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3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八期) > 正文

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是消减教育功利化的关键

作者:郝文武
阅读数:201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

要:以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全面价值是否被教育主体内心所追求为标准,教育价值分为合理建构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与功利化非教育价值是对立关系。消除教育功利化,促进教育健康发展,要促进教育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化,并使二者相互促进;改变片面教育价值,减小教育负价值,消除教育的非教育价值,关键是增强教育内在价值。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内在价值;教育外在价值;教育功利化


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不仅是反映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的一种分类,而且涵盖、引领着多层面的教育价值。大凡研究教育价值者都强调增强教育内在价值,但对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本质及二者关系又有多种不同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以及伦理逻辑与思维逻辑相一致的原则,认真分析这些不同的观点,同时反思教育实践就可发现,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区别应从古今中外人类普遍追求的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不同时代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以及教育主体内心追求的内在价值的关系来考察。教育内在价值是教育主体内心追求与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相一致的求学求知、育人成才及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教育外在价值是教育者等社会教育主体根据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要求教育对象适应、服从的教育价值。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都是正价值,二者之间是合理建构存在、发展的关系。教育内在价值是根本,教育外在价值转化为内在价值是教育的初心和归宿。无论是内心追求还是被动服从,教育主体追求与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不完全一致的教育价值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都是需要改变的片面教育价值、教育副价值和负价值。无论是内心追求还是被动服从,教育主体追求与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完全不一致的价值以及以拔苗助长、虚假涂层等不当方式形成的不当价值,都是必须消除的外在于教育的非教育价值。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是消除教育功利化的关键,同样,消除教育功利化也是增强教育内在价值的关键。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启发、引导教育对象求学求知的内在需要,使其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相结合,形成以内在价值为核心、促进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化及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相互促进的教育价值。

一、关于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多种界定及其明显问题

研究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不仅是为了明确其本质和二者的关系,而且是为了在教育实践中增强教育内在价值。许多研究在某些层面揭示了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某种特征,但由于对二者的界定存在思维逻辑问题,不仅难以达到目的,甚至还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某些混乱。

第一种观点是教育客观价值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价值是指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社会主体或个人主体等价值主体的存在或发展需要的满足和促进等客观性。教育价值有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内在价值和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外在价值。[1]这不仅混淆了教育价值与教育本质的区别,也否定了教育是培养社会人的社会活动的本质和教育价值的主客体建构的本质。

第二种观点是教育主观价值论。舍勒主张“爱即理性”,“爱始终是激发认识和意愿的催醒女,是精神和理性之母”。同时他认为,“在人是思之在者或愿之在者之前,他就已是爱之在者”,“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2]也就是说,对象首先出现在爱之中,然后感知、描摹它,理性对它作出判断。培里认为,“价值是欲望的函项”,“事物是由于它们被愿意着而产生价值的,它们越被愿意着,就越具有价值”。他还认为,“凡是兴趣所在的对象便自然具有价值,无论哪一个对象,一旦有人对它发生兴趣,无论哪一种兴趣,它都有了价值”。[3]如果以上述观点看待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就成为与教育本质的客观性毫无关系的主观意志。如果能全面理解文德尔班所说的,“价值不论是肯定方面或否定方面决不能作为对象本身的特性,……抽开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4];同时如果能全面理解杜威的观点,即只有当那种能够被学生所珍视、欣赏和评价,那种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去尝试、去体验、去反思、去坚持、去改进的愿望与动力的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而“不得不依靠纪律、奖赏、惩罚等措施来维持”的教育只能产生外在价值[5],就可以全面认识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本质及二者间的关系,即应把教育内在价值看作教育主体内心对教育本质规定的有用性的需要、评价和追求,而不是将其看作主观价值。杜威不仅强调源于儿童内心的求知求学内在价值,还反复强调以儿童为起点、以社会为目的、以课程教学和教材为中介的教育内在价值。[6]

