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现代性的多维镜鉴是对教学发展事实的实证分析和镜像扫描,也是对教学多元影响因素的镜像观照,还是对教学理念的文化哲学或价值哲学的镜像摄义,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自我申言”“自我辩护”和“自我证成”。基于高质量,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多维现代性:具有基于设计的教学准备,知识与能力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教考一体”的教学内容安排,结构严谨的教学过程,特点鲜明的教学流派与模式,学业成就取向的教学反馈等外貌特征;具有规范作用突出的教育政策,竞争激烈的教学发展环境,逐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装备,职能清晰的教学管理,合作带动的教师自主养成,持久强大的传统文化影响与家庭支持等影响因素特征;具有“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教”“导”融合的文化特质,包容互鉴的共享共赢理念,尊师爱生主导的师生关系,集体主义、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评价取向等文化特征。
关键词:高质量;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现代性;文化特征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代性特征正在形成。对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现代性的多维镜鉴是对现代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实刻画,表征中国现代中小学课堂教学发展的进步状态或现代特征,是一种对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发展事实的客观实证分析和全景式镜像扫描,也是一种对中国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制度多元影响因素的镜像观照,还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的文化哲学或价值哲学的镜像摄义,反映的是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活动形态、制度形态与观念形态。这种镜鉴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当代中小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自我申言”“自我辩护”和“自我证成”。
一、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外貌特征
外貌分析是一种描述性分析,也是一种事实判断,反映教学可视、可感的特征。教学是一个过程性存在,并以高质量为价值追求,外貌特征在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到评价的各环节、各方面都有表现。
(一)基于设计的教学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也是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认真准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既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理念,也被广大教师广泛认同。不认真备课、不撰写教案,上课没有教案的教师往往“会被视为不负责任的教师”。[1]备课的产品是教学设计方案,简称教案(学案、导学案、导学条)。教学设计不仅成为中国师范院校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师范生技能竞赛、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新任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能力成为教师的重要素质。
备课有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经常性备课与阶段性备课等形式。研读课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同构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普遍实施的“青蓝工程”等,是有经验的教师(师傅)与新教师(徒弟)结成微型教学共同体进行集体备课的重要方式。很多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都是吸收教师的集体智慧,经过反复打磨而成的集体备课成果。经常性备课是教师经常性地阅读与本学科教学有关的文献,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学科素质的过程。阶段性备课是对特定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师一般要完成三个计划或设计,即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被称为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现在提倡大单元教学;课时计划,或课时教案。对青年教师一般要求必备、详备,一课一案;对经验丰富的教师,则通常要求备简案。教案检查是学校管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有的学校对教案格式、内容、项目有标准化、规范化要求。
教学准备也随着理念、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备课由起初的“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逐渐演变为研究学生、钻研教材、设计教法,进一步演变为学情分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学行为调整与变革等。这样,备课就从“三备”发展为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环境、评价等的一体化设计;教案成为教师实施教学,学校管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典型教案样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随着高质量教学的发展,教学从突出教师讲授向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从强调预设向突出生成转变,从设计纸质化教案向设计电子化教案转变,教案本身也向学案、导学案(条)转变。
(二)知识与能力为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中国中小学长期以“双基”,即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的“三维”目标结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2016年,学者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大领域、六大核心素养和18个要点。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和标准,都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虽然人们对核心素养有不同看法,但普遍认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学科角度看,各学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同,但知识与技能始终是学科教学目标的基本构成,甚至有学者把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和关键能力”。中小学无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扎实的知识技能被看成是中国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主要优势。
(三)“教考一体”的教学内容安排
中国中小学校间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一旦一所学校的学生成绩下滑,随之而来的是生源,特别是优秀生源的流失及学校社会声誉与优秀教师的流失。学校一旦走下坡路,积重难返,要想重新恢复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较长周期。因此,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都极为重视学生学业质量。要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就需要把精力集中在考试要考的内容上,从而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教学内容往往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历年中考和高考试题为参考依据,教考一体,“以考论教”成为中国中小学教学的重要特征。[2]一旦发现考试大纲中增加了哪些内容,老师就会及时将这些内容补进课程;一旦考试大纲中一些内容规定不考,有些学校和教师就会放弃这些内容。因此,教学活动提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注意学科的逻辑顺序,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并把学法指导作为重要教学内容,重视所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结构严谨的教学过程
