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当前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内容。知识精英更多地向发达地区、中心城市集中所带来的“吸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非均衡化发展。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对我国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探讨,提出实现我国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可行路径,从而促进我国民族教育现代化更好更快实现。
关键词:民族地区;吸管效应;教育资源;均衡化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各地教育资源分布和供给的不平衡性,进而形成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教育行为过程和效果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民族地区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当前,应着力完善相关协调发展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教育资源更多地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进而推动国家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一、“吸管效应”对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影响
“吸管效应”指类似用吸管吸取杯中果汁,就能把吸管周围的果汁都吸入,其形容在某区域植入某种“吸管”,就能聚集资源,引起明显的区域反应。教育资源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资源本身的不稳定性,其中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还有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因素等。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教育经费财政投入等作用下形成的“吸管效应”,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教育信息化资源更多地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一)师资聚集是影响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查理·卡尔森(Charlie Karlsson)等人提出,大城市人才集聚的原因是具有知识密集型企业、众多的创造活动以及较高的收入来源。[1]丹尼尔·麦克米伦(Mcmillen,Daniel P.)等人认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政策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才集聚。[2]克里斯多夫·阿尔弗卡(Christoph.Alfken)等人基于德国的412组面板数据使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探究人才集聚的因素,发现一个区域与舒适性相关的因素对于人力资源的聚集具有主要的影响作用。[3]区域间教师的待遇和个人发展机会的不均,造成了师资的流动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的“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生向办学质量高的学校流动和聚集,进一步加大了民族地区办学质量上的差距,成为影响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学生聚集形成的择校热从长远上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社会较大的竞争压力及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被追逐的对象,在多地出现“择校热”现象。温海珍等对杭州市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小学和初中对周边房价产生溢出效应最为明显。其中,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质量每提升一个等级,其学区内的住房价格分别上涨2.3%和2.6%。[4]虽然就近入学、学区划片的教育政策客观上限制了传统择校现象,但又成为了购房择校的政策依托。家长通过择校来为孩子获取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带来了学生资源的聚集。这种人为择校现象,导致了部分生源加大跨区域流动,一方面造成生源流出校的教育资源出现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流入校的生均资源被挤占。“择校热”现象,使得国家对于民族地区加大教育投入发挥的作用打折扣,从长远上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也不利于教育公平发展。
(三)财政经费聚集是影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数据中,以幼儿园的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为例,全国为7671.84元,北京市为44213.67元,河南省为3269.50元,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为25101.01元、8089.93元、8888.32元。[5]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导致了学生所获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高如峰等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分布极不平衡,中央政府财政应该向不发达地区倾斜。[6]沈白福通过分析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较了全国各省之间、省内地级市之间、各县市之间的中小学生均经费的差异,认为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小于全国各省之间的差异、省内各县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7]教育经费公平涉及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群体公平等多个层面,是反映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直接影响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信息化资源聚集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
信息化教育为师生提供了远距离的视频教学、网上互动、课后答题等新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然而,由于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多种路径依赖,至少在短期内,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聚集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张惠萍认为,信息服务业出现区域性集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邻近大学和科研机构、邻近相关企业、社会资本、交通条件、外部联系、政府扶持等因素。[8]吉亚辉和杨应德指出,我国信息服务业在各城市中存在着集聚趋势,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产业关联和知识溢出对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都有影响。[9]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学校已经应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甚至还具备让专业人士针对本校情况进行系统开发的条件。但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学生能够接触到这些信息化设备都不容易。
二、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化面临的问题分析——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教育既面临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问题,又面临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问题。以下结合西藏自治区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西藏自治区和其他省市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对比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中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依然差距较大。从学校的数量和规模来看,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明显不足(见表1)。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和各区域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基本持平,但是民族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总数最少,地区差距明显。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为2631个,民族自治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数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的比重分别为8.7%、38.46%、26.07%、9.8%、25.67%(含尾数调整)。民族自治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的比重明显偏低。从西藏来看,尽管国家持续加大了政策扶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直接导致了西藏与其他各省市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不足,其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更是不足。以2018-2019学年初全国各地普通中学教职工数为例,北京市为88974人,上海市为87124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178790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为35871人,云南省为218567人,贵州省为228661人,而西藏自治区为17266人,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于末位。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性,导致了城乡间、地区间教育的不公平。
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还表现在:教育投入的差异,教育环境及条件的差异,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教师收入的差异,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差异等。以经费投入差异为例(具体见表2和表3),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平衡发展。由表2中可以看出,2013—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教育经费总收入也在增长,但是五个自治区与北上广深几个一线城市投入差距还很大。而由表3可以看出,在对地方普通小学和地方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西藏自治区排名又相对靠前,源于西藏自治区的在校生人数远远少于其他省市自治区。受历史、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教育发展的基础薄弱,运行成本高,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其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指出,西藏教育科技基础薄弱,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教育、医疗、安全饮水等领域短板,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带着感情解决好群众关切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其中,尤其要优先发展西藏的教育事业。[10]
