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四期) > 正文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内涵建设向度

作者:师欢欢 后慧宏
阅读数:540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22年第5期

摘 要: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内涵建设。依据“存在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哲学逻辑阐释学校内涵建设之于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向度、价值向度和实践向度。内容向度涵盖以办学方向引领学校内涵建设目标、以师资队伍激发学校内涵建设动力、以课程教学支撑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以学校文化凝聚学校内涵建设共识。价值向度体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旨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追求。实践向度具体化为:调适办学理念,挖掘利用学校潜在的资源优势;提高校长领导力,建设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做实学校文化建设,发挥组织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学校内涵建设;义务教育;立德树人

我国义务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的普及化和均衡化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命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24万亿元,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学校办学条件“内涵化”差距巨大的问题[1],凸显“高质量”的学校内涵建设已经成为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在现有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深入挖掘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优势资源,寻求自我品质提升的发展模式。”[2]因此,学校内涵发展更为注重学校本身的内生动力,是一种以提高教育质量为追求的发展方式,以学校内涵建设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哲学角度来看也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哲学理念的逻辑结构包括“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四个环节,以学校内涵建设助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并从存在论层面确证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容向度,从价值论层面揭示学校内涵建设的价值向度,从方法论层面阐明学校内涵建设的实践向度。

一、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内涵建设内容向度

内容向度就是在对标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从强化学校内部功能出发,确证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郑金洲(2007)认为学校内涵发展要素体现在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性上,课堂、课程、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四个核心要素[3]。王晓妹(2016)从办学方向、师资队伍、课程实施、学生发展、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六个方面确定学校内涵建设的指标构成[4]。马佳宏(2018)提出学校内涵建设要基于学校组织的内在本质,将校长、教师、课程、教学、文化等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5]。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将办学方向、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和学校文化确定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容向度。

(一)办学方向:引领学校内涵建设目标

办学方向主要是为了解决“办什么学校”和“学校发展方向”等问题,明确学校内涵建设的基本目标。高质量发展对学校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要通过发展规划明确办学定位与价值取向[6]。在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科学和专业的背景下,学校内涵建设愈发依赖于学校办学方向的精准和明晰,缺乏办学方向引领的学校内涵建设必将难以有效开展和落实。一方面,办学方向为学校内涵建设对标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紧密的契合点。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全面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等为目标,提出了县域、学校办学和学生发展三个层面的质量评价指标,其中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点内容。因此,办学方向不单纯是学校建设的未来发展蓝图,还是促进学校高水平办学和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指引。另一方面,办学方向既是引领学校内涵建设的旗帜,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需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触发点”,并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7]。办学方向就是在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学校发展历史、学校外部资源和学校办学经验的优势,对学校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性和科学性规划。因此,办学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统领和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等教育实践活动,概言之,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具有明确的办学方向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师资队伍:激发学校内涵建设动力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和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学校教育环境中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的“重要他人”,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容向度是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质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学校内涵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校长的专业领导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在实现学校目标、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全校师生员工的能力,以及与全体师生员工和以家长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作用[8]。学校的变革与发展离不开校长领导力的提升,诚如戴维斯(Davies)所言,校长不应该只重视现阶段的学校发展,更应该在学校内部进行能力建设,实现学校高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9]。教师作为影响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核心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贯制”学校和“集团化”办学的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已经从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发展转向重视教师全体的专业素质提升,立足学校内涵建设来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也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课程教学:支撑学校内涵建设过程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焦点。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教育领域的新时代既要努力构建高质量的课堂,也要努力构建高质量的课程[10]。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提出学校要依据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立足本校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同时还要深化教学改革,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因而,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的“支撑点”。学校内涵建设必须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开发,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内部实际情况生成的课程,与学校内涵建设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彰显着学校高水平发展的独特气质。可以说,校本课程体现了“以校为本”“以校为基”的学校发展理念,是学校内涵建设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载体,也是义务教育高质量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学校内涵建设和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从教育产生的必要因素来看,教学活动联结了教师和学生,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既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中介系统,也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化过程。

(四)学校文化:凝聚学校内涵建设共识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学校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西蒙(Seymour)提出,学校有一种特定的文化,学校如果要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人们就必须了解并考虑到这种特定的文化[11]。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教学内容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教学方法也是文化的表达形式[12]。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是营造一种文化环境,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培养学生的重要平台,更应该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的旨归是引领全体成员形成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和组织愿景[13]。质言之,学校文化水平决定了学校内涵建设的特色与高度。真正具有特色的优质学校必将是一个具有文化自觉并将学校文化根植于特色化建设各方面的学校[14]。因此,学校文化是支持学校内涵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构建了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图表略),该系统的核心是内含于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精神文化;中层是由校长、教师、校园环境和学生构成的学校文化主体,包括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环境文化;外层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家庭、邻里社区和网络构成的学校文化认知与互动;宏观层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文化。学校文化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归属感和学校认同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此助推学校内涵建设和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内涵建设价值向度