“向课堂要质量”是中国中小学重要的理念与传统。虽然近年提出了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学习中心课堂等理念,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可动摇,并受到家长、学生普遍认同。虽然“翻转课堂”、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等新的理念和模式成为新话语,但是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讲究完整的教学过程。好课的标准中,“教学过程清晰、结构完整”是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环节从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到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自主探究、课堂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课堂练习,再到巩固总结、布置作业,环环相扣。在一些教学论著作中,对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强调各环节过渡的顺畅和自然,推崇按设计教学,鼓励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以问答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注重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反对“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提倡生动有趣、气氛热烈,通过激发教学活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为保证教学过程的严谨和规范,学校普遍建立了教学督导与检查制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科主任或教研组长,甚至普通教师都有听课指标任务,并要做详细记录,定期进行检查。有些学校还把听课作为岗位职责以及发放津贴的依据。听评课要评教学过程,从教案设计到实施,从目标到效果,从起始环节、中间环节,到结束环节进行全面考察。近些年,一些中小学推行模块式教学,教学正在从以教师讲授为主逐渐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转变,好课的标准也从分析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环境、气氛、效果等各要素逐步向综合分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程以及教学文化,特别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转变。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与标准的过程中,以情境、问题、项目、任务等为载体的学科实践被置于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位置,从过程中要质量、要效果成为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理念。
(五)特点鲜明的教学流派与模式
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是复杂的,具有鲜明的学段、年级、学科、学校及地域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涌现出大量有特色的教学流派。江苏洋思中学、上海育才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都在尝试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学。有人列举出目标教学、尝试教学、主体教育教学、诱思探究教学、情境教学、和谐教学、愉快教育教学、成功教育教学、创造性教学、学导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异步教学、反馈教学、合作教学、自学辅导教学、个性教育教学、“南钱北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流派。[3]仅中国语文学科,已经形成了导读派、管理派、语感派、思维派、情感派、目标教学派、快速写作派、快速阅读派、大语文教学派等有影响的教学流派。[4]每一种流派都有个性鲜明的教学过程模式、代表性人物和著作,都有相对流行的区域和学校,都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核心理念。
与各种教学流派相伴随的是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也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学校、教师与地域特点。例如,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三部分,课前自学,自主探究、诠释目标,课堂引领(10分钟,20%);分组合作,讨论质疑、展示点评,质疑拓展(30分钟,70%);总结反思,当堂检测(5分钟,10%)。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模块:预习,即明确目标,生成本课重难点,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即交流预习模块学习成果,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展示划分为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体现了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等特点;反馈,即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山西新绛一中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编写学案——自习课——展示课——师生反思”四个环节。山东青岛即墨28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自主学习(温故知新,探究新知)、互动质疑(师友互助,全班交流)、互助巩固(知识点拨,巩固提高)、互助拓展(师友互查,拓展检测)、总结提高(师友总结,互动评价)几个环节。石家庄精英中学“6+1”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导、思、议、展、评、“检+练”几个环节。[5]另外,支架式、抛锚式、情境式、访问式、分布式、项目式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与方法也得到传播与应用。
(六)学业成就取向的教学反馈
只有反馈才能检验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反馈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导向作用持久而深入。学业成就主要由学生的考试成绩表现出来,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升学指标—升学率、升重率等。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学生毕业、公务员聘任、事业单位招聘都需要考试,虽然也有面试和综合素质测评等项目,但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和说服力不言而喻。组织严密的考试更具有公平性,更易得到师生和家长认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试成绩是学校成功、学生成功和教师成功的重要指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考试内容的核心。教学评价也注重结果与过程的统一,以学为本、深度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思维的综合性、全面性、整体性、辩证性、批判性、反思性以及实践性、创新性等被看作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6]深度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而且强调对知识的来源、功能、本质、生成、关系与结构等的把握。
二、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特征
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些因素发挥直接作用,有些因素发挥间接作用;有些因素长期发挥作用,有些则发挥短期效应。
(一)规范作用突出的国家政策
