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五期) > 正文

“以劳育人”的价值阐述与实践启示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184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4月28日 作者:韩波

摘 要:劳动作为联系人与社会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对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坚持以劳育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对新时代的基本要求,同时也高度契合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实质。现阶段,以劳育人必须要坚持将劳动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将以劳育人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之中,创新劳动教育形态,促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发展。

关键词:以劳育人;价值观;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教育理念。自古以来,勤劳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坚持以劳育人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近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已经呈现出逐步边缘化的态势,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高,从而弱化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与思想的发展。为此,在新时代,必须要再次弘扬以劳育人教育理念,打造新型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促进广大青年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劳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客观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性的核心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实践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思想理论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唯一途径,更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人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性存在,并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客观物质世界的作用,同时也具备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教育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工具,必须要坚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物质之间的转化,这也就意味着教育绝不能完全脱离于实践而单独存在,只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展开基础。人只有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化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恩格斯才说到“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以劳育人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路径,能够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不断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一方面,以劳育人允许学生通过劳动来构造自己的社会空间,从而实现自我世界的人化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构建自我社会空间的同时,也会逐步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精神价值体系,并以此为改造世界的思想驱动力。劳动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也会将人与社会更为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在劳动中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同时也会同步增进自我与社会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导学生以一种更主动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与理论教育完全不同的爱国、诚信、友善等充满正能量的情感体验,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正向驱动力。

二、坚持“以劳育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体现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劳动力文化素养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教育事业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异化发展现象,即教育发展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初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两张皮现象格外突出,具体则表现为“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实践水平”等负面表现。实际上,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都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当社会发展提出了“三个面向”与“四有新人”的客观需求时,教育事业就必须要做出同步回应,劳动教育也由此再次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焦点,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当中,劳动精神被再次提及,劳动教育也再次被列入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当中,并与立德树人融为一体。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驱动下,素质教育将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线,劳动力在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方面都能得以进一步发展,从而满足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还融入了工匠精神等思想要素,能够进一步增进广大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养,逐步巩固经济创新发展的思想驱动力。

由此可见,只有坚持以劳育人才能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协调统一,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在的社会生产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提供更深厚的文化动力。

三、实施“以劳育人”的改革进路探索

以劳育人必须要引导广大青年以辛勤劳动来促进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着我国依然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宏观发展规划,这也就意味着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将更为丰富,以劳育人必须要实现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将劳动上升到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刻联系。如上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对劳动的实践属性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同时也从社会宏观角度阐述了社会化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虽然已经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这些都有赖于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以劳育人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改革进路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将劳动与发展联合起来;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学生树立起辛勤劳动的奋斗思想。以农耕劳动为发展脉络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劳动推崇备至,热爱劳动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如今,要继续挖掘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劳动道德元素,提升青年学生对劳动美德的情感认同,号召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进程当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服务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把以劳育人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当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劳育人要想得到有效落实就必须要从教育前端入手,深度嵌入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之中,为劳动教育铺平道路。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教育包含了“立德”与“树人”两个不同的维度。所谓“立德”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价值,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有效植入,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科学化育人。具体反映在劳动教育当中就是要以职业规划、劳动实践教育为载体,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秉承马克思主义奉献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相融合。“树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行提供合适的接班人,这与以劳育人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更强调科技的进步,必须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不断提升自身学习力与劳动技能。为此,以劳育人还应兼顾德育与智育发展,以正确的理念引导青年学生知识与能力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打造知行合一的教育新模式,为以劳育人提供合适的土壤。以劳育人的本质是实践教育,而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依然是以理论教育为主,二者之间在具体教育实施路径方面存在明显矛盾。为此,现阶段必须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的新型教育模式,打造知行合一的以劳育人。一方面,要拓宽思想教育疆界,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到思想教育范畴当中。劳动价值观的生成不仅需要劳动实践的支撑,更需要底蕴深厚的文化熏陶。然而,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之内,思想教育并未考虑劳动教育的发展诉求而配备相关教育内容,青少年劳动价值观成长缺乏充分的思想养料。为此,要在思想教育中对劳动的社会性进行系统阐述,加速劳动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另一方面,要打造制度化、常态化的劳动实践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认同。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的相结合是实现以劳育人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学生权益保障、劳动教育条件的不完善,大多数学校都难以为以劳育人提供合适的实践场域。现阶段,学校应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劳动的必要条件。例如,中小学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劳动,来培育学生的劳动责任感,高校则可以采用校企联合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社会性岗位。

责任编辑:李晓贺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