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积极响应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部署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系列重大决策的实践导向与进路,本研究遵循“确立导向—强化关键—创新发展”的实践逻辑,从奠定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基调、铸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生命线、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进程三个维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稳固优先发展地位、维护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守中国特色之“正”、创高质量发展之“新”九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民族教育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擘画的关键举措。“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明确提出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民族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对症良方。学界对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理论探索层面,如苏德等、田养邑、孟立军分别从学科发展、学术体系与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对中国民族教育学进行研究。[1][2][3]许丽英等基于对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历程的回顾,阐明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4]乌云特娜等则围绕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智库的特质、责任与实践路径进行理论阐释。[5]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多维视角下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各级各类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6][7][8][9][10][11]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与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相互交融,共同服务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和共同繁荣发展。尽管当前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研究在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其与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仍有待系统推进与深入探索。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背景,探索民族教育积极响应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部署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系列重大决策的实践导向与进路,遵循“确立导向—强化关键—创新发展”的实践逻辑,以期较为全面地提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路,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整体进程。
一、举旗定向,奠定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基调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是党着眼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始终尊重民族发展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与发展阶段[12]从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厘清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工作纵深开展提供根本遵循,奠定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总基调。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用好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定海神针”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累累硕果,与其始终坚持党的全面、系统、整体的领导紧密相关。迈进新时代,坚持并加强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正确之道。
首先,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思想领导。党的思想领导是其政治领导与组织领导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领航掌舵,不断强化其对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观点、思想方法和精神状态的领导。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教育理论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特殊轨迹和特殊规律,[13]党中央历代领导立足中华民族具体实际,以列宁、斯大林的民族教育理论为基础创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理论。应在此指导下不断强化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对民族教育的高度认同,探索出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问题的智慧结晶,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奠定思想基础、注入精神动力。
其次,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政治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为此,一是要加强党对民族教育政治原则的领导。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发展与稳定两手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基于当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所制定的根本原则,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实到民族教育工作中去。二是要加强党对民族教育政治方向的领导。在遵循党的根本政治原则的基础上,把握好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骨干培训、教材统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工作中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三是要加强党对民族教育重大决策的领导。应强化党对民族教育教材选用、课程建设与教学、教职工聘任与考核、教科研和学术交流等重大事项与重要问题的政治把关,并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共同推进民族教育重要事项、妥善解决民族教育重大问题,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最后,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党落实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的根本保证。应通过完善党对民族教育工作领导的组织机制,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抓手,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以确保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形成党政一致、通力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鲜明旗帜
历史和现实已证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并擦亮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鲜亮的中国特色与民族底色。坚持教育“四为服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基本要求的集中阐释和建设性解答。[14]
首先,坚持民族教育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民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向。应以切实回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对高质量教育日益强烈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办好高质量民族教育,提升各族人民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其次,坚持民族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应坚持党性原则,通过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坚定其理想信念,巩固党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进一步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再次,坚持民族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应充分擦亮民族教育助推团结进步、共同富裕底色,促进其高质量发展,从而引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大势,增进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浇筑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仰、信念、信赖与信心根基,使其自觉成为制度支持者、拥护者和捍卫者。
最后,坚持民族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迈进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胜利的应有之义。应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用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充分发挥其人才资源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使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福祉。
(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满意的教育,确保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始终秉承正确办学方向。
首先,坚持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为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5]”。为了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切实获益,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应通过持续推进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完善统编教材建设、健全民族教育福利供给等举措,把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规划与决策落到实处,强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和最终受益者,切实满足其对优质民族教育的迫切需求。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依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思、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16]因此,中国特色民族教育谋求高质量发展,既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中汇聚智慧与力量,坚持调查研究与开门问策相结合,[17]广泛听取人民的中肯意见,从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还要育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首创精神与反哺精神,使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最后,坚持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成果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共享。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的共享主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体人民,其发展成果具有普及性与普惠性。具体而言,就是要使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切实体现在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专业技术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以促进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辐射带动民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二、动中窾要,铸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生命线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应把握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与核心问题,切实铸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生命线。首先,推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这决定了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也观照着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其次,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任务,基本任务的达成又将推动实现其内在要求。最后,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意义重大,由此对于加速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确立并巩固了其优先发展地位,并随之强化对上述三者的现实作用(如图1所示)。(图1略)
