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一百九十一期) > 正文

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作者:安启念
阅读数:958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摘 要: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新唯物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提出系统批评。旧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回答,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用物质概念解释一切。新唯物主义认为,这样的唯物主义是抽象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人们面对的是具有具体的形状、特性的物质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一道决定人的现实本质。劳动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的环境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改变人,构成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历史。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中心是人,它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世界的解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旧唯物主义有别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但不是陈旧、过时的唯物主义。以往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乃至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其根源在于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以及它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缺少深刻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抽象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0条,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在这里,马克思把他自己的哲学思想称作“新唯物主义”,并与“旧唯物主义”做了明确区分。旧唯物主义的含义比较清楚,它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所说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新唯物主义”如何理解?需要认真分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共11条,其中每一条都在批判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所理解的新唯物主义,其主要思想应该就在他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之中。这个想法合乎逻辑。然而纵观这11条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所依据的观点,只有一个,即实践活动。这一特点从第1条到最后一条,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100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而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根本缺陷,则是不懂得要从实践活动的角度理解世界。这一看法似乎言之有据,不容置疑。因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明确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此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概括自己的观点时还使用过“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4]的说法。

初看起来,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而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理由充分,无可置疑。但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并不完整,也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思想的实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写给自己看的,各种论述点到为止,其丰富深刻的内容没有详细论述。我们需要追问:马克思为什么要把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归结为不懂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从人的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审视、评价已有的唯物主义理论?对这个问题做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马克思的头脑里存在一个逻辑链条——旧唯物主义是抽象的唯物主义,不能说明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人是环境的产物,不深刻说明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就不能说明人的现实存在状况,因而找不到人的本质异化的原因和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我们面前的现实世界是由什么决定的?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实践活动十分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马克思才说,他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可以归结为是不是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观察世界的出发点。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马克思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开始,第一句话,就批评旧唯物主义,而且把它的主要缺点归结为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的上述思想逻辑启示我们,对他的新唯物主义的研究,应该从分析旧唯物主义的抽象性开始。

一、旧唯物主义是抽象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重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5]

可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是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是从来就有的,不以意识为转移;自然界决定精神、决定思维。

恩格斯的思想是对哲学史的概括。在中、外哲学史上,唯物主义者都用自然界的某种客观存在解释整个世界,当然也包括人的意识、精神。“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6]在古代,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尝试用水、气、土、火等自然存在物以及想象中的原子,解释世界。恩格斯说:18世纪科学的最高峰是唯物主义,它是第一个自然哲学体系,是“各门自然科学完成过程的结果”[7]到19世纪末,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由分子深入到原子,世纪之交放射性的发现使自然科学家认识到构成原子的更小的粒子,即电子和质子。20世纪30年代以后,物理学家提出物质是由粒子和场组成的,形成了现代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理学所说的分子、原子、粒子、场,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第一性的本原性存在,用它们解释世界属于唯物主义。

到今天,人类发现的粒子有数百种之多,科学家不仅用各种粒子和场科学地解释了地球上的一切存在物,而且可以解释整个宇宙。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唯物主义世界观。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日益丰富与深入,人必然产生对整个世界总体性认识的需要,即必然要形成世界观。旧唯物主义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理论需要,而且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不断发展着的自然科学的支持,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科学性。但是,这样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它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抽象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早在写于1843年年末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就用“抽象的唯物主义”称呼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说它“不抨击基督教对人的轻视和侮辱,只是把自然界当做一种绝对的东西来代替基督教的上帝而与人对立”[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意识形态的观念中显露出来。”[9]马克思讲得更加具体了:这种抽象的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即基于自然史的用各个自然科学专业的知识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唯物主义者,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可以解释世界,但是一旦他们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进入历史领域,他们的知识就显示出局限性,他们的观点就显示出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性,也即失去了科学性。为什么?因为我们面前的自然界是打上了人的实践活动烙印的具体存在物,是人类史的一部分,在历史中发展而来,仅仅用自然科学知识无法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评指出抽象唯物主义是如何产生的。他们说:

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在前一种情况下,在对感性世界的直观中,他不可避免地碰到与他的意识和他的感觉相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扰乱了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为了排除这些东西,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10]

