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8年 > 第7期目录(总第一百四十八期) > 正文

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105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 作者:顾明远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研究蓬勃发展,教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群芳争艳。但是,在繁多的教育研究中,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我们要重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要使人的生命得以发展。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可概括为提高生命质量和提高生命的价值。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高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社会、为他人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中国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各种教育价值取向要在核心的教育价值观的前提下取得平衡。未来教育应该在充分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培养有理想信念、创新思维、勇于担当、奉献精神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

关键词:教育;生命发展;教育本质;教育价值观

中国教育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遇到的科学春天,此后教育科学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我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曾说过,中国教育科学由一枝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学以苏联教育学为样板,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教育理论体系。虽然1958年中国教育学术界就开始试图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但是几经努力并未摆脱原有的框架体系,特别是对教育本质等重大理论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讨论,体系上仍是一本教育学一统天下。“文革”结束以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思想得以大解放,教育科学研究才得以蓬勃地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引进了各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我国教育理论界活跃起来。40年来,中国教育学科已经由一本教育学发展出一群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同时,教育研究开始走出了高等学校的书斋,走向基层、走向群众,广大中小学教师也积极参与到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之中。各种教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群芳争艳。教育类书刊也是各类书刊中最丰富最繁多的一种。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繁多的教育研究中,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却进展得较为缓慢,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作深入的研究。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把重大的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清楚,教育实践才能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一、教育本质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教育界的思想解放是从教育本质的讨论开始的。1978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在一次教育座谈会上提出:教育这种现象中,虽含有上层建筑的东西,但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后来形成文章《重视培养人的研究》,发表于《学术研究》1978年第3期。于是,“教育本质”的讨论就在全国教育界迅速展开。当时,讨论以《教育研究》为主论坛,全国各类报刊自1978年至1996年发表讨论文章约300篇之多,但思想极不一致,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教育的属性,就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以及派生出来的其他属性展开,并未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最后大家只是统一到“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样笼统的概念上来。[1]但这种认识比较模糊、抽象,并没有解决传递什么生活经验、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争论了几十年,至今大家仍然在喊:“教育要回到原点”。为什么?原点在哪里?一方面是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在理论上没有讨论透彻;另一方面是在教育实践中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干扰,不能按照教育规律进行。因此,今天对教育本质仍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长期以来,人们以工具理性来认识教育,重视教育的功能性,忽视教育的本体性。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重视教育本体性的研究,因此提出生本教育、生命教育、和谐教育等理念,提出教育要尊重生命、发展生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也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2]任何生物,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繁衍。毫无疑问,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要使人的生命得以发展。但人类是结成社会的,个体不可能单独生存。自从猿猴转变为人类以后,人们就结成了族群。族群为了生存,就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还要与其他集群争夺资源。人类发展到阶级社会,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阶级中,必然就要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人总是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教育也不是抽象地传递生活经验、培养抽象的人,而是结合具体的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进行的。所以,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就具有阶级性。

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在消灭阶级的过程中,就要为全体公民提供普遍的教育。这就为每个个体的生命发展提供了条件,教育的本体性就凸现出来;但是,教育的本体性和功能性是不可分的。教育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教育要培养下一代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因而教育也就被赋予了社会的功能。当然,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是基础,没有个体的发展,也谈不上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

我认为,如果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生存能力,从而能够生活得有尊严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能够为社会、为他人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人都要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要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作出一点贡献。人的价值总是体现在与他人、他事的关系中。在人类社会中孤立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这就又回到功能性问题了。所以教育的本体性与功能性是无法分开的。

这就涉及另一个理论问题:教育的价值观问题。

二、教育的价值观问题

教育的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黄济教授在其《教育哲学通论》中详细分析了中外哲学家对价值和教育价值论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的命题出发,提出教育价值“就其最基本方面而言,不外从社会需要来论述教育价值或从人的发展来论述教育价值,或者二者兼而有之”[5]。其实,我们上面谈到的教育工具性,也就是教育价值论的具体表现。

但是,不同社会、不同群体都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如何平衡而统一到教育本体性来,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石中英教授在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第二次学术沙龙上谈到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时,提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在更高层面上对当前一些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如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经济主义与人文主义、精英主义与民主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等进行超越。面对实践当中的各种价值取向,石中英提出“价值平衡”的策略。这对当代教育价值论问题的进一步深入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非常同意石中英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和“价值平衡”的策略。我想补充一点。石中英是从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上来讨论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如果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来说,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多元的。但是,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总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我认为,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来有一个主要的教育价值观,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价值观,把个人与家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利益统一起来,这是在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这是“平衡价值”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而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应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奉献祖国”。这种教育价值观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上,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大前提下,社会各种机构团体、各类学校、各个家庭都可以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即对人才的要求)。例如,科研机构持精英主义价值取向(要求有科研能力、拔尖才才)、工农生产单位持技术主义价值取向(要有高技术的工匠)、文艺团体持人文主义价值取向(要有人文素养、丰富的情感)。家庭也可能因各自环境条件不同持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但都要在核心的教育价值观的前提下取得平衡。

