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8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期) > 正文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教学科,而是育人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64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18年9月25日 作者:石中英

从素养要求上说,一个老师无论是做“四有”好老师,还是做“四个引路人”或“大先生”,应当具备的素养都远远超过了专业学科的范围,包含了他本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别是他对于传统、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人类未来等问题的立场、观点、态度、情感以及价值信念等等。一些来自一线的观察也表明,一个老师,虽然有不错的学科学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不错,但是在对于传统、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人类未来问题上的认识不正确、价值立场有问题,也是很难担当起教书育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锤炼学生品格的“大先生”的重任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的讲话中所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像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王阳明、陶行知那样的伟大教师,不仅仅是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来从事教育工作,更是以自己对于传统、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等的深刻洞见和满腔热忱来引领学生的思想与行动。

他们从事教育工作,考虑的不是个人的收入与生活,也不单单是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幸福,而是文化传承、社会改进、国家兴亡、民族振兴。这里就关系到教师的社会素养问题。

一、什么叫教师的社会素养?

与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学识或专业素养相比较,本文把教师应当具备的对于传统、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等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统称为“教师的社会素养”。教师的社会素养是与“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师的教育素养”等专业素养相区别而存在的,但同时又是对学科素养的扩展与对教育素养的补充。

教数学的教师,若只懂数学学科的知识与文化,算是有了数学学科素养。若除此以外还懂得数学在广泛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懂得了中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人才的需求,可算是有了与数学有关的社会素养。

教计算机的,若只是懂得计算机的知识与文化,可算是有了计算机学科的学科素养。若除此以外,还能懂得计算机在广泛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懂得了我国在计算机发展方面的位置、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可谓是有了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社会素养。在此意义上,本文提出教师的社会素养是对其学科素养扩展。

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必须要懂得一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成长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一般称为教师的教育素养。一个教师要想做好教育工作,不单单要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理解学生,也要从社会现实及其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担当起“导师”、“引路人”的角色。在此意义上,本文提出教师的社会素养是教师教育素养的补充。

教师的社会素养与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一起,构成完整的教师素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基本的社会素养,在社会事实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上很幼稚,那么,他既不能回答学科学习的目的和教育生活的目的,也不能回答学生成长中有关各种社会问题的关切,更不能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向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如果一个教师的社会素养存在问题,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中,认不清社会的现实和发展趋势,甚至站在了落后的、消极的甚至完全错误的一方,那么,他不仅不能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托,甚至还有将学生引向错误人生道路上去的危险。

二、教师“专业化”是双刃剑

教师应当有比较良好的社会素养,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关教师论述话语的一个重要的也是比较容易忽视的部分。

中国最伟大的教师孔子不仅仅是当时最博学的人,整理了当时以及前世的许多典籍,同时也是最关心民生、社会、国家和天下秩序的人。他的教育理想不过是其社会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创办私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能够有志向、有智慧、有德性和有勇气变革当时社会的人。

唐代的学者韩愈在《师说》中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把“传道”置于教师职责的首位。这里的“传道”就是传承自孔子时代以来的儒家道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包括儒家的历史观、伦理观、政治观、国家观乃至天下观。他所说的“授业”、“解惑”大抵上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学习困惑的解决。

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也针对当时的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割裂、教与学对立的局面,将杜威的教育哲学中国化,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重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和切实的行动的教育意义。他最看不上的教师就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师,最看不上的学生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学生。他认为这样的学校所造就的只能是死气沉沉的一代,并葬送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毛泽东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对干部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评。他说:“在学校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他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倡导知识分子走到工农以及一切革命群众中去,向他们学习,了解真实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的情况。

教师应当有良好的社会素养,这一历史的认识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师专业化过程中被认所遗忘。国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教师是专业人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需要的专业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学科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教育专业的知识、态度与价值观。

这种看法本身不错,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但是,“专业化”这个理念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同时,也遮蔽了对教师社会素养的认识。在教师专业化的讨论中,教师的社会素养几乎看不到了。

其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都是从中学的校门到师范大学的校门,再从师范大学的校门到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校门。这样的教师,书生气比较重,对于丰富的、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了解得少,社会素养的底子本来就不厚。他们入职后,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也主要是聚焦在专业素养(含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的提高上,对于社会素养的提升多有忽视。

主要表现就是: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了解不够,对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的政策和取得的实际进步知之甚少,对于当前社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社会现象和矛盾缺少正确认识,在一些社会价值观纷争中找不到正确的价值方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格局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待深化,对于人类社会美好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缺乏应有的认识。这样的教师是难以成为担当立德树人大任的大先生的。

三、教师如何提升社会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重视培育和提升教师的社会素养,应当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教师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重要举措。

培育和提升教师的社会素养,我认为基本的路径有三条:

第一条是理论学习的途径,即在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增加有关社会素养的通识教育模块,它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学科模块以及作为教育专业的教育学模块并列。从内容上说,通识教育模块可以包括从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科技前沿、国际关系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的内容,以切实帮助广大教师从理论上拓宽和深化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

第二条是实践学习的途径,即在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学习,引导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到政府、企业、厂矿、农村、多民族生活区等等不同的社会区域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现在,各地的中小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已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富的经验,也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师教育机构在提高教师社会素养方面也应该借鉴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引导教师们走进真实的社会,在与社会广泛和深入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社会素养。这些鲜活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累,必将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有利于解决教学活动中学思脱节、知行脱节、教书与育人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个途径就是建立中小学兼职教师制度。兼职教师制度在大学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小学却还不常见,只有极少数优质的中小学校会定期不定期地聘请兼职教师。中小学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以学校为主体,聘请社会上那些在各个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某一方面专业特长的老师回到学校,提供丰富多彩的短期课程和教学服务,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生活、学科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传统与未来、本土化与全球化、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弥补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全日制教师在社会素养方面的不足。

在以上三条培育和提升教师社会素养的途径中,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实践学习的途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探索构建规范化、全学科覆盖并体现学段、学科特色的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实践学习体系。

总之,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教学科,而是育人。教师对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也是为了文明的传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人类的未来。

因此,教师工作的价值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福祉上,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狭隘的专业主义视野,而应该有更为宽广的历史和社会视野,能够站在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在此意义上,教师对传统的了解,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面临困难和挑战的认识,是教师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在此意义上,未来的教师教育——从职前教育到职后培训——该是重视并补齐教师的社会素养这块短板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桑尔璇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