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教育》2018年第11期 作者:肖李 国建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而使我国的民族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是民族教育学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民族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下的民族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
具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形成
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关于民族教育发展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民族教育问题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教育基本理论,具体涵括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的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基本建构起了适应国家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要的立体化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论体系。
创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的本体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的本体论研究迈入了新时代。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的本体论研究给予不同层面的关注,该研究形成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的萌生、初步创建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孙若穷,主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的问世,对于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对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民族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二是为进一步开展民族教育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此外,《民族教育学》(景时春.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则初步阐明了民族教育学的本质、规律、特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作为旨在探索民族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代表著作之一,《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王锡宏,著.民族出版社,1998年)力求将民族教育本体研究的问题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和界定。该书在“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差异性理论”“少数民族教育矛盾关系理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后期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启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族教育专论》(何波.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和《民族教育基本理论》(孟立军.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在民族教育概念、民族基础教育、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的提法在国内民族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意义。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探索》(张俊豪,丁月牙,苏红,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指出,要理解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本质和内涵,就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视野、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视角、站在教育发展规律的视角、站在时代和社会变迁的视角来看待少数民族教育。
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苏德教授在《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报告(2017)内蒙古卷》(陈中永,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中率先提出“新时代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教育诸要素的属性、关系以及其作用、功能、目标等的正确认识。从本质上看,科学正确的民族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大发展观、大团结观和大文化观,它指导并影响着民族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与迈进方向。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为未来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念依据。同年出版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研究》(陈达云,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对中国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政策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概括和科学总结,建构了与我国民族教育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相符合的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即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
此外,也有一些著作从不同视角呈现对民族教育的本体研究进行探讨:滕星教授在《民族教育学通论》(哈经雄,滕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也包括主流民族成员。《满足需要:民族院校专业特色发展的不竭动力》(欧阳常青.民族教育研究,2011)一文指出,作为一种内驱力,需要的满足可推动需要主体的不断发展,这为民族教育理论价值取向的确立与导引提供了自我不断审思与检视的参照。《论民族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一文认为,在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和发展民族特色;教育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论是何种形式,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均可大胆运用。《论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胡春梅.民族教育研究,2004)一文中指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民族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是推动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袁梅.教育研究,2018)一文中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此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对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民族教育的本质及应然逻辑:价值论的视角》(江涛,苏德.贵州民族研究,2018)从“个体”“群”“类”三个纬度阐述了民族教育的本质及应然逻辑。
涌现一批民族教育基本理论著作。《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学》(哈经雄,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拓展了民族教育的研究视野,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空白,并翔实阐述了民族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特点、研究内容以及方法等,为后续民族教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教育学通论》(哈经雄,滕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从宏观与微观领域出发进行探索,在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将西方的教育人类学理论流派引人国内,单列章节进行闸述,在国内著作中较为少见。
《民族教育学》(王鉴,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重新建构了新的民族教育学体系,提出民族教育之所以不同于普通教育,就在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该书对于民族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从民族教育基本理论、双语教学论、多元文化课程论、教育事业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民族教育研究》(宝玉柱,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在民族教育的类型、目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教育基本理论。《守望·自觉·比较——少数民族原住民教育研究》(陈·巴特尔,Peter Englert,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按照宏观、微观和比较的逻辑分为上中下三篇,对民族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主张在民族教育研究中观照民族教育实践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等特性,体现文化公平的原则。2011年,《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吴德刚,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分析了少数民族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及其效益,总结了少数民族教育和人才培养基本经验,对深化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职业和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和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考和具体措施。2013年,《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王世忠,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强调政府应继续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基础教育以及贫困地区的投资倾斜,积极扶植和培育民族教育市场,在转型时期实现民族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积极处理好“有为”和“无为”的关系。2015年,《民族教育:经验、困境、出路》(曲木铁西,等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基于大量田野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少数民族分布广,居住面积广大而偏远,经济发展较滞后,地区间、民族间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民族间的差异,并尊重这些差异,承认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发展有差距,并为增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积极寻找出路。
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必然需要以少数民族教育史研究作为基础。随着民族教育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史教学和研究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壮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包括韩达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多卷本),耿金声、崔斌子所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吴明海主编的《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宝玉柱所著的《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周润年所著的《藏族教育》,吴德刚编著的“中国教育问题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中国西藏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谢佐、何波所著的《藏族古代教育史略》以及申建中、苏德等所著的《达斡尔族教育史》等。
此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研究》(王嘉毅,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特色与质量:民族幼儿教育研究》(苏德,袁梅,等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基于武陵山片区的实证研究》(甘永涛,程丽,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在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基础教育、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走向科学化与多元化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民族教育质性研究方法、理论、策略与实例》(苏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从学科本身的体系上讲,该书是在教育学视野下运用教育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来探讨民族教育问题,同时借鉴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范式来研究民族教育问题;从学科设置维度上讲,该书既具有我国民族教育学科自身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同时,借鉴并参考了国外崭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使本著作突破单一学科与国别的局限,为学生直观呈现了国际上教育质性研究方法上的新视野和国内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生动个案;从学科的内容编写与结构安排上来看,力求突出指导性与可操作性,既有切实的理论讲解,又有完整的案例呈现。整体来说,该研究做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国内经验和国外方法融会贯通。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层面尝试探讨民族教育研究的方法,如《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王鉴.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民族研究,2008)较为全面地论证了教育民族志研究方法的使用条件与适用范围,并从两个视角观测教育民族志,即一个是以人类学为目的的教育学,一个是以教育学为目的的人类学,进而厘定了教育民族志研究的一般步骤。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国际教育的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混合方法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第三种范式”逐渐兴起。民族教育研究的方法理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多元方法混合应用的新模式。《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吴晓蓉,教育研究,2011),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探究教育研究范式,对于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28—2013年中国民族教育研究之演化——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实证分析》(甘永涛.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15)对我国1928—2013年间发表的9504篇民族教育相关学术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民族教育研究的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学术共同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都表现出按时期演化的特征;民族教育的知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成熟;民族教育研究机构的分布则呈现出相对聚集与高度离散并存的非均衡性特征。当然,实证研究方法不仅能够对民族教育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检视与评估,同时,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还丰富了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及其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更新与进步,增进了民族教育领域的研究范式的转型。