目前的问题是,许多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偏离了核心教育价值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以及经济主义等教育价值观占了上风,结果受伤害的首先是受教育者,长远来说,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以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出现这种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入探讨。

与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民主主义教育价值观与英才主义教育价值观的矛盾。民主主义教育价值观主张教育公平,使人人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英才主义教育价值观则主张选拔性教育,更早地发现人才,培养英才。当前,在推行区域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舆论界就有人认为教育公平讲得太多了,妨碍天才的出现。最近北京市公布,2020年将取消特长生考试,社会上又议论起来,会不会抑制特长生的发展?这就是民主主义教育价值观与英才主义教育价值观的矛盾,如何取得平衡,在理论上还没有彻底弄清楚。教育公平与英才教育应是矛盾的统一。一方面,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及早发现天赋聪颖的孩子加以培养,但天赋的差异也可以经过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来弥补;另一方面,人的天赋不一定在幼年就能显现出来,往往要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通过教育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天才是要在教育普及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正如鲁迅所说的,要有好的花木,首先要有好的泥土。因而,教育公平不是出现天才的障碍,恰恰是天才出现的基础。巴西之所以能出现世界著名的球星,是因为整个巴西重视足球的普及,在普及足球运动的基础上才出现那么多球星。取消特长生考试不是不要特长生,而是让真正的特长生脱颖而出。特长生不只是一种技能技巧的特长,而需要对某种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去掉了功利主义的考试,才有利于特长生的真正发展。另外,目前特长生的考试往往并非真是发挥学生的特长,更多的是把它作为择校的敲门砖,这种特长生考试往往会扼杀学生某种真正的爱好和特长。揠苗助长和不顾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小用英才主义的方法教育是不可取的。

在培养人才的微观层面上还存在着知识主义教育价值观与能力主义教育价值观的矛盾。培养人才是知识学得越多、越早越好,还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似乎早已解决。20世纪50年代苏联赞科夫的发展教育的实验、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都提出发展能力的重要。近些年来,教育理论界都在提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教育实践中却处处体现出知识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幼儿园的小学化、校外培训活动的火热,等等,无不表现出重知识轻能力的知识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甚至一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也主要是围绕着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诊断、矫正、考试而展开的,并以此来获得学校和家长的青睐。知识主义教育价值取向控制教育实践的顽固程度超乎想象。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改变教育观念、改革评价制度和改革教学方式入手。当前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想从知识主义转变到能力主义,在教学上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目标也可以概括为改变人的思维。一个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能力、开发思维,就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人们常说,乔布斯改变了世界,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马云改变了商业模式,使消费进入网购时代。这些不都是思维的变化所创造出来的吗?所以,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一切教育活动都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然必然会引起教育的变革。教育的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习的空间变宽了、教育的内容变了、教学方式变了、教师的角色变了,因而,人们对未来教育充满技术主义教育价值倾向,但是,未来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会变。未来教育正如《反思教育》中说的:要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这又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我认为讨论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要避免技术至上主义倾向。毫无疑问,教育必须变革,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但是,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不仅技术在变化,社会也在变化。世界充满着种种矛盾,政治的动荡变幻、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和国际化,处处都在促使教育变革。因此,考虑未来教育不能只从技术着眼,而要从未来时代的发展着眼,从人类未来发展着眼。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与技术主义教育价值观是能够取得价值平衡的。中国教育的传统都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道鉴》中所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又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6]一个人有了德,才能把技术用在有益于人类的发展上。如果有才无德,技术就会变成残害人类的武器。德才兼备,造福人类,这是应该具备的教育价值观。未来教育应该在充分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培养有理想信念、创新思维、勇于担当、奉献精神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科学研究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深入实际,奋发钻研,争取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2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4][5]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415,420.

[6]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14.

Rethink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Values——In Memory of 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Gu Mingyuan

Abstract:During the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educa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has developed flourishingly.Education achievements have sprung up,it's a highly creative period,and also the time for ideas.However,of all kinds of education studies,the researche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eveloping relative slowly.The basic studies of education theories still need to be emphasized.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and education should make human life develop.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s well as realizing the value of life.For the individual,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means that the individual promotes his viability by education,thus lives with dignity and happily.Promoting the value of life means that the individual promotes his morality and ability,thus make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for the society and others.The core education values in China advocates the collectivist values.Socialist education valu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Different orientations on education value should be balanced under the premise of core education values.In the future,based on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lly and properly,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the talents with beliefs,innovative thinking,responsibility,spirit of devotion,the integration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with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education;life 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education;education values

责任编辑:吴艾蔓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