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19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五十九期)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路径探索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225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8期 作者:张广斌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价值教育校本化为主线,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历时七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培育了一支“知行合一”的研究团队,研发了面向教师的“五位一体”心灵成长课程和面向学生的“五学并举”文化习养课程,探索了学校实施的“四条渠道”,营造了“三个协同”文化育人氛围,提出了新时代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路径

价值教育是国际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应对现代性价值危机的国际性教育思潮,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推进基础教育变革的普遍做法。例如,英国、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了价值教育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生活价值教育计划”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8000多所学校开展了致力于“合作”“自由”“快乐”等12项核心价值教育的工作。新时代,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价值教育工作,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载体,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路径,已成为中小学价值教育研究的时代主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以价值教育校本化为主线,采用专家引领、实地调研、专题研修和学校实践等方式,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长达7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覆盖全国18个省(区市),参与研究学校300多所,研修校长骨干教师4000余人次,扎实有效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在中小学1线教育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内生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襁褓中孕生的。文化内生逻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效的背后机理。本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对象,以学生价值教育现状与问题为起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实践逻辑,紧扣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内生逻辑,力求研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夯实现实基础。

(一)真实问题:价值教育研究的现实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每位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和价值行动,要从学生价值教育现实出发,厘清价值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价值教育的现实起点。真实价值问题既着生在文化土壤之中,又是价值教育及其研究的着手点。价值教育研究的意图就是在破解价值教育问题的同时,在国人心中重建一种高平衡态的积极价值系统。研究团队通过对全国18个省(市、区)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学校价值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教育重形式轻实效,存在标签化、形式化现象;二是学校价值教育重“人格”弱“国性”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根基不牢;三是对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多”,教师心灵成长关注“不够”,教师整体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和价值观自信有待增强;四是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少有机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价值教育实效性被弱化。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找到价值教育难以落地的根源,从价值教育本体出发,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最大价值共识。

(二)文化研修:激活价值教育生命力

调研发现,自上而下的价值教育校本化很难落地,更难成为学校共同价值遵循和自觉实践。当研究把重点转向教师,把关注点转向教师心灵成长,把突破口定位在教师文化研修,价值教育瞬间迸发出了生命活力,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魅力。教师文化研修表面上是一种中华优秀文化分享活动,其实质是借助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增强其面对学生的价值吸引力与价值教育力。我国价值教育的根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每位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是我们的共同价值遵循。价值教育校本化研究实现了价值观与文化的相遇相融:一是价值教育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链接,找到了中国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华文化根基,实现了价值教育由单一意识形态向更为宏观文化乃至文明议题的突破;二是教师研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心灵成长课程为载体,从教师身体、心理、家庭和工作等全方位帮助教师,教师主体意识和归属感明显增强,实现着价值教育由政策落实走向文化自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培育起来,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体价值教育生态也就水到渠成。

(三)政策导航:立德树人价值统领

政策干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助推器,是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优秀文化相融通的有力媒介。其实,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为促进二者间的深层融入提供了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教育研究的方向指引和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二是价值教育研究的政策依据和价值目标。党和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文件则对教育战线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承载机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从内在联系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入提供了搭载载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入则赋予了传统优秀文化以时代灵魂与精神内涵,二者间构成了表里一体的关系。基于这一认识,研究团队本着边研究边总结边提升原则,逐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体、关系和方法等层面取得以下主要观点和基本共识,为深入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搭载机理奠定了基石。

(一)认识论:形成中华文化整体感知是准确阐释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中华文化整体感知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第一,回到中华文化原点和经典,回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生命世界,厘清中华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核心要义和基本走向。在与中华文化对话交流中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清晰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中华文化是一代代中国人秉持客观、礼敬态度,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扬弃继承、吸收外来、转化创新的结果。为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接着说”而不是“照着说”,融入“世界话语”而不是“自说自话”,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第三,学习古人道器法术势之智慧,整体感知中华文化生命。“道”乃自然规律,所谓“道法自然”“器”为工具,所谓“器以载道’;“法”为效法、顺应、取法,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术”为方法策略,所谓“思通造化,策谋奇妙,是为术家”“势”系中华民族几千年孕育形成的精神、气度和神韵。中华文化犹如一个集道器法术势智慧于一身的生命体,与每位中国人休戚与共、共生共存。

