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7、8、9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四期) > 正文

互嵌与共享: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作者:汤夺先 王增武
阅读数:1655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要:新时代背景下,散杂居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共同性现象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以安徽F市为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呈现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不同维度的文化交融存在层级性和差异性,具有非对称性等特征。基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记忆的共同区域认同的基础性原动力,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外在动力,以及文化尊重、认同和共享的内在动力,共同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进而形成区域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文化交融;文化认同;文化共享;民族散杂居地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多个场合强调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的重要推进路径,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状况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民族关系融洽程度的标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这种差异性和包容性是通过文化来体现的,因此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性,最终通过文化交流、差异互补的方式,在互相尊重、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增加共同性、减少差异性的目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虽然学术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关系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但已有学者认识到民族交流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郝亚明认为,民族交流的本质是文化交流[1]。龚永辉认为,民族交往侧重各民族成员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民族交流侧重各民族文化的借鉴吸收,民族交融则指各民族交往交流中的族性转换带来共同性[2]。也就是说,民族文化成为民族交流的核心所在,其意义不言自明,“民族交流的实质在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性纽带……只有中华各民族间进行平等的、包容的多向交流,在彼此尊重、相互借鉴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才能产生情感的联结和内心的共鸣,形成较为稳固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共同体意识”[3]。民族文化交流是形成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条件,通过民族文化交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文化认同和结构交融。显然,民族文化交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再创造的动力和资源。”[4]在交流的基础上,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进而实现交融,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民族文化交融是通过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实现的,又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促进作用。民族文化交流的内容不一定成为交融的内容,民族文化交流是一个了解、认识的过程,而民族文化交融则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5]。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现手段,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果。

民族交融一般是指不同民族的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6],更多体现在文化层面上,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有学者提出:“交融是交往交流落实到文化层面的成果,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7]换言之,民族交融在很大程度体现为文化交融,基于文化交融而形成的各民族共享共有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前提。依托交往交流开展的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民族交融的直观体现,这种交融能够保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8]。显然,民族文化交融既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动力所在;民族文化交流是实现民族文化交融的手段和前提,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和目的。

民族交融在结构形式上体现为多元互嵌的文化样态,在内容上表现为文化的共享和认同,即文化交融,在目标上则呈现为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言,民族交融的结构是差异性文化与多样性文化并存的族际共生社会结构,而其表现形式则是文化共生与共荣的交融状态,“并不是把民族自身的文化‘融’没了,而是进一步发扬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为各族人民共有、共赏、共享”[9]。实际上,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方式。民族交融由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及心理交融等层面构成[10],其中,血缘交融是跨民族通婚的结果,而习俗交融、信仰交融以及心理交融等都是文化交融的内容和结果。还有学者认为,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有血缘交融、文化交融和居住交融三类,文化交融通过语言文字、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等实现[11],居住交融指各民族在物理空间中的混合居住,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手段和形式。由是观之,文化交融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构成和体现指标,通过民族文化交流实现的民族交融表现为文化交融。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安徽F市民族散杂居地区的调查资料,从双向交流的视角分析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的具体呈现及特点,探讨民族文化交融发生的动力及其对区域文化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文献回顾与调查情况

民族文化交融作为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与核心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交融有利于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通过学习借鉴,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不断发展进步,实现文化的交融发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凝聚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5]民族文化交融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形成多元多边的互动文化关系、打造区域文化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

