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教育的“个体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点。分析我国教育的优势与不足,理清已出台的个体化教育的相关政策,阐述教育个体化发展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基础,基于此提出教育个体化政策发展的新举措:群英化、小班化、定量化、数据化、案例化、终端化。
关键词:个体化发展;个性化发展;集体主义;群体化
教育的个体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有相近的内涵,但也有所不同。人的个体发展可以有个性的发展,也可以有非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可以是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是群体的发展。这两个概念既相互交叉,内涵又各有特点。
一、我国教育的优势及其不足和个体化教育政策的提出
我国是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度,集体主义教育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般来说,集体主义是和个体主义相对应的,个体化发展是和群体化发展对应的,而不是与集体主义对应的。多年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实际上主要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群体的发展来看待的。当然,群体化的教育模式必然是与集体主义教育的模式联系在一起。这一做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这样的群体化教育,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是集体主义的教育模式。但不能倒推为个体化是基于个人主义的教育。这两个概念要严格区分开来。我国教育的群体化,或者说集体主义教育具有巨大的优势,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体现为,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0%以上,已经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职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算起,因为义务教育包括初中和小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提倡职业教育。国家要求高中阶段教育,即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入学比例达到1∶1,各占50%。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接近90%,各地情况有所不同。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近100%。这三方面都是跨越式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通过群体化、集约化、统一化、标准化的教育,强调教育的共性,才能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大效益实现世界最大规模人群的教育公平,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这是强调集体主义、群体化教育带来的成绩。但是我国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教学没有兼顾个体化、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在社会廉政风气不好的情况下平均主义压倒一切,形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分分计较的局面,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呈现出我国群体化教育的优势和不足,这一状况亟须改变。
近年来,教育个体化开始进入党和国家的政策视野。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016年教育部令《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当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第三十二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全面、真实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些政策文件不仅反复强调个性发展、个性差异、个性化的学习,而且强调个人选择、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个体化的发展。意味着国家教育政策从强调个性化到强调个体化的发展,值得教育界充分重视。个体化必然导致多样化、个性化,展开了一系列个体化教育政策的发展。
二、我国教育个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首先,我国教育个体化发展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这为我们正确认识个体发展的作用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注重集体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个体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个体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是指个体的存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2]说明社会的发展与个体发展紧密相关。从集体发展的角度,按照马克思的思想,集体的发展是以个体发展为前提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当然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1]集体进一步促进了个体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教育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换句话说,人类的发展,首先在个体中体现出来,然后蔓延到整个群体。德国哲学家莱辛强调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作用,认为:“教育是对人类个体而言的,进化则是对整个人类而言的。”[4]不难看出,教育学的传统,对于个体的发展与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高度重视的。
另外,除了哲学人类学的宏大叙事,个体发展理论还有着深刻的心理学支持。在心理学中,个体心理发展是群体心理发展的高级形态。儿童的发展开始于集体发展,然后升华为个体发展,这是心理学的铁律。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5]这一论述为儿童和青少年的独立思想和创新思想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个体化发展政策确定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的个体化政策转向的重要意义及其内涵。维果茨基进一步指出:“变成内部言语时,它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基本思维方法,成为内部心理机能。鲍德温、林亚诺、皮亚杰的研究证明了,先是在儿童集体里发生了争论,同时也产生了证实自己思想的必要性,在这以后,儿童才产生作为内部活动的独特背景的思想。”[5]维果茨基告诉我们,著名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先集体,后个体,儿童产生了自己的内部言语时,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思维,成为内部心理机能。集体学习的成果和行为被个体吸收转化为自身的营养,才能如我们通常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产生少年儿童自己的思维,自己独特的思想,才能独立地去认知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证据来认知,就产生了内心的动力,学习的兴趣,对于事物的创新发现,产生作为内部活动的独特动力和思想,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天然是与创造发现成长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换句话说,要论证自己的观点,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论证自己观点的必要性,就是产生思想的起点,这一反复、比较的过程,形成了心理学的科学机制。维果茨基进一步指出:“一切学习过程都像围绕一根轴一样,围绕着学龄期基本的新形成物转动,一切都与学生在中枢神经的发展编织在一起,学校教学的条条线路都能激发内部过程的发展。”[5]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化的教育就是采取特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促进青少年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教育就是有针对性地促进儿童中枢神经的发展。