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五期) > 正文

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593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4期 作者:张志勇 杨玉春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提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等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育人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意见》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对于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劳动教育作出很多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甚至总体缺位的局面,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意见》开宗名义,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一论断,从根本上确立了劳动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确立了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资治通鉴》有语:“经国序民,正其制度。”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意见》从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度,确立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看,我国目前法律规定实施的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我国国民教育从内容上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意见》单独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这是国家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创新。

劳动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向重视劳动教育,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入新时代,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经验总结。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深刻总结。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一个国家的劳动教育水平影响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养。《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2年以来,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到2017年一共减少578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减少2亿人[1]。在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加强劳动教育更加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劳动质量,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加快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有效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提出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明确要求,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意见》要求“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基本遵循,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相统一,提出将各学段的垂直贯通、有机衔接与各类型劳动的水平统整、相互协调相结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基本内涵、内容要求、实施途径、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和一体化设计,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意见》围绕“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新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确立了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意见》明确“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这充分说明,劳动教育不同于“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或者说,不能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代替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

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意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规定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意见》要求“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特别强调“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明确了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意见》从资源、师资、经费、保障等方面,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施条件建设,要求: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特别强调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等等。明确了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意见》从资源、师资、经费、保障等方面,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施条件建设,要求: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特别强调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等等。

三、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

劳动的概念和劳动形态,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意见》强调,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要求“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体现时代特征”这一新要求,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时俱进的品格,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看到,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服务性劳动者队伍大幅度增加。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劳动形态已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而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只占GDP总值的1%,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20%左右。美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70%以上,居民社会消费总额占GDP总值的80%。2015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依次为8.8%、40.9%、50.2%。随着三大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型服务性劳动形态日益增多,必然带来人们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劳动力会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可以说,马克思所处的工业化时代之“制造性劳动”在今天逐渐被非生产性劳动、非物质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代替[2]。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必须适应新时代的产业结构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融合成为新时代生产性劳动的重要特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刻变革,生产性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成分大幅度降低,生产性劳动者越来越具有脑力劳动者的特征。正如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言,数字劳动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活动,从日常生活到国际关系,从工作到休闲,并且正在重新定义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多个方面。

基于新时代人类社会劳动形态的深刻变化,《意见》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强调加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而不再是过去单纯强调“学农学工”的生产性劳动教育。这就极大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牢牢把握科学的育人导向。《意见》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显然,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意见》既强调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也要求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鲜明特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基本价值进行的分析主要表现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三大主张。[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正是因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具有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品格。《意见》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四个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劳动素养。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视野中,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3]《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充分说明,劳动教育具有全人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仅具有培养人的劳动素养的重要功能,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培养劳动者。他说:“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成真正的人。”“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芬兰作为世界教育的典范,具有重视劳动教育的悠久传统。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中小学开设手工教育课程的国家。1866年,手工教育被写进国家法案,规定所有的民众学校都要开设手工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科目,手工学科具有和芬兰语、数学等常规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自此至今长达150余年的时间,手工学科始终作为芬兰中小学的国家必修课,发挥着重要育人价值和作用。[4]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对于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公民具有特殊的价值。李开复先生在《人工智能》一书中指出:“从18世纪至今,300余年间,人类通过三次工业革命,完成了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的改造。”“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将超越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特定的信息技术,甚至有极大的可能,在人类发展史上,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这次工业革命将实现人类社会的智能化改造。或许可以说,人类正在进入智能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类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类在网络空间的生活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现实物理空间的生活与工作时间越来越短。这对人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变革的一面,也有切断儿童与生活、与自然的关系,阻碍儿童智慧发展的一面。今天,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而言,虚拟世界越发达,现实世界越可贵。可以说,劳动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越来越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充分发挥启迪儿童智慧、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独特作用。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实现当代社会人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5]

五、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有责任。为了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意见》强调:“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要求家庭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其中,提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新格局、新战略。

家庭在儿童劳动素养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领域,家庭生活离不开家庭生活劳动,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父母要让儿童从小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这对于培养儿童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对于儿童劳动素养的形成起着“打底”和“奠基”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尽管《意见》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劳动教育中要形成合力,各自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但不能不承认,家庭生活劳动是儿童最常见、最便于经常参与的劳动方式。《意见》要求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在一项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评价的调查中,64.9%的家长认为“一般”,8.3%的认为“差”,体现出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6]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在支持学校和社会劳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问卷调查显示,63.33%的党政机关干部认为“多数学生缺乏劳动机会”[6]。与其说,学生缺乏劳动教育的机会,不如说,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教育的弱化和虚化,与全社会对于升学教育的过于功利化的追求有直接关系。让学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全社会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意见》要求家庭“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意见》提出“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等等。这些劳动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家庭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家庭是儿童校外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和保障者。

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多次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重在言传身教。《意见》要求“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父母热爱劳动,孩子才能热爱劳动;父母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孩子才能学会通过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网.《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发布会[EB/OL].http//iple.cass.cn/xshd_46047/201901/t20190107_4807400.Shtml.

[2]高兹安德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迷失与方向[M].彭姝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64-79.

[3]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

[4]康建朝.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手工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9-12-20(05).

[5]袁利平.劳动教育: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19-10-29(13).

[6]北京市委党校、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劳动教育,事关全面发展的大计[N].光明日报,2019-01-18(07).

责任编辑:桑尔璇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