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6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七期) > 正文

真正“未来的”学习方式,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58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19年5月27日 作者:程介明

笔者曾经收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视频,是人与机器的钢琴比赛。台下都是少年,大概都是钢琴手吧,也有父母陪同的。首先是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与少年钢琴手在幕后演奏。钢琴家郎朗一下就听出来了,因为少年钢琴手弹错了一个音,而且人弹出来的比较有情感。接着是比赛速度,弹的是《野蜂飞舞》,结果是机器人以52秒比54秒胜出。

听众自然是非常兴奋,却引起了笔者不少联想。节目最后,郎朗、少年钢琴手与机器人双琴联弹,合奏了《彩云追月》。结束之前,主持人说:“未来也许会愈来愈多听到机器人在台上演奏。”

当时笔者就想,真的吗?要是真的台上都是机器人在演奏,会有听众吗?现在许多大旅馆,都会放一台无人的钢琴,根据电脑编程在自动“演奏”,人们也许会偶尔好奇驻足看一眼,什么时候见过有人围观?真要如此,您是愿意坐在音乐厅呆看机器表演,还是愿意回家听名家的多声道灌录?

这让人联想到:机器人的功能是什么?人类需要机器人取代的是什么?不需要、不应该给机器人取代的又是什么?

在香港听过一位颇具权威的科学家,讲述机器功能(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发展的前景。负责评论的是一位佛学的高僧,他说:“那好!有机器替我烧饭,替我洗衣服,那我可以静心修行了!不过……”

他继续说,“机器可以替我修行吗?”引起满堂哄笑,却包含着智慧。

当时座上还有人问:“什么都给机器替代了,那人类还做什么?”

讲者答:“那就可以随心随意做一些平常没机会做的事情,比如钓鱼、打猎……那不是马克思理想中的世界吗?”当时笔者就不同意:“钓鱼、打猎,本来就是生产劳动。是贵族们大部分的生产劳动被劳苦大众替代了,不需要自己做了,钓鱼、打猎才变成余暇活动。”说到底,这些现在人们向往的活动,是不是迟早也会被替代?

我们乐于使用电饭煲替代柴火烧饭,乐于使用交通工具高速达远,乐于使用手机随时随地沟通,乐于看到运用科技进行无痛微创手术等等。今天,科技可以做到人类单靠自己双手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人类自己双手能够做到的事情,应该被替代的(而不是可以被替代的)有多少?有哪些?替代到什么程度?

简单来说,科技的发展,就是为了替代劳动吗?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因为劳动才有了人类(这不是恩格斯的论述吗?)是人类的活动,在塑造人脑的发展。这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人类懂得掌握工具,使人类的活动变得复杂,也使人脑达到其他动物没有的复杂性。但是,如果人类的工具变成取代人类活动,降低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人脑难道不会逐渐退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计算,是教育里面不可或缺的课程。但是假如幼儿一开始就只用计算器,加减乘除不过是计算器上的符号按键,我们的孩子,会更聪明吗,还会懂得计算吗?日本至今没有取消小学的珠算,是有道理的。

另外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拼音输入,还有几岁的幼儿可以用拼音写出几千字的文章,令人慨叹。但是,代价呢?孩子不写字了。深圳谭力海的团队,实证了不写字的孩子,往后会有阅读困难。更不要说中国的文字不像其他注音文字,其涵义远远超过语音。

在不少的场合,听到科技人员侃侃而谈,说如何如何在不远的将来,将不再需要教师的存在。现在流行的许多“教育”软件、APP、平台,往往只是按照学科里面内容的逻辑联系设计,以为学生按着这样的逻辑进程,就能学会知识。听的时候,简直是心里发毛。这些科技高手,对于人的学习规律,似乎一无所知。

比如说,不断看到电视新闻里面,日本、韩国有机器人教幼童学习;也经常看到父母让孩子在平板电脑上找软件学习。以为这些就是“未来的”学习方式。

其实,学习科学研究有丰富的实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人类学习非常关键的要素。人与人之间通过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的互相感应,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又比如说,市面上有不少软件,帮助学习者记忆英文单词。而且以累积的单词数目,作为英文好坏的标尺。其实,凭空记忆单词,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学语言,在于应用,不断应用,就是学习的捷径。这叫做有意义的学习(learning in context)。现在一些先进的软件,就是让学习者不断使用,从中学习。

也因此,上海市闸北八中原校长刘京海与几位年轻软件工程师设计创建学科教与学电子平台,在笔者看来,这个“学程包”应该是突破性的创造,因为它的设计来源于特级教师的经验(也就是成千上百学生的学习经验),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在一线教师中试用、修订。

不要误会,笔者是念科学的,绝对不是要对科技泼冷水,也无意散播科技悲观主义。但是,科技的发展,需要研究如何对人类有利,如何对人类不利,大概不算过分,也不算过早。对于这些,科学家大概没有研究,这也许不是他们研究的范围。

难道科技就这样放任地发展下去?谁来研究?谁来掌握?

责任编辑:廖敏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