只有通过这个关键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全部生理心理机能、德智体美劳素养才可能得到发展。这一理论指出,学校的教育必须是集体教育升华为个体教育完成的。这就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独立思想和创新思想,为我国教育个体化发展政策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上述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就为我国教育的个体化政策转向和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向。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化教育不是个人主义教育、不是反集体主义教育。个体化教育不是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自私自利的教育。我们提出并重视个体化教育,仍然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集体主义的宪法导向,同时借鉴吸取个体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的内容和方法。目的是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教育要让全体人民满意,也就是要做到既要让全体人满意,也要让每一个个体满意。所以说发展个体化教育就是重视全体人民的诉求,落实党的十九大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这就需要我国教育的政策、法规,从围绕群体到围绕个体与群体并重转变,加快、加强个体化教育的相关政策法治和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这一背景下,要做好准备,让所有的校长、教师、辅导员都要研究,学生个体是怎么成长的,如何把集体教育与个体发展结合起来,以最新的教育教学、教育改革、教育激励、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新的教育组织和制度,形成新的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的环境。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指出,人的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走上社会以后,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三次发展:第一次是集体化发展;第二次是个体化发展;第三次是创造性发展,也可以叫作创新性发展。我们在学习阶段要通过研究型学习等,早日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创新型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我国教育个体化政策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群英化
个体化教育发展要求我国教育向精英化转型,也就是进一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发展改革教育。过去教育理论界往往认为,精英教育就是少数人的教育。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教育的精英化,是在教育普及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教育精英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中国教育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受教育精英的汇集,就要做到让人人成才,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这就必然要求同时重视集体主义的教育和个体化的教育。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要求大众化的教育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精英教育,校校出精品、出人才、出经验、出规律。这是高质量的要求,只有高质量、出精品,人民才能满意,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普及阶段的精英化,与过去少数人的教育精英化有所不同,将要照顾到大众和精英化两个方面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大面积成才,而不是金字塔式的少数掐尖人才。国家、政府和学校要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上来,让办人民满意的群英化的教育成为国家、政府和学校的主要责任。
(二)小班化
个体化教育发展要求在学校形成小班化教育,改变目前中国教育中的大班化,动辄五六十人一个班甚至更多学生的状况,使教师在上课、辅导时能够有更多的注意力顾及每一个学生。要让小班化的要求成为新的学生分班、分组的依据,使教育教学更加精准、具体和有效。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一些小班化的具体要求和政策,要落实好、发展好。
(三)定量化
个体化教育发展要求在形成新的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上,还应当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不能只笼统要求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学生进到学校以后,学校要为其量身订制具体的学习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实行纠错,每一位学生的弱点进行改进,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发挥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年级、学校的培养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就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方案的汇总。这要求学校更多把精力集中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上来,让教师更加具体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发展诉求,让国家政策更加具体地提出对学生的指导要求。
(四)数据化
个体化教育发展要求准确了解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数据信息,对这些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特别是在学生的关键发展阶段、环节和节点上采集、掌握、使用有效的数据信息,并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可测量化,从而研究、提出具体的学生个体评价模式和指导意见。这样的做法应当普及到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实行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数据化,运用具体的数据来测定、判断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趋势。特别要注重大数据方法和系统的运用。在科技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要求既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
(五)案例化
个体化教育发展要求学校像记录病人的治疗过程一样记录学生的发展过程。要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系统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不仅要求数据,而且数据要案例化、定性化。可以通过积累案例,形成学生发展的多种模板和范式,反映出学生的成功、发展的经验,包括成长中的挫折、纠错情况。长期积累案例和数据,就能在我国教育的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找出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
(六)终端化
个体化教育发展要求学习的成果要以终端化成果呈现。终端显示可以是多元显示。多元显示可以是考试,可以是以往经历的汇总体现,也可以是产品或者作品呈现。艺术学院学生学习的成果,可以是唱歌、跳舞。建筑景观学院学生的成果可以不是考试,是建筑景观设计。这就是终端显示。终端显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终端化。学习物理,不一定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学起。可以以诸如电视机、无人机等作为教学素材,涉电讲电,涉光讲光,涉声讲声,涉热讲热。可以以具体对象进行教学,而不是从抽象的原理开始进行。现在学校的课时不够,要在有限的课时中反映出最新的学科进展。总之,现行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要改革,要以学生的具体需要出发进行改革,变换教育教学的思维、角度和立场,这是推进我国个体化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5]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