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年11月30日讲座 作者:巴登尼玛
教育?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要讨论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呢?因为它是我们教育学的一个原点。原点如果不明确,或者说原点不深厚、分量不足,这个学科就不太成熟了。同样,如果我们的原点不清楚,我们的研究也不能深入,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理论与实践
本次我只是想分享一下。那么什么是教育?怎么来思考呢?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理论的概念,理论是符合规律的、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那就是经过证实、无可辩驳的。理论必须达到三个要求,达不到这三个要求不能称为理论:
理论的三大功能:第一功能:解释功能——是什么?要“是”到什么程度呢?要“是”到能够用于现实的实践,实践是理论的下位概念,这两者是不同的,我们长期把实践和理论等同起来,两个好像就是本位概念,这是不全面的。实践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对现实行动的要求,这个行动是对“是什么”的现实行为的验证活动,对“是什么”的理性思维的验证活动才叫实践。如果没有验证活动,只能叫一般活动、一般行为,一定要验证,有验证意识的,叫实践。实践的一个目的就是可以操作,如果“是什么”不能验证,就不能操作,那叫做玄学、叫做假设,这个假设就叫做幻想。你要对“是什么”的验证,就是对解释的验证,所以这个解释要可以去实践、去检验,检验的结果,重新对“是什么”进行修正。这就是理论第二功能:指导解释。修正到什么程度:第一,可操作;第二,可推广,别人可以借鉴,这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第三,也是理论的第三功能:指向未来,这个最重要,理论是指向未来的,不是对过去的检讨,目的是指向未来:人类未来怎么样?这就是理论的三大功能,缺一不可。所以实践的涵意是:可操作、易推广、可持续这个达到了,我们就可以分析你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一流的理论作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禁令,三流的理论进行事后的解释。[1]科学的研究一定要预测,否则,科学性就不是太强.
下面,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研究“是什么”呢?因为研究对象明确到什么程度,科学理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怎样研究对象就怎样构建理论和体系。这非常重要,“一个东西是什么”这句话就是你的理论体系,我们说的定义就是你的理论。所以,教育你一句话要把它说出来的概念。比如我们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那么,你的理论就是一个培养活动。
研究对象是什么呢?研究对象就是我们说的概念,在大脑里面,叫做术语,我们人的思想里有不同的术语。概念是对象的语言表述,无概念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研究,那只是一种感觉。为什么有的人思维很清楚,因为他的上位概念、下为概念、等位概念很清晰,这个概念的清晰度是在背后的一个大背景中,比如:我们现在坐在这个房间,这个房间就是一个大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前后位置、上下位置、站着和坐着的位置,是一个结构,我们的思想也是如此。那么这个概念怎么才能清晰呢?于是,就想到把这个概念放到什么位置呢?对于教育来说,应放在哪一个房间?放在哪一个时空?所以,思想的源头就是时空背景,我们大脑的时空是什么?放在政治的时空背景下,教育就永远是政治的下位概念,那如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空间呢?政治应该在教育空间里面呢?那么怎么去理论一个概念呢?比如:世界观,我们习惯的时间,没有空间,如何转向?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今天暂不讨论,今天讨论概念。
概念的准确程度标志对对象的掌握程度和其研究的理论水平。今天我们这个“教育”的概念,把它放在什么空间里呢?放在政治的空间还是经济的空间?放在世俗的行动里还是放在人的精神行动里面?你觉得哪一个行动最重要?如果这些空间都有教育,那么不就是教育把这些东西都包容了吗?那教育反倒是另一个空间,政治、经济、世俗的人的行动、精神的行动都在教育这个空间里面。教育直接决定你的研究理论水平,理论是刚说得以上三个要求:解释、实践和指向未来。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术语和术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规律。用一句话把规律或关系说出来,就叫“定律”,用一句话把术语说清楚叫“定义”。
