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作者:李延平 陈琪
摘要:通过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现有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某些制度上的局限,严重制约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和成效。通过政策分析和实地调研,从“互联网+”的思路,探索出一种能更有效地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即建立以职业教育统筹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扶贫运行和管理机制;开发独具西部农业特色的网络培训课程;打造一支专业化、本土化、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评价机制,以切实实现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目标。
关键词: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进入新世纪,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西部农村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主旋律格格不入,也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来看,政府是解决我国贫困问题强有力的外在主导和推动力量,而贫困者自己才是实现永久脱贫的本体。与过去通过直接救济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不同,今天提倡的是通过教育进行精准扶贫,即对扶贫的目标对象实行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把提高人力资本放在首位,增强贫困者脱贫的本体性力量,彰显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永久性和本体性特点。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职业教育为我国实现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新的路径,而现有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是否支持这一路径的选择?基于“互联网+”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制度需要怎样的创新?这是西部地区在实施“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是西部农村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化扶贫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扶贫方式。[1]实施“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在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思路和新战略,并成为西部扶贫开发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据统计,在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贫困人口5575万人,而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都在10%以上。[2]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并依据“六个精准”进行扶贫开发治理[3]。同时,明确和肯定了互联网技术在扶贫中的作用,在多个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探索职业教育的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4],“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人口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并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5]这些阐述,为在新时期通过“互联网+”职业教育进行精准扶贫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明确了西部地区进行精准扶贫的路径。互联网技术能够让扶贫对象更好地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进而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总体目标。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提高了精准扶贫的针对性
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6]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借助大数据的高速性、多样性、规模性等优势,综合利用网络宽带、遥感遥测等数字技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数据了解贫困人口的确切信息,促进贫困识别并制定有效的扶贫方案,从而精确瞄准西部最薄弱区域和最贫困群体。结合对贫困人口的调查数据,分析被扶主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摸底把脉,为帮扶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扶贫项目,实现扶贫培训内容、方式和帮扶对象的精准对接和匹配,以提高扶贫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7]所以,基于大数据支持的扶贫开发治理能够确保“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档、省市县(区)有数据库、市县乡村信息平台共建共享”[8]的扶贫追求,以做到找出“贫”根,寻对“困”源,明确精准扶贫的内容和方式,即扶什么和如何扶,切实提升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确度。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确保了精准扶贫的可通达性
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让扶贫对象切实得到实惠。好的动议必须有强有力的手段和条件加以落实。“拓展网络学习资源的功能价值”[9]是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坚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精准扶贫中,通过开发网上培训课程,搭建数字化的网络教学和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培训,既可以缓解和弥补培训中师资力量的不足,又能契合扶贫对象不能离产外出学习的实际,增强了培训的灵活性,有效提高了受扶者培训学习的可通达性,使扶贫教育和培训真正落实到每个人。现实的和潜在的扶贫对象,在政府部门指定的帮扶人员的帮助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和时间、地点,一边进行生产和经营,一边进行能力的提升,确保能更快、更彻底、更高质量地脱贫。这种新型培训方式能够更加凸显贫困人口作为学习和受训者的主体地位,保障了身处偏远山区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权利,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增强了西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并有效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四)“互联网+”职业教育拓展了精准扶贫的内容
互联网不仅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同时掌握互联网技术,培养学员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互联网为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要求扶贫内容与西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无缝对接,为西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开拓新渠道,实现我国扶贫从“扶物”走向“扶技”“扶智”的精准扶贫的转变。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强调“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10]。这就要求在扶贫教育和培训中,把确保扶贫对象能够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无限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主要内容和目标,进行特色农业生产经营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掌握智能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扶贫,让西部贫困人口搭上“互联网+”的“时代班车”,不断创新和丰富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内容,确保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帮助贫困劳动力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二、西部农村实施“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制度障碍
在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的战略中,采取“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路径被普遍认可,但职业教育中现存的一些制度问题却严重制约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现。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不畅
