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1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三期) > 正文

论教育发展的适度保守主义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209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31期 作者:冉亚辉

摘要:教育自身的文化来源、社会功能、发展体系等决定了其保守性的特质。教育的保守性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适度保守主义,既不能走向过度保守而导致教育发展停滞,也不能过度过频改革而走向混乱不堪。适度的保守主义是指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自身保守性的积极性的一面,确保教育发展中的稳重和稳妥,也要直面教育自身保守性的消极性的一面,不能让教育的保守性发展成为教育停滞,而应以适度改革和缓进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发展;保守性;保守主义;教育保守;教育改革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结构性存在,是人类知识传承、文化延续和道德教化等的重要载体。教育自身的使命和任务有别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其本身具有着保守的特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保守”一词本没有贬义,“保守主义”(Conservatism)—词在《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中被解释为:“一种在政治生活中把坚持传统的、固有的和已确立的价值和实践放在首位的政治主张。保守主义并非拒绝变革,但它要求变革必须是持续的、渐进的,并且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1]保守性实际上指的是人类社会中保持原有状态、不过度崇尚革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趋向。保守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拒绝进步,保守的首要价值是保持原有的稳定,而不是选择激进。

一、教育为何具有保守性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但教育为何是保守的,或者说这种保守性的教育是否具有必然性或者真理性,是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

(一)教育自身的文化来源决定了其文化上的保守性

教育起源于对己有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正是基于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才出现了最初的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是教育存在的重要理由,也是教育的本质任务和核心使命。人类的知识文化因为有了教育而得以延续和扩展,教育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表现维度,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教育需要保持文化与文明的连续性,而非断裂地改造世界。”[2]正是因为教育这一文化传承和延续的使命,注定了教育自身的保守性。因为被传承的文化是己有的,是本民族和相关领域内的精英探索出的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体系,继承和学习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行为的保守品质。

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在发展中有着维护自身特点的本能倾向,正因为如此,教育成为社会文化中最为保守的领域之一。教育不同于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蕴藏于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目标、教育心理、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具有极为强大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理念的改变是极其缓慢的。这是因为教育理念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甚至在教师还处于学生时代接受教育时就已大体定型,成为教育从业人员的潜意识,所以这种教育的保守性往往极为深厚和牢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本质上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教育的本能或本性是保持人的理性、人的德性和人的精神[3]。教育主要是向内发掘和发展个体的特性和天赋。文化传承注定了教育在给予社会个体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塑造了个体的文化习惯。这相对固定了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因为教育自身的产品——社会成员反过来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即教育通过自身的文化习惯影响所有社会成员,社会成员拥有这种文化习惯之后,更强化了教育的这种文化发展趋势。这使教育具有浓重的保守性,而很难采取激进的态势和心理。简而言之,文化传承机构的定位注定了教育是社会最为保守的领域之一。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教育自身伦理习俗上的保守性

在任何社会,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伦理习俗的传递,以此达成社会稳定的结构化和秩序化。教育的过程也是社会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在习俗上,特别是在社会伦理习惯上,教育有着与社会一致的伦理习惯倾向。正如中国学校内部强调秩序和服从,英国学校强调勤奋和绅士,而美国的学校内部则强调自由、创造和活动。社会强大的影响力必然要求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剂,因此,教育自身的风格必然是社会整个系统的投射和反映。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的习俗文化特点正是其民族心理特点的集中表现。如果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推行中国式的伦理习惯和教育模式,或在中国学校教育中推行美国教育模式,必将导致学校的伦理习俗与整个社会的伦理习俗不相容,而社会整体伦理习俗的强大影响力注定了这种推行是非明智的。这种无视社会习俗而推行他种教育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伦理行为、价值观与社会相冲突,如此,学校教育产生的将不是秩序,而是混乱,并且将产生青少年学生对本民族道德习俗的失望和抵触情绪,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矛盾和冲突。

即便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教育对于伦理习俗同样是保守的。“大学与生倶来地具有保守性,也可以说保守性是大学的遗传特征。”[4]高等教育的本质注定了大学教育自身的独立和保守,“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5]。简言之,教育应该有自身保守的非功利性的价值,而不是跟随社会浪潮随波逐流。

对于社会习俗的保守,李光耀曾深刻地指出“身居迅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希望在探索走向未来的同时不割断与过去的联系。在告别过去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失去传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6]习俗上的保守性特点注定了教育的崇高使命之一就是发扬和继承本民族伦理习俗,同时这也是整个社会稳定和伦理习俗的相对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三)教育自身的发展体系注定了教育模式的保守性

教育不是工厂,不是车间,不是军队。工厂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技术,车间可以拆换设备、更换工人,而军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强制命令下更换武器和改变作战方式,但教育不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的活动可能是所有活动中最为复杂的。教育的承担者也是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并且这批人一般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如此大批量的替代人员。而知识分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成熟心态和知识体系以及独特的感知世界的能力,其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变的,有的甚至终身难以改变,因此,教育人员不可大量更换。同时,思维具有相对稳定性,教育也具有自身的体系特点,如学校的管理模式、授课模式、升学机制等,这些都具有相当牢固的稳定性,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这些特点注定了教育自身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稳定性,在发展心理方面具有极为浓重的保守性。教育制度层面的转换还较为容易,但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授课行为等方面的转变是极其困难的。

