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20年第5期 作者:李焕武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这一非常事件蘊含着特别的教育意义,战“疫”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另类契机。战“疫”悲壮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灾难的抗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展现了国人的家国情怀。“爱国”,加持了共克时艰、战胜灾疫的精神能量,成为引领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看过往,抗击非典和汶川抗震救灾等积淀的爱国情感,成了此次战“疫”的力量来源;看抗疫现场,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情怀正在生动演绎;看教育,讲好当下战“疫”中的爱国故事,成为教育主体的普遍共识。
关键词:战“疫”;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2019年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全国上下正凝心聚力在救治和防控阵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我国境内疫情上升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大多数省份疫情已缓解,一些省份的病例实现清零,但境外的发病人数则呈激增态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而这些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正是线上线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教科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场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大讲堂。
一、战“疫”中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另类契机
爱国主义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活动。爱国主义是个人或民族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情感,爱国不仅表现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广大民族同胞,还体现为认同民族文化和国家制度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1]”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机中,又蕴含着哪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呢?
(一)“疫”战悲壮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等词汇往往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而此次全民“疫”战的异常情境为学生打开了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之门。什么叫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所表达的“中华民族是一家”,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仍然是打比方的命运共同体。而“疫”战中,学生完全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实指而不是虚指,是写实而不是比喻。我呼吸着你呼吸的空气,你也呼吸着我呼吸的空气,如果这空气中的“飞沫甚或气溶胶”携带新型冠状病毒,那你我都有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感染与身份、地位、财产、教育程度等等都没有关系。大疫当前,没有那一个族群能独善其身,也没有那一个个体能置身事外,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在“疫”战中的独特表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中国人民抗“疫”也是为人类做贡献。但一些外国人不断歪曲和丑化中国人民的抗“疫”,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称新型冠状病毒为“中国病毒”“人造病毒”……诸如此类的污名化行为不仅不能掩盖病毒无国界的事实,反而增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抗“疫”斗志与信心,反而凸显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民族同胞”的价值意义。
(二)“疫”战悲壮地呈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新型冠状病毒抗战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抗“疫”中,10天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1000个床位),15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600个床位);截至3月8日,全国已有346支医疗队共4.26万人抵达湖北支援,19个省市对口支援湖北16个市州或县级市;各级财政安排疫情防控补助资金超过1000多亿元,数以百万吨计的蔬菜、粮油等源源不断运往湖北。这些数据虽然不是“疫”战的全部,但能折射出疫情得以控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密码。一是中央的坚强领导。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地方全面加强防控工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统一指挥,上下联动。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心往“疫”处想、劲往“疫”处使。依据“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且医院体系较为完备。三是依靠人民,建立健全区县、乡镇、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网络,14亿人全面参与,全员抗“疫”。正是因为上述这些优势,在海外疫情暴发之际,中国成了不少外国人心里最安全的地方。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专家布鲁斯·艾尔沃德甚至说:“若我感染,我希望在中国治疗。”
(三)“疫”战悲壮地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新型冠状病毒抗战中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抗击非典17年后,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为国出征,一手抓科研攻关,一手抓治疗指导。他建议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冲向疫情一线,危难之际身先士卒,满腔热血为国为民。陈薇少将曾参加过阻击非典、埃博拉等硬仗,1月26日,她率专家组进驻武汉,2天后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4天后投入移动检测实验室使用。随后他们又开始争分夺秒地研制新冠疫苗。可以说,她没有一次出征不是与病毒赛跑,没有一场硬仗不是为国拼命。武汉市普仁医院医生黄晓霞在即将踏上回乡之路时,接到了医院就地转岗到传染病科室的通知。已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的她,毫不犹豫地退掉火车票,立即加入接诊工作之中。“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会往上冲”——她将与家人团聚的亲情转移到共克时艰的爱国情上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士郭琴,战“疫”中不幸被感染。但感染没有让她退缩,痊愈出院后,她又走向战“疫”一线。她说:“我不是英雄,但绝不当逃兵。”正是这样一大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心怀家国天下,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用爱心与行动守护小家的安康,用情怀与智慧守护国家的尊严。因为他们,我们对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充满信心。
