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1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三期) > 正文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202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 作者:徐长发

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界定和认识劳动教育的基石,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多元性,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新时代新实践对劳动教育再发展提出新要求,加强党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政策保障,确立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科研、教研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开放。

关键词: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一、劳动教育再发展的学理性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界定和认识劳动教育的基石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既创造了人,又创造了社会,而劳动又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劳动成为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揭示,就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1]劳动是生产力诸元素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劳动也是生产关系诸环节相互联系的机制。恩格斯(Engels,F.)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2]“劳动发展史是与社会、人的发展史相一致的,前者正是后者的基础和原因,劳动的辨证本性及其矛盾发展,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源泉。”[3]劳动是形成社会并包含着社会一切矛盾的细胞或胚芽。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劳动是打开人类社会发展奥秘的钥匙。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Marx,K.)在他的鸿篇巨制《资本论》中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这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本质是劳动的,人的本质也是通过

劳动实现的。劳动本身就是实践,劳动产生了教育,劳动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与“实践”通常是通用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把劳动看成实践。劳动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劳动,劳动也具有职业性。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从本源上看,是以劳动为中介机制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结果,尽管这个结果经过了曲折的历程。教育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劳动教育本身就是生存教育、实践教育、永恒教育、全民教育、创造教育、幸福教育、未来教育、全人教育。劳动教育属性的丰富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机制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二)劳动教育具有教育全属性机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动教育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实践已经有了许多见证。劳动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劳动教育能够联通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劳动教育具有经验性、先进性、前置性的人生核心素养培育活动的鲜明特点,具有教育全属性机制,是人生第一教育。

劳动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具有双重属性机制。劳动教育的手段和目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辨证机制,能够揭示和解释整个教育的内在联系或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对五育的系统性、融合性、融通性、整体价值性,具有本质的解释力和承载力。双重属性机制决定了劳动教育具有多重教育的承载性、承载机理和承载机制,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兼容性。“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实践结晶。“以劳树德”,“劳动是最好的防腐剂”。“以劳增智”,实践出真知,勤劳出智慧。“以劳强体”,劳动锻炼人,劳动磨炼人的意志,劳动发展了人。“以劳育美”,智慧劳动增加了人的审美情趣,劳动最美丽。“以劳创新”,创新始于劳动,“智慧在孩子的手指上”,动手动脑,心灵手巧。劳动本身的元教育特质承载了人的创造性活动的本质,劳动教育本质上也是创新教育。

(三)劳动教育的学科概念和课程地位

劳动教育多样性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决定了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中的“劳”与“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层级的概念。劳动教育是上位概念,是学科概念,是独立课程概念。“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教学方式概念,作为课程概念的本体论价值不足,在战略地位上与劳动教育是有较大差别的。就我国现实教育发展状态来看,以劳动教育为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五育的融通、融合的辩证统一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目前,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一部分列入的,课程地位与其承担的任务不匹配,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迫切需要改革和调整。

二、劳动教育再发展的实践性认识

(一)劳动教育地位缺失

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开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三部委文件下发后,各个地区的跟进速度不一样,宣传贯彻的力度、效度也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较大差异。一些地区则处在观望状态,行动迟缓。整个社会应试氛围形成的惯性压力依然强大。

一是思想认识方面。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简单化理解、简单化对待、世俗化理解、世俗化对待的现实并没有改变;劳动教育的真理性、教育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在社会舆论和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共振、共鸣和广泛共识。对“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劳动教育是创造生活的幸福教育”、“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奠基教育”等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的基础教育”、“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理念的认识还不到位;对“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特点和重大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对“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还不到位。

二是学校实践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还未能切实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来,缺乏应有的实践地位。为了“应试教育”的各种利益,有些地方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和表现是:上边拨一拨,下面就转一转,你不拨我不转;“走着瞧,试着看,打太极,应付办”,“两张课程表”,各有小算盘。有的地方尚未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一些学校是围绕上级考核要求和迎合社会公众心理需求开设课程,高考考什么就开什么课,劳动技术课则根本排不上队,连“户口”也没有。

三是家庭配合方面。独生子女多是娇生惯养,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一些家庭淡化和放弃劳动教育,家长没有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培养者。一些“宅男”“宅女”的存在,一些“啃老族”和“佛系青年”的存在,一些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追星族”的存在,让我们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对“劳动是最好的防腐剂”,一些家长缺乏认识,家庭劳动教育缺失。一些学校劳动教育的长期缺位也助长了学生中一些不良习惯和现象的滋生。