价值向度旨在揭示学校内涵建设之于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性意义。杨清溪等(2020)认为优质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15],柳海民等(2021)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依据从部分推及整体的思路,坚持更加公平、全面的价值遵循[16]。吴晓蓉等(2022)基于高质量教育是教育主体对教育质量较为满意的价值判断,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标准包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公平而有质量[17]。综上所述,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个方面来阐释学校内涵建设之于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向度。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既是宏观目标和方法论的要求,也是微观过程和实践底线性要求[18]。学校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然需要以立德树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逻辑起点。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主要原则之一,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立德树人要求归根结底与学校内涵建设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异曲同工。一方面,学校内涵建设能够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突出德育实效。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教育问题的回答,是贯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阶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有效达成直接影响着更高层次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内涵建设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有力抓手,能够将立德树人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方式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员育人就是要求学校内涵建设要注重发挥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主导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效用的最大化。全程育人是指学校内涵建设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的系统工程,将其深入贯彻到学校各个部分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各级各类教育来说,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19]。全方位育人就是在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教材、教学、管理、文化等一切育人方式有效联结,全面营造立德树人的新格局。

(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旨归

质量是一切教育的生命线,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内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20]。坚持育人为本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必然要以高质量育人为首位。一方面,学校发挥育人主阵地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现实要求。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可塑性的学生,学校内涵建设的各要素也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和个性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旨和核心要素[21]。学校内涵建设能够优化教育过程中的课程方案、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诸多教育要素及其之间的联动关系,学生、教师、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等为核心的教育中介系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载体,并且随时随地都在表征着学校内涵。另一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要求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表明,教育改革和育人质量的提升都会回到学校这一最为核心的分析单位上[22]。学校内涵建设就是充分发挥学校内部优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到位,从而更全面、更科学和更有效地提升育人质量。

(三)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追求

我国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在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迈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必要而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办学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和文化软实力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优质均衡”相对于“均衡”而言,更为关注“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也更加重视优化教育内部结构,特别是学校内部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阿德勒(Adler)提出好的教育就是“把最好的教育提供给全民”[23]。学校内涵建设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不可替代性作用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学校内涵建设就是在外延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校内部发展,以学校内涵建设为抓手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质量,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依靠教育经费投入,学校主要通过占有外部资源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属于一种典型的依赖外部资源供给的发展模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再过多地提倡以外部的学校规模扩张来“稀释”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是寻求一种源于教育系统内部的支持力,着眼于学校发展的内生力量来促进学校实现升级转型。其二,学校内涵建设是缩小校际差异的有效途径,通过区域内校际的办学质量均衡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2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在于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薄弱学校要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将自身发展的着力点置于学校内涵建设上,通过审视自身现状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学校内涵建设来逐渐缩小与优质学校之间的内涵式发展差距。

三、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内涵建设实践向度

实践向度主要阐释如何落实学校内涵建设以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绝非只是一个纯粹式的理论构想,而是学校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助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基本单元,学校内涵建设的实践向度值得我们做出可能性的构建。依循学校内涵建设的办学方向、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和学校文化四大内容向度,学校内涵建设的实践向度要注重调适办学理念、提高校长领导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做实学校文化建设。

(一)调适办学理念,挖掘利用学校潜在的资源优势

办学理念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既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性引领,也间接影响着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有效达成。学校办学理念本身是代表学校鲜明办学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办学理念能否真正落地关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能否完成[25]。学校内涵建设需要从起点进一步升华学校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内部潜在的资源优势。首先,依据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要求,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厘定办学理念的基本定位。任何一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积淀和资源条件,切实思考如何从办学理念角度彰显办学特色,避免学校办学理念同质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精准提炼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政策进行适时调整。明确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成为优质学校的首要条件[26],办学实践的探索永无止境,办学理念的完善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只有办学理念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引领学校教育实践,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27]。由此,办学理念的确定和提出应该基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在调适办学理念的过程中把握循序渐进的创新方式。最后,办学理念的确定要寻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教育体制的各级人员和学校的服务对象都必须清楚地了解学校的使命,这是学校成功的先决条件[28]。事实上,办学理念的提出不是一种工具式的外在表达,而应该集中体现校长、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内在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