(二)价值论:找准传统与现代的价值交汇点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关键

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社会、个体价值要求于一体,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契合是认识两者关系的逻辑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气质和经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德目“勤智、谦睦、礼让、恕中”“节和、仁爱、义公、廉耻”“孝悌、笃信、敬忠、忠勇”等为基础,从中汲取文化滋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第二“立足”“函养”“植根”“基因”“土壤”等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关键词。“立足”既有站稳、安定之意,又指立场之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的土壤,更是必须坚守的文化立场。“涵养”有滋润养育、修身养性和道德学问修养之义。中华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现代中国人置身中华文化“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修养过程。第三,立德树人是统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纲目。立德树人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要做好中华文化“基因”传承和“土壤”涵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深蒂固于五千年厚重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遵循价值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区域、学段等差异性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本化、社区化和社会化。

(三)方法论:遵循文化育人的方法论是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中华文化习养规律。青少年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学生自我价值成长、重在固本铸魂打底色。第一,吸收借鉴几千年中华文化教育沿袭下来的典型经验做法,如“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阶段目标,三(字经)百(家姓)千(子文)、四书、五经等教学次第,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经史合参、文武兼修等修习方式等。中华文化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运用多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立起来,做到“法变道不变”。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少而精、容量适度。在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要遵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课程理念,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课程体系贡献中国元素、中国智慧。第三,做好过程性评价,让青少年在中华文化习养中实现自我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过程,重在用生命去体悟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精气神,重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价值文化、生活和生存方式,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包,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落实立德树人工程。

以上结论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节点依次是文化整体感知、时代交汇点、文化育人论,三者分别构成了传统优秀文化搭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路径提供了科学理论框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实现路径

研究团队在凝聚研究共识和较大规模教师文化研修基础上,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结合国家、地方和学校价值教育实际,开发了面向教师的“五位一体”研修课程,凝练了面向学生的“五学并举”文化习养课程,探索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四条渠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实现提供了先进的行动路线,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本化、社区化和社会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开发了面向教师的“五位一体”研修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突出优势,是中国人最深厚的软实力。教师是实现中华文化学校育人的关键群体。研究团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参照中华文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学之道,结合当前学校价值观教育实际,从健康、心理、家庭、工作和文化修养等方面设计开发“五位一体”教师研修课程,组织开展了全国性教师文化课程研修(图1略),极大提升了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实力。

“五位一体”课程以教师文化修养为统领,以健康、心理、家庭、工作为践行,由简单到复杂,由远虑到近思,由外表至内心,引领教师逐渐走向关注自我、关注心灵成长。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山东潍坊特师附小从2015年17人“教师国学研修社团”发展到现在120余人,教师自发在一起诵读经典、研习经典并将所感所悟与教育情怀和学生教育结合起来,使教师职业责任感得以重新焕发;其后“教师公益社团”“教师驴友社团”“教师舞蹈社团”等纷纷成立,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激情空前高涨[4]。实践表明“五位一体”课程进一步增强了教师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幸福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明显增强,整体提升了教师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和教育自信,让教师凝心静气全身心投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二)凝炼了面向学生的“五学并举”文化习养课程

在对学生价值观现状和文化习养规律把握基础上,经学校探索实践和全国校长骨干教师3000多人次研修,形成了由经典、人物、礼乐、武术、书法等组成的“五学并举”学生文化习养课程(图2略)。

五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以经典、人物为知,以礼乐、武术、书法为行,符合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实学总纲,尤如五根支柱夯实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华文化大厦。中小学课程五学兼修,其他如国乐、国画、花道、茶道等人文涵养则由学校根据实际开设。“五学并举”课程有效实施,受到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得到研修教师高度认同。山东潍坊寒亭实验小学杜纪校长,“对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学习过传统文化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人际关系更好,学业成绩更优秀”。目前面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经典、人物、礼乐、武术、书法等五类学生课程资源和教师用书已开发。“五学并举”课程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在学校课程、学校活动之外获得相关学习经验,提倡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共育“知行合一”之价值品质。

(三)探索了融入学校的“四条渠道”文化习养

依据“五学并举”学生习养课程,学校将文化习养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出经典诵读、传统技艺、生活实践、地方文化等四条落地渠道。经典、人物等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等课程有效整合,确保了实施的课程课时;礼乐、武术、书法等传统技艺在学校践行,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际交往和生产劳动等生活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体验;学校地方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的融合,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感知理解中华文化精髓。山东昌乐特师附小、甘肃临洮椒山中学、辽宁辽阳一职中专等学校进行了有效实践。在中华文化习养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精神面貌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滋养下发生了显著变化[5]。对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人际关系更好、学业成绩更优秀。