关于民族文化交融的界定,黄淑娉等认为,民族文化交融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由接触、借用、传播到程度不同的吸收、交融,由物质到精神,从衣食住行到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还包括习俗和信仰等在内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主要有杂居地区的共生关系,政治、教育和生活中的自然交往,族际通婚,语言,经济发展水平[12]。民族文化交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发生要具备相应的条件,遵循一定的顺序。民族文化交融发生在两个及以上民族之间,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民族文化互相吸收,吸收他民族文化以丰富本民族文化,最终形成共有文化[5]。这一说法指出了民族文化交融的发生主体、时间和结果,更多指向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交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化采借、文化整合、文化涵化等。民族文化交融包括以一种文化为核心对其他文化的采借,或者以一种文化为主体对其他文化的整合,以及多种文化互相吸收融合的涵化[5]。今天,民族文化交融需要具体的指导方向,“要在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指引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尊重、相互赏识、相互补充、协调一致、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13]。民族文化交融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导向,尊重差异,相互包容。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结果。它需要根植于长期的民族交往与互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其中,包括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在内的精神文化最不容易发生变化[14]。文化交融通常从“物质技术”“制度行为”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15],对应文化的三种类型,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还有学者指出,民族文化交融既有深层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特点的互相学习、接近和认同,也包括表层的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以及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风俗习惯的互相学习、模仿、吸收[8]。民族文化交融的内容既有层次深浅的划分,也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区别。整体而言,现有研究将民族文化交融视为各民族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由表层到深层、由物质到精神的互相学习、接近、认同,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过程和结果。

学术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探讨民族交融时常常涉及民族文化交融,但专门探讨民族文化交融的成果并不多,其实,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方式、发生的条件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16]。目前,民族文化交融的相关研究成果给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比如,满珂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居住格局等方面研究甘肃临潭县民族文化交融现象,归纳出经济互助、关系密切与地域认同的交融途径[17],认为文化交融与共享有利于民族认同的发生与交往的拓展[18],民族交往产生文化交融,地域认同促进民族关系[19]。鲁昆洪梳理了民族文化在散杂居回汉民族社区中的交融路径[20]。王万平探讨了白马涉藏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文化交融,提出文化交融的路径和动力[15]。陈晶对甘肃天祝藏族、土族、汉族杂居地区的语言使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交融状况展开研究[21]。陈海玲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优势和空间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民族文化实力、促进文化繁荣的策略[22]。宁军分析了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基础,提出多民族文化循环式、整合式、互嵌式等交融方式[16]。满珂从饮食、建筑、语言、宗教信仰、交往礼俗、通婚等方面分析了临夏市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现象,认为文化交融是民族关系良性运行的结果,可以成为民族认同的基础[23]。张俊明从服饰、饮食、婚俗以及葬礼等方面分析了回汉民族文化的交融及原因[24]。苏二龙从日常生活视角总结了历史上回汉民族文化交融[25]。可以发现,已有民族文化交融研究涉及民族地区文化交融的现状、原因、路径等,多为从少数民族视角展开的质性研究,缺乏双向视角和定量分析。

本文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双重视角,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探讨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课题组选取F市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聚的民族社区和乡村展开调查。F市是安徽省北部地级市,属于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常住人口79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万多人,人口超过百人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土家族、哈萨克族、黎族、佤族等,其中回族最多,共68410人,占该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5.64%。F市现有民族乡1个,民族行政村25个,民族居委会8个。课题组集中调查区域有三个:一是F市YQ区东关外回族社区,这是城区唯一的回族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822人,流动人口488人,其中80%为回族,F市60%左右的回族居住于此,辖区内有清真寺1座,回族饮食文化街1条;二是F市YZ区青云社区,这是青云街清真寺所在街道社区,现有居民380余户12000余人,F市约30%的回族居住于此,辖区内有1所民族中学;三是F市YS县SJ回族乡,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处,下辖6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总人口24000余人,其中回族8000余人,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度访谈和小型座谈会获得第一手资料,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其中面向少数民族发放问卷131份(男性64人,女性67人),面向汉族发放问卷179份(男87人,女92人),被调查者均为F市户口。有鉴于F市的民族构成情况,这里的民族文化交融主要发生在回汉民族之间。

三、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的整体呈现

F市民族文化交融发生在多个领域,涉及多个层面,既有物质文化交融,如服饰、饮食、建筑等,又有行为文化交融,如节日礼俗、文化娱乐等,还有精神文化交融,如价值观念、宗教文化等。

(一)物质文化交融

物质文化层面的民族交融涉及衣食住行等。调查对象既有城市社区居民,又有乡村居民,在居住和出行方面,汉族与回族几乎一致,交融程度较高,仅存在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比如,城市居民多住楼房,乡村居民多住平房;城市出行多乘私家车、电动车、公交车等,农村出行多乘电动车、自行车等。汉族与回族的物质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服饰和饮食两方面。

