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二期) > 正文

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作者:严从根,徐洁
阅读数:372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摘 要:开发拓展性课程是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与促进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继而为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与劳动精神构筑坚实保障。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上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科任教师、课程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为了消解上述困境,需要建构多元化、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素养,推进“家—校—社”合力开展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以及确立系统科学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劳动素养

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为“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中小学课内外劳动项目丰富多样,拓展性课程是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拓展性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的课程[1]

为了充分释放拓展性课程的价值作用,保障中小学规范性地开展拓展性课程,浙江省教育厅于2015年印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三类课程。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主要隶属于实践活动类的拓展性课程。经由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劳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认知与劳动技能,涵养中小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但是,反思当前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无疑存在着诸多的困境。鉴于此,中小学在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其价值意义,直面其可能存在的困境,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实践效能。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举措。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够经由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结构、内容与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倡导学生自主选择以及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继而为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与劳动精神构筑坚实保障。

(一)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拓展性课程的重要目标。一般意义上而言,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所要实现的意图,它规定了中小学课程实施的方向,并且对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也具有规范性作用。劳动教育最终是需要通过学校课程来实施的,而拓展性课程是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能够有效落实,甚至丰富与拓展。就拓展性课程设计的初衷而言,帮助中小学生依循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特定的课程是拓展性课程的重要特性。在此意义上,“选择”是拓展性课程的显著标志。因为拓展性课程是中小学提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它旨在选择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彰显学生的兴趣特长。推而论之,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能够彰显中小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精神,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为拓展性课程是回应新时代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现实需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2]通过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与其个性禀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继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提升劳动认识与劳动技能,涵养劳动情感与劳动精神。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始终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核心旨向,促进中小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并且逐步确立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这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显著意义。

(二)在鼓励学生独立探究中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拓展性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探究的方式消解基础性课程结构的非灵活性。作为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课程结构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3]。经由开发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能够增加劳动教育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比例,进而促使劳动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更加合理化。这是因为,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的重要载体,它需要在拓展性课程中得以彰显自己的实践价值。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并且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主体亲身实践与探究。也就是说,劳动教育的实践品性能够在拓展性课程体系中得到更为有效的彰显,也能够真正激发中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独立探究意识、探究热情与探究能力,进而涵养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也是衡量劳动者能否完成某对应性工作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工作能力指标[4]。通过开发劳动教育基础性课程,学生能够充分领略到劳动本身所蕴含的探究魅力,感悟到劳动探究所带来的认知惊奇,由此激发中小学生的劳动兴趣,进而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在倡导学生自主选择中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与基础性课程相比,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最大优点是学生的自主权大、选择性强,并且能够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内容上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实施过程体验性强,并且富有探究性,能够高效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活力与创造兴趣。例如,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可以包括木工机床、金工工艺、电子制作、插花艺术、创意设计、机器人模拟开发、植物种植等课程,这些课程注重学生体验、参与与创造,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故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教育吸引力。与此同时,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它可以分为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三大类,中小学生在这一课程体系之中能够习得诸多生活技能。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通过对中小学生生活世界的切近,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劳动教育实践的实效性。

(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

拓展性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导向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能够通过评价来激励中小学生的劳动学习兴趣。因为评价具有诊断、激励与导向的价值功能。在拓展性劳动教育课程中,课程评价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参与热情,并给予劳动教育过程以及时反馈。然而,当前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不利于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基于此,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将为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思路。因为课程评价是一个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在内的实践活动。通过探索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能够为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积累宝贵经验,进一步提高评价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评价方式也不仅仅依靠单一的分数与等级来评定学生的劳动素养。因为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不同于基础性课程,它强调拓展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多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与实施课程。因而,其评价形式能够突破简单的量化评价的桎梏,采取灵活的、形式多样的评价形式,更加关注学生在课程中劳动技能的获得与使用。有鉴于此,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凸显课程评价全面性,也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习惯劳动的正确价值观,从而为提升其劳动素养构筑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困境

鉴于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党和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所以部分中小学以拓展性课程的方式实施了劳动教育。诚然,一些中小学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促进了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部分中小学所开发和实施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也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科任教师、课程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目标的功利化与形式化