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的学科交叉研究成绩卓著。《民族教育经济学》(王锡宏,王文长主编.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系统地介绍了民族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为民族教育经济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框架。
哈经雄教授主持的“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哈经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国家重点招标课题)立足于教育学和民族学两个基础学科,充分运用教育人类学学科、社会文化变迁、社区发展、双语教学等领域的先进成果,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五个自治区和主要多民族省份民族教育各自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王军主编的《教育民族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详细全面地分析了教育与民族生态环境、民族传统经济、民族语言、民族宗教信仰等的密切关系,提出由于儿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适宜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学生,并使他们获得快乐和健康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论》(陈立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以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和民族教育法规体系为核心内容,以确立超常规立法的思想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工作的主导思路,对我国民族教育立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中国边境民族教育论》(苏德,陈中永,等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主要针对我国边境农牧区民族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在此基础上为解决边境民族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此外,《跨境民族教育研究》(钟海青,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广西、云南为个案,阐述跨境民族教育的概念及研究的价值,介绍邻国边境教育政策,分析中国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总结西南边境民族教育的基本经验,剖析其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跨境民族教育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张诗亚.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以新的指导思想和理念,重新界定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和价值定位,提出了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指标体系,对于推动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现实问题》(乌云特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群体,紧密联系我国民族实际进行系统论述,突出政策调整中的民族教育实践,既有一定现实性、应用性,又有一定新颖性、理论性。
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之特色——双语教育研究成果突出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体系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是当前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辛耕耘,民族双语教育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蒙汉双语教育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苏德.民族出版社,2016)突破单一学科和单一视角的桎梏,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来进行蒙汉双语探索,为全面、系统分析蒙汉双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基础,同时也为未来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借鉴。
其次,“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滕星,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调查组分赴云南、贵州等6省(区),对壮族、苗族等13个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对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历史和现状、实际效果和经验教训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评估和总结,并针对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提出发展其双语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传统少数民族文字的双语教育调査研究(苏德,董艳,王远新),这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双语实践与理论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戴庆厦、滕星、关辛秋、董艳合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的问世,涉及了双语教育的类型、双语教育体系等内容,系统总结了中国近几十年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专著。
再其次,《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滕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在语言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努力从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的有机统一的观点,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双语教育个案的人类社会意义予以积极评价与肯定。同时,本书还对双语教育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的根源,从人类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文化的普世主义与文化的多元主义、机会均等与文化差异等相关领域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凉山彝族的双语教育:现实及前瞻》(苏德,袁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2016)指出,双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涉及的复杂性往往超过普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双语教育要回到“为人”的教育本质上来、要从单向度线性思维走向多向度的非线性思维,要站在更高层次看双语教育。
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万明钢.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涉及了少数民族智力、双语、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纳西族摩梭人语言文化心理研究》(张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实验法,对纳西族和摩梭人的语言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变迁论》(海路.广西民族研究,2016)研究了壮汉双语教育模式的变迁,指出壮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多种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并存的良好格局。《如何打造双语家庭——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巴战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一文认为,要为打造民汉双语家庭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提出需开展调查研究、制定语言规划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这些著作为我国民汉双语教育的推进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之基础——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丰硕
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问题历来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民族教育基本理论落实于实践,指导实践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首先,民族文化传承的课题研究主要通过课程改革、创立校本课程、建设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以及进行个案扩展研究相结合等方式、方法展开。在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方面,“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滕星,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以文化人类学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中学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代表性个案进行研究,在行动研究所获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一般范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经验支持和现实参考范例。
其次,《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王军,董艳,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提出,研究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和教育选择的可能性。《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曲木铁西.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总结了少数民族传统教育中的道德礼仪等多种观念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并对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教育形式做了专门研究。《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苏德,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文化变迁与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革新》(常永才,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大势,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等国际宏观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及其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普丽春.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论证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探讨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传承的重要意义,并就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参考。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同样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孙杰远.教育研究,2012)认为,教育应当协调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文化隐含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差异的叠合问题,萃取民族文化营养,深化学校教育变革,实现民族文化发展乃至民族统合的共生目标。《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小微学校”建设》(苏德.教育研究,2016)指出,在民族地区加强“小微学校”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金志远.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认为民族文化传承应以实施和发展以国家族际共同文化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主的民族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进竹篱教室——土瑶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袁同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一书着重探讨了瑶族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路径研究——以内蒙古那达慕大会为例》(白红梅.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2012)阐述民族喜庆集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传承与乡镇社会发展研究》(谭志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探讨了土家族文化现象和深层内涵。
综合而言,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民族教育本体论的深入认识,到民族教育基本理论通论的编创,独具特色的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发展、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工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总结、吸收与借鉴,以期能够为今后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的进步和完善提供有效、有价值的参考。
责任编辑:亚力坤江·艾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