二、“疫”战中爱国主义教育契机的转化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与品德的活动。从广义教育的意义上讲,人人都可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老师,处处都可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堂,事事也可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疫”战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事件,其所产生的爱国影响往往让人铭记一生、践行一生。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将新冠疫情之类的异常事件称为“遭遇”,他认为遭遇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意义,“只有在遭遇中才会产生那种无条件的、在所有要求中抓住重点的、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情形[2]”。因此,可以这样说,“疫”战之类的异常情境本身就是教育大讲堂。透视“疫”战前后的爱国主义传承,正是在疫情危机中寻求“转折变化”的契机之意。
(一)“疫”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完成进行时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史诗的灵魂,家国情怀随着历史流动而传承。在范仲淹那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文天祥那里,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林则徐那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支援武汉的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护士佘沙说:“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呀!”有什么不一样呢?12年前,汶川发生大地震,而佘沙是幸存者。她见证了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感受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情,体验了家国一体的中国心。今天,她接过爱国主义的火炬,主动请战,冲向“疫”战最前线。1月27日大年初三,北京世纪坛医院护士刘宇航,接过母亲的爱与责任的接力棒,奔赴武汉参加抗“疫”。刘宇航的选择和17年前抗击非典时母亲的选择一模一样,刘妈妈说:“闺女长大了,有责任感了,继承了我,继承了妈妈的品质。”这两个案例最大的特点是,“疫”战前培养的爱国之情激发了参与“疫”战的报国之行。17年前抗击非典和12年前抗震救灾积淀的爱国情感,成了此次“疫”战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可以说,她们响应国家号召的种子多年前就种在心田了。家国情怀的火炬接力已完成代与代之间的交接,而此刻像佘沙和刘宇航一样的征战者自身又成了爱国教育的活教材。
(二)“疫”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在进行时
正如抗击非典和汶川抗震救灾所具有的“遭遇”式教育一样,现在进行的“疫”战本身就是一场显性与隐性交织的现场教育,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副队长赵培玉在给儿子的信中说:“今天是妈妈来武汉的第12天,我知道你舍不得让我来,我也舍不得你,但是我不能不来,妈妈是医务工作者,国家有危难,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妈妈希望你明白,国家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时候需要我们,我们都要义无反顾,妈妈是这样,你也要这样!”赵培玉对儿子进行的国家责任感教育,更多的是直抒胸臆,“你也要这样”。驰援武汉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收到儿子小洵的来信,有几句话很是感人:“昨天,妈妈和我在你们科室的公众号上听到一首歌,叫《唯一的可能》,妈妈听着听着就哭了。虽然我不能完全明白歌词的意思,但我特别喜欢最后几句:‘每寸土地,我们心爱之所依,共命运,你若呼唤,我必倾尽我所能……’”张文宏对儿子的家国观的影响,则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其实,还有像“晨旎、田兰”等一大批参加“疫”战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他们除了抗“疫”还想为孩子做榜样。而这大写的榜样不仅会感动孩子,也会感动你我,爱国主义火炬传递的队伍也会因此而不断壮大起来。
(三)“疫”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将来进行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冠疫情之类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同心协力永远不会过时。爱国作为社会力量动员的民族精神旗帜,爱国主义教育永远在路上,讲好“疫”战中的爱国故事是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当然,这种表述并没有否定“停课不停学”中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广大学校在2月底启动了线上教学,居家抗“疫”、自我防护成为重要课程,有学校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网上升旗仪式;有老师将富含家国情怀的“疫”战故事分享到班级QQ群、微信群,有学生以“疫”战英雄为主题创作绘画、书法等作品为一线抗“疫”加油,还有许多像刘梦旸一样的青年学生主动参加所在社区的防控工作。总之,学校爱国教育没有因“疫”战而停摆。
学校复学后要讲好“疫”战中的爱国故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晓之以理,讲清共同体内涵。中华民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这深深镌刻在小洵所喜欢的那几句歌词中:“每寸土地,我们心爱之所依,共命运,你若呼唤,我必倾尽我所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也就是讲,只有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个人才有可能实现全面而又自由地发展。二是动之以情,涵养爱国情感。没有情感共鸣的叙事是死板的。讲好“疫”战爱国故事要善于利用“疫”战中自私与无私、悲伤与责任等冲突情境来搅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心灵深处感动学生。武汉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看见同事感染倒下,泣不成声,可战斗不能撤退——“如果我们都退了,那还能指望谁?”如果学生能体会到这种矛盾心理,那爱国的情感体验就有了。三是施之以行,自觉践行爱国核心价值观。通过“疫”战中的爱国故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将学习理想与中国梦想、个人追求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引导学生自觉向“疫”战中的榜样看齐,自觉反省躬行:我为国家想过什么?我做过什么?我改变过什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EB/OL].(2015-12-30)[2020-3-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30/c_1117631083.htm.
[2]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责任编辑:徐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