科学规范的课程目标是建构高效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前提。它是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并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建设和课程评价的模式。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过度倚重量化和考试等原因,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目标的预设存在功利化和形式化的实践困境。具体地说,功利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在教育系统内部,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目标定位向工具价值或外在价值偏离,目标本身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五育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而是片面追求劳动结果的甄别和选拔,由此违背了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目标的育人性。须知,课程目标的设立初衷在于关注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转变。诚如学者所言:“在劳动教育价值观目标方面,即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增强对劳动的兴趣,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体会珍惜和保护劳动成果。”[5]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目标的形式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要素的选择上。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是新时代课程变革的结果,其目标要素的选择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独特性,明确突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目标兼容性。然而,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目标等同于学科课程,对课程要素的选择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整合,由此导致其课程目标比较模糊,无法彰显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目标的操作性和个体性。

(二)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内容的碎片化与零散化

当前,部分中小学已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拓展性课程来实施劳动教育,这对于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涵养中小学生的劳动精神无疑具有显著意义。但是,由于对劳动教育缺乏充分的理论认识,部分中小学在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存在碎片化与零散化的问题。有关劳动教育的拓展性课程不仅在内容选择上无法有效契合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内容相互之间也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即是说,当前很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拓展性课程在内容上是相互割裂的、杂乱无章的,内容设计缺乏整体关联性,甚至在题材上可能存在重复设计的问题。在此境遇下,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效率也势必会大打折扣,同时也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部分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内容之所以存在碎片化与零散化的问题,深层原因在于课程内容缺乏顶层性的系统设计,并且对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刻。诚如有学者所言:“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教材建设上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引,各自为政,内容不衔接,甚至脱节、缺项;有的是短腿,有的是断腿,没有形成完整学段链条。”[6]在此意义上,课程内容的碎片化与零散化是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所面对的一项重要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必经之路。

(三)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缺乏高水平的科任教师

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重要保障,因为拓展性课程最终是由中小学相关科任教师来开发和实施的。然而,反观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拓展性课程的高水平科任教师是非常匮乏的,基本上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这势必导致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低效化实施。即使有相关的专业教师,大部分在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上也处于经验层次、或者是浅层次的水平。拓展性课程的选题往往比较随意,课程目标没有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和整体的课程规划,课程内容往往是复制粘贴、东拼西凑,不能体现思维的层次递进性,学习深度不够,是一种经验性、主观性的课程设计。[7]如果没有较高素养和较高水平的科任教师,或者说,如果科任教师没有深度参与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那么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中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当前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之所以缺乏专业教师,一是因为很多中小学不重视培育教师实施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能力,并且在资源和技术上也没有额外支持;二是因为部分中小学教师习惯性地认为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与自己关联性不强,自己只需要充当课程的“消费者”即可。在上述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在开发和实施上面临诸多阻力。

(四)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实施过程存在形式化倾向

虽然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劳动教育由于没有“考试压力”,故而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受到中小学、家长和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的重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的现象。很多中小学不仅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教科书,甚至上课时间也常常被其他“考试课程”所占用,在此境遇下,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即使部分中小学认真开设了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但是很多都是在学校内部、甚至是在教室内部进行的,这样的劳动教育是枯燥的、无活力的、远离真实生活世界的。诚如有学者所言:“儿童在狭小的空间内,接受所谓的劳动教育,这是不现实的、空泛的、虚无的行为。”[8]与此同时,很多中小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态度也是十分消极的,认为这门“业余”课程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因此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在心态上是抵制的。当学校对中小学生的家庭劳动教育提出硬性任务要求时,家长也常常选择“摆拍”等方式来敷衍了事。另外,社区与社会公众对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也缺乏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主课知识”是社会对中小学教育最为真实的价值期待。

(五)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需要一套系统完整、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质量。这里所言指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对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它主要致力于判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当前,我国诸多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处于一种相对自发的、随意的未成熟状态,不仅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法,更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具体地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效果没有明确的评价要求,对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质量的监管也存在诸多不到位之处;各个中小学也缺乏对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并且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案;与此同时,科任教师对中小学生参与劳动的评价也没有统一标准与评判依据[9]。由于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质量也就无法科学衡量,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势必也会受到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中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积极性。