(四)营造了“三个协同”育人文化氛围

课题组探索实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本化、社区化、社会化有效路径。以家长这个社会群体为对象,利用家长课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平台和组织,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辐射影响到周边和社区。以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目的,以学校开展的价值教育为抓手,广泛参与社区的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由学校带动家庭、社区以及相关单位(关工委、宣传部/文明办、残联、街道居委会、志愿者组织等)积极参与其中,带动社区和周边环境,再将影响扩大到社会,与当地党和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配合,达成价值教育社会化,实现了协同育人工作的整体推进。如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北京海淀苏州桥西社区等做了积极实践,取得明显实效。教师教学生孝敬父母,父母教孩子尊敬师长,学校帮助家长运用中华文化智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进而促进社区良好风尚的培育[6]。实践表明,家长真正懂得家庭教育,认同孩子的学校文化,才能形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

价值教育经过几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校、进课程、进头脑,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落地生根,实施路径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效果明显。同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和整体育人功能发挥。新华社、人民日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教育报等官方媒介进行了报道。

四、新时代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涵养政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了发展新阶段。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实施,实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效化。为此,中小学与教育部门应该从顶层设计、课程教师、育人环境等方面开展整体化设计,为充分释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内能提供条件。特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供教育部门参考。

(一)做好价值教育顶层设计,发挥中华文化综合育人功能

新时代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涉及理念、机制、队伍、课程等诸多因素,要做好顶层设计,兼顾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等方面,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有的宽度和广度。国家层面要做整体设计、全面规划,地方做统筹协调、制度保障,把主导权赋予学校,发挥文化综合育人功能。一是理念上,注重高站位、重实效,尊重文化习养规律,强化学生实践体认,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土壤,并贯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二是机制上,建立以学校为责任主体,国家、地方、学校协同,家庭、社区、社会联动的推进机制,共同培育良好育人文化生态,确保中央要求落地生根;三是队伍建设上,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学校提供师资保障。同时,发挥教育督导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围。

(二)打造“知行合一”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文化育人能力

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和践行者。教师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家长“知行合一”教师队伍建设是文化育人的基础。整体推进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可以从教师中华文化素养提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育等方面实施。第一,依托高校、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等平台建设一批教师文化研修基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升教师中华文化素养,增强教师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第二,探索建立教育行政和教研相结合、校长和教师相结合、德行修养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师资培训模式,提升中华文化研修效果;第三,打破学科思维,面向全学科遴选、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提高中华文化课程开发、实施能力,提升中华文化教育质量。

(三)推动中华文化课程化实施,发挥课程文化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是全面深化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抓手。进课程重点要解决“进什么、怎么进”,关键要形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感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一是要着重加强国家层面的课程规划和宏观指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重点做好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标准修订、教材修订和教学指导,探索不同学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策略和机制,发挥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抓好学校文化经典课程实施和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建设一批优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三是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交流,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评选推广活动,为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提供指标参考。四是搭建学校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依托典型学校,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模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四)培育中华文化育人社会环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共同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融通。中外文化跨越时空彼此的吸收借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7]。为此,应从三方面考虑文化育人环境整体构建问题:第一在国家层面建立多方式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机制,进一步优化中华文化育人社会环境;区域层面依托学校主体,联动学生家庭、社区,探索建立多样多元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举措。第二,打通传统与时代文化经脉,开展如寻找家风家训、开展敬老爱幼、倡导修己利他、增强家国情怀、培育文明风尚等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活动,发挥中华文化育人独特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第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特色文化,积极挖掘地域、群体等独特文化价值,实现学校、社区、社会间的文化良性循环,迸发中华文化生命力”[8],为学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供动力源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文化和价值观基础。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2-26(1).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4][5]陈启德.把中华文化习养融入日常学校生活[J].人民教育,2017(Z2):75-77.

[6][8]张广斌.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J].人民教育,2017(Z2):34-38.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Path of the Educ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ZHANG Guangbin

Abstract: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spiritual ties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depend on to sustain,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s the spiritual lifeblood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must base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Based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 conducted a seven-year school-based 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fostered a research team of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developed a “five in one” spiritual growth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and a “five in one” spiritual growth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This study further explored the “four approaches” of school implementation, created a “three synergies” of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educating people and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o implement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ural path

责任编辑:康晓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