1.服饰文化。服饰作为民族历史、习俗、审美的载体,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体现,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生活用品,也是一个民族的表征,有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26]。通常,服饰交融是一种款式从甲身上到乙身上的转移、一种搭配方式从A地到B地的流行传播、一种花形图案在不同民族衣裙间的游走、一种裁剪制作技术在不同肤色工匠间的传承[27]。服饰交融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是一种基于款式、搭配、图案、裁剪技术的长期文化交融。在皖北地区,回、汉民族的服饰已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趋同,一般情况下,难以从衣着辨别出人们的民族身份[28],只有在特殊情境中,如民族节日、做礼拜或者参加丧事时才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头饰。回族服饰的特征是男子的号帽、女子的纱巾。F市回汉群众的服饰并没有太大差异,说明回汉民族在服饰文化方面的交融程度非常高。F市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均较少看到本地回族戴号帽和纱巾,能看到的大多是来此地经营拉面生意的外来人口,或是清真寺的宗教职业者。

现代化的大众服饰成为各民族群众的主要选择,民族服饰成为民族节日期间的生活习俗表征。在回答调查问卷中“您什么时候会穿本民族服饰”问题时,人们的回答真实反映了散杂居地区民族服饰变迁与交融状况(图表略),71.3%的回族表示,仅在民族节日和过宗教生活时会穿民族传统服饰。民族服饰与大众服饰逐渐交融,民族特色服饰逐渐被大众服饰所取代。民族传统服饰穿着频率降低,一方面是因为民族服饰代表着一种传统风俗,与当前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一代的审美情趣更多地受到现代潮流服饰的影响。

汉族对于回族服饰并不排斥,持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在回答“在公共场合,您会不会因为少数民族穿着民族服饰而与其保持距离”的问题时,93.9%的汉族受访者的回答是否定的。这说明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并不会影响民族交往交流。

2.饮食文化。饮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表征,是人们基本的生理需要,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其表层是生活习惯的具体化,深层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饮食文化从繁多和琐屑之中呈现了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29]。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饮食文化的交融主要体现在汉族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接纳,以及回族饮食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其他民族饮食文化的吸收。

问卷调查显示,69.8%的汉族表示了解回族的饮食习俗,80.9%的回族表示了解汉族的饮食习俗。双方对彼此的饮食习俗了解程度都较高,这与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比邻而居、日常友好交往交流密切相关。在充分了解各自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汉族非常尊重回族的饮食习惯,回族也充分尊重汉族的饮食习惯。

我们的邻居是回族,他们不吃猪肉,只吃牛羊肉。我们逐渐地适应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在一起做邻居时间长了,我们也觉得牛羊肉好吃,就是太贵了。(F市某社区居民L阿姨)

我们回族吃牛羊肉,汉族吃猪肉,这是不同的饮食习惯。汉族吃汉族的,我们吃我们的,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不干涉。(F市某社区回族居民M爷爷)

汉族不仅尊重回族的饮食习惯,而且接纳并喜欢回族饮食的人不断增多[J].图表略),F市某学校保安W师傅就是其中一个,他说:“我愿意去民族餐馆就餐,挺喜欢少数民族食物的。我们这边的汉族居民办酒席,有些人会专门找回族饭店,我们觉得回族的菜比较可口,质量很好”。

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相互借鉴、共享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研究者调查阜阳市N镇发现,回汉两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交融有时体现为,部分回族年轻人和回汉通婚家庭成员较少顾忌饮食禁忌[28]。这是一种单向的饮食文化变迁,是局部区域的非主流现象。事实上,“在回汉这两个民族差异最大的饮食方面反映出他们没有因为民族的差异而完全排斥对方的文化要素,反而是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中,在文化规则允许的前提下合理地形成了一定的交融”[18]。调查发现,因通婚和家庭环境等原因,一些人的饮食习惯逐渐发生变化。散杂居地区回族和汉族尊重彼此的饮食文化,回族饮食还得到较大范围内的认可,食物品类逐渐丰富,这是饮食文化地方性特征的客观反映,饮食文化更多地与地方饮食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物产等密切关联。

(二)行为文化交融

行为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共同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是人们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