费尔巴哈面对的物质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历史发展的产物,打上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烙印。费尔巴哈是自然唯物主义者,他把人以及人的环境中的一切都视为与自然界其他存在没有区别的自然存在物。由于具体的物质存在带有人的烙印,所以与他关于人与自然界相和谐的假定相矛盾,与他的意识相矛盾。为克服这种矛盾,把他面对的物质世界归结为自然界,费尔巴哈只能求助于高级的哲学直观,把物质世界带有的人的烙印、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抽象掉。他的世界观正是这种抽象的产物,他理解的物质没有具体形态、没有历史,因而是抽象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还说:“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11]这里揭示了费尔巴哈陷入抽象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原因,即他从物理学、化学的角度观察世界。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看世界,世界上一切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都消失不见了,眼中出现的都是粒子、场、原子、分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用物质概念来概括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的东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12]

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费尔巴哈以及其他唯物主义者,都舍弃了现实存在着的物体的个性、特性。在他们看来,他们面对的不是具体的现实存在物,而是抽象的只能作为哲学观念而存在的自然界、物质,或者无差别的粒子和场。这样的唯物主义显然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与抽象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关注的不是抽象的自然界、物质或者粒子、场,相反,他和恩格斯关注的是现实的人所面对的现实的存在物,一个个具体的物体——他面前的房屋、马车、葡萄树,他身上的衣服,手中的工具……这些东西是具体的,之所以具体,是因为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赋予了它们具体的形象、功能,因为它们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说:“费尔巴哈在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100年以前在那里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或者,他在罗马的坎帕尼亚只发现一些牧场和沼泽,而在奥古斯都时代那里只能发现罗马富豪的葡萄园和别墅。”[13]接下来就是他们批评费尔巴哈借助物理学家、化学家的眼睛抽象掉面前各种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把它们归结为抽象的只作为哲学概念存在的物质存在——自然界的那段话。

旧唯物主义的抽象性也表现在对人的认识上。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把人只看做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领域,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因而比方说,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穷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他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14]就是说,本来是现实的、具体的人,费尔巴哈通过哲学的、“最高的直观”抽象掉人的现实存在形式,看到的只是物质的肉体的与其他动物类似的自然物,是拥有理性、意志、爱等人的抽象类本质的相互之间没有差别的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照马克思的判断标准,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辩证唯物主义也属于旧唯物主义。因为它同样是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强调物质自然界是世界的本原,包括人在内的全部现实的物质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从而对物质世界“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

二、现实的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焦点

旧唯物主义是抽象唯物主义,与它们的产生背景有关。旧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它们所针对的批评对象,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即把精神作为世界本原,用它解释整个世界的理论。作为与这种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理论,必然要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存在决定精神而不是相反。例如费尔巴哈,他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于对基督教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他最主要的哲学贡献是揭示了宗教的秘密。他说:

无论过去和现在,对我说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理性的火炬去照明宗教的黑暗本质,以便使人们终于不再成为那种为宗教蒙昧努力用来压迫人类的仇视人类的力量的俘虏和玩物。我的目的就在于证明:人在宗教中所崇拜所畏惧的那些力量,他甚至不惜以人作牺牲去供祭,以便求得其恩典的那些力量,——不是别的,正是人自己的不自由的、畏怯的精神和无知的、愚昧的理智的产物。我的目的就在于证明,人在宗教和神学中作为与自己有别的另一个东西拿来同自己对抗的那个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16]

在基督教理论中,神是世界的本原,神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作为对宗教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针锋相对地提出一种以自然界为中心的唯物主义理论。他所理解的人,是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一样的自然存在物:“我的学说或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和人。从我的观点看来,那个做人的前提,为人的原因或根据,为人的产生和生存所依赖的东西,不是也不叫作神(这是一个神秘的、含糊的、多意的词),而是并且叫作自然界(这是一个明确的、可捉摸的、不含糊的名词和实体)。至于那个自然界在其中化成有人格、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的东西,在我的学说中则是并且叫作人。”他还说:“自然界是除有神论信仰的超自然主义暗示以外,直接地、感性地对人表现出是人的生命的基础和对象的一切东西。自然界是光,是电,是磁,是空气,是水,是火,是地,是动物,是植物,是人,这里说的人乃是一个无意识和不自觉而活动着的东西。”[17]