国家的规范与指导是我国学校教学的重要特征。国家力量对中小学教学具有强大引导力,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到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出版,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都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进行的。2001年,教育部公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4年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9年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7、2022年先后公布新的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些新方案、新课标可以说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对课程与教学做出了明确、详尽规定。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完善作业考试辅导、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并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改革目标与操作方法,具有很强规范的作用,旨在树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以完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为关键,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为保障,以深化评价改革为导向建设高质量课堂。
(二)竞争激烈的教学发展环境
中国中小学竞争激烈,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面临激烈的竞争考验。一是名校与生源的激烈竞争。激烈的竞争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一些名园名校人满为患,而一些学校则生源萎缩甚至枯竭。二是汹涌的新校、新校区建设浪潮。这实际上是不同学校争夺生源,不同地方政府争夺教育高地的举措。许多学校注重打造名校、品牌学校,建设分校和集团,产生了不少学生数量庞大的巨型学校、超级学校,也在不断改变着学校空间布局。三是学校教学文化建设和创新。随着示范学校建设的推进,各校的品牌需求猛增,从办学理念到“三风一训”,都反映出中国课堂教学文化的变革趋势。各个学校创造出许多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文化,不断催生教学变革。革故鼎新、持续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学文化的底色、成色和亮色。教师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中的创新层出不穷,热度不减。四是“双减”政策执行中的各种阻抗。“教育质量评价有多种,但最终评价只能以实力说话。”“学生潜能好、勤奋投入多、学习效果好和评价高,这既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家庭的要求,也是学习者个人的应得。”[7]“一般来说,市场的作用越大,学校教学就搞得越好。”[8]生存竞争诱发优胜劣汰的教学文化。竞争成功无望也易造成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在奋进的新时代,在千年未遇的大变局中正在产生中国景象万千的教学。
(三)逐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装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课堂教学在不断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黑板到投影仪、幻灯机,再到多媒体、互联网,直至电子触摸屏等,已经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天网、地网、校园网正在重构中国教育网络,5G基站等成为学校标志性装置,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内容、环境、方法与模式上持续渗透。借助网络平台的师生教学交流方式也更加丰富和个性化。这些技术装备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提供了直观教学的条件和媒介。
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在线同步教学在偏远学校获得生存空间。现代教学技术全面渗透到教学之中,技术推动的体系化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慕课、元宇宙、区块链等新的名词已经成为常用词。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的教案APP成为教师备课可以参考的重要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实施方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课堂教学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转型,给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字技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持续溢出效应释放,教学更优质、更公平。
(四)职能清晰的教学管理
中小学普遍建立了教导处等机构,主管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对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管理。学校成立了年级组或教研组,规模大的中学还成立了学科组,具体指导年级与学科的教学活动。年级组一般在小学较多,具体负责该年级各平行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在发挥“领航”示范作用,也激发着一线教师的成长动力。中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评选给教师提供了上升的无限空间。名师培育项目和极为广泛的教师培训,正在发挥着优质教学经验的多渠道、全方位、快速传播、辐射与带动效应。不少学校形成了教研制度、教案审核签字等制度,有的学校定期举办教案展览、教学设计竞赛等活动。教研组的职责主要是: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和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搜集积累教学资料,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考试命题、评卷及质量分析,督促本组教师对学生自习、实验、实习加强指导等;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教师钻研教学理论,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帮助青年教师进修提高,互帮互学;指导学生课外学科活动。[9]
(五)合作带动的教师自主养成
中国教学重视经验价值,重视教师的责任与能力,无论是教育行政官员还是学校领导人,均把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首要因素归于教师。无论是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名师工程、领航工程、“青蓝工程”、“师徒”模式,还是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以及系统的国培、省培、市培或校本培训,都彰显了合作的价值。以教研组、年级组、教师发展中心为代表的教研组织,以联校教研、校本教研,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同构等为特征的集体教研模式,以入格、定格、出格为程序的教师养成模式等,都发挥着教师发展管理的功能。我国中小学已形成了入职培训、专项培训、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为支撑的培训体系。各种教师发展模式,如批判性教学反思、合作的行动研究、发展性教师评价等模式广泛得到应用。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合作特征明显的教师养成模式,有力地发挥了名师示范效应。名师的经验、模式、方法、感悟等都可能成为青年教师学习的对象。
(六)持久强大的传统文化影响与家庭支持
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当尊师观念在淡化的时候,重教的观念似乎在继续强化。陪读、上辅导班、起早贪黑、重视未来而非眼前,都是因为相信教育的力量。2019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当天,德国《时代周报》刊出一篇文章,题目是《孩子们必须至少飞向月球》。认为,中国中产家庭会尽一切努力让下一代接受最好的教育。根据2018年中国中产白皮书的数据,2017年,年收入65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平均花费13%的收入来抚养子女。93%的人打算将子女送到国外学习,这在很多情况下会花费家庭几年的收入。英国《金融时报》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年收入12万元的中国“中产家庭”中有约20%的父母为抚养子女换过工作或完全放弃工作,31%至35%的在拥有良好学校的学区购买了昂贵住房。中国家庭的“教育战争”从胎教就开始。许多家庭的教育战略就是把孩子培养为“神童”。上海的一些幼儿园毕业生已学会了2000个汉字,会说法语和英语。中产家庭子女教育的长期目标是将孩子送到150所顶尖大学中。这意味着:花费大量金钱、精力,动员所有亲戚在内的社交网络。[10]家庭是课堂的延伸。中国中小学家庭支持和参与课堂教学形式不断翻新,从较为传统的学生学业与发展指导、学习活动监督检查、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进行家校合作互动,逐渐转向运用智能手机,通过网络建立班级群,进行经常性的家校沟通交流。传统的教学价值观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直接。政府也出台“课后服务”相关政策,学校通过社团等课外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具身学习与体验,助力家校连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文化特征