三、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对策

为了有针对性、高效能地解决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所面临的困境,综合性地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我们亟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建构多元化、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体系

针对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中小学需要以课程群的方式统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从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超越相统一的理念视角,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体系[10]。因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在课程政策、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等层面进行顶层规划,建构出多元化、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体系。在这里,“多元化”是指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并且不同年级可以根据这些主题选择适合不同年龄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系统性”是指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诸多内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年级之间的课程内容是一个整体,并且具有逻辑递进性。为了高效能建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体系,一方面需要紧密对接国家劳动教育政策,聚焦课程目标,注重选择能够培育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强化课程内容体系化建设,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丰富多元的高质量劳动教育课程,特别是开发清洁、整理、女工、修理和家务劳作等“准家政”课程,让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二)提升教师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素养

教师的教学素养是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础性保障,并且,课程高效能开发与实施也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素养一方面体现为教师开发课程的意识与意愿,认识到拓展性课程对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并且能够在依循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的课程内容,并且注重与基础性内容的互补性。例如,浙江省某小学教师通过捕捉综合实践中的劳动项目,锁定“衣、食、住、行、环保”等专题,开发了《多彩生活》《五好生态》《小灵娃生态素养》《小灵娃生活素养》等系列课程[11];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巧妙地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注重适时引导和情境创设,培育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素养。为此,中小学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积极成立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教研组,组织劳动教育科任教师协同设计和实施拓展性课程,并且对表现优秀的教师或教研团队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倾斜,由此综合性地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素养。

(三)推进“家—校—社”合力开展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

劳动教育的实践品性决定了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既需要立足学校教育,同时又要超越学校教育,亦即走向家庭和社会。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实施需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合力作用。这是因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能够让中小学生在趣味性学校劳动课程、实践性家庭劳动课程和公益性社会劳动课程中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2]。为了有效激发各个主体的教育活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首先,家庭劳动教育的拓展性课程可以包括“美食制作、卫生清洁、理财购物、工具使用、生活技能”等部分,家长需要在此过程中发挥引导与监督作用;其次,作为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重要主体,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价值意义,依循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为各个年级开设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例如教室设计、美化校园、STEM创客、DIY制作、剪纸艺术等内容。最后,社会各职能单位也要积极配合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充分的教育空间,例如“工作岗位模拟、志愿者、动植物养护”等等。总而言之,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实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并且三者之间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

(四)确立系统科学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保障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质量,我们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并且系统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规范化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监督和评价制度。唯有经由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制度,才能规范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的设计质量。为此,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教育政策,对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进行制度化规范。其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标准。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在评价标准上要注意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也就是说,要注意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关注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习得的同时,又要关注学生劳动中所表现出来态度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与此同时,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应以学生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效为对象,并适应劳动教育的多样性特点,通过学生劳动表现、劳动交流、劳动情况记录、劳动展示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劳动学习进行综合评价”[13]。另外,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体现多元性,亦即确立“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最后,要根据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标准对中小学生进行适应性奖惩,并且将评价结果纳入综合评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价值功能,也才能为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构筑坚实的保障。

四、结语

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是提升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显著激发中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学习兴趣,激发中小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可以说,以拓展性课程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是提升劳动教育实践效能的内在要求,因为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性、拓展性、丰富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彰显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力,由此吸引广大中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学习兴趣。在此意义上,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劳动学到劳动技能、观念和价值,补充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让学生通过劳动知道劳动人民生活与工作的朴实与艰苦,保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色,充分激发各级各类劳动主体的活力”[14]。诚然,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在目前看来尚未成熟,但是,随着实践的增长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必然成为高效能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流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延革,耿子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下的拓展型课程概述[J].小学教学研究,2018(2).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宁夏教育,2018(12).

[3]杨明全.课程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李珂.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5]蔡其勇,向诗丽,谢霁月,胡春芳.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20(9).

[6]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7]孔凡哲.提升基础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学校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8]赵荣辉.论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J].教育学报,2017(1).

[9]柯孔标.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9(3).

[10]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

[11]廖柏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2]顾美丽,熊伟荣.小学教师拓展性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改善策略[J].浙江教育科学,2017(1).

[13]蒋雄超.“三主两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样态[J].基础教育课程,2020(3).

[14]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责任编辑:王慧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