正是由于教育自身体系的保守性,注定了各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有着自身的特色。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这种积淀是非常厚重并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的。这种保守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体系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即改革范围相对局部,过程相对缓慢,但这种局部并缓慢的发展比激进的改革在教育领域可能更好、更稳重。这使教育摆脱了过于剧烈的变革而得以稳定、持续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四)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教育发展范式上的保守性

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传递人类以往的智慧结晶,这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教育在向人类新生代传递以往智慧结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向后人传承着保守的文化因素[7]。教育自身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基础之上的,必然预先有能够传授的知识,这种知识必须是己知的、现成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拥有此种知识的人——教师,这两者的存在是教育行为存在和出现的基本前提。这也是教育自身难以摆脱的一个特点,即内容的相对确定性。即使培养对象有着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但授课行为和授课内容无疑是相对确定的。授课内容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大量存在,如研究生阶段,但在教育的基础阶段,确定性才是基本特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确定的学习内容才能教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生活技能。教育自身的确定性注定了教育在发展心理上是保守的,因为确定而有着鲜明的参照体系和评定体系,这决定了教育在实施中的优先心理是保守而不是激进。在教育的最初阶段,学生需要的是学习和掌握,而学习和掌握本身就是一种保守性活动。

同时,教育承担的社会的筛选和分层功能也注定了教育的保守性。在任何国家,教育都是社会成员分化的最基本工具之一。教育的分化和分层必然要求出现比较稳定的教育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在中国,古代有科举考试,近代则有升学高考,而在西方社会同样有教育考试制度和教育选拔制度。这些教育标准的确立决定了教育自身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稳定性,同时赋予了教育自身以保守性。教育必须在社会规定的有效机制和领域中强化学生的竞争力,为学生发展服务。这种保守性影响之巨大,可以从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中看出来。这种强大的教育保守性甚至延续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导致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的部分同化。

二、教育保守性的影响

教育的保守性是教育自身的本质特点,由教育自身的使命所注定,但保守并非墨守成规。教育的保守性是教育对自身发展的一种保护,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良性继承,也是人类社会自身缓慢但强有力前进的根基。“坚持教育的保守性既是社会存续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方式。”[2]从本质上讲,教育的保守性保护了自身的稳定发展,也保护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定型和持久,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稳定有序的根基。一个激烈变动的教育体系对民族国家发展并非好事,反而可能是巨大的灾难。

社会规范大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于上千年的文化选择和积累的结果,大都沉淀了本民族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如果试图推倒并重建,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将荡然无存,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将成为巨大的难题。从这个角度上看,教育的保守性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的特点是不求大开大合,而是力求缓慢、稳定、持续地发展。社会的整体稳定是靠教育实现的。教育的使命不是强行推进社会变革,激进的社会变革很少是靠教育为主力去推进的。即使是高等教育也需要保持对经典的尊重,这样的大学才会获得源远流长和深厚不绝的精神资源[8]

当今,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但所变化的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层面,而在教育目标、教育德性、教育价值等内在层面,仍然需要保守。教育不能随波逐流,必须有所执着、有所坚守。不管人类历史如何变迀,教育怎样发展和超越,教育要坚守的始终是不变的德性,这是教育守住自己本性的根基。简而言之,保守性是教育与生倶来的天性[3]

教育强大的保守性注定了教育成为社会结构中的稳定器。无论是优秀文化还是落后文化,在对社会的影响中,都会遇到教育保守性的强有力的阻击。优秀文化只有在长期对教育的正向影响下,才可能克服教育的保守性而得到发展和弘扬,而落后文化也只有在长期对教育的负向影响下,才能被教育所拋弃。

同样,在几乎任何教育改革中,教育改革的理念都会遭遇教育自身保守性的巨大阻力,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阻力是必要而且应该的,一切都只能缓慢地生根发芽。如果教育改革确实符合教育实践发展方向,那么迟早会被教育体系所吸收,但如果教育改革不符合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则必然会被教育体系所抛弃。这就是教育保守性的巨大力量所在,也是教育稳定性的保证。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保守性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优劣,它就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因外界变化而变化。

三、教育保守给教育自身带来的优势与问题

“保守”一词本无褒贬之意,只是一种内敛、不倾向于激进的状态。教育的保守性是教育的自身特点,它既不大幅变动,也不是墨守成规,变化是渐进的,发展则是缓慢的。对于教育发展来说,教育的保守性既有其积极性,也有其消极性。

