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31期 作者:单旖旎
摘 要:审美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劳动教育深化的实质是劳动理想形态的实践追求,劳动教育深化的重要内涵是追寻其中的美学意蕴。学校劳动教育深化中的美学意蕴追寻可以理解为通过各种方式促成参与者在劳动中获得愉悦感受,具体实践包括充实劳动教育美的内涵、加强劳动美化的实践、引导学生形成美的体验等。
关键词:劳动教育;审美;美学;劳动美;劳动参与;劳动体验;学生美
劳动需要个体付出体力或脑力,会使个体感到身心疲惫,或影响其外在形象,因此,提及劳动,很多人都会生成不愉快的感受,特别是那些缺乏劳动体验的学生。而实质上,适当的劳动能够使个体身心愉悦,能使其在思想和身体方面获得更多的自由。劳动教育只有深化至美学层面,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美、体验美,使其产生劳动的愉悦感,才能促使学生对于劳动形成美的想象,把劳动作为创造美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将学生关于劳动的认知拓展至审美视角,更需要其在劳动中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劳动教育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深度发展,追寻教育的美学意蕴,使劳动教育上升至美的层面。
一、审美是劳动教育的内在之义
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劳动,而且必须要深度发展,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本质,感受劳动的魅力,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劳动教育应从劳动的本质及劳动教育的需求出发,将追寻美学意蕴作为劳动教育深度发展的具体实践方向。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一)审美是劳动的理想形态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劳动创造美”。审美本质是外在物象在个体思想意识内形成的愉悦感受,这种愉悦感受可以通过劳动来实现。劳动是审美的基础和来源,审美是劳动不可或缺的运行协调机制,审美感受的产生能使劳动主体身心方面得到调节,因此,两者互为因果。劳动者只有达到审美状态,才能将劳动从单纯的身体动作转向心灵方面的愉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审美是劳动的理想价值形态。劳动教育以劳动为教育方式和手段,劳动的审美性追求也是劳动教育的内在发展方向。
(二)审美有利于劳动教育顺利推进
当前,许多学生未能体验到劳动过程中身心释放的愉悦,因此,其在思想上往往比较排斥劳动。加上当下教育评价对劳动教育的忽视,使得劳动在教育实践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劳动的轻视。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往往缺乏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对劳动教育持敷衍态度。学生的消极参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推进。而劳动教育的审美意味增强,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美的享受,能够增强其劳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劳动教育的顺利推进。
(三)审美能增加劳动教育的成效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关系着学生劳动意识的培育和劳动兴趣、劳动精神的培养。但是劳动教育要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劳动教育的审美有密切关系。劳动教育中的审美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劳动,能够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乐趣,能够淡化学生对劳动的排斥心理,并增强学生关于劳动的愉快体验。反之,单调的劳动参与很难使学生在劳动的思想意识方面有所发展。
(四)审美是劳动教育魅力彰显的需要
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显著提高,劳动教育虽然能够对学生思想意识、精神状态等方面形成重大影响,但是其外在表现大多为同一劳动内容的不断重复和简单的身体动作,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疲累,因此,包括学生在内的大多数人关于劳动的直观感觉都指向枯燥乏味、劳累等[1]。而实际上,劳动本身是身体的和谐动作,劳动过程能够让个体精神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劳动行为和劳动目的的有机统一能够表现出和谐美感等,合适的劳动教育同样能够让人感受到艺术美感[2]。因而,劳动教育必须追寻其中的美学意蕴,才能更多地彰显教育魅力,进而吸引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促进其对劳动的认同和接受。
二、劳动教育的美学意蕴追寻
在劳动教育中,必须要通过审美使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才能使学生认可劳动,才能培育其积极的劳动情感,使其在劳动教育中升华思想。美的本质是思想精神的愉悦,劳动教育的美学意蕴在于劳动能够从根本上给学生带来愉悦感受,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为劳动是值得的,即形成价值感;同时,能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精神自由,使其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并能够获得充分的劳动成就感。劳动教育的审美是其自身的美感体现以及受教育者美的感受的综合体现,对于劳动教育的美学意蕴追寻需要从外在形态、劳动内涵、学生感受等多方面共同促进。
(一)充实劳动教育的美学内涵
劳动是社会发展之根本,是个人生活的必需,有益的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不可缺少。劳动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创新,但是由于人们的观念及其他因素制约,很多教育者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把劳动窄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使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的负担。另外,劳动教育有时候还被等同于技艺学习、娱乐活动或者惩罚手段等[2]。教育者和学生关于劳动教育内涵解读的偏差和其立场、视角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劳动教育本身的美学内涵的缺失。劳动教育的美学内涵是其外在美感生成的基础,也是学生愉悦感受形成的前提,其中的美学意蕴追寻首先要夯实其美学内涵。劳动教育的美学内涵主要是指劳动教育本身蕴含的美的要素和追求,关于美学内涵的充实主要包括形成美的追求、和谐关系建构、体现人文关怀以及饱含美好情感等。从形成美的追求来说,劳动教育有一定的价值追求,如培养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及培养劳动情感等。实际上,劳动教育既要实现规定的价值目标,也要形成审美方面的追求,形成教育实践的审美导向。