一切旧唯物主义理论都是针对唯心主义而提出的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这种特别的角度,特别的理论需要,决定了它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目的是用一种物质存在对整个世界,包括人和人的全部精神存在的由来,做出解释,至于每个存在物的具体的特性,不必考虑。旧的抽象的唯物主义就是这样产生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背景之下,它针对的、批评的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早在大学读书期间就拥有了把物质作为世界本原的世界观。1839年年初,马克思着手研究古希腊哲学,开始写作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论文表明,马克思是赞同他们的唯物主义原子论的。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立即接受了他的观点。[18]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归结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以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旗帜,给德国对宗教、黑格尔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奠定了基础。直到1845年年初出版的《神圣家族》,他们仍然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然而在结束了这本著作的写作后,马克思很快开始告别费尔巴哈,形成自己特有的新唯物主义哲学。

在创作于1845年9月至1846年下半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马克思的这样一句话:

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在德国理论家面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19]

马克思告诉我们,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通过批评超越费尔巴哈而形成的。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思考:人的本质是如何异化的?马克思给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发出追问:人们头脑中的宗教幻想、宗教观念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自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形成于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这一过程开始于《神圣家族》。该书讲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时,马克思说:

他(指孔狄亚克——本文作者)在他的著作《人类知识起源论》中详细阐述了洛克的思想,他证明,不仅灵魂,而且感觉,不仅创造观念的艺术,而且感性直觉的艺术,都是经验和习惯的事情。因此,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

……

爱尔维修同样也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出发点的,在他那里唯物主义获得了真正法国的性质。爱尔维修立即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爱尔维修《论人》)。感性的特性和自尊、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基础。人的智力的天然平等、理性的进步和工业的进步的一致、人的天然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这就是他的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

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就可以看出,唯物主义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天资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不应当根据单个个人的力量,而应当根据社会的力量来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20]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本性、天性,人的本质,是由经验、习惯、教育、工业,也即由外部环境决定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的“类本质”,是每个人固有的永远不变的“理性、意志、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产物,他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比费尔巴哈要深入的多。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与马克思发生深刻共鸣。[21]人是环境的产物,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达到的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他在形成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前对人的本质的最后认识。这是对费尔巴哈的批评超越。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为了探究宗教意识的起源,马克思对人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做了深入分析。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宗教意识主要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6条: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

起来的普遍性。[22]

第7条: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23]

同时,马克思也没有否认自然界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他理解的自然界包括生产力(主要是生产工具)在内,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生产力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可见,马克思把自然界也视为产生宗教意识的原因之一。第二,马克思早就意识到,自然界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因为人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4]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通过分析人欣赏音乐、绘画的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得出结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25]

人们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异化的过程。通过考察人头脑中宗教意识如何产生,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异化与复归的秘密:人是环境的产物。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包括各种工具。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本质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的本质异化,在另一种改变了的环境中丧失了的本质回归于人。马克思实际上是发现了人的发展规律。

作为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立足自然科学成果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理论只能把人理解为自然物,人的本质则被理解为人这个生物物种共有的不变的与其他物种相区别的特点。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人类解放,是人的丧失了、异化了的本质的回归,他的一切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因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在人的问题上同样陷入唯心主义,不能科学回答人的本质是如何异化的,不能指出人的本质回归于人的科学途径,不能满足马克思的理论需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是抽象唯物主义。马克思关注的不是用原子、分子或者基本粒子以及场描绘的自然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存在。换句话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他关注的是作为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界,即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一个个特性各异的具体存在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

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抛弃它的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抛弃唯心主义方向,从而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说生活还有别的什么基础,科学还有什么别的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26]

“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立足于这样的自然界,因而是现实的唯物主义。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表明马克思之所以立足于现实的自然界,是因为它是“人本学的自然界”,可以用来说明人的本质的现实状况。唯物主义是从人和人的发展出发观察世界的结果。现实的人是马克思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研究社会和自然界的目的在于研究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及其发展与解放,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焦点。