第三种观点以对教育活动之内和之外的兴趣形成的价值划分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布鲁巴克认为,“内在的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工具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7]而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认为,科学跟政治、道德无涉,根源就在于对科学的兴趣,“除了科学之外什么都不承认”。[8]二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基本上就是为了真理而真理的教育、学习和治学、研究。它混淆了教育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组织系统的内部与内在的区别,把组织系统的内部当作组织系统的内在,排除和隔离了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必然具有的内在联系。

第四种观点把教育对个人的价值看作内在价值,把教育对社会的价值看作外在价值。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内在价值就是教育元价值,是促进人的元发展价值,即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教育培养生产劳动能力的价值是教育工具性价值;人和教育的元价值是教育的根本性、基础性和直接价值,教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工具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是教育间接价值。[9]此观点不仅同样混淆了教育与社会不同组织系统内部与内在的区别,排除和隔离了教育与社会的内在必然联系,还把个人与社会相对立,把教育看作培养个体的人的社会活动,而非培养社会人的社会活动。

第五种观点以知识对人的生存是否有直接作用界定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斯宾塞认为,对人的生存最重要的是与维持生存直接相关的知识,然后是与维持生存间接相关的知识,第三是以教育后代为目的的知识,第四是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知识,第五是满足爱好和感情的知识。科学知识是一切知识和全部生活的钥匙,是具自由和内在价值的知识。教育首先是传授科学知识。“知识之具有内在价值者,必当先于知识之仅具有半内在价值者或仅具有世俗价值者。”[10]此观点只在知识层面认识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也深深陷入相对性的泥潭,使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成为难以确定的价值。

第六种观点以是否有利于教育自身发展为标准区分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内在价值是指事物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是事物自我保存、自我更新的能力,把内在价值视为事物对人的价值是对内在价值内涵的误解。外在价值是事物对其他事物的作用,是事物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把外在价值理解为社会价值窄化了外在价值的内涵。教育外在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人成才,更好地服务和促进社会发展。[11]有学者甚至认为,教育外在价值即是教育价值。[12]此观点扩大了教育外在价值的外延,缩小了教育内在价值的范围,也使得教育内在价值丧失了发展的社会目标和动力。

第七种观点把教育内在价值看作促进人类的学习。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长期以来,社会赋予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价值遮蔽了作为学习为本的教育内在价值,导致了教育异化。[13]他们还强调,学习对教育的根本性作用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以学为本是学习化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14]但是,本质的内在和必然未必等于价值的内在和必然,价值的内在和必然也未必等于内在价值的内在和必然,学习为本是教育本质和价值的内在必然,但未必是教育内在价值的内在必然。

第八种观点认为教育真实性价值是教育内在价值,涂层教育是教育外在价值。涂层教育以教育评价的象征性、符号性、表面化、景观化、数量化甚至经济利益化等外在性淹没、取代教育追求的内在性、真实性和复杂性价值,是教育功利化的重要根源。[15]这确是真知灼见,古今社会确实存在既有明显弊端又难以完全废除的涂层教育,但表面涂层只是外显,并非全是外在,不能反映教育真实质量的外显是外在于教育的价值,反映教育真实质量的外显也可能是教育内在价值。

第九种观点是教育主客体矛盾价值论。此观点根据传统哲学,既重视人对价值追求、评判的主体性,又把人与物一样或者看作价值承载客体,或者把人的价值排除在价值对象之外,认为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大小”。[16]以此推理,师生关系或者就是主客体关系,或者同时为“双主体”与“双客体”、“主体间”与“客体间”关系[17],这就模糊甚至否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作用及其对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追求、评判的界限。

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为依据界定的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把人类主体和个体的意志自由、劳动目的、自由王国等内心力量看作人类主体和个体的内在需要、尺度,把自然和社会及其对人的影响看作外在价值。这对界定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它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8]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有自然、社会规律和条件与个体的意识、能力形成的障碍,“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19]他在《资本论》中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20]。“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量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21]