平等就是生命及其特征的不可剥夺性,如何来思考什么是教育?维特根斯坦说:“我们的思想深度要达到一种无可辩驳的程度,这叫逻辑。”所以我们在思考任何一个术语,任何一个概念,我们都得走过这个历程。
二、教育的定义分析法
(一)词源法
张诗亚老师经常提到,从“教”的甲骨文字形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爻);左下方是一个“子”字,表示小孩,“子”上是两个交叉符号(爻),表示鞭打的痕迹;整个字形“教”可会意为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小孩。
“Pedagogy”源于希腊语,“edagogue”,即教育派生而来。“Pedagogue”是由“pais”(男孩)及“ago”(带领、驾取、领导)两字组合而成。
“Education”源于拉丁文“educare”,是名词,前缀“e”有“出”的意思,词根“ducere”为引导,合起来就是“引出”。主体是学生,引出学生的智慧、思想。
“Pedagogy”更多强调外界对学习者的影响;“Education”更多强调学习者内省、自我改造的理念。[2]
比如藏语中的“教育”是“尼格”。意为耳朵听了,自己就会长大。这是从古印度梵语来的,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把耳朵打开,这理解就不同了。
(二)历史回顾法
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足以影响人类身心的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唯用一定方法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3]这个从日语来的,但这两个字都是中国字,他们把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世界的思维接轨了。还有“法律”、“社会”等词都是日语来的,“法律”我们叫“律法”。法律是大家的需要,大家的纪律,把它变成律条;律法是上面的皇帝,上级对下级,上等人对下等人规定的纪律,“法”就是让他实施。法律是制造出来的,也是发现的,发现什么人需要什么底线,然后我们才把它定出来,这是最源头的法律。
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狭而言之,则惟具有目的,出以一定方食者,始云教育。此种亦分二共:(1)对象及限期有定,其功效又可以明确表出者;(2)反是,前者指学校教育,后者指社会教育《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4]对教育的理解,虽然不是一个定义,但是,是一个思路。人的命就是人性,“率”就是把他天性提炼出来,引导出来。教比道还重要,你不懂道,你怎样去率性呢?所以,这个对于教育的理解,两千多年前的人还要厉害一点。
今天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任何一个国家怎么理解教育就怎么办教育。学术上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6]
西方人怎么理解教育的:装斯泰洛奇:“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就在讨论艺术,它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几个词汇,是唱歌跳舞吗?错了。用于娱乐的?不是。它是指能够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美的感受的行为都叫艺术,比如:上课、走路、说话。它到一定境界能给别人带来好处,带来感觉,这种好的感觉,所以艺术是一个人的层次和境界,它是美的外在体现和美的行为特征。“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的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的生活做的准备。它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来思考的。杜威:“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生长”。生长就是生命的过程。生命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永恒的和谐。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经验就是艺术。他有一本书是《艺术即经验》。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的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即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第一部分是词源,第二部分是梳理和比较,那么第三种是什么呢?我们国内最缺的就是这个,是你自己的思维、你的范式、你的逻辑。光靠梳理别人是不够的,梳理别人的思维主要是你要说出建构你自己的范式,就是你思考问题的工具,你自己的工具是什么?这个要达到什么程度?无可辩驳的程度。
三、教育本质理解的思路讨论
(一)任何事物有这几个过程
1.(being)事物存在的根据。什么叫存在?
