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4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四期) > 正文

从新冠病毒疫情看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8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公众号2020年4月23日 作者:石中英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COVID-19)是我国和世界百年不遇的一次特大公共卫生和健康危机,对我国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当前,中国的抗击疫情工作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疫情还在进一步扩散当中。可以预期,随着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并采取果断的措施来控制疫情,疫情总有被遏制住的那一天。在中国抗击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特殊历史阶段,展望未来,思考“疫情过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我自己则选择从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角度?一则因为自己这些年一直关注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再有就是疫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暴露了很多的价值观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比如,就我国疫情爆发的早期流行病学调查而言,指向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舆论聚焦国人长期存在的一个饮食陋习——偏好食用野生动物。这个陋习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之后就曾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尤其是没有从广大民众的饮食习惯中根除。再比如,在国家已经下达全国阻击疫情的管理规定之后,还是有些人不服从国家的管理规定,为了一己之私,瞒报自己去过疫区,以及与确诊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事实,从而导致不能及时地接受新冠病毒检测,并使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应当说,这些人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问题,并给整个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至于国际上某些国家对中国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的各种抹黑、排斥和污名化、政治化行为,更是凸显了国际社会围绕疫情防控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分歧、偏见甚至是霸凌现象。与此同时,国内也有人对于疫情在某些曾经诋毁、抹黑中国的国家蔓延抱有不正确的幸灾乐祸的态度。疫情过后,中小学校有责任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价值现象和价值观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价值敏感性、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积极的价值现象和高尚的人类行为,形成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展现了广大医护人员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亿万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大爱无疆、休戚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等等。它们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汇聚了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也产生了在3个月之内抗击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中国奇迹。世界卫生组织(WHO)从疫情爆发伊始就一再强调,病毒没有国籍,“抗疫”需要人类共同行动,呼吁警惕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各种错误价值选择,为全球抗击疫情指明了方向。当疫情结束,一切都回归正常的时候,教育者们应当好好整理这些生动的“抗疫”故事,用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导他们在聆听或阅读这些故事的同时,感悟“抗疫”一线医生护士、基层民警、社会志愿者以及其他一切有关人员和组织的价值情怀、行动勇气和不惧牺牲的伟大品格,尤其是要强化培养青少年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与责任担当。

价值观是指导人行为的正当性标准。价值观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意义重大。我国中小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负面的和正面的价值现象,为中小学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以及疫情结束之后,家长和教师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些内容丰富的素材,对学生开展基于真实行动案例的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从小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涵养积极的价值情感,并不断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坚定他们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的价值信念。若能如此,新冠疫情对于亿万青少年学生来说,就不会仅仅是他们漫漫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难忘经历,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价值观学习和人格成长的机会。

责任编辑:李晓贺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