我国现存的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与“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要求相背离。现有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实现“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资源共享,难以形成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精准扶贫的合作治理格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一般由县级部门统筹管理,对贫困弱势群体帮扶涉及教育、人社、劳动、妇联等多个部门。在这种体制下,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各部门都在不同方面承担着脱贫的任务。但在实际运作中,部门间缺乏相应的统筹规划和机制协调,职责界定模糊,职能相互交叉,导致政出多门、管理重叠、行政成本上升,难以凸显“互联网+”的特色。不同部门间各自为政,降低了精准扶贫的成效,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大数据的价值。在政绩驱动下,多个机构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各自为政。无论是教育局所属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还是农业局所属的农广校,以及其他机构提供的脱贫培训,都因机构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扶贫信息的封闭性,导致扶贫项目资源重复配置,降低了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的成效。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基于课题研究的调查发现,现有农村职业教育的人员构成不能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尤其为网络学习提供保障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线上教师不足。部分县域职业教育机构已经通过网络形式开展农民脱贫培训,并设置“在线解答”的学习窗口,满足农民的学习需要。但是,由于在线答疑教师较少,农民在线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是线下现代农业技术的指导教师缺乏。在农村职业院校等机构中,电子商务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线下教师相对短缺。如在甘肃天水等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工程实施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师,导致电商人才短缺。[11]课题组在陕西县域的调查中了解到,受访学校教授电子商务的人员,多由本校年轻教师兼任或转岗教师负责,而培训部门的农业技术扶贫人员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如受访者谈到:仅有的几名农技专家或“土专家”,尽管都有丰富的农业种养殖经验,但互联网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个新事物,发挥作用的空间很有限。
(三)针对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网络培训课程质量有待提升
网络课程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要素,文献研究发现,当前针对农民脱贫的网络课程的地方化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实际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情况。
一是电子商务网络学习资源不足。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例,农民远程教育的网络视频涵盖了种植业、加工工艺、计算机等数十类内容,每类又下设数种有关的视频课件,以“种植业”为例,包括果树栽培、花卉、中草药栽培等多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尽管其涵盖了有关农民培训的所有相关资源,但是关于计算机的培训资源,只有计算机故障与维护、Word等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电子商务的培训内容。
二是网络课程资源缺乏西部农业特色。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提供的网络课程中,课程资源广泛,但也存在着广而不精的问题,缺乏地方特色。例如:在“食品加工”的课程中,共介绍了68种食品的加工过程,但只是泛泛地对常见饮食的制作进行讲解,缺乏对西部食品加工特殊性、针对性的关注,导致培训内容与西部农业发展特色相脱离。同时,市、县级的农民培训网络课程也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较多地涉及剪枝、肥料应用、病虫防治等简单的生产性知识技能,难以有效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追求的是在精准落地上见效和成果上有效。而部分地方在扶贫成效评价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的信息、数据采集和整理主要通过人工进行,这种静态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脱贫的结果,难以对扶贫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动态化评价、对扶贫项目的实施进行精确的预测和监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准确性,加大了对扶贫成效评价的难度。[12]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较少深入各个贫困户,实地调查贫困家庭的脱贫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查得不严、评估不准、主观性比较强,出现夸大扶贫项目实施和脱贫人口生活质量的现象,使得最终脱贫成效与实际不相符。
三是脱贫成效考核指标单一,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成效的评价结果大多停留在数字上,只注重本地区最终脱贫人口的数量,而较少准确地了解贫困人口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缺乏对其生产能力和家庭经济收入的持续关注,致使返贫现象比较普遍。
三、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构建
通过“互联网+”与农村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一种体现“互联网+”特色的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制度,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建立以职业教育统筹多元主体协同的区域网络扶贫运行和管理机制
“互联网+”职业教育作为西部精准扶贫的新路径,需要建立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通力合作的、区域联网的网络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各方联动、聚力攻坚的工作格局,以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
网络精准扶贫管理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支撑,对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所享有的扶贫信息进行多样化的整合,并且根据信息的交互性辐散社会价值,实现区域内扶贫信息和资源的共享。[12]该平台作为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公的网络桥梁,各机构可以将扶贫工作“移植”到此平台上,及时通报和更新各自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扶贫资源配置的最新动态,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避免扶贫项目的重复交叉实施。网络扶贫管理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增强各机构扶贫工作和保障政策的衔接,推动和落实脱贫培训项目,形成西部农村扶贫多元主体的协同信息化管理格局,提高扶贫开发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扶贫资源,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提高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工作的透明度。
(二)开发彰显西部农业特色的网络培训课程
农民培训的网络课程是现代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型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推动西部地区农民脱贫培训工作的进行。
一是建立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协同课程开发创新机制。政府作为地方网络课程开发团队的“领头羊”,应加强网络课程政策的顶层设计,通过经费等保障投入机制,加大对网络脱贫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对于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而言,应依托其智力资源和研究平台,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与地方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对接机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网络课程规划,不断打造精品网络课程。对于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而言,依据网络扶贫管理平台,了解不同贫困人口的脱贫需求,从而为网络课程的精准开发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应加强对网络课程的管理和完善,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精准定位网络课程的实施。
二是精准分类,开发彰显西部地方特色的网络课程资源。针对贫困家庭中成年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妇女、残障群体的特点和脱贫就业需求,开发多种类型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提高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第一类是电子商务网络课程。电子商务网络课程内容的开发,不仅设置有关互联网技术的内容,如网络安全、Word办公自动化等常用软件的知识技能,还应着重开发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网络销售平台建设、网页设计、网络营销、电子物流、电子收付、网络客服等专业知识。第二类是特色农产品生产网络课程。开发关于中药材、红花、枸杞等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产品种植业网络课程,使广大贫困人口学得快、用得上、致富快。第三类是特色农产品加工网络课程。应根据地方的农产品产业群,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形成“一村一品”,做到“真扶贫”。第四类是观光休闲农业的网络课程。大力开发民族传统工艺制作、精品民宿管理、特色农家饮食制作、家庭手工农产品销售等课程,促进贫困人口就地就近脱贫就业,改善就业结构,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内生动力。