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内在价值的意义并不否定、排斥其外在价值的意义,列宁甚至特别强调灌输教育对工人教育的作用。他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但科学的代表人物并不是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现代的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从这一阶层的个别人物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他们把这个学说传给了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后者又在条件许可的地方把它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22]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学说虽然不是工人的自由意志、内心意识,但通过灌输等教育也可以内化为工人的内心需要、目的和自由意志。[23]因此,教育外在价值也是教育的重要价值,但它又与外在于教育的价值有根本区别。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事物、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界定思想,完全可以说,教育内在价值是源于教育主体内心或灵魂深处的信念、信仰和需要、兴趣等追求的教育本质内在规定价值的价值,增强教育内在价值就是增强教育主体内心对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的追求。由他人和社会教育主体强求、胁迫与受教育者主体无奈、被迫接受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和目的的教育和学习形成的价值是外在价值。教育的重要价值就是通过启发引导并辅之以灌输、强制,使受教育者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结合,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及其对外在价值的转化,使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互促进。

毛泽东提出教育要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4]习近平提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八项原则。[25]其中“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也内涵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分析前述九种不同观点和反思教育实践可发现,厘清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本质及二者的关系,及其与片面发展教育、功利化教育关系的关键有六个层面。

第一,教育内在价值是教育主体间内心追求与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相一致的求学求知、育人成才价值。教育外在价值是社会教育主体根据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要求教育对象主体适应、服从的教育价值。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都是正价值,但教育内在价值是根本,教育外在价值转化为教育内在价值是教育的初心和归宿。这是关于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界定的核心。无论是把价值界定为事物对人的有用性,还是界定为主体对对象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和追求,都离不开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固有属性,也不能离开主体的需要、兴趣和信念、信仰等内在尺度。人不仅根据事物的本质、规律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而且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认识、改造和利用一切事物。教育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合理性社会实践,离开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和人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就没有教育本质和价值。古今中外人类普遍追求的教育本质或本体内在规定的价值和不同时代、社会规范的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价值或客观精神存在,既可能是教育主体内心认同、追求和拥有的价值或主观精神,也可能是教育主体不认同、没兴趣而需要强制适应、服从的价值。没有真情实意、精神灵魂的内心就谈不上内在,被迫和无奈只能是外在的。即便是半心半意、半内半外也离不开内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是动态转化的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的主体间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是相对的教育主体和客体,教育手段就是教育客体。[26]教育过程无论是主体客体化、对象化还是客体主体化、对象主体化,教育本质规定的内在价值、国家和社会形成人的教育意志、科学文化知识,最终都要转化或内化成为教育主体间内心认同和主动追求的时时刻刻发生发展的求学求知、育人成才的主观精神追求,舍此就不能形成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对象主体共同的教育内在价值,只能成为教育者等社会主体追求的客观精神存在的教育本质规定的内在价值,成为教育对象主体被动接受、服从的教育外在价值。如果不是这样认识问题,教育价值就只有教育本质规定的价值,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就无从谈起,外在于教育本质或在教育本质之外的价值,不是任何教育价值,只是其他事物的价值。

第二,教育主体内心真诚追求的教育活动内部的求学求知价值与适应和促进教育外部社会发展的价值都是教育内在价值,教育主体被强求和引诱追求教育活动内部和外部的价值都是教育外在价值。以教育主体主动追求、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教育本质内在规定为标准,可以把教育价值分别界定为教育内在价值、教育外在价值、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结合的教育价值。任何事物都有自身本质规定的内在规律、内部结构和形态等内在联系,也有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不同本质的自然事物有自然属性的内在联系,不同本质的社会事物有社会属性的内在联系。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虽是不同自本质的活动,但又都是同一属本质的社会活动。教育自身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不同于其他外部社会活动的特点,但“建国君民,教学优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只是教育活动内部而且是教育活动与各种外部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共同规律与目标和价值追求。不能因为教育活动内部不能追求直接经济价值,就说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是追求外在于教育本质的非教育价值。

古代中国既十分重视个人求学求知治学的内在价值追求,也十分重视个人被强制以及被动适应和服从的求学求知治学的外在价值追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以美其身。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以为禽犊”,明显是对求学求知治学活动内部或教育、学习和研究活动内部的内在价值的肯定和追求。“头悬梁,锥刺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则既可能是内心追求的内在价值,也可能是外部强求、引诱的外在价值。“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基本是外部吸引的功利化价值追求。