三、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为理论焦点,决定了它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因为他吸收、改造、深化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是环境的产物”的思想,认识到人的环境,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的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的现实的本质。与此同时,马克思一再强调,人所处的环境,他面前的具体存在物,是历史的产物,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否则就不会具有现实性。他说: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在几个世纪以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27]他批评费尔巴哈:“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28],“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29]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因为他理解的物质存在是涵盖一切存在的“大全”,即空洞抽象的自然界,是经过哲学家“高级的直观”抽象掉具体样态、性状之后的存在,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眼里的世界。这样的存在是不可能有变化、发展和历史的。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世界的某些变化发展,也即历史,是费尔巴哈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也无法否认的,例如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人的食物、衣着、住房、生产设施、交通工具等人化自然的改变与进步。就是说,他们也不得不思考历史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历史,他们的思想立即显示出唯心主义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提出严厉批评:“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30]旧唯物主义无法解释环境是如何改变的,只能把它归功于少数天才人物:他们可以突破环境的局限,改变环境,然后被他们改变了的环境再改变民众。归根到底,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紧接“……凌驾于社会之上”,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1]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基石。马克思的思想贯穿这样一条逻辑: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现实的人,研究现实的人必须研究人的环境,即他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着的,因此只有放在历史过程中才能理解它们的现实性从而理解现实的人,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人的环境从而人的历史,它的原动力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只有用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解释历史发展中的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自然界,从而解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新唯物主义必然是实践唯物主义。

关于上述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多论述。他们曾经使用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32]的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33]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把他和马克思称作“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34]。在1890年9月21-22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35]

实践唯物主义描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在实践中改变环境,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改变人,被改变的人再次改变环境,再次被改变的环境再次改变人,……如此循环往复,便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个时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资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集成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36];“这种历史观就在于:……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的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7]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改变环境,被改变的环境也改变人”,也即“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其中体现的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关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几点需要特别指出。第一,它是“大唯物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唯物史观是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涵盖自然界和人。这表明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社会是人的生存环境,但它们又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改变,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取决于其他两方面的改变,同时,任何一方面的变化也必然引起其他两个方面的改变,它们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离开三者的相互作用,单独的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无法理解的。第二,它与我们通过教科书理解的唯物史观没有任何矛盾。教科书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完全正确的,但它没有说明社会存在,物质生产力,主要是生产工具,是如何发展的。“大唯物史观”揭示了人、自然界、人类社会三者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规律,从而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历史观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主要是劳动工具)的发展,劳动工具是人化自然,而人化自然的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大唯物史观”依据劳动实践活动,描绘的是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从横的、纵的两个维度反映了它们历史发展的总体性。教科书所讲的唯物史观是这幅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第三,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38]第四,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而人也是自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历史发展过程的主体。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命运,从探究宗教幻想是怎样被塞进人的头脑开始,认识到人身处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是一个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有机整体,从而描绘出了一幅人、自然界、社会共同发展的无比宏大的画卷。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幅画卷不仅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和人类社会,而且它们都处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之中。因此,人所面对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的物质或自然界,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作为历史产物的存在物。

四、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但是他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并非相互对立,它们都是马克思的世界观。

一个人能有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吗?完全可以。面对同一个世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认识、理解。前文提到,旧唯物主义从探究世界的本原出发,与唯心主义相对立,依据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成果,用水、火、气、土、分子、原子,乃至粒子、场及其运动解释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包括人、人所面对的自然界、人的精神与情感,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永远存在,旧唯物主义永远不会失去价值。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宗旨不在探究世界的本原,而是要回答人所面对的、他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界,一个个具体的物体、物质现象由何而来,有何价值。因为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所面对的具体的现实的物质存在构成人的自然环境,影响人,只有科学地说明人面对的各种现实的物质存在,说明它们的结构、形态、功能及其产生机制,才能理解现实的人的存在状态及其现实本质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对人的异化的产生与消除途径获得科学认识。在这里马克思不必涉及也没有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他完全可以接受,事实上也接受了旧唯物主义描绘的世界观。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集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在那里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9]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只是”二字,说明他并不否定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他批评否定的是旧唯物主义仅仅从这一个角度去理解,不知道除此而外还可以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新旧两种唯物主义世界观并行不悖,它们同时存在于马克思身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它们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对马克思而言,他的哲学思想的特色,把他与一切其他哲学家,不论唯心主义哲学家还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区别开来的,是他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是现实的唯物主义,它不是从抽象的物质概念出发看世界,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物质存在。新唯物主义的意义不在于这种立足点本身,而在于它所说的现实的物质存在构成人的自然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打上了人的烙印,影响人和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全部事业的核心。他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的秘密所在,为人的解放指出了科学道路。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然而生产工具正是现实的物质存在,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改造过和创造的自然界。没有现实唯物主义就不可能有唯物史观,就根本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支柱,没有唯物史观就没有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整个马克思主义便无以立足。