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其中关键仍是城乡差距。在西藏,特别是农牧区学校、生均图书馆与运动场还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与城镇相比,农牧区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生均教育经费、办学条件、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加快西藏农牧区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尤其是要加大西藏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切实改变城乡基础教育落后的现状,实现均衡化发展。
(二)民族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特殊的地域环境加大了教育资源分配难度
我国民族地区地域广阔,但大多处于祖国边疆,相对偏远,自然条件相对艰苦。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一个相对保守封闭的环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亦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难度。比如,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引进和分配的难度,也限制了当地教育资源质量的提升。
2.教学资源差距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
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大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学生的入学率、升学率、教学质量相对比较高,而地处偏僻的农牧区因地域条件与经济情况比较差,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比较低。而且,农牧区基层学校多数缺乏信息技术课所需要的电教设备,即便有设备,但应用水平和层次也很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同时,城乡间教师待遇的差距,又造成师资流失,进一步阻滞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从而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3.对教育认知的差距增加了教育普及难度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教育整体状况相对薄弱,这种教育薄弱反过来又无法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导致当地群众对教育认知存在较大差距,进而增加了教育普及的难度。比如,当城市的父母在为孩子的学区房奔波时,“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还在部分民族地区存在。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差别,造成农村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西藏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山区教育状况亦非常薄弱,教育的贫困反过来又制约了这些地区的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贫困的代际传播。民族地区这种教育认知的差距,增加了控辍保学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三、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路径
(一)多措并举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获取、教育质量的提升,从根本上取决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自身的发展水平。由于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特殊性、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学校办学需求的多样性,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依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增强民族地区自身“造血”功能来持续加快教育投入,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发展提质增效。应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育扶持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应紧盯民族地区教育薄弱环节,加大教育资源倾斜力度,兜住底线,补齐短板,提高质量,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切实提高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教师引进机制
教师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中具有关键引领作用。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教师的特殊重要性,针对部分地区存在的教师“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象,进一步制定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一方面,应根据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统筹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聚焦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加大民族地区教师引进、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切实关心民族地区教师的成长进步,提升教师素质,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支持他们扎根民族地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
这是逐步缩小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有效途径。要坚持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让民族地区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从而有效缓解教育资源的短板弱项。应加大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领域的投资,充分关注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加大扶持的力度,逐步缩小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差距。尤其是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显得至关重要。要不断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打破地域之间的有形界限,共享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升教育公平性和均衡性,缩小发展差距。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教师、学生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适应能力,选择适宜的模式进行信息化教学,加大信息化教育应用程序与课件的开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确保智慧教育在民族地区更好地落地实施。
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化,是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区域内部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实现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经费投入、办学设施、师资队伍、普及程度、特殊群体教育等近期目标,兼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远期目标,又要充分重视“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新冠肺炎疫情催热“云课堂”教育信息需求,也暴露出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短板弱项,要将智慧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总之,要突出重点、聚焦短板,持续用力、解决问题,确保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KARLSSON C,JOHANSSON B,STOUGH R. Human capital,talent,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R].Working paper,2009.
[2] MCMILLEN D P,ZENOU Y.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J].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2009,39(6).
[3] ALFKEN C,BROEKEL T,STERNBERG R. Factors explaining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creative class: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 artist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5,23(12).
[4]温海珍,杨尚,秦中伏.城市教育配套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基于公共品资本化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3(1).
[5] 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qg/.
[6]高如峰.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水平和效益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02(6).
[7]沈白福.区域层次与中小学生均经费地区差异[J].上海教育研究,2003(12).
[8]张惠萍.关于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的文献综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9]吉亚辉,杨应德.中国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191个城市的空间横截面数据分析[J].人文地理,2012(6).
[10]吴英杰.巩固脱贫成果决胜全面小康[N].学习时报,2020-06-03(1).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Paths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ethnic Areas under the "Straw Effect"-Take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Liu Lu-lin Qiao Feng Liu Yu-qi
Abstract:Ethn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The eq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ethnic area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 's better life in ethnic areas. The "straw effect " brought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intellectual elites in developed regions and central cities aggravates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a certain extent. Taking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our country, and propose a feasible way to realize the eq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our country, so a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ethnic education in a better and faster way.
Key words:Ethnic areas; Straw effect; Educational resources; Equalization
责任编辑:谭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