另外,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缺乏,很多大学生也同样缺乏。一些学生从小就没有系统地接受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严重缺乏劳动意识。有的大学生把脏衣服寄回家去洗,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浪费饭菜的现象时有发生。盲目追求享受,梦想一日成名,一夜暴富。在对职业认知、创业意识、就业观念、生涯规划等方面,缺乏真正的体验和体悟。从长远看,大学生也需要延续劳动教育,培养他们勤奋、勤劳、勤俭,需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他们的思想体系的建设之中,为构建他们的精神信仰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课程政策刚性作用不强

一是在政策设计层面,劳动教育课程地位不明确,因此影响了它的长远建设。学校劳动教育只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保持了它的完整形态,保障了可持续发展。课程改革的经验需要认真总结,什么应该改,什么不应该改,改到什么程度,应该先试点,成功后再推广,着力破解在政策的衔接性、连贯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被降低,只是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在许多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劳动教育是理论上抽象存在,实际上虚化;理念上强调,实操上弱化;名义上强化,课时上减化;口头上重视,课程上淡化。即使在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劳动教育仍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内容还是以活动呈现。不可回避,综合实践活动在一些活动设计方面强调了活动性、削弱了思想性,强调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强调了技术性、淡化了教育性,这也势必影响到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

二是在课程开发层面,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教材建设上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引,各自为政,内容不衔接,甚至脱节、缺项;有的是短腿,有的是断腿,没有形成完整学段链条。像高中的通用技术的设计和实施,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无论是在知识逻辑、技术逻辑还是价值认知逻辑上都缺乏对应衔接。在劳动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学习规律的认知上对接不够。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列入了劳动技术的内容,但各地却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实施的,很难确保其系统性、完整性和教育性的价值实现。

三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劳动资源的使用缺乏很好的融合机制。教师队伍短缺,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缺乏积累,教学质量难以长期保障。课程设置不连贯、不联动,实施方式不衔接、不兼容,缺乏整合效应。课程配套资源缺乏,设备不足、设备老化,经费无保证,基地建设得不到政策保障。这类现象普遍存在。

三、劳动教育再发展的时代性命题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时强调,“一勤天下无难事”,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014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节活动时,对参加植树劳动的少先队员提出,要“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树立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强健体魄,长大以后通过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一起座谈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在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班的劳模们的回信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他号召“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广大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踏实劳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劳”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意味着把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从宣传倡导“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到提出“爱劳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从宣传倡导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到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新劳动价值理念;从少年儿童的成长到对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关心关怀;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更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形成了一个要素充实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新解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政治信念和劳动情怀,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的新境界。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是进入小康社会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这需要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设计上下功夫,要在“全面”上做文章。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需要具备劳动素养,特别要在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境界层面上加以自觉修养和修为。

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有效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而且是全体人民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完成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决策主导仍是决定性因素。

在政策设计方面,根据以往政策实施的客观实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必须下决心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在顶层政策上予以切实地保障,才能有实际的效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随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和追加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权威性、政治性和法治力度,提升政策文件的层级。建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制定和发布《关于大中小学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建设好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坚定地恢复和确立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重新梳理、审视、补充和完善已经出台的有关劳动教育的各类文件,立足国情、教情、学情,有针对性地确定劳动教育的课程、课时,保障劳动教育的可持续、与时俱进地长期开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在初中开设劳动技术课,在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并施以生涯规划课相结合,注意与职业教育的对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增设劳动技术课,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融入其中。要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教育。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从专业特长出发,创造性地参加志愿者活动、扶贫帮教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自觉塑造勤劳、智慧、有社会责任感、有真善美情怀、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形象。

三是恢复和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从上到下的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领导和指导加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职业指导)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配置、基地建设等,加强评估监测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落细、落小、落实、落地。

四是支持鼓励体制内外的科研力量加强劳动教育的科研、教研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化水平。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教材的建设和使用,开放劳动教育教材的区域。输出和输入渠道,打破地方教材垄断发行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促进一些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模式、实践模式前卫的教材跨域流通,促进交流,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吸引力。

五是要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开放。加强国家财政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设备配置、场地建设、常规运行经费等方面,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六是加强党对劳动教育这项薄弱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责任,把劳动教育的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3]景天魁.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结构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The Re-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Labor-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Xu Changfa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of CPC Xi Jinping has emphasized o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that, we should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physical education, beauty and labor. Furthermore, we should promote the labor spirit, leading the students to advocate and respect the physical labor, and to understand it as the most honorable one. It is the Marxist view on labor that is the cornerstone of defi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labor education, and labor is actually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Marxist view on labor as well as the labor values.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abor educatio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health, aesthetics, innovation based on labor are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labor education. The diversity of the labor determines the diversity of the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labor education is the origin and focus of the above five-education. The 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advanced by the new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which are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leadership in the field of labor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relevant policy insurance, establishing th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tatus of the labor education, refining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labor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research an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on the labor education, boos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pushing forward the social public resources to be available to the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Marxist view on labor; labor spirit; New Era

责任编辑:康晓卿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