1.节日文化。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参加节日活动,体验节日文化,是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渠道。”[30]节日期间,民族间的互动频繁。F市节日文化交融体现为汉族对回族节日的了解、回族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接纳,以及回族节庆活动为民族文化交融提供场域。

调查发现,当地汉族对回族的节日较为了解。71.0%的汉族表示了解回族的节日(图表略),不过,只有48.6%的回族认为其汉族朋友非常了解或了解回族的节日。这组数据说明,汉族对回族节日的了解程度高于回族的心理印象。F市东关外社区居民Y奶奶说:“我们这里的回族和汉族一起待久了,都了解对方的节日。像我的邻居中很多是回族,他们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好像还有什么节日,这些我都知道。回族邻居们过节的时候,有时候也给我们说一下。我们很是尊重他们的节日。”

调查数据显示,本地87.8%的回族经常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69.5%的回族从来不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图表略)。这组数据说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回族的影响更大,这与F市回汉群众长期嵌入式居住关系密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节日文化已深植于F市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

F市青云社区的回族居民B大姐说:“准确来说,我们过去是不过春节的。但我们有那么多汉族朋友和邻居,他们都过春节,到时候接你一起热闹,说大家过年聚聚,你怎么能说不去呢,这样总不好。”青云社区回族居民L叔叔说:“我们现在也过春节。汉族过节放鞭炮,我们大多数回族不放鞭炮,也不烧纸祭祖先,家里人在春节团团圆圆一起吃饭,在外面的年轻人回来过年团圆。”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多,回族与汉族在节日文化上相互影响,汉族逐渐了解回族的节日,各民族一起欢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本地回族节庆活动为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场域。调查数据显示,68.7%的回族经常参加本地举办的民族节庆活动,24.4%的回族偶尔参加。同时,有43.0%的汉族参加过当地举办的民族节庆活动。节庆活动为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场域,增加了民族交往的机会,促进了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2.日常礼俗。民族礼俗是特定民族社会生活实践、思想观念、情感的体现,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邻居、朋友、亲戚等身份参加对方的婚丧嫁娶等礼俗活动,民族礼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调查结果显示,90.8%的当地回族参加过汉族的婚丧嫁娶等活动,89.4%的汉族参加过回族的婚丧嫁娶等活动(图表略)。可以看出,F市回族和汉族日常往来密切,日常礼俗互动为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场域、夯实了基础。

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礼俗逐渐交融,具体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回族婚礼、葬礼等习俗朝地方化、大众化方向发展;二是因通婚或长期互嵌式居住等因素影响,部分汉族开始接受回族礼俗文化。

我们这里汉族的婚丧嫁娶,吃饭的话也愿意到回族饭店去。回族的婚丧嫁娶习惯有轻微的改变,回族以前不烧纸,没有花圈,现在也慢慢有了,葬礼也是三天,去清真寺有一些仪式。婚礼的话,也穿婚纱,生活习惯逐步相互交融。(F市青云社区回族工作人员Z先生)

我老公家里是回族,但我婆婆是汉族。我结婚的时候,按照回族的习俗去做,请了阿訇去念经文。生孩子阿訇起名,还有仪式,有仪式才承认。但现在,年轻人结婚都是找婚庆公司,去酒店里面搞婚礼,根本看不出民族来,仪式过程基本一样。(F市东关外回族社区工作人员X女士)

此外,参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对公共文化的认可和接受。调查发现,多数回族都会参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了解,既有利于增进对公共集体

(三)精神文化交融

精神文化作为文化的核心元素,源于物质文化又高于物质文化,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等内容。精神层面的民族文化交融主要体现于价值观念的趋同、对宗教文化的理解等方面。

1.价值观念的趋同。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体行为的认知、理解、总体评价和价值取向,包括婚恋观、教育观、生育观、消费观、娱乐观、时间观、市场观、养老观等。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中,F市回族与汉族的观念越来越趋于一致,尤其是在恋爱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在婚姻观念方面,当地族际通婚发生率较高,民族人口混合户家庭较多。过去,老年人往往对子女族际通婚心存芥蒂,但受到民族杂居、年轻人自主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影响,老人对后代的婚姻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接受了族际通婚。年轻人的婚恋选择更多地考虑情感,民族因素并不起决定性作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回族和82.7%的汉族能够接受族际通婚。