第三,教育内在价值是教育主体内心真诚追求的人和教育本质规定的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统一的价值。教育主体追求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分离的“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是片面的教育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能是部分与整体、要素和结构与系统的关系,不能把它当作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27]“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8]古人追求“内圣外王”、“修齐治平”,是在强调求知治学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近现代人强调求知治学要经世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强调求知治学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价值追求是个人求学求知治学与促进社会发展结合的内在价值,既是教育本质规定的固有的内在价值,也是社会和个人普遍追求的内在价值,不可能是个人被强求和因无奈追求的外在价值。不能因为有人发自内心的为个人的功名利禄求学求知,就否认有人自觉自愿奉献社会的求学求知的内在价值追求。把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看作教育内在价值,把促进社会发展看作教育外在价值,无论在思维逻辑还是在知识伦理上都不合道理,即便源自强调个人主义的动机,也有违思维逻辑。

人的智力、思维的发展也许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普遍和一般的发展,但人的能力、品德的发展则不可能是离开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标准要求的抽象发展。培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是教育本质规定的教育价值,可以说它是教育活动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需要和评价的价值,但不能因此把促进个人发展作为教育内在价值,把促进社会发展作为教育外在价值。否则,教育促进个人发展就成为没有社会对象、标准的智力、思维的抽象发展。“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此何以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爱因斯坦既明确强调求学求知治学活动本身的兴趣、内在价值和对个人发展的价值,也特别强调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心追求、内在价值以及二者结合和统一的求学求知治学、育人成才价值,并非把促进社会发展价值看作外在价值。他指出,千万别把学习视为义务,而应把它视为值得羡慕的机会、无比欢乐的事情和精神解放的力量。[29]“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30]“唯有抱着为真理而真理的目的行动,才能使精神得到解放,变得崇高。”[31]“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人们所认识的那样。”[32]“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33]科学固然同宗教或道德考虑完全无关,但那些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部浸染着真正的宗教信念。[34]没有比为人民服务更高的宗教了。为公共利益而工作是最大的信条。”[35]科学家应为科学的不合理应用和消除它对人类的危害、罪恶而不懈斗争,必须准备坐牢和经济破产,必须准备为他的祖国的文明幸福而牺牲他的个人幸福。[36]

第四,教育内在价值是教育主体内心真诚追求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的功利价值。求知是人的本性,最初人们对技术发明的钦佩,不是因它实用,而是因发明者的智慧优于他人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技术发明丰富了人的生活,有功利和使用价值,而“这些知识最初出现于人们开始有闲暇的地方”,都是在人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都获得之后。[37]无论是起初还是后来的教育都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作为具有重要生产性投资的现代教育,不能不讲利益、效率、功利和合理收益、报酬。包括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在内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利化的关系不是是否追求功利的问题,而是是否以内心自觉和社会要求的正当手段追求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公平正义的正当功利问题。得其应得就是公平正义的,得其不应得就是非公平、不正义的。以不正当手段追求不正当功利或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功利化,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外在于教育本质或在教育本质之外的行为,是社会不良价值追求行为在教育活动、领域中的不良影响,不仅不是教育价值,甚至不是任何意义的价值,当然也不应成为和称为教育外在价值,只能是教育负价值或非教育价值、反教育价值。

第五,教育内在价值评价是教育主体内心真诚追求与教育本质规定表里如一的价值评价。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是为人本分,但实际上也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不同追求。[38]“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副其实、表里如一的教育评价如同“立德、立功、立言”的心声之真言及其符号、形式,只能是本质和内心之内在之言,岂能谓之外在或涂层之言。因强求或引诱而伪言、假言,无疑为外在或涂层之言及其符号、形式。有违教育本质的名实一致的片面发展和功利化教育及其评价也非教育内在价值追求和评价。无论全面还是片面、真实还是虚假的单纯追求涂层的教育及其评价,都是不全面和产生副价值甚至负价值的不良教育及其评价。

