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0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一百六十五期) > 正文

数字时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创新

作者:西南大学
阅读数:79

来源:西南大学

来源:《中国德育》2020年第2期 作者:舒志定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现代教育本质的系统思考,是对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的深刻阐述。数字时代,重新审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观点,对学校教育的意义依然重大。

数字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意义是重构解决人的存在问题的教育观。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产生的前提,劳动的意义是使人从自然人变成现实社会中的人,成为历史中的人,这正是数字时代教育促进人的发展需要迫切关注的核心议题。这就要求学校确保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教会学生既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又不过度盲从。因为数字时代的智能化劳动,人仍然是主体,而提高智能劳动效率、实现智能劳动不断增值,就取决于人是否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为此,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要坚守以人的存在发展为本位的教育观,从社会的、历史的视野研究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式等基本问题。

数字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取向是突破知识学习局限,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数字时代促进学校变革,比如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将会塑造虚拟化的学习环境、提供开放化的学习材料、扩增多样化的学习内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知识未必会转化成人的美德,未必会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知识学习也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唯一通道。因此,关键问题是研究如何发挥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性涵养、行为变革、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这就要求学校结合学校教育面临的历史和现实社会条件,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加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进入社会生活的机会与渠道,辩证处理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局限。

数字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论要求是增强学生和现实世界交往的自觉意识。数字时代更加依赖智能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智能劳动成为社会劳动新形态,给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比如智力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价值的实现形式,是在数字技术建构的虚拟社区中交换完成的,对人的交往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本质构成挑战。为使学生适应由技术建构的“虚拟社群”,需要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培养人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交往能力。基于此,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对学校如何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提供方法论指导,要求学校遵循人是对象性存在的意识与观念,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创造条件使学生和社会、和客观世界建构交往关系,帮助学生确立和对象世界互动共在的意识,避免学生养成狭隘的个人中心的“个人主义”。

责任编辑:王云霄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