对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文化特征的揭示,实际上是对教学理念的分析,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高质量教学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行为逻辑、文化密码的探寻。
(一)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中小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一切教学行为、态度、方法等均指向学生的学习。有学者把教学定义为“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1]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中国教学实践智慧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重要特色。[12]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是中国教学的发展方向。[13]以学为本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知识增长、能力形成和个性完善;二是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是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学为本的高质量教学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思维等高级认知目标,注重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考,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坚持学习中心、以学为本、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依学定教、以学评教、以教引学等基本理念,[14]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从以浅层的记忆、理解向高阶思维为主的深度学习、深度教学转变,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即“双基”,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变。
(二)“教”“导”融合的文化特质
中国课堂教学秉持知识本位、科学本位、统一管理、单一评价的价值追求,[15]追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精确性和系统性,强调教学要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线索。突出教学的逻辑性、连续性、知识的专业性、学术性、结构性;统一管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评价主要是纸笔测验等量化手段。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导型”教学文化突出“教师讲,学生听”,强调记忆、背诵、反复刷题达到熟练。虽然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观念发生变化,快乐教育、幸福教育等受到部分教师认同,不少人已意识到“教学的确定性是相对的,而教学的非确定性则是绝对的”,[16]但依然高度认同对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认为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十年磨一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都是对学习者学习时间投入、坚韧品格与毅力、克服困难勇气的称颂。“教导型”教学文化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为支撑,反映了以“本质规范”“本质信念”“本质追求”为特征的知识观和认知观,是一种理性主义教学传统。这种求系统、求全面的观念,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突出教师主导,以社会工具价值取向主导教学评价,教师、书本、课堂中心特点显著,突出因果解释,追求终极真理,注重短期效果,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化和功利色彩。但随着对教学非本质、非确定特征的发现,教学正在发生变化,以学为本、学习中心的课堂文化逐渐形成。
(三)包容互鉴的共享共赢理念
包容互鉴、海纳百川不仅体现在教学思想观念中,也体现在教学模式、方法中。中国教师善于学习他人,学习的范围包括本国、本地、本校,也包括外国、外地、外校,只要对自己有借鉴价值就会成为学习的对象,从中挑选适合本校、本学科和本人实际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国历来重视学习来自美国、欧洲、苏俄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持续不断地被介绍进来。中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既是个性化的,又是开放的,并处于不断改进和发展之中,可供其他学校模仿借鉴。共享内容主要是教学理念、过程、方法与范式等。有较大影响和操作性的共享模式主要有“总校分校,集团化共享;送培送教,流动式共享;双师教学,在线式共享;协同合作,联盟式共享;教师交流,轮岗式共享;名师工程,示范性共享”等。[17]中国文化和学习尊重多样性,具有雍容大度的包容品格,是一种坚韧、温和、共赢的文化。无论什么人的理论,无论出自哪里,只要对教学有启发作用,都会成为学习的对象;对教学中的技术变革,只要有效,就会借鉴。
(四)尊师爱生主导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都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发展的内容,在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中都有尊重教师的相关内容。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学者都强调要尊师爱生。陶行知先生有一个著名论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关爱。要精准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状态、个性特征及所需所求,有针对性地教育。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并将之看成是一个教学原则。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要严格要求。中国人讲“严是爱,宽是害”“严师出高徒”等。虽然也存在“严师不吃香”的状况,但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并非教师的价值和行为选择,也不被教师和家长认同。第三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数教师不会因学生学习好坏、家庭背景、外在颜值、性格气质等对学生另眼相看,不容许歧视或偏袒学生的情况发生。第四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经成为教学基本理念。虽然“师道尊严”已日渐式微,但尊师爱生依然主导着师生关系。
(五)集体主义、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集体观念的国家。家国天下、家国一体是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家庭和个人的基本理念,集体主义观念的存在给合作观摩、名师、名校长领航等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随着中国的发展,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飙升。课堂上重视“群体智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成为教学发展的重要取向。为民族复兴而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教书,成为师生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华文化推崇个人的价值实现,强调要立德立功立言,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取得好的成绩”的结果主义观念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重要推动力。教学目标不仅追求个性发展,也强调集体主义,许多教学活动是集体性的,合作、求同、他控成为学生的基本理念。在行动上力求与他人一致,人们也把学习和未来生活的成功寄希望于集体或单位。[18]有远大理想,上课时有理想的自我表现,有理想的学业成绩,考取理想的学校,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理想的工作成就等,都是中国学生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确说出了中国青年学生的心声。集体主义、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内敛而开放、功利而坚实。这种价值追求,较好回应了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六)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评价取向