第六,教育价值及其内在价值是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或好价值。但教育既可能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副作用、副价值,也可能背离教育本质规定产生消极作用、负价值。全面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教育甚至教育功利都有内在和外在价值的区别,“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片面教育都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既可能有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片面认识和实践教育本质规定的教育价值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二者都片面。好教育应增强以春风化雨、平等交往等有效措施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价值,尽力转化强制管教、灌输等教育外在价值为内在价值,不断减少涂层教育等副价值,积极改变片面教育,持续消除拔苗助长、弄虚作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反教育方式形成的非教育价值、教育负价值或反教育价值。

三、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是消除个人追求教育功利化和社会“共谋”教育功利化的关键

教育主体对教育内在价值的追求既可能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和实践,也可能是另一些人言行不一的口号,甚至社会规范的教育价值本身就有矛盾和严重功利化的倾向。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全面价值与片面价值、正价值与副价值甚至负价值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是合理建构的对应并非对立关系,片面教育的价值是需要改变的价值,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与教育功利化的关系则是消解后者存在的对立关系。教育功利化对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有根本性或致命性的影响。因此,增强教育内在价值就成为消除社会“共谋”教育功利化的关键,同样消除社会“共谋”教育功利化也就成为增强教育内在价值的关键。

(一)教育功利化是教育作用系统化、持续性的急功近利,消除教育功利化必须系统化、持续性强化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长效性内在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价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长效性价值。教育是人生、民生的基础,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基础,基础教育又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劳动还是人的谋生手段而非人的第一需要的时代,把教育作为获得经济利益的投资,鼓励个人通过求学求知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是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和鼓励,是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但教育的基础性不仅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性,而且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性。如果家庭教育从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开始就以各种“功利”来引导、引诱和强化,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保教和学校教育都更多的以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或具体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把尊重劳动、知识、人才主要当作尊重名利,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变成自强不息、追逐名利,甚至把发展教育看作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就必然导致系统性的功利化教育。

作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百年大计的教育振兴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奋斗,既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也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要面向当下的现代化,也要借鉴古今中外宝贵的育人经验,更要面向未来,为推进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人力资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塑造民族精神。[39]“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40]如果每一代人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追求“立竿见影”的实效,特别是经济功效,就必然形成浮躁、浮夸的教育功利化,形成功利化教育的教育负价值、反教育价值。

(二)教育功利化是育人目标系统化、持续性扭曲的结果,消除教育功利化必须系统化、持续性优化全局性、整体性和主体间育人目标

教育既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也是民生大计、民生工程。国家发展既需要具有坚定信仰、经天纬地的领导者以及数以万计的科学家、思想家等栋梁之材,也需要数以亿计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建设者。学校育人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社会用人应择优选用,人尽其才。不同劳动者在不同的岗位积极进取、诚实劳动、各尽所能、劳有所获,都是为社会作贡献。如果脱离实际可能和需要,违背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律,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就会导致不同阶段、层面的教育目标不切实际地层层拔高,教育教学过程和方式层层浮躁,教育教学评价层层浮夸,最终使各阶段各层面教育主体焦虑、浮躁、浮夸。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圣人不太现实,但为民族和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为人民福祉献身的英雄数不胜数。把许多人看作自私自利的小人固不可取,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在少数。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是个人发展的正道。社会功利也是义,是不以利为利而是以义为利之大义、共利。[41]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消除教育功利化,必须明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方向目标,增强我必做也是我愿做的内在价值,消除我必做却不愿做的外在价值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负价值。

(三)教育功利化是教育教学方式、过程系统化、持续性反教育化的结果,消除教育功利化必须系统化、持续性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过程