教育保守性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能够确保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这是教育保守性的最大积极意义。教育的变革必须要得到广大教育领域人士的普遍接受并成为共识。所以,在发展上,虽然要经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检验,经过教师群体的不断验证、争议和讨论,但这种模式下的教育发展方向注定是正向的,只是时间上比较缓慢,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缓慢正是方向正确的必要前提和保证,为了方向的正确性而牺牲一点速度是可以接受的。简而言之,教育改革发展的步子要稳,方向要正确。所以,教育拒绝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拒绝反复式的、命令式的变革,而必须是一场静默和缓慢的变革。虽然速度缓慢,但这样的教育改革更具备实践的品质和改革的正面意义。教育保守性的积极意义之二在于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教育的稳定。教育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教育保守性的品质注定了教育发展拒绝反复无常、暴风骤雨式的大破大立,这确保了教育常规层面的工作——对青少年健康社会化功能的稳定实施。而这一点恰恰是社会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的。教育的保守性确保了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等的常规延续性,能够有效保障教育自身的稳定,确保培养社会个体的主流价值观,有效培养青少年的基本能力。教育保守性的积极意义之三在于能够确保教育成为青少年发展的保护伞和社会价值冲突的缓冲剂。教育自身拥有稳定的对社会的强大影响。教育的保守能够使社会中的价值冲突和矛盾在短时间内不至于延续到教育层面,而只是弥散于社会其他领域。这就会使社会主流在没有弄清楚某种社会次文化现象的优劣之前,只影响社会层面,而不至于马上扩散到教育界。这确保了社会整体的稳定和文化传承的平稳性。简而言之,社会中各种次文化现象鱼龙混杂,只有社会主流都认为某种社会次文化现象是健康的,其才可以进入学校教育,这有效保护了青少年发展的健康性。

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教育的保守性对于教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教育保守性的消极影响之一是会导致教育自身发展缓慢。此“发展”并不是指教育规模之类的发展,如楼房、学生数、学校数等,这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增长的,但不是教育自身意义上的发展。教育自身的复杂特点会导致教育变革面对极为严重的阻力,不只是外部,内部的阻力更强、更复杂,这种本质中的保守性是教育快速发展最强大的阻力和障碍。教育保守性的消极影响之二是会导致教育系统存在严重的固定思维束缚。教育内部的群体庞杂和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知识和思维习惯的巨大惯性,导致了教育领域不管任何变革,都会遭遇强大的习俗力量的阻击,特别是心理层面的拒绝,这是教育改革最为强大的障碍。这是教育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在很多时候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因此教育领域要自觉地进行教育改革,以克服教育自身保守性的负面影响[9]。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教育领域更需要的是渐进式改革,而不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

四、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适度的保守主义

教育的保守品质注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适度的保守主义,即既不走向过度保守而导致教育发展停滞,也不能过度、过频地改革而走向混乱不堪。适度的保守主义指的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既要尊重教育自身保守性的积极性的一面,确保教育发展中的稳重和稳妥,也要直面教育自身保守性的消极性的一面,不能让教育的保守性发展成为教育停滞,应以适度改革和缓进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健康发展。

首先,适度的保守主义是对教育本身保守性的积极一面的认同。教育是社会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10]。“保守是一种意识、态度、思想状态乃至生活方式,而不具有确定的纲领,甚至找不到一个具有实质性的价值或目标。”[11]教育的保守性是教育自身的本质特点之一,这是由教育自身的体系、使命和心理特点所注定的。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教育的保守性更顽强。政治、经济等领域常常在外力之下能够迅速发生改变,文化领域依靠强大的现代传媒力量也宜发生改变,但教育强大的知识惯性和组织惯性,注定了其不同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变动。因此,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教育是非常保守的一个系统,但正是在适度保守主义的理念下,教育才能够稳定和发展,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强有力的维护者,虽然速度缓慢,但步履稳健。

其次,适度的保守主义有利于克服教育过度保守的问题。教育自身顽强的保守性是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必须自觉清醒认识到的,同时,也是教育改革者所必须深刻领会的,既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自身保守性的优势,也认识到其危害性。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采取一种适度的保守主义,以消除教育过度保守而带来的思想僵化和知识固化。过度保守主义会导致社会创新能力衰退的严重后果,最终形成社会发展的严重停滞状态,这一定不是人们所期望的教育发展的结果。教育的保守不能走向过度保守,过度保守的教育会成为社会发展停滞的问题之源。

最后,适度的保守主义能确保教育的健康发展。“治大国如烹小鲜”,教育是国家重器,适度的保守主义是必要的。在教育发展中,“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10]。通过渐进式变革推进,既无损于教育的发展,也不至于引起社会变革过高的代价。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因为过于担心改革出现问题而不思进取、不敢改革,也不能过度、过频改革而导致乱改革。因此,教育更需要的是适度保守主义,步子要稳,方向要准,从而稳步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9-190.

[2]朱利霞.重申教育的保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2(6).

[3]雷小波.坚守德性:大学保守的根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4]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

[5]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6]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1.

[7]黎君.论教育的负向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

[8]张楚廷.保守与超越:大学的一对孪生姐妹[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9]冉亚辉.改革:中国教育发展的必要与必需——警惕我国教育文化中深刻的保守心理[J].教学研究,2012(2).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1,101.

[11]王晨.论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来源、结构和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2).

责任编辑:桑尔璇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