从和谐关系建构来说,劳动教育包括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生产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对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各种关系和谐与否会影响其中的审美意味。从人文关怀体现来说,人是劳动的主体,劳动的最终目的要服务于人并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中心,劳动教育所有的要素环节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能够对应劳动的本质,同时也能够表现劳动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美学意义[3]。从饱含美好情感来说,劳动教育是教育者促进学生进步与成长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蕴含着希望,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促进反映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生生不息的传承,其中的情感是朴素而美好的,而且包含情感也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美的内涵。
(二)强化劳动美的实践
1.强化劳动实践规范,促使劳动形态美化
美的体验包括对美的外在感知和内心感受,劳动教育的美学意蕴不仅包括劳动带给个体思想情感的愉悦,也包括劳动外在形式美的发掘。学校劳动教育所呈现的劳动表现会影响学生的劳动审美。由于劳动实践缺乏等原因,有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中,不注意劳动形态,表现为散漫拖沓、衣着服饰与特定劳动情境不协调等,都影响了劳动的美感。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需要尽可能地加强劳动实践规范。首先,从劳动动作来说,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形式表现,个体由于行为习惯或者身体原因,会形成不同的劳动动作。多个劳动主体差异化的劳动动作不仅会影响劳动效率,也会使劳动的外在表现缺乏美感。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时,有必要规范劳动动作,使学生个体的劳动动作规范、紧凑和科学化,这样每个个体的劳动动作都易于表现出美感来。其次,劳动有一定的流程,合适的流程如行云流水,不合适的劳动流程则会使劳动过程拖沓赘余。为了使学生的劳动实践流程呈现出美感,学校需要规范劳动流程,按照劳动内容需要确定统一的劳动流程,使每个劳动流程都简单、明了、合理、高效,从而使学生的劳动行为趋向一致。再次,从劳动教育来看,有节奏的劳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劳动韵律之美。劳动节奏主要包括特定时段内的劳动频次和行为动作的整齐划一,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规定合理的劳动节奏,尽量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身体动作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最后,从劳动场景来看,不同的劳动场景适合不同的劳动标识,只有劳动标识和劳动场景高度统一,才能使二者相映生辉,形成统一的艺术美感。为了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更多地感受到劳动之美,学校还需要统一劳动标识,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劳动的视觉之美[4]。总而言之,劳动能够创造美,在追求美学意蕴的需求下,学校必须适当规范劳动的外在表现,促使劳动美感得以充分夕卜显。
2.按照规律操作,增加劳动实践的和谐感
美感来自和谐。劳动教育是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需要学生、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多种要素相互关联,各种要素只有合理搭配和协作,才能使劳动教育呈现出和谐美感。而在实践中,劳动教育往往会存在多个要素的不协调现象,从而使得劳动实践不和谐。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实践不符合规律。因此,学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按照劳动规律设计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劳动中释放天性,增加劳动实践的和谐感。
不同劳动对象有不同的习性特征。劳动本身是对劳动对象的改造或转变,是施加于劳动对象的手段与方法,劳动主体要达成劳动对象改造或创造的目的,使其向自身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按照劳动对象的习性设计劳动节奏和劳动方式。因此,学校安排劳动项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行为能力范畴,安排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劳动。此外,不同的劳动所需要的劳动工具也有差别,学校要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自身对劳动的把控感,必须要根据劳动内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劳动工具。同时,需要遵循时间规律。不同劳动都有相应的时机要求,农业劳动需要按照物候节令来进行,而有的劳动则需要考虑白天与黑夜的差别,不同时段的劳动会形成不同的效果。要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更加顺利地推进劳动进程,必须按照劳动的时机和条件来开展劳动。学生的劳动实践更加合乎规律,其才能在劳动中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规律的发现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学校必须审慎思考劳动规律的局限性,合理设计劳动项目,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关于规律性的感受更加流畅自然[5]。
3.增强学生美的体验
劳动创造美,基于一定目的的劳动和一定的规律有机统一时,不仅会形成和谐之美,也会形成良好的劳动创造成果,从而使个体感受到劳动创造的美妙。学生是劳动教育美学意蕴的体验者,身心方面的愉悦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冲淡其精神体验。劳动教育者一方面要调整劳动教育本身,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的实践感受,帮助其从更多正面的视角感受劳动,促使其形成愉悦的劳动感受。学生对于劳动的积极感受主要是其在深入劳动参与的基础上产生成就感、身心愉悦感等,教育者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的实践投入,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形成对于劳动的美的体验。