2.(physique)事物中常在的不变的形体。事物的常在:过去有现在还有。意大利有一个哲学家叫丹娜,他说:“任何事物中存在着一个永久的花岗岩。它不是不变,但是,它相对于事物的其他方面,持久性更强。”
3.(nature)事物的根据性质。
4.(essence)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物质。
这几个混沌的东西必须搞清楚,思考问题时去发现,两个事物扯不到一块,怎么办?这就是混沌状态的特点,你就把这几个想出来,想出来还不够,你的继续,逻辑定义有这么几个规则。
(二)逻辑定义要求遵守的几种规则
1.定义必须表明这个种的基本属性。
2.定义不能包含被定义的单词本身,否则定义就成了定义怪圈。
3.定义必须准确地表达被定义的种类;属性要出来,种类要出来。
4.定义若能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达,就不要用否定的语言来表达。
5.定义是用来指代一个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术语的属性和差异可以被清晰地阐述出来。
你的定义实际上就是把你的术语在脑袋里面的运行过程说出来,这叫定义,定义是对我们思维的一个分析过程,这个过程中,一个术语的属性和差异性就被清晰地阐述出来,教育是什么?艺术、过程、生活、活动、工具?你看它是哪一个属性,你的大脑中把它写出来,用语言表述出来,但是你要表述出来可能要想很久,从混沌状态到清晰的状态就是你的进步过程,就是我们思想的进步过程,所以这个表述是最重要的。
6.如何下定义便是一个人的基本水平,也是所有学科存在的原点。
7.形成具有说服力的逻辑思路是科学家必须的思想基础,或者说是研究的思维范式(大家都同意的逻辑一路德维西·维特根斯坦)。
这是什么?就是大家都同意的逻辑,换句话说叫做无可辩驳的逻辑,无可辩驳的思维过程,这个就是维特根斯坦说的。科学的区别就在这,这个过程,这个逻辑过程是思想过程,它不是实证,也远远高于实证。实证说的是验证过程中的证据,是实践层面的东西,思想层面的东西更广阔、更博大,那我们怎么给教育下定义呢?
(三)要给教育下定义,必须达到三点
一是界定位置,即准确地界定教育在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中的特定位置。这是刚才说的世界观的空间,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政治空间,教育就在你的空间里面,教育就要服务于政治了;我们的脑袋里面都是经济,我们的空间就是经济,现实中的世俗生活的财富问题,那教育就变成在财富的里面找个位置了,教育的定义就变成经济的了。所以我们大脑里面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换句话说,教育这个事物它是在哪一个背景中出现的?它是在人的生命背景中出现的?是在人类的整个生命过程和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出现的?还是在个体守规矩的这个空间中?还是在个体的吃穿住行的世俗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人际的社会结构中出现的?我们把教育放在哪个空间里面去?再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脑袋里面有多少个空间,你就有多少种知识。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知识背景,我们的大脑,就是我们的思维空间。你说教育是这个,我说是这块,我们找不到谁说的有理,最后就变成谁有权力谁说了算,这可不是科学呀。一个社会,人类社会是靠什么来推动的,靠的是智力、智慧,不是靠权力,更不是靠金钱。所以我们研究者,我们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思想背景,把教育放在什么背景中,这个是要说清楚的。
二是揭示独特性,即准确地揭示出作为一种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本质。这句话说的还不太准确,应该说:揭示它的独特性,也就是这个事物的存在的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和其他事物的存在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差别,这就是时间。我们说的世界观就是时空,我们的世界有多大,我们对时间的理解,过程的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我们思考任何事物的一个起点。“宇宙”,“宇”是什么,“宙”是什么,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什么?研究这个事物是这个事物本身是一个过程?还是这个过程是空间环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这个空间中还有其他的事物,这些事物也有过程,它是一种交叉的过程关系?还是一种重叠的过程关系?还是一种并行不悖的空间关系?这是我们思维的非常重要的起点。
三是认定价值,即准确地对教育的根本属性进行界定,从而对其使命与责任进行认定。认定它的价值,也就是它的现实功能。我们提到价值是两个事物之间的概念,价值的主体是谁?价值的客体是谁?教育是一个事物,它对谁、哪一个主体产生价值、产生意义?你得要把它解释清楚才能说明教育是什么。
再回忆一下,第一点是词源,第二点是文献梳理和比较。注意,没有绝对的定义,只有适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定义,它都是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如何更加理性的把握这个事物,这是我们认识它的主要目的。