(三)打造一支专业化、本土化、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要实现西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愿景,打造一支专业化、本土化、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增强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是精准扶贫“挪穷窝”“断穷根”“摘穷帽”的关键所在[13]。
一是发挥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机构的智力支持,与地方政府建立帮扶结对的协作机制,选派培养与西部艰苦地区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为农民直接提供现场教学培训,免费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专业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科研机构与地方基层合作的无缝对接。
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人才引进激励政策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员和互联网企业参与西部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加大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政府通过在各个地方设立电子商务教学实训基地,开展“互联网+农业”的专项扶贫培训工作,这就需要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专业人员,同时,也要鼓励电商企业对贫困户定期免费提供网络销售、推介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培训,以确保把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落到实处。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应建立健全本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岗前、在职和职后一体化培训体系,尤其是加强教师关于互联网技术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既懂互联网操作又了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同时,在职务、职称晋升上对扎根西部贫困地区的专业教师采取倾斜政策,留住一批服务于精准扶贫的基层专业教师。
四是建立为西部精准脱贫服务的师资库,加强农业培训教师队伍的人才储备,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教学和管理队伍,以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的步伐。
五是发挥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示范培训活动,带动贫困人口参加脱贫培训,提高脱贫的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大数据支持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评价机制
明确脱贫成效的评价指标,建立大数据支持的精准扶贫评价机制,是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决胜之策。
一是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硬指标”,主要依靠数据来说明脱贫的程度和结果。从微观上包括本地区参与精准脱贫培训的贫困人口数量、各脱贫培训项目实施结果、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数量、各家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数量等数据;从宏观上主要涉及脱贫人口的数量、贫困人口年经济收入等指标。另一方面是“软指标”,在大数据搜集和评价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走访群众、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形式,了解贫困人口的脱贫情况,以降低返贫率。
二是依托互联网的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技术支持,建立精准脱贫数据库,探索扶贫开发评价机制的新模式。通过对扶贫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筛选,全程跟踪学员的技能培训情况,全方位掌握扶贫开展情况,了解帮扶的阶段性成效,并根据扶贫对象的需求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向,及时通过对扶贫数据的分析,对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监管和综合评价与反馈。精准脱贫数据库的建立,强化了对贫困人口脱贫项目的综合分析和动态监管,完善了贫困对象的扶贫退出机制,提高了对扶贫效果评估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因追求政绩而出现的“虚假脱贫”或者“数据脱贫”。
参考文献:
[1]同春芬,张浩.“互联网+”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新模式[J].世界农业,2016(8).
[2]国务院.《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全文[EB/OL].(2016-10-17)[2017-03-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17/c_1119730413.htm.
[3]人民网.习近平“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EB/OL].(2014-10-17)[2017-03-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全文)[EB/OL].(2015-07-04)[2017-03-13].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704/c1007-27253601.html.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2015-12-07)[2017-03-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7/c_1117383987.htm.
[6]中国青年网.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B/OL].(2015-11-27)[2017-04-13].http://www.tibet.cn/news/hot/1448593708625.shtml.
[7]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8]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12).
[9]杨现民,赵鑫硕.“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再认识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
[10]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0-20)[2017-03-15].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0-20/8038305.shtml.
[11]李阳.西北农村地区互联网助力+精准扶贫初探索——以甘肃省天水市的发展为例[EB/OL].(2016-02-12)[2017-03-21].http://www.doc88.com/p-7864984323802.html.
[12]莫光辉.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J].求实,2016(10).
[13]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
Creating A New System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Western Rural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Yanping CHEN Qi
Abstract: To implement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measur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rural areas in western China. However, due to some institutional limitations existing in wester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asure have been severely restricted. Through policy analysis and field research, from the idea of "Internet plu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wester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an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re effectively. To be specific, this system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 a network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with multi-subject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network training courses with unique western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developed; professional, local and informative teaching staff are cultivated;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established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orted by big data to make people powerful, wealthy and stable.
Key words: Western Rural Area; "Internet Plu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责任编辑:毛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