动力。要突出职业教育研发服务的“契合性”价值,明确区域社会的产业谱系、产业特色,通过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激励引导,确保职业教育研发服务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偕而行。突出职业教育研发服务的“可靠性”价值,与区域社会内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多种途径、多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既要了解产业技术前端“坐标点”、了解企业技术进阶“瓶颈点”,也要善假于物、整合资源,联合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展高水平的技术攻关。

二要开展“超越式”的研发服务。以教育先行理念为鉴,开展契合产业发展现状、适度引领产业进阶的技术研究服务。锁定科学技术的进步方向,围绕科技进步所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制造工艺升级、生产技术转型等,抢先开展技术技能研发布局,为服务和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抢占先机。锁定生产前端、技术尖端、产业高端,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思维固化、技术瓶颈、市场饱和等相关障碍,依托职业教育研发服务,重构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改变个别欠发达民族地区产业生态位不高、企业技术水平低阶的状况,立足原有产业基础,瞄准国家战略产业,以“数字化+”的研发理念,推进各类要素的耦合创生。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和技术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以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助力做好项目承接,不断延展民族区域产业链。

(四)以技术牵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要“以技塑文”。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需要通过技术教育的驱动来阻止贫困文化再生产、推动民族区域社会文化革新。一方面,在技术赋能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中,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扬弃进阶。进一步凝练民族文化精粹,推动民族区域小众文化与外源文化的互动融合、双向自觉,助力民族地区群众创生出具有国家本位、民族底蕴、现代特色的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在技术赋能人力资本中,助力民族社会的和谐理序。通过职业教育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向善近美、重义守信、睦乡友邻,形成乡情淳厚、民风古朴的社会风气和守望相助、礼仁和畅的社会秩序。

二要“以技强语”。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必须把技术技能教育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语言辐射的“示范性”作用,发挥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优势,为民族地区群众营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环境,发挥在校学生的“后喻教育”,积极做好家长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反哺。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语言承载价值,在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平台中,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在技能习得的同时,提升交流交往的语言能力,确保民族地区群众高起点进入劳动力市场、高水平参与智能时代社会发展。

三要“以技强志”。全面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发挥职业教育的激励功能,全面激发民族地区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培训领域,要发挥技能培训的“唤起民众”效用,借助民族地区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榜样力量,激发民族地区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杜绝“懒汉思维”和“小富即安”心理,推动民族区域社会形成依靠职业教育脱贫致富、“逆袭人生”的良好风尚。在职业学校教育领域,要积极作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工程师精神。通过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培养学生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担当;通过学生技术技能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教育,培养学生推进新技术和新工艺改进、带动社会大众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四要“以技促融”。积极开展正面灌输,在职业教育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宣传党在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结合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例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加大民族地区群众融入城市的能力培训,破解民族地区群众在“意愿”“技能”等方面的个体性阻力、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性阻力,为民族地区群众融入城市提供技能、文化和心理支撑。充分利用“高职扩招”等相关政策,以内地民族班为抓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民族班学生增强对现代城市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要积极做好民族地区“外源”精英的“在地化”培训,让更多群众了解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推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四、结语

职业教育肇端缘起中的“经世致用”底色、发展嬗进中的“富民强国”取向和脱贫攻坚中的“拔断穷根”价值等,都彰显其突出的经济价值和民生属性。推动共同富裕的高阶愿景与民族地区特色诉求的耦合,决定了职业教育助力必须把“政治性”摆在首要位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纲”,将个体赋能、产业优化与价值形塑有机统整。当然,如何做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乃至和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力,如何构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同频高移的进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我们继续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2]陈子季.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

[3]潘海生,林晓雯.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21(15).

[4]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0).

[5]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6]朱德全,吴虑,朱成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框架——基于农民工城镇化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7]沙烨.跨越财富鸿沟:通往共同富裕之路[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140.

[8]汪三贵,胡骏,徐伍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志智双扶”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9]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2/08/content_5568181.htm.

[10]蓝洁.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兴旺的行动愿景及作用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1(4).

[11]王瑜.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协同扶贫的内在逻辑、现实偏差及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3).

[12]杨煌.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与追求[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9).

[13]杨志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J].理论视野,2021(2).

[14]郝时远.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J].贵州民族研究,2021(5).

[15]李强.共同富裕的核心议题与基础条件[J].探索与争鸣,2021(11).

[16]陈峰.推进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7).

[17]李立国.共同富裕视野下的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22-01-04(15).

[18]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秘舒,凌旻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

[19]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Value, Logic and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Ethnic Areas

JiangTao YangZhaoshan

Abstract: The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 school operation direction, school operation pattern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vid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m to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ethnic areas. It highlights its important value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ful personnel, providing livelihood development guarantee, promoting the advance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es,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practical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in ethnic areas, we must follow the practical logic of being “political, comprehensive, adaptive and cultural", take solidify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main princip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We must tak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industry upgrading in ethnic regions, cultivate and train more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ll personnel, promot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two⁃dimensional" prosperity in ethnic area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ptimize the supply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through structural reform, improve the level of human resources in ethnic areas with skill training, facilitate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ethnic areas wi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rvices, an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driving force of technology.

Key words: ethnic area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on prosperity; solidify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责任编辑:王远琦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