中国的考试制度能让每个人拥有通过努力奋斗最终实现梦想的机会,它能让千万学子在公平的条件下同台竞技,让每个人都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能让来自深山、城市,出身富贵、贫穷的不同学生,拥有在一个校园里学习,在同一个平台成长,在同一个舞台上奋斗的机会。它不仅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渠道,更能彰显“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公平精神。阅卷、录取、选择学校和班级时的摇号和全程录像等,成为实现公平公正的制度形式,考试也是中国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普遍认可的公平的向上流动路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高考获得相应的知识、身份、地位、财富。虽然现在高考升学率已经达到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但是不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的巨大差异所产生的名校聚集效应,继续着考试大浪淘沙式的选拔效应,也成为高质量教学、有效教学的杠杆。考试使每个学生能吃未曾吃过的苦,承担自己未来的责任,具有强大的自我约束力。随着新课程方案与标准的出台,许多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如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基于证据的协商式评价等,逐步被人们接受并发挥作用,这必将使公平与效率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浩明.香港与大陆教师文化差异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李泽林.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在课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4).
[3]李彦军,李洪珍.中国当代教学流派[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3.
[4]段乔雨,李如密.我国当代教学流派的构成要素、基本类型与形成条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4).
[5][14]陈佑清.学习中心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8-85,194-211.
[6]段兆兵.让学习有效通达深处——深度学习的相对性、条件性及引导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22(10).
[7]郝文武.教育的公平正义与超公平正义[J].教育研究,2019(12).
[8]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M].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3.
[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9.
[10]弗拉卡·鲁.孩子们必须至少飞向月球[N].青木,译.时代周报,2019-9-10.
[1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
[12]冉亚辉.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8(6).
[13]陈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3).
[15]晋银峰.教学文化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3-104.
[16]徐继存.不确定世界的教学及其应对[J].教育研究,2022(12).
[17]段兆兵.农村小规模学校全面振兴:攻坚难点与路径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2(1).
[18]段兆兵,肖志伟.中国、新西兰课堂教学差异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Based on High Quality: A Multidimensional Mirror of Modernity in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Duan Zhaobing
Abstract: The multidimensional mirror of the modern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mirror scan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facts, a mirror view of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a mirror imag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or value philosophy, and a “self-assertion”, “self-justification” and “self-certification” of high-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oriented to core literacy. Based on high 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esents multi-dimensional modernity. Firstly, it has design-based teaching preparation, knowledge and ability as the core, literacy-oriented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integration” 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 rigorous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schools and models with distinctiv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cademic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teaching feedback and othe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it has national policies with prominent normative role, fiercely competitive teach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gradually modernized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with clear functions, independent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driven by cooperation, lasting and stro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amily support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Thirdly, it ha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learning-oriented” teaching concep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guidance”, the sharing and win-win consciousness of inclusiveness and mutual learning,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led by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loving students, the value pursuit of collectivism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e evaluation orientation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High quality;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Modernity; Cultural identity
初审:赖冬梅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