我老婆是回族,我也是回族。当年我们结婚的时候回族还不能跟汉族结婚。现在结婚就不分回族和汉族了。我们这边现在回族和汉族结婚自由,不受限制,家里人也不会有反对意见。你看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什么民族,只要感情好,处得来,就会结婚了。(F市青云社区Z伯伯)

回汉通婚,我不想接受也要接受啊!我家的儿媳妇就是汉族,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了,不在乎这些东西,他们看对眼了我们老年人也没办法。本地回族人少,哪有那么多可以结婚的对象。(F市青云社区回族居民J阿姨)

我2017年结婚的,老公是汉族,我俩是大学同学。大学时谈恋爱,他追的我,后来又到同一个城市工作了,就自然而然地结婚了。我觉得,谈恋爱结婚是感情的事情,跟民族没有多大关联。我父母比较开明,并不反对我嫁给汉族人,他们觉得只要我生活幸福就好了。我的孩子们将来跟什么民族的人结婚我都没意见,只要他们幸福。(F市青云社区回族居民S女士)

2.宗教文化的理解。共同的信仰者拥有共同的宗教心理,宗教心理是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它影响着信众的情感和行为[31]。F市宗教文化层面的民族交融体现在汉族对回族宗教信仰的了解,回族和汉族信众互相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

基于地缘和血缘关系的社交关系网络,F市回族的宗教文化得到了汉族较高程度的了解。调查数据显示,55.3%的汉族表示了解回族的宗教信仰,不了解或者非常不了解的合计占比15.1%;75.6%的回族认为自己的汉族朋友了解回族的宗教信仰。尽管回族和汉族的信教群众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但长期以来,大家了解、理解、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和谐共处。如同青云社区居民M大姐所说:“我是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我有个朋友是汉族的,她信仰佛教,她经常去寺庙里烧香拜佛,还一直吃素,已经有很多年了。大家信的宗教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关系很好。”

通过对服饰、饮食、节日、礼俗、文化娱乐、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调查发现,随着民族交往交流的持续深入,F市回族和汉族的文化逐渐得到了彼此的认同和接受、理解和尊重,双方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民族文化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四、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与动力

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共享则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和表现。F市民族文化交融程度较高,民族之间不仅实现了文化认可和文化尊重,而且还实现了文化互补和文化共享,F市的个案剖析和呈现有助于探讨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和动力。

(一)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是民族文化交融根源于良好的民族交往交流。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直接结果和现实体现,民族之间长期的友好交往交流必然会产生民族文化的交融。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是民族与民族之间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族际关系的协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现实基础,又包括行为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向交流。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交流;民族交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32]。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民族交往交流具有基础性作用。调查发现,与少数民族有社会交往的汉族对少数民族的饮食、宗教信仰、节日等更加了解,正是日常的交往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参加婚丧嫁娶等礼俗活动时,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了礼俗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为各民族交往交流提供了场域,民族交往交流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融。

二是不同维度的民族文化交融存在层级和差异。民族文化交融既包括服饰、饮食、器具等物质层面,又包括节日往来、日常互动礼俗以及文化娱乐等行为文化,还包括价值观、信仰、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借鉴和认同。在文化交往中,不同民族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特点,在交融之中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在此过程中,外显标识的一些有形结构易发生改变,其行为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则依然保留本民族特征[33]。不同维度的民族文化交融存在差异,在互相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等物质文化发生变迁并逐渐多元化;在礼俗、宗教信仰等非物质层面,各民族保留自身文化的特点,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共处。

三是民族文化交融具有非对称性。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文化保留自身特质,尊重差异,互相学习、接近、认同,共同性因素增加的过程和结果。民族文化交融是双向的,但双方相互影响的程度并不对等,少数民族接受的影响往往超过对外产生的影响[34]。民族文化交融过程通常表现为汉族了解、尊重少数民族的服饰、宗教信仰、传统节日,接纳少数民族饮食;少数民族文化发生变迁,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民族文化交融的非对称性并不是指少数民族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失衡的状态,也不是汉族的单向格局,而是一种弹性、流动兼具张力、和谐的非对称性。虽然民族文化交融最终指向对称性,但绝对的对称性只存在于理论层面,现实中的民族文化交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而是不断消除旧的非对称性、发展新的非对称性的动态推进过程。