合理的目标需要合理的过程和方法实现,合理的过程和方法是形成合理目标的保证。不合理的过程和方法不仅不可能实现合理的目标,而且必然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教育总体目标全面发展而具体目标和评价片面落实,就会使得具体目标和方式之“矛”难以射准总体目标之“盾”。如果各层面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教育目标不配套,就会导致以拔苗助长、削足适履、竭泽而渔的教育方式之“矢”未能射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的”的失望结果。以应试教育的方法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和“唯分数论英雄”的中小学教育基础上也不可能实现大学教育目标——培养创新性人才。增强教育内在价值,就要消除本为鼓励学生认真刻苦学习的评价、奖励办法,结果成为把学生引向背离教育宗旨、追求功利化目标的办法的矛盾,消除不同阶段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和方式系统化、持续性割裂的现象,形成整体优化和全程优化教育结构、教育教学过程和方式。

(四)教育功利化是教育评价标准和方式系统化、持续性涂层化的结果,消除教育功利化必须系统化、持续性形成鼓励诚实劳动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方式

教育评价既要全面具体,更要真实可靠。教育教学评价如果把实事求是、诚实为学、表里一致者看作“傻瓜”、“迂腐”,对其打击和伤害,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名实不副之人看作“能人”、“精英”,使其得到鼓励、奖赏;如果不鼓励师生教育、学习的自觉自律、主动作为,而更多地强调法纪约束、底线思维,那就不只是“五唯”难破,更会使教师忘记初心,成为师德师风败坏的名利之徒,使教育活动完全沦为功利化的非教育甚至反教育行为[42],就会培养出虽未明显违法违纪但严重缺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培养出亵渎、毒化社会良知的粗陋野蛮的利己主义者。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消除教育功利化,既要形成教育评价的科学规范,更要形成诚恳、诚实、虔诚等做人的基本良心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良好品德、良知良能。

(五)教育功利化是学校及其师生、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系统化、持续性“共谋”的结果,消除教育功利化必须系统化、持续性消除社会“共谋”,形成全社会教育合力

教育活动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构成的主体间双边活动,也是国家、社会、家庭与学校及其师生等构成的主体间多边活动。双边和多边主体间的认识和实践相一致是形成良好教育及其价值的保证,如果不一致或自相矛盾,就会使国家重大决策、宏观政策难以得到具体有效的落实。应试教育和“五唯”等教育功利化都是学校教育竞技化,政府管理指标化,政府、高校、企业选用人才标配化,学校间人才流动“消费化”的“共谋”[43],对此,个人无论顺从还是抵制,都很难“独善其身”,都会很纠结、很煎熬。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消除教育功利化,必须系统性、持续性地消除社会“共谋”,形成社会教育合力。

(六)增强教育内在价值的条件和目的都是增强教育主体间的主体性

每个人首先都是独立自主掌握自己命运、关心民族兴衰和人类命运的主体的人、目的的人,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和别人仅仅看作是客体和手段的人、资源和人力的人,甚至是随波逐流、任人摆布的人,那就谈不上以真心实意、信念信仰追求内在价值,也就谈不上消除包括教育功利化在内的任何功利化。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特征,人不可能没有主体性。被动性、非自主性和非创造性等客体性是人的非本质特性,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学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受教育者。只有把教育对象看作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44],才能通过教育活动使教育本质规定的内在价值内化为教育主体发自内心认同和追求的内在价值。

四、消除教育功利化要以强化教育内在价值为核心促进教育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化

好教育的价值或教育的好价值包括好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或者说,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指的就是好教育的价值或教育的好价值。不好的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教育的副价值、负价值,它们不包括在教育价值及其内在、外在价值之内。教育内在价值是教育本质规定的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教育内在价值,形成教育的内在质量;追求教育外在价值,形成教育的外在质量、涂层质量。教育内在价值和质量与外在价值和质量对促进个人、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社会的教育评价更注重升学、就业等外显价值和质量,但教育价值形成的根源在于求学求知的教育内在价值和质量。没有教育内在价值和质量,就只有被迫、无奈形成的教育外在价值和质量。以教育本体和本质功能、内在价值和质量为核心,促进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化及二者相互促进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本保证。[45]强调教育外在价值转化为教育内在价值就是强调将国家和社会形成人的教育意志、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的意志、知识和价值追求。