那么,什么叫存在呢?你还得要有一个范式,还得要有一个思维?存在是一个过程,但是存在还有一个空间。刚才说了,世界观第一个是空间,你把它放置于什么空间之中,教育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之中?第二个要看这个事物本身了,它就是存在。本质又是什么?那么存在怎么来理解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你看,黑格尔说:本质乃存在的存在。(图略)
四、教育理解的思路
表层结构——现象
中层结构
深层结构——存在
第一个指的是一个存在,一个事物,这个事物是放置在这个空间中的。那么,我们现在就讨论事物本身,没有讨论空间。这个本身是一个事物,是事物存在的第一层,就是事物的现象层、表层结构。现象层就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感觉到的,这个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这个事物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我们能感受到的那个新陈代谢的活动。任何事物的第一层我们能够捕捉到,感官能发现的,感官发现也不是一下就能捕捉到,也可能是通过问卷、也可能是通过调查……这就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这不是事物本身,这是事物的现象。这个现象来自于中间这一层,中间这一层是事物的中层结构,中层结构是现象的源起。现象来自于中层,中层结构就是事物的特点层,是本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主要特点。本事物有的其他事物没有,这个叫特点层,我们以前说的“本质”就是这一层,本事物区于另一事物的就叫本质,这个是逻辑上的本质,还不是事物的真实本质。逻辑上说,定义就是这一步了,本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主要特点,那是逻辑上的,还不够。以往教育就只停于在这一块上,所以我们老讨论教育和政治的区别,教育和经济的区别,教育要培养的人是红还是专的问题,讨论了好多次,建国以后起码有三次大讨论什么是教育。那么这是第二层。还不够。
这一层(深层结构)才是事物的根本的东西,没有了这个东西,这两个东西(表层结构、中层结构)都不见了,这就是黑格尔说的:存在的存在。所以这个存在是最核心的,事物的深层结构叫存在层。什么是存在,它是前两个存在的存在,这个存在是这两个的依据,这个解释不够。那这个存在是什么呢?本事物在它所拥有的空间中的时空位置,本事物不可剥夺的时空位置。怎么才能找到它的不可剥夺的位置,如果这个事物不存在了,它将会怎么样?这就是我们说到的:什么是世界观的根。但是有一点,存在是时空位置,黑格尔用了很多时间去解释它,用质和料,有和无……让人嚼的比较难,因为黑格尔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还在空间中荡漾,而事物的时间过程思考并不多,我们这儿讲的是不可剥夺的时空位置。时间是什么?事物在什么时间之中,它的生命时间始于何处?终于何处?它在什么样的空间中什么样的地位?这就是存在的含义。
我们来看看教育的时空位置。在人类社会,教育时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它和政治时间不是一个点。它的不可剥夺的空间位置呢?政治很简单,它是在一个社会空间中的,那教育呢?教育除了社会空间以外,个人的空间里面有没有?你看,它是弥漫在人的所有空间之中,它的时间超越了我们说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的东西,在人类世界中,人类这个空间中,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呢?你得把这个思维过程说清楚。
五、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理论建构的基本模型)
道:思想与观念(解释功能:是什么)
法一价值判断(指导实践的功能:应用理论)
技一实践开发
注意,这句话,什么是教育,它预示着整个学科的结构,预示着我们对于教育研究的思想或者说知识体系的结构,这就是学科结构、思想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构。存在实际上对应的就是解释:它的不可剥夺的时空位置,就是说我们的基础理论。就教育学知识来讲,它是基础理论。第二部分,基础理论是什么,展示出的判断性质的知识,这个叫应用理论,应用理论主要是判断类的,而判断的知识是来自于深层的思想和观念,还是来自于什么?是什么的判断直接产生第三层——开发实践,我们的思想是这三层,对应出来的学科的结构也就是三层:基础理论部分、应用理论部分和开发实践部分。这三层是层层叠加、缺一不可,所以我们不要把教育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一层上,它最重要是来自于思想观念,理论建构的基本模型,也是我们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叫“道法术”或者“道法技”,属于操作层面。任何教育行为它都来自于后面的判断,任何判断都来自于定位,这么一个思路过程,对应起来的就是这三大块。
我们来思考一下,那教育是什么呢?我认为教育是人不断提升自己处理和使用知识的智慧的生命过程。定义就是把思想过程表示出来,是各自的定义。我们每个人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定义,没有哪一个定义是正确和错误的,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不能说我的是对的,别人都错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只是谁把事情解释清楚,谁就算是有贡献,你有贡献不能说我错了,这是一个素养的问题,不能非此即彼。有一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事事维护你说话的权利。”这是起码的伦理,这是平等的具体的要求,因为说话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要想全部统一成一个思想,人类就会走向灭亡。