(一)稳固优先发展地位,履践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科学决策
民族教育事业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其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坚持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其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战略作用,是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旨归。
首先,坚持在民族教育思想认识上予以重视。民族地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教育先行是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的先决条件。[18]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仅在历史与文化背景、自然与地理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条件也对民族教育提出了特殊需求。应深刻认识民族教育事业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优先地位,始终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其次,坚持在民族教育政策上大力支持。我国制定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强调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应在坚持优先保障民族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加大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持续优化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等民族教育特殊性政策,以及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等民族教育优惠性政策,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最后,坚持在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上优先改善。良好办学条件是民族学校有序、安全运转的重要保障。改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既要推动民族教育从标准化办学向特色化办学转向,在保障民族学校日常运转的基础上,面向其受教育主体的多元发展诉求,完善民族学校在经费投入、师资配置、软硬件设备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标准,还要走外援帮扶与内生激励并重之路,持续推动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长效、可持续发展。
(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明确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
民族团结进步关乎着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作为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交汇点,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理应成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
首先,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环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能够为民族团结的巩固和发展提供坚实思想保障。应开展“滴灌式”宣传和“潜移默化”工作,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同样深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街道、村寨等基层社区。还要综合采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宣传媒介和网络平台、门户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型宣传手段,[19]延伸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触角,提升其宣传效能,使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其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力量培养。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不竭动力,一是要增进人民对民族团结进步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科学认识,全面普及党的民族团结进步方针政策与重要思想,以巩固党群关系,促进党群同心,启动民族团结进步核心力量。二是要通过增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文化、情感上的团结统一,以扩大交往融合,催生民族团结进步奋进力量。三是要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民族教育全过程,育植爱国情怀,以培育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团结进步凝聚力量。
最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氛围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环境氛围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动力。为最大限度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功效,一是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良好认知氛围,增进民族团结进步认知。通过普及民族团结进步概念、知识、理论和政策,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语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认知空间,[20]以增进受教育者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全面认识、理性感知和现实理解。二是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良好实践氛围,强化民族团结进步体验。通过择取具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综合采用可视化媒介与可感知物质,多途径占据、利用和改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在地空间,[21]拓展其网络空间,盘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增强受教育者切身体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党和国家做好民族工作的“纲”和主线。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应遵循这一“纲”和主线,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2]除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外,还应通过加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就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而言,一是要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应通过不断提升民族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扎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境脉开发并使用富含地方性文化的本土教材、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以深度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课程资源、不断创新民族优秀文化课程体系等举措,[23]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地域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育植与强化。二是要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入人心。应在做好民族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通过开展多场地、多形式、多渠道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深切体悟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所内含的文化意蕴与民族品格,促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入行。
就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学,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学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全方面、全过程。一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将相关基本概念、基础常识、政策常识和理论常识等理论知识融入学校教育课程,[24]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课程的特色补充。二是要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活动。通过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活动为载体夯实育人成效。
(四)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践行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初心使命
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关涉少数民族自身利益,更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对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起奠基作用。
其一,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是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人民综合素质指人民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涵盖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公民素质等方面。应将健康教育纳入民族教育体系,增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对自身生理系统结构与机能的认识,以培养健康体魄、健全能力、健康情感和坚强意志;应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将文化知识内化为文化素质,提升其文化品格;应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掌握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专业知识,为其安身立命打下坚实基础;应通过民族教育将公民概念渗透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法治生活、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涵养公民素养。
其二,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深植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性与现实应用性。在新时代背景下,除教育精准扶贫、教育对口支援以外,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应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培养更具现代化特质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自我发展能力,加速实现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的社会再生产。
三、守正创新,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进程
守正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创新是守正的时代要求。步入新时代,民族教育应守中国特色之“正”,创高质量发展之“新”,有序推动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一)守中国特色之“正”,夯实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实践根基
扎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回应其社会发展需求与人民真切期盼,是坚守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底色的重要保证。步入新时代,谋取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把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与民族习俗,密切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现状、需求与条件,以此夯实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
首先,坚持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奠定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基础。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既要解决其历史遗留问题,还要解决其因时代更迭、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新问题。为此,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必须直面其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人文环境,聚焦保障其人民受教育权利、提升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现实问题,深化民族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服务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的能力。