(一)以真人真心真求学、真求知,求真学、真知、真理和教育内在价值

庄子认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有真知而后有真人”,其中“真”的基本含义是真实不假,纯正不杂、无邪,充实不虚。真人必然真心,真心源于内心,又净化内心,是内心之精髓、灵魂和动力,无内心必无真心、真人。真心是真实不假之心,纯正无邪之心、充实不虚之心、诚恳不欺之心、敬畏不妄之心。真人为充实以道与德者,真知为内心通彻的整全性感知。[46]真人、真知并非自在之善和良知良能,而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主体对象化、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对象化;体道与极物和大知与小知相互提升、循环往复自为之成果。[47]智慧即美德,德性是精神享受,是人的本质或内在规定,“德性享受是德性行为的内在属性”,不是感官享乐的外在表现。[48]增强教育内在价值既是教育主体间对教育本质之内在规定的价值的内心追求,又是通过教育主体间的内心追求和实践转化、增强和提升教育本质之内在规定的价值品质的过程。

(二)在增强求学求知内心兴趣、内在价值基础上加强教育教学及其评价的制度建设

“五唯”之所以被称为“顽瘴痼疾”,是因为人才选拔是千古难题。[49]消除教育功利化,既要完善教育教学和学业评价制度规范,又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有效化解制度与态度之间、法制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古今中外几乎所有著名人物都认为,爱和兴趣是求学求知治学之关键和金钥匙,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没有爱和兴趣,就没有真正有效的教育和学习[50],而没有一个人说过只要遵纪守法就可以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爱和兴趣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半点虚假的纯真虔诚,是流淌于血液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给予和强迫的情感。学生是教育之本,学习是学生之本。学习只能靠自己主观努力、刻苦钻研,任何人无法替代、给予。教育和学习的规律、方法千条万条,形成兴趣是第一条。不怕有一百个不感兴趣,就怕对学习不感兴趣。知识是力量,内在兴趣是知识力量之本之源。奉献社会的求学求知治学兴趣则是内在兴趣之精髓、灵魂和本源。合理的社会机制和教育方式方法首先是全面持续激发全民学习内在兴趣,以内在兴趣为核心实现内在兴趣与外在兴趣相互转化和促进的机制、方式方法。

(三)以强化求学求知治学内在价值为核心加强教育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化及其相互促进

任何求知治学都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的苦乐相济。一些孩子把看书学习当作快乐,克服其中困难也是快乐。有些儿童则需要家长和老师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克服困难、看书学习的兴趣。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不可能对所有事物感兴趣,学校要求学习的内容未必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校也要通过制度规范甚至必要的限制,强制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学习必须学习的内容,又要以追求内在价值为根本使外在价值转化为内在价值,从而使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互促进。如果说所有的学习和教育都完全是不需要克服任何困难的“快乐”活动,那就是误导。

(四)全程优化教育阶段,努力形成宁要“狗头金”不要“精花瓶”的高质量的教育

学习化社会要求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必然要求每个现代人越学越爱学,而不是相反,或者把求学求知作为迫不得已的事情。基础教育要为人生、国家和民族、后续教育打好基础。“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能、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51]而人的潜能和基础首先是求学求知的兴趣、习惯、良好品德的潜能和基础,然后才是知识、能力、技能的潜能和基础。基础厚实未必佼佼,基础不牢必定了了。知识基础再多再厚也必定有限,兴趣的基础则潜力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知识的厚实与能力的发展并非成正比的一一对应,有正负平衡与非平衡四种关系状态。[52]缺乏知识就不能提高能力,但求知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而是为了发展普遍能力。早日成人成才是天下所有人的期盼,但赢在起点未必赢在终点,输在起点未必输在终点。少年得志、青年成才可喜可贺,大器晚成、童心常在可谓大功告成,虎头蛇尾、未老先衰则是人生遗憾。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等早熟就类似从小就把金子打造成精美而发展可能极小的花瓶。既不美观也不实用、既未成为任何器皿又可以成为任何器具的狗头金则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潜能。这才是人的发展的一般能力、巨大潜能以及教育和学习真正的内在价值。