因为任何理性都不可能取代自然的规律,同时我们也要同意别人保持别人的自我,这就是多元。多元的背后是什么?是心胸、是情感,是一种宽容,所以我们不能搞成一样,否则,我们人就是一种理性的设计,这种理性的设计一定不可能是完美的。而什么是完美的?就是遵循自然。道家学说不就是这样吗,“道可道,非常道。”人是不可能把这个“道”彻底的解释清楚的,它是无处不在,而我们只能遵循它。当然,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物质利益,在世俗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人往往容易按照当下的快乐进行选择。而理性的人不会被当下的快乐所诱惑,所以真正的理性不是说真理的标准,而是人的情意和胸怀,这才是真正的理性,是对事物的承认与尊重。那么教育就是人的生命过程。第一,教育是人的生命过程,这个生命过程如果要进一步解释,它不是世俗的物质生命,它也不全是完全的精神世界,它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这个过程的特点是智慧,是知识中产生的智慧,是大量的前人所产生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的过程。不断的提升这个智慧,处理和使用智慧,我们今天最麻烦的就是知识引导人,而不是人在驾驭知识。是人的物质的欲望、世俗的欲望来驾驭我们的神经,使得我们变的特别的庸俗、特别的现实、特别的功利,所以这个智慧很难,人类不断成长的知识远远的超出了我们今天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有知识,但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教育是智慧的过程。这个叫教育的理解,但是这个叫自在的教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就是自然的。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工具性概念,我们在思考人类事物的时候有一个是所有的人都在思想中逃不过去的术语,比如说:教育、政治、经济,所有只要有人的,它都要有这些术语,但是不同区域的人,对这个术语的具体的解释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人类不带感情色彩,罗尔斯把它叫做“无知之幕”,不要以自己的愿望去干扰它。另一个,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人,有实质性的概念。教育工具性的概念,具体而言,到了每一个不同的文化区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就带上了自己的色彩,当下的含义,它就变成了实质性的定义。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自在的概念的理解的境界,我们对现实的教育的描述是混乱的,所以我们就找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剪刀差,研究的课题就找不出来。这就是我说到的概念的两重性:工具性的概念和实质性的概念。
“自在的教育”理解以后,下一个就是“自为”,就是我们假设教育是这样,然后我们去做的时候就是对这个假设的验证和实验,这个叫实践。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怎么理解教育,就怎么来安排学校,这个叫做现实中的教育试验,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做的教育,这个叫自为。自在和自为两者的关系是:自在理解到什么程度,自为就达到什么境界,我们把自在教育理解成仅仅是政治空间中的一个要素、经济空间中的一个要素、上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要求的一个要素、一个活动的要素,在这个空间里面,现实中的教育就是这样去做的,这就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教育不一样的根本原因。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之学,是研究人类寿命和生存质量之学,教育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是涉及各个学科文明认定、筛选、传递的学科。这里说的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学问,它可不是学校教育的学问,更不是政治家说“教育是什么”的学问。“学”是科学,“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是研究人类寿命和生存质量的知识体系,它包含着众多学科。所有的学科到最高境界就涉及到教育,所以教育研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所以教育学是一个最复杂的学科,它要求的基础理论很多,它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类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Aleksandet Isaalovich Kitaigorodiskii Social Psychology戴维.迈尔斯(第8版).
[2]方红.“教育学”的词源演变与应用现状之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3]中国教育辞典(第六版)[M].中华书局,1940.
[4]教育大华书[M].商务印书馆,1933年编本初版.
[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王慧,王明慧,王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