首先,要促进学生深化劳动参与。很多学生关于劳动的参与往往浮于表面,形式化参与比较突出。因此,学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深化学生的劳动参与,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中,展现出劳动最真实的状态,形成劳动实践美的表现。学生的劳动参与浅显主要表现在他们参与劳动的数量少、环节少,以及劳动强度和难度不足等,因此,对于学生劳动参与的深化需要针对以上方面来加强。当前,大多数学生较少参与劳动,而学校鉴于课程时间等因素,关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往往要间隔较长时间,使得学生关于劳动的记忆或体验往往比较浅显。为了增加学生对劳动的感知,学校需要增加学生的劳动参与次数,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劳动过程中,使其更多了解劳动,并能够通过各种劳动获得愉悦体验。从劳动环节参与来说,劳动的过程是学生时间、精力投入的过程,有付出必然会期望有回报,只有学生经历了劳动的更多环节,其才能从劳动过程的体验顺延至劳动成果环节,从而对劳动创造有更深刻的感受,获得劳动价值感。就劳动实践强度而言,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劳动,才能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到专注的感觉、克服困难的喜悦等。同时,学校需要适当增加学生参与劳动的强度,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劳动中。从劳动实践难度来说,劳动过程也是实践创造的过程,由于学生对劳动的参与较少,其在劳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其对各种困难的克服,能够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劳动难度,驱使学生更多地投入劳动实践中,并呈现出更好的劳动状态[6]。
其次,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从促进劳动成就感来说,劳动付出必然有回报,只有在体验回报的过程中,个体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付出和收获的正比例关系,才能感受到创造的美妙。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劳动创造的奇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亲手收获劳动成果,这样的参与既是很好的劳动实践,也是劳动创造的体验,能够使学生对于劳动创造的认识更加深刻,使其更多地体验劳动创造的美妙感受。由于受劳动的内容或形式所限,学生往往只能参与劳动实践的一部分,使得很多学生可以部分参与某些劳动环节,但是并不能全面参与劳动收获,从而造成劳动过程和结果的割裂。为了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的美妙,学校可以运用比较突出的方式展示劳动成果,使学生关于劳动成果的主观臆想转变为具象的成果展现,以此深化学生的劳动创造感受。另外,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劳动,但是并不会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于劳动创造的感受。因此,学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将劳动成果交给学生分享,使学生亲身感受劳动创造的滋味。劳动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也可以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从而获得一定的荣誉。学校可以让众多学生共同享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荣誉,共同感受其中的喜悦,使其感受到荣誉的同时,能够对于劳动本身的创造有更丰富的感受。学生能够通过劳动创造达至自身想要达成的目标,学校关于劳动成果的共享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创造的美妙。同时,学校要考虑到学生身心的各种感受。例如:因劳动形成身体动作会使学生感觉到疲乏,但是也会使其身体肌肉得到充分运动;不断的劳动实践也能够使其处于忙碌状态,不仅能够帮助其克服闲暇的空虚无聊感,也能够使个体创造价值,增强其价值感。劳动带来的身心疲累不可避免,劳动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转变视角来认识身心疲惫问题,使其更多地产生对于劳动的积极体验。另外,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展示价值创造的成果,增加其价值感,冲淡劳动带来的不适体验。
劳动教育必须深化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审美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更高境界,劳动教育的深化必须追寻其中的美学意蕴。从根本上来说,审美的本质是个体思想感受的愉悦,因此,劳动教育的美学意蕴发掘实质上就是通过适当的劳动使劳动实践带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感受。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抓住这一关键点,合理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才忠喜.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2]陈理宣.论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及其整合[J].教育学术月刊,2017(3).
[3]刘黎明.彰显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J].中国德育,2017(10).
[4]杨颖秀.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超越[J].中小学管理,2019(5).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
[6]李群,郝志华,张萍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J].中小学管理,2019(5).
Deepening the Labour Education:In Pursuit of Aesthetic Implication
Shan Yini
Abstract:Beauty appreciation is the ideal state of labour. The essence of deepening labour education is the practical pursuit of ideal state of labour and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deepening labour education is to pursue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s in it.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 implications in the deepening of school labour educ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participants' acquisition of happiness in their labour. The concrete practice includes the enriching of connotation of labour educational beauty esthetics, the strengthening of practice of labour beautify and the guiding of students' experience formation of beauty.
Key words:labour education; beauty appreciation; aesthetics; labour beauty; labour participation; labour experience; student beauty
责任编辑:王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