(二)散杂居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动力

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35]。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各民族在文化的全方位嵌入就是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民族交往互动生成文化共性[36]。关于民族文化交融的动力,有学者提出上层主流文化的引力、中层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拉力和下层互补性生计方式的推力,即互补性生计方式是物质技术层面文化交融的主要推力,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制度行为层面文化交融的主要拉力,主流文化是精神观念层面文化交融的主要引力[15]。从经济方式、社会结构和主流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解释,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然而该观点偏重于历史层面的纵向分析,对当前民族文化交融的解释力存在适用性制约。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是长期友好社会交往和良好民族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基于共同经济生活和互补生计方式的现实反映,更是各民族文化彼此尊重、理解、欣赏和认同乃至共享的外在体现。当前民族散杂居地区呈现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局面,是国家政策、社会关系、历史基础、经济方式、地理环境、地域认同、文化互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元动力形成合力体系,共同的地理环境、生计方式和历史记忆是基础性原动力,国家的政策和互嵌居住格局及其形成的和谐民族关系是外在推力,文化尊重、心理认同和文化共享是内生动力。

其一,共同的自然环境、共有的历史记忆是基础性原动力。民族文化交融离不开共同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基于共同生活区域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居住于此的人们共同创造并操持相似的生计方式,形成了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散杂居地区各民族群众不断互动交流,产生了对区域发展和地方文化的共识性认知。地域文化正是基于共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生活,进而产生出共有的历史记忆和地域认同。“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其生产方式、饮食习惯、居住方式以及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也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不断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并且适应当地的自然和地理环境。”[24]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明显,F市作为典型的皖北平原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人们的生计方式还有养殖、经商、务工等。“记忆具有时空维度,记忆发生处时间与空间交织,记忆展开时历史和地点凸显。”[36]围绕着共同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历史,各民族群众建构起共同的文化记忆空间。共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类型以及长久的历史积淀和共有文化形成了共同的地域认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动力。

其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友好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外在动力。“文化最终是否形成交融以及交融的程度,往往还要取决于双方在交往交流中结成的关系的状况,只有愉快良性的关系才能消除内心的芥蒂,模糊彼此的边界,形成广泛的文化交融。”[18]和谐的民族关系会进一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文化交融现象本身就是民族关系良性运行的结果和反映。民族之间的文化互涉、采借、交融,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经年历久的互动与持续影响,而这都会建立在民族关系相对和谐、彼此包容的基础上。”[23]和谐的民族关系之所以能够建构起来,得益于友好的社会环境、互嵌居住的格局、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但归根结底还是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友好的社会环境里少有偏见、歧视和排斥,人们才能和睦共处。互嵌居住方式拉近了人们的物理空间,交往的频率和强度加大,相互了解、欣赏、借鉴、共享的机会增多。当前,党和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为友好的社会环境、互嵌的社会结构以及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宏观保障,为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外在动力,有利于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其三,心理层面的了解、尊重、认同及共享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内生动力。散杂居地区群众在民族交往过程中,虽然有基于语言文化、经济文化类型等的共同地域文化,然而由于民族交融存在非对称性的结构张力,人们需要在深入细致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尊重进而认同文化差异,最终实现文化共享。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文化共享的前提,民族文化认同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向度的,在各民族多元文化共享中实现交融。F市的回族除了从事旱作农业之外,还从事民族特色餐饮业。回族的特色餐饮文化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欣赏,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在节

日方面,汉族尊重回族的节日习俗,而回族除了欢度自己的民族节日外,还与汉族群众一起欢度元宵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国庆节、劳动节等法定节日。回汉民族在人生礼仪等日常礼俗互动中维持着高度的尊重和认同,这其中更多的是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和邻里关系,礼俗文化成为人们认可和共享的文化。同样,婚姻观、教育观、消费观等都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美好愿望,民族的痕迹在逐渐淡化。“去民族”的文化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彼此之间的民族界限与分隔[19],有利于构建地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许宪隆先生提出“共生互补”理论,在承认人类文化多元性、族群多样性的事实前提下,倡导人与自然、人类世界的共生互补。他提倡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与相互尊重,散杂居各民族在共生中发展,允许互补性合作与规则性竞争[37]。只有实现文化尊重、认同和共享,才能达到文化兼容共生和深度交融。