(五)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由精神

教育不仅要教,也要育;不仅要学,也要习;要改变重教轻育、重学轻习的教育文化和制度。对于教,学校教育及其课堂教学具有主导作用。对于育,民族历史文化、社会主客观条件与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以及学生的习得、习惯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和习,则主要靠学生的自觉主动和内心兴趣、刻苦精神。学习能力是一般能力中首要和基本的能力,独立自主学习是学习能力的现实能力。独立自主的人格是求学求知浓厚兴趣的发展、增强以及人的主体性发展、发挥的基础,缺乏独立自主人格和精神,就不可能抵御功利的诱惑,也难有发自灵魂深处的求学求知的浓厚兴趣,甚至不能判断何为兴趣、为何有兴趣和自己究竟有何兴趣,更不能坚持不懈地发挥、发展兴趣,实现兴趣指向的目标和理想。

良好教育既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共处,也要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而不是用学会生存取代学会独立自主,又把学会学习、做事、共处排除在学会生存之外,把学会生存仅看作是学会吃喝拉撒等自理自立。独立自主具有丰富的内涵,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是其基本含义。如果学生没有机会、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学习生活时刻被教师、家长等所安排,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学习知识、锻炼修炼,也不可能发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态度、兴趣,学习内在兴趣和教育内在价值也无从谈起。教育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53]为了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品质,不仅基础教育甚至所有教育都应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自由支配时间,以此激发学生求学求知、独立思考探索的自由兴趣和精神,形成学习内在兴趣和教育内在价值,最终解决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该“在”而不“在”或没“在”好以及片面发展教育特别是功利化教育不该“在”却“在”且“在”得很好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艳琳.浅论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辩证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2).

[2]舍勒选集(上下)[M].刘小枫,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750-775.

[3][7]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8,137-138.

[4]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5.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6]杜威五大讲演[M].张恒,编.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70,77,81,88.

[8]П.А.拉契科夫.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M].韩秉成,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74.

[9]杨志成,柏维春.教育价值分类研究[J].教育研究,2013(10).

[10]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16-433.

[11]李尚卫.试析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一种新的教育价值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12]傅统先,等.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09.

[13]荣司平.论教育的内在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6).

[14]郝文武.以学为本是学习化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6).

[15]金生鈜.教育涂层的象征机制及社会效应[J].高等教育研究,2022(2).

[1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305.

[17][26]郝文武.以马克思对象主体论为指导建构师生主体间性[J].教育研究,2020(7).

[18][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54,80.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4.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929.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2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9.

[23]孙喜亭.马克思主义与德育的灌输原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6).

[24]毛泽东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

[2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9]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M].高志凯,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55-56.

[30][31][32][33][34][35][36]李醒民.爱因斯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55-356,411,415,388,374,400,64-65.

[3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6.

[38][4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82,104-105.

[39]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03-405.

[40]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

[42][43]石中英.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研究,2020(9).

[45]孙喜亭.关于教育功能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6).

[46]于雪棠.词源学视角下“真”“真人”“真知”意蕴发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47]杨国荣.体道与成人——《庄子》视域中的真人与真知[J].文史哲,2006(5).

[48]童建军.德性享受论——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中心的讨论[J].教育研究,2021(10).

[49]刘海峰,韦骅峰.招生考试改革的鉴古知今——“唯分数”与“唯升学”问题的历史探究[J].教育研究,2021(5).

[50]顾明远教育演讲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自序)3.

[51]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7.

[52]郝文武.知核力:知识的两大本性及其相互影响的复杂层面和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5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7.


Enhancing the Intrinsic Value of Education: The Key to Reducing the Utilitarianization of Education

Hao Wenwu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ndard whether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i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pursued by the education subject, the educational value is divided into such two categories as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extrinsic val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the utilitarian non-educational value is opposite. To eliminate the utilitaria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trinsic value into the intrinsic value, change the one-sided educational value,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enhance the intrinsic value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value; intrinsic value of education; extrinsic value of education; utilitarianization of education


初审:赖冬梅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