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二期) > 正文

论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作者:陈时见 刘雨田
阅读数:33

来源:《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年第12期

摘 要: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主渠道、提升西南边地文化的软实力、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文化辐射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还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政策保障不完善,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内容不系统,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能力不强。为了有效推进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进直过民族学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主体责任,改革中小学校的课程内容和考评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直过民族;民族学校;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民族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因此,加强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对于直过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和直过民族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调查为依据,分析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时代意义、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以期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校实施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主体责任,促进直过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时代意蕴

直过民族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种社会经济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在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有利于强化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增强直过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保障;有利于激发民族学校参与民族文化的现代改造,促进直过民族文化的现代演进;有利于提升直过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一)强化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

从历史上看,直过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主要不是通过学校教育进行的,而主要是在丛林、火塘、寺庙和仪式等场域进行的。倚赖家庭和社会进行文化传承是该地区经久绵延的常态。[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市场化的推进、大众传媒的普及、现代文化的冲击等原因,直过民族地区与其他民族地区一样面临家庭和社会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日渐弱化的问题。不仅如此,因社会形态跨越的特殊性,直过民族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较低,直过民族家庭传承民族文化情况堪忧。不少家庭不仅主动放弃向子女传授民族文化,甚至有意识地规避子女接触民族文化,以期子女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生活。面对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式微,国家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在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以增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保障。在直过民族地区,虽然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仍然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但随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文化传承教育已无法满足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发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推动直过民族文化的现代演进

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革,和时代的变换息息相关。直过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直过民族先民在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积累的。在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中,直过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变革和创新,就难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难以获得延续的活力。因此,直过民族的文化发展需要对时代的变化做出回应,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合理化扬弃、现代化改造,从而实现直过民族文化的现代演进。而学校教育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文化进行选择、改造和传递,无疑是发展文化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直过民族文化,就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对直过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改造和传递。这有利于激发民族学校参与直过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有利于推动直过民族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合理性内容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明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创造出具有现代精神的、适应现代境遇的新的直过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现代化发展贡献直过民族的文化力量。

(三)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影响力

云南是我国直过民族集中聚居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前沿窗口。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文交流中心,是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一个主要目标。云南直过民族中的大部分民族都是跨境民族。这些跨境民族与邻国的同一民族分别在我国边境线内外两侧毗邻而居,拥有基于族缘和亲缘的、较为稳固的区域性跨国社会网络,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性人文交流中心的打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交流是人文交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助力,而文化交流的一个基本前提便是文化的多样性。[2]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归根结底正是为了保护直过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为直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发展奠定前提条件和内容基础。相比于科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具有导向性、吸引性、效仿性和感召性,在价值理念引导和推广等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3]因此,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当地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在国内外跨境民族人文交流颇为密切的基础上,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影响力,增进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加强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二、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现实问题

分析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优化传承效果的必要条件。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调查发现,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主要存在政策保障不完善、课程内容不系统、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传承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

(一)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政策保障不完善

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是推动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保障。目前,该政策在政策形式、政策内容、配套经费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不完善,对政策保障的有力发挥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首先,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缺乏独立的、效力位阶较高的政策文本。政策内容多散见于各部门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不仅尚未形成自身完整的政策体系,[4]而且对落实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缺乏刚性约束。其次,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系列当中的一员,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内容相对孤立,尚未与少数民族学生优惠政策等其他民族教育政策实现有效的衔接,没有统整形成连贯性的政策合力。再次,政策执行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和资金支持。加上直过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地方财政难以为中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使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顺利贯彻受到影响。最后,尚未针对政策实施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监督的缺位,极易引发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执行进展反馈不及时、不全面,进而难以为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