(二)提高校长领导力,建设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

在学校教育场域内,校长能够调动学校组织内部各情境和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而长效的影响作用,校长领导力对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程度而言,学校内涵建设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校长领导力水平的高低。教师、学生和教育中介系统是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既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助力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动力。首先,校长要将行政引领与专业引领相结合,做好教师专业队伍的领导者。萨乔万尼(Sergiovanni)将校长领导权威划分为官僚制的、个人的、专业的和道德的四种类型[29]。目前,中小学校长的领导方式多采用的是行政专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校长应该主动承担起一定工作量的教学任务,深入教学一线主动与教师群体保持紧密团结的关系,在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完成的基础上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其次,校长要注重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推动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建设。学校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教务处、政教处、后勤处等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开展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协调和沟通作用,是确保学校组织内部沟通畅通的关键。校长要引领中层管理人员提高协调能力和执行水平,加强学校组织内部的沟通协作。最后,校长要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促进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通过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座培训、组织校内教师评课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门的评奖评优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际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流平台,同时要鼓励年轻教师多向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提高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抓手,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依据学校特点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是学校内涵建设有效落实的必然要求。课程实施就是把官方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转变为实际运作的课程(学校实施的课程)。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到,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30]。课程体系构建属于一项系统的学校教育工程,因为课程本身包含着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教法的理解等内容。在基础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各级学校尤为重视国家课程的校本表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重视结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是学校课程指向的教育对象,学生能否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发展是评判课程实施水平的核心依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必须要重视学校现有的内部资源条件,任何不结合学校发展状况的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不切实际的。其次,要着力优化学校课程内容结构,构建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是分科课程的结构体系,注重的是科学知识教育,相对忽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学校可以在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创造适度融通的课程体系。最后,结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来构建学校自身的课程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良好的课程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高质量课程开展的基础性保障,反之,缺乏评价标准的课程体系是片面且低效的。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制定适合本学校的课程评价标准,以高水平的课程体系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并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做实学校文化建设,发挥组织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灵魂,体现着学校独特而深厚的精神气质。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能够弥漫到学校生活和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起到引领、规范、约束和升华的作用[31]。学校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实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内涵建设和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根据学校文化系统(图表略),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习组织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首先,引领学校师生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凝聚学校精神文化共识。学校文化自觉是指对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对学校文化进行自我体认和自主选择。凝聚学校精神文化共识需要全校师生对本校文化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调动学校成员参与学校内涵建设的积极性,为学校内涵建设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其次,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充分发挥学校组织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制度是学校各级组织与教学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学校制度文化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内的规范性准则,而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内部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共同价值规范,这就要求在确立学校制度时要注重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并重,激发学校组织内部的文化活力。最后,构建特色的学校环境文化,开展丰富多元的师生交流活动,形成独特的学校行为文化。独特的校园环境体现了学校的基本样式和精神风貌,通过掌握学校文化的基本现状和结构层次,科学规划和设计校园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环境文化。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学校自身独特的学校文化风格。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李鹏,宋乃庆.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基于《教育规划纲要》第三方评估的证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2][4][21]王晓妹.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40,140-170,93-98.

[3]郑金洲.学校内涵发展:意蕴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5]马佳宏.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时代需要与方略构想[J].教育与经济,2018(6).

[6]陈武林,王琪.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发展规划的应然逻辑与实践超越[J].现代教育管理,2022(4).

[7]陆云泉.学校内涵发展的特点及推进策略——基于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8]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9]Davies B. Developing a Model for Strategic Leadership in Schools[J].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2006, 34(1).

[10]靳玉乐,李子建,石鸥,等.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22(1).

[11]Seymour S. 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71.

[12]田刚,白晗.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关于学校文化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13]张释元,谢翌,邱霞燕.学校文化建设:从“器物本位”到“意义本位”[J].教育发展研究,2015(6).

[14]冯永刚,师欢欢.优质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偏失及匡正[J].社会科学战线,2021(11).

[15]杨清溪,柳海民.优质均衡: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16]柳海民,邹红军.高质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J].教育研究,2021(4).

[17]吴晓蓉,胡甜.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标准及实践[J].教育与经济,2022(2).

[18]戴锐,曹红玲.“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1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10).

[20]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22]范涌峰,张辉蓉.学校特色发展:新时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内生路径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5).

[23]阿德勒.人文主义的教育改革计划[M].林宝山,译.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1988:(6).

[24]许杰.后普九时代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学校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25]陈永平.办学理念如何落地:为共同追求找到“锚点”和“支架”[J].人民教育,2019(5).

[26]汪明帅,夏田豪.办学理念的“诞生”:一项质性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5).

[27]史燕来.中小学校办学理念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4(5).

[28]古得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胡玲,陈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6.

[29]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29.

[30]怀海特.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8.

[31]唐汉卫.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兼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

Schoo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Dimens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hi Huanhuan Hou Huihong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onno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logic of “Ontology-Axiology-Methodology”, the content dimension, value dimension and practical dimension of schoo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re explained. The content dimension covers the goal of leading the school’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irec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stimulating the school’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motivation with the teaching staff, supporting the school’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with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 school’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consensus with school culture. The value dimension is reflected in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the key to the school’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s the purpose of the school'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he pursuit of the school’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djust the school-running concept, tap and utilize the school’s potential resource advantages, impro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principal, and build a high-quality teaching team, develop characteristic school-based courses,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design, implement the school’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lay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choo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责任编辑:伍艳丽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