五、结语

民族散杂居地区的人们长期共处,交错杂居,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交往交流不断增加,文化交融程度随之加深,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格局。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交融的核心所在。民族文化交融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不同维度的民族文化交融存在差异。民族文化交融具有非对称性,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双向互动,主动接纳和认同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样重要,唯有不断增进信任,才能形成情同手足、守望相助的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交融的动力是多元的,基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记忆等的区域文化原动力,有助于形成友好社会环境和良好民族关系的国家政策等外在动力,来自文化理解和尊重、文化认同和共享的内在因素,三者构成合力体系,共同促进民族文化交融。民族文化交融不是单纯的共生互补,也不是简单的多元共生,而是构建共有文化。民族散杂居地区要致力打造区域文化共同体,让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做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3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郝亚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2]龚永辉.确立“最大公约数”的“永字八法”[J].广西民族研究,2014(6).

[3]王瑜,等.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0(5).

[4]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5]姜明,雷家军.论民族文化交融及其社会功能[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2).

[6]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2016(4).

[7]吴星辰,吴军.统一战线学视域下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新实践[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

[8]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14(2).

[9]杜娟.从族际通婚看民族交融与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

[10]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11]贾旻芾,何星亮.民族交融与回汉关系——以华北地区沧州市回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0(5).

[12]黄淑娉,龚佩华.试以黔东南民族文化变迁论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和条件[J].广西民族研究,1992(4).

[13]高雅贤.新疆维汉民族文化交融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4]董秀敏.族际交往、族际通婚与文化交融:以拉萨“蕃卡契”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15]王万平.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特征、路径及动力——以民间信仰为视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

[16]宁军.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

[17]满珂,白蓉.民族文化交融与民族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

[18]满珂,刘春艳.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探析——基于甘肃省临潭县的调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

[19]满珂.文化交融、地域认同与民族关系——基于西北地区H县的调查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20]鲁昆洪.社区治理视域下的回汉民族文化交融与发展——以云南省嵩明县Y村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8).

[21]陈晶.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交融实证研究——基于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调查[J].西北人口,2011(5).

[22]陈海玲.促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研究[J].满族研究,2015(4).

[23]满珂.回汉文化交融与民族关系初探——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6(3).

[24]张俊明.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为个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5]苏二龙.交互与共生:散杂居回汉民族的历史交融与共荣发展——基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的考察[J].回族研究,2019(4).

[26][美]克莱德·伍兹.文化变迁[M].施惟达,胡华生,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40.

[27]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8]潘延昊.皖北回汉散杂居乡村社区的文化交融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9]马小燕.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中的饮食文化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30]罗树杰.“壮族三月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台[N].中国民族报,2016-04-29(7).

[31]尚烨.从宗教信仰观阴山地区的民族交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2]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3]聂爱文.昌吉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现象初探[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3(3).

[34]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4).

[35]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36]冯智明,陈曦,等.流动性交融:南岭走廊红瑶稻作技艺习得的历史记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37]许宪隆.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Identifying and Sharing:Blending of Ethnic Cultures in Scattered Areas in the New Era

TangDuoxian WangZengwu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the common phenomenon in ethnic exchanges in scattered areas con-tinues to increas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ethnic groups is developing towards a trend of more tolerance and closeness,and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continues to deepen.Taking F city in Anhui as an example,it presents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in scattered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material culture,behavioral culture,and spiritual culture.There are layer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ymmetry.The basic driving force of common regional identity is based o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memory,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s ethnic policy,and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cultural respect,recognition and sharing,which joint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in scattered areas,and then form regional culture commu-nity,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Ethnic Culture Blending;Cultural Identity;Cultural Sharing;Ethnic Scattered Areas;Chinese Nation’s Shared Spiritual Homeland

责任编辑:赖冬梅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