(二)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课程内容不系统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不只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聚点。[5]课程内容不系统,是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课程问题的焦点,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窄化、简单化以及缺乏合理性改造。目前,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主要通过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或第二课堂的教学以及文艺表演、运动会等校园活动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游离于学校主体课程之外,而且存在窄化处理和简单化处理的现象。比如,仅截取直过民族“非遗”项目当中难度小、易操作的内容,将课程内容定位为简单模仿直过民族传统的歌舞、弹唱、织锦等技艺。对于所节选的“非遗”传统技艺,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很少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结构进行针对性加工与现代化改造。这些传统技艺是直过民族先民在原始社会的生存环境下创造和运用的,与现代社会存在脱节,与现代生活缺乏勾连。直接“拿来”易学的传统技艺作为课程内容,是生硬地将零碎的基础技艺从直过民族传统文化整体当中割裂出来。这样的内容仅停留在文化的器物层面,难以触及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心理结构,而且缺乏现代性的价值赋予,没有实现直过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境遇下的再生产。

(三)中小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

直过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是直过民族文化未来发展重要的人力基础。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对直过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具有直接且深刻的影响。但遗憾的是,他们对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首先,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直接过渡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直过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原本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被打破。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主流文化强有力的冲击下,直过民族主体在自我认知、文化认同等方面陷入危机。[6]直过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正是在现代主流文化强力席卷、直过民族传统文化急剧失落、直过民族主体出现认同危机的文化空间中成长起来。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同,有些人甚至抱持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直过民族传统文化,认为它们是落后的、无用的文化而不愿承续。其次,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理解。直过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所生长的人文环境,早已脱离了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境系统,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相距甚远。加上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存在重视文化外在形式的模仿、欠缺文化内在意蕴的阐释等现象,使学生们难以理解直过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而且排斥枯燥的形式模仿,使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再次,他们对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这与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没有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求密切相关。虽然直过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但是传承的效果并未纳入学校和学生的考评内容。升学率是中小学校考评的主要内容,学习升学考试科目内容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们主要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升学考试内容的学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予重视。

(四)中小学教师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能力不强

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一线实施者。他们有限的传承能力严重地制约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有效落实。首先,他们对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普遍不高。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从来源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当地的直过民族;第二类则不是当地的直过民族(或来自外地,或属于当地除直过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由于家庭传承和社会传承衰落、学校传承力度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类教师虽然拥有直过民族的民族身份,但是当中的大多数人对直过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7]等内容缺乏清晰而深入的了解,欠缺直过民族文化自觉。第二类教师前期鲜有接触直过民族文化,基本上是来到直过民族地区后或接到民族文化传承任务后现学现教。这两类教师对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储备和理解均存在不足。其次,他们欠缺改造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不少教师忽视了文化本身的发展性特征,认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就是将民族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代际传递,并认为文化改造会影响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因而没有具备文化改造的意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然拥有文化改造意识,但是受制于对直过民族传统文化有限的了解,他们难以适切地提炼直过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内容,进而难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们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适应性改造。再次,他们欠缺将直过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直过民族文化内容目前基本上只在音乐、体育、美术科目的教学实施和活动组织当中有所体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游离于学校主体课程和教学之外,教师们对此无所适从。

三、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强化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增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职责

根据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直过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承适应国家整体发展需要的文化,同时也要兼顾直过民族的发展需求传承直过民族文化。特别是在当前直过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场域消解的情况下,学校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文化传承渠道,更应承担起传承直过民族文化的主体责任。为此,政府应通过增进法制保障、经费保障、监督保障等途径不断强化中小学校对直过民族文化的传承职责。其一,通过加强法制保障强化学校传承的主体责任。尽管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已呈现出法制化的发展趋向,[4]但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在已有的宏观原则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可操作性条款,提高法律效力位阶,旨在为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落实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有效的行动指示和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其二,通过增强经费来源的稳定性、拓宽筹资渠道、规范经费使用等措施,为中小学校有效落实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职责夯实物质基础。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设立长期且稳定的专项资金,以破解直过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对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支持乏力的困局。合理地吸纳社会资金,比如鼓励个人和企业的捐款、向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和文化组织争取资金支持等,以拓展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筹资渠道。规范经费的使用,建立“自上而下”的政府问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社会问责机制,[8,9]将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经费的投入、支出以及使用效果透明公开,以保障经费的顺利到位与合理支配。其三,通过科学构建监督机制,提高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质量,保障学校传承主渠道作用的有力发挥。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家、相关工作人员等深入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予以监督、评估和指导。通过设置民族文化传承学校开放日、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公布民族文化传承成果,以整合社会监督力量,保障学校传承的教育质量。