旧唯物主义的理论缺点很清楚,但是,如果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只是从主体、实践出发理解世界又如何?这样的理解同样是片面的,马克思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40]按照这样的理解,一个人如果只是从主体、实践出发理解世界,他就是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者,同样不会有唯物史观。旧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十分重要:

第一,人本身是物质自然界自我运动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说:“大地创造说,受到了地球构造学即说明地球的形成、生成是一个过程,一种自我产生的科学的致命打击。自然发生说是对创世说的唯一实际的驳斥。”[41]地球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是自然界自我发展的产物。

第二,世界上仍然有大量物质存在是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以外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人从事劳动实践活动时“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即使在19世纪,澳洲新出现的珊瑚岛等也是在人的生活实践范围以外存在着。

第三,实践活动的主体,人以及实践活动的工具、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使用了:“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的说法,强调人的自然物质性。

第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做了解释:“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本身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42]

第五,最重要的是,任何实践方案都是人在头脑中事先规划设计好的,是思维的创造,实践活动也是在人的意志的推动和坚持下完成的。能不能说明实践活动是唯物主义性质的,是关键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3]实践活动是人的精神力量即思维和意志的创造,然而只有实践取得成功,创造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才表现出它的现实性、力量和此岸性,否则就是胡思乱想,毫无价值。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前提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也即所谓旧唯物主义。离开旧唯物主义,实践活动就成为唯心主义者的胡思乱想、自大疯狂。新唯物主义描绘的人、自然界、社会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宏大历史过程就失去了唯物主义性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也即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解读,它们都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旧唯物主义之“旧”,是相对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而言的,并非说这些理论本身陈旧、过时、错误。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重要的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家从而使他能够立足于人类思想史的哲学思想。从哲学基本问题立场出发构建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思想的前提、基础和总体背景。

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及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个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一些人用辩证唯物主义否定实践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还有人利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并且借此制造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后一种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影响甚广。1923年,卢卡奇出版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书中用他理解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恩格斯,此后将近100年,西方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实践派、苏联哲学中的认识论派,都程度不同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否定恩格斯和辩证唯物主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哲学界也出现了用实践唯物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甚至有人提出实践本体论,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上述国内外学术界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进而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观点,原因都在于未能深入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它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联系。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还有多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332页、第530-531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278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1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524页。

[1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59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335页。

[21]1844年初,马克思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545页。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说:实践活动很重要,但是“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530页。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3-504页。


On Marx’s New Materialism

An Qinian


Abstract: Marx once called his philosophy new materialism and systematically criticized “all previous materialism (including Feuerbach’s materialism)” in The Outline on Feuerbach. Old materialism is an answer to the basic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opposite to idealism, emphasizing the materiality of the world and explaining everything with the concept of material. New materialism holds that such materialism is abstract materialism. It emphasizes that people are facing material existence with specific shapes and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people’s practical activities. It i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which people live, and together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t determines the real essence of people. Labor practice determines the change of human environment, which in turn changes human being and constitutes the history of interaction and co-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The theoretical center of new materialism is man, which is als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practical materialism. New materialism and old materialism interpret the same world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together constitute Marx’s materialist world outlook. Old materialism is different from Marx’s new materialism, but it is not old and outdated materialism. In the past,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publicize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practical materialism and even between Marx and Engels. Its root lies in the lack of 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new material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ld materialism.

Keywords: abstract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actical materialism; Marx’s materialistic world outlook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