其次,着力培养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族人才,树立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应不断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投入力度、优化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学校以及其他人力资源培养机构共同参与的形式,进行“对接式”育才、“候鸟式”育才和“开放式”育才,构筑民族人才磁力场。同时,应结合所属民族和地区的现实发展实际与特点,全面落实人才留任的配套相关政策,例如提升收入、发放津贴、解决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打造全链条式的民族人才培育生态圈,着力提升其人才黏性,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注智赋能。
最后,夯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关键队伍,提供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将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慧支撑。一是要加大引进培养和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并持续调整专业教师数量,保障其绝对数量充足和供需平衡。二是要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专业培训与反思实践、兼修通识知识与学科知识、鼓励沟通交流与合作等途径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师的品格素养、能力素养、知识素养、信念素养,锤炼其业务水平。三是要通过保持年轻教师和年龄较大教师数量、扩大中年教师比例、提升高学历专业教师比例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保障其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和职称结构合理。四是要通过激发民族教育专业教师的担当与责任意识,使其以民族教育直接主导者的身份,迸发投身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活力。
(二)创高质量发展之“新”,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创新进路
民族教育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步入新时代,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不断面临着新变化、新机遇与新挑战,因此,从时代变革之中洞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先机,探索其发展路向,是深化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改革、助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首先,优化民族教育的评价机制。民族教育评价实质是对民族教育办学方向和目标达成度的一种判断、检验和测量。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民族教育评价导向。民族教育评价应秉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育人质量为宗旨,重视其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以及兴趣特长的养成等。二是要设计科学的民族教育评价框架。应立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与需求,从“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多维立体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评价框架,明确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切实提升其教育质量。
其次,激活数智时代的民族教育创新。数智时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为民族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受教育者能够共享大数据红利,应将民族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广泛汇集民族教育云端数字资源,以云端共享、云传播等形式实现民族教育数据突围、众创共享。同时,通过探索无线校园、智慧课堂、云教室等更高效便捷的民族教育教学新模式,加速数字技术与民族教育的系统性融合,持续推进民族教育在数智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创新。
再次,增强民族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变量。一是要催生其服务创新发展新理念。应通过增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对民族教育服务创新发展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深刻认识,发挥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增信心、聚民心、暖人心、铸同心的重要作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筑牢教育基底。二是要激发其服务创新发展新活力。应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不断优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面向其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及其产业业态的复合型、创造型高素质民族人才,提供坚实创新力量。
最后,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点与时代特色的民族教育路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既要通过传承民族源流文化、精粹文化与地方性文化留存自身底色,也要在其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革故鼎新,充分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一是要探索富有“底色性”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路径。除应置身中华民族文化巨大场域外,中国特色民族教育还应承担赋予受教育对象相应民族性格的特殊使命,[25]坚持立足自身历史文化背景,深度挖掘其特色资源禀赋,基于民族教育内在规律,擦亮民族底色。二是要探索富有“时代性”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路径。应立足时代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积极探索深赋前瞻趋向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未来发展路径,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四、结语
回望峥嵘历史,中国特色民族教育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显著成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背景下,应回顾党引领民族教育发展的演进历程,基于民族教育在迂回前行中的诸多宝贵经验,探求中国特色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实践进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必须举旗定向、动中窾要、守正创新,以奠定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基调、铸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生命线、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进程,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民族教育,持续增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福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苏德,国建文,袁梅.嬗变与进阶: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审思[J].教育研究,2020(4).
[2]田养邑.逻辑与格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术话语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9).
[3][13]孟立军.关于建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话语体系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9(5).
[4]许丽英,王晴阳.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的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23(1).
[5]乌云特娜,金童林.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智库建设:特质、责任及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2020(5).
[6]高承海,周晓彤.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
[7]韦心勤,李祥,吴倩莲.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向度与内生进路[J].广西民族研究,2023(2).
[8]吴陈兵,谭宇曦,罗波.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内涵与模式构建[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3).
[9]王世忠,赵宇琦.建党百年民族高等教育“中国道路”发展的三重逻辑[J].学术探索,2022(1).
[10]桑国元.“强师计划”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保障、现实困境与顶层设计[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11]张春海,王天泽.民族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逻辑结构、现实基础与推进路向[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报评论员:坚持走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之路——一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EB/OL].
[14]康秀云.习近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
[15][1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44.
[17]侯衍社,周康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论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4).
[18]刘晓巍,张诗亚.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整体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2(4).
[19]陈文祥,马秀萍.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构建实践研究—对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考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3).
[20][21]国建文,肖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结构及其实践策略——一个空间社会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22(1).
[22]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3]普丽春,肖李,赵伦娜.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22(4).
[24]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25]袁梅,苏德,江涛.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应然价值观照[J].教育研究,2019(10).
A Practice Approac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ShiDasheng WangYidi ChuLin
Abstract: Ethnic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century goal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with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tively response to the Party’s country new journey strategic deployment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w era of national work of major decision practice guidance and approach,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practical logic of “establishing guidance, strengthening key point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 the practi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solidify the lif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steadi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thnic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nine aspects include to adhere to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ntrol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school operation, adhere to being people-oriented, stabilize the priority of development, safeguard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solidify sense of uphold the “positivenes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innov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new er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thnic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lidify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初审:曹洪家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