(二)调整中小学校的课程内容,建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课程体系

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旨在通过学校教育渠道保障直过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通过让学生们较为系统地了解直过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为直过民族文化的内生性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显然,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行的课程内容无法满足这样的传承目标,因而很有必要对课程内容加以调整,加强直过民族文化习得在国家课程教学当中的渗透,不断完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建构覆盖三级课程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各门国家课程都是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潜在阵地,而非囿于音乐、体育和美术课程。教师应在充分掌握直过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审度国家课程当中可嵌入直过民族文化内容的空间,恰当地选取并改造直过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创造耦合契机,将直过民族文化传承统整于国家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们在地方性、民族性的语境下既有效习得国家规定的课程知识,又有效习得直过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以文化共生的理念、注重参与的原则,重新设计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别强调要对直过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性改造,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直过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共生与融通;摒弃单纯的技艺模仿,编制系统反映直过民族精神实质与核心价值的课程内容,同时注意结合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和兴趣倾向等因素,增强课程对学生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们参与民族文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中小学校的考评体系,调动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不仅要重构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实施,更为关键的是要改革中小学校的考评体系,从评价端口引导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目前,直过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虽然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但是学校考评的内容却没有涵盖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践的考察。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办好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积极性,进而相应地削弱了学生们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调整学校考评指标,将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考核和评估纳入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考评体系。在学校考评的过程指标体系中,设置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占学校总课时的比例、民族文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门数与授课时数等观测指标,旨在从过程维度入手保障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切实推进。此外,组织专家、地方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及教师等相关人员,加紧研制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各学段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内容以及学生在各学段应达到的水平指标,并将这些内容纳入学校考评体系,以期从结果维度切入引领和规范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体系建设,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视度和积极性。

(四)加强中小学校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能力

提升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质量,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传承能力是关键。文化传承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它不是简单的文化元素传递,而是按照文化适应的规律和要求对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为新的社会秩序建构做必要的文化要素积累。[9]文化传承的内在本质,决定了直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不应是简单地模仿直过民族传统技艺,也不应只集中见诸于音体美的教学和活动,而应是教师通过选择、加工和改造,对直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境遇下的再生产,并将再生产的文化依托课程和教学等学校教育渠道,实现有效的代际传递。这对教师的传承素质,特别是他们对直过民族文化的掌握和课程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他们的传承能力,加强中小学校的教师培训不可或缺。在入职阶段,可组织新教师们系统地学习直过民族传统文化和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案例,以增强教师们自身的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同时为教师们在日后执教的课程中融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参考和便利。在职阶段的培训,可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定期地组织教师与民族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开展交流等活动形式,提高教师对直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和再生产的能力;二是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成果学习与交流活动,重点分享和分析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优秀案例,以期提高教师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有效整合至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世林.民族文化的传承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2]何星亮.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0(12).

[3]范周,周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4]袁凤琴,胡美玲,李欢.民族文化进校园40年:政策回溯与问题前瞻[J].民族教育研究,2018(6).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

[6]王磊.我国“直过民族”的三重跨越[J].广西民族研究,2018(6).

[7]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M]//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390.

[8]羌洲,马挺.监督问责和多元参与:民族教育现代化的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7(1).

[9]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On the Educ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Areas Inhabited by 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

Chen Shijian Liu Yutian

Abstract:The ethnic 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areas inhabited by 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 helps to reinforce school inheritance as the main ethnic culture inheritance channel,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southwest frontier regions, 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radiating power oriented to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Due to various reasons,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schools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 insufficient policy guarantee, the nonsystematic curriculum contents, students' lack ofenthusiasm, and teachers' low ability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 etc.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thnic 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well as to advanc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areas inhabited by 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 it is imperative tostrengthen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schools in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 to reform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inheriting ethnic culture.

Key words:the directly-entering-socialism ethnic groups; school for ethnic minorities; ethnic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责任编辑:谭紫薇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