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切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追求“有品位的质量”为核心,以“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技术”“教育与自然”四大核心关系为突破口,走向立德树人深层生态,推动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转型性变革。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提供了典型经验。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品质学校;综合改革;典型经验
2021年,中国正式步入“十四五”发展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如何切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典型实践样本。
一、有品位的质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实践针对“部分学校办学理念不清、定位不准,片面理解质量,刻意追求数量,违背教育规律,严重缺乏品位”等现实问题,以“高品质”为核心理念来推动改革,从学校层面,提出了追求“有品位的质量”这一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基础教育领域追求的“高质量”,一定有别于经济等领域所追求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等,不能忽视对“品位”的追求。追求有“品位”的质量,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认为一定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生命本原。生命,是教育的本原,是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教育的根基所在。新基础教育一直强调,要回到“生命”这一本原上来观察、理解和思考教育的现实与未来[1]。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首要是看见人,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去提质。“滥用题海战术、招生争抢生源”等片面追求“成绩”的做法,不可能带来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何纠正当前许多学校质量认识上的偏差,切实从“育分”走向“育人”,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二是读懂时代,体现时代大势。教育改革一定要读懂时代,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大势中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提质的关键问题。随着科技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已经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终身学习、脑科学等时代大势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今天的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才不至于使他们被未来淘汰,这是需要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是全局思维,对标国际战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坚定中国立场,走中国道路,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制度、社会、人民等维度,要时刻想到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强调,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好立场和站位的问题,必须站在国家立场、人民立场、党的立场来讨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2],要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下统整考虑,“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大格局不能丢。进入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发展,一定要准确把握时代赋予的“时”与“势”,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好“现代化”“体系化”“科学化”“生态化”这四大核心内涵,把“全面走向教育现代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生态”[3]作为重点突破点。
四是促进公平与质量的融合,走向优质均衡。我很赞同四川提出的“公平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逻辑起点”“均衡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基本共识”“优质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4]这一定位。步入“十四五”发展时期,就中国教育而言,“教育公平”依然是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目标,首先要明确,新时代尤其是“十四五”发展时期的中国教育公平,已经升级换代为“有质量的教育公平”[5]。“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指向“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互释互构”,即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从内涵上更加关注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育人”。育人是所有时代教育不变的宗旨。我们不能就公平谈公平、就质量谈质量,教育公平相较于其他领域的公平,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一定要是基于育人质量、为了育人质量的公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动摇,“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培育并弘扬人的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最后让人过上美好生活”。第二个是“生活”。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一定要转变“教育公平就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这一狭隘的公平观。教育公平的最终指向,应该是“好的教育”或“真正的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教育”,进而通向每个人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教育公平的应有内涵。它的最高阶指向的是“从高育人质量的教育公平到高生活质量的教育公平,要求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日常生活、生活质量连为一体”[6]。
二、四大关系: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突破
基础教育改革要抓好哪些关键问题?我想,要回归本源,回归到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去思考。
(一)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故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教育与人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助力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人才是发展的主体,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这一维度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科学地培养人的问题。教书育人的前提是要读懂人、要了解人、要研究人。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是要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而今天我们特别要处理好的是“育分”和“育人”的关系。在新时代,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育分”中怎么“育人”,以“育人”来“育分”。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教育目的的达成不能仅仅靠学校作为,而是会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不仅包括家校社合作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应该关注教育治理的问题。怎么让家庭教育力、社会教育力、学校教育力三力融通、整合,怎么发挥教育治理的力量,把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要素发挥出教育的协同力,形成叶澜教授特别倡导的社会教育力[7],这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三)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提醒我们,技术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无法逃避、无法脱离的一个成长环境,包括教育教学的环境。怎么在技术背景之下更好地育人,是新时代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不能让技术变成妨碍育人的工具,要让技术真正具有教育的正能量,发挥教育的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8]。如何让“教育+互联网”切实落地,助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基础教育走向未来,融入智能时代的难点。
(四)教育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叶澜教授将中国哲学、文化传统融入“教育”这一教育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建构,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中国式表达。[9]这里的“天地”就是指自然。中国教育传统十分重视自然对生命的育化功能。现代科技文明让人越来越远离自然,疏离自然,越来越形成了对技术、对工具的依赖,失去了对自然的依赖、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人是自然之子,所以我们倡导怎么把育人安放到天地自然之中,回到自然里面去育人,让孩子的生命成长回到自然之中,处理好教育与自然的关系。
三、深层生态建构:区域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川实践
实践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开始从政策文本转化为区域探索。[10]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任学宝曾强调,区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结构性的质量”,在于区域教育发展生态以及教育内部的科学协调均衡发展。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改革,是一场具有完整的框架意识和愿景导向的结构性变革。[11]结构、协调、生态是这一改革实践的关键词。四川把立德树人深层生态的建构作为高品质学校的标尺[12],以“全人、全纳、共生、共赢”核心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了独特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推进实施机制。整体看来,四川经验具有两大亮点。
(一)整体性质量观
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3]教育的对象是完整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实践也要关注、成就完整的人。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始终追求整体性质量观。
第一,追求个体生命的整体发展。教育的本质首先是要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高品质学校以“全人”为目标,倡导学校把师生看作完整的人,关注他们全部生命的真实样态[14]。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立德树人深层生态视阈下,坚持“育人与育分有机结合”的整体质量观。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注重“育人”,要从“育分”走向“育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育人”与“育分”对立起来,而是要实现“育分”与“育人”的有机整合。怀特海指出,教育就是让学生去深刻体会知识的伟大力量、知识的迷人魅力、知识的基本条理,以及让学生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15]知识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参与考试获取分数是目前我国对学生知识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但不能只“育分”,要挖掘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怀生命的整体成长,在“育分”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目的。二是坚持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更不能忽视自然,要将育人安放在天地自然之间,让孩子回到自然,把生命的成长和自然紧密地勾连起来。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明确提出“让生态校园滋养生命成长”的校园文化观,提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有力统整起来,打造守望生命、以人为本的、以“本真、和谐、共生、持续”为特征的生态校园文化[16]。成都市实验小学依托麓湖生态的“自然学校”打造,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生长”理念下的校园自然环境打造[17],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
第二,追求群体生命的整体发展。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追求“为了每一个孩子,建好每一所学校”的朴素愿景,倡导建设“全纳”式的学校教育生态。从学生层面,每个孩子都有追求高品质发展的权利。高品质学校珍视每位师生的生命价值,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打开“机会之窗”,追求每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而个性的成长。例如,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提出“学校谋求高品质发展,要把困境儿童支持和教育问题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好”[18]的要求,把帮助困境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兜底问题;四川省“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子课题的探索中,关注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探索“听障学生手工艺品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等等。这都是建设“全纳”式学校生态的有力作为。从学校层面,“高品质学校”理念面向所有的学校,不管是变革中的传统名校还是拓荒式的创新型学校,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乡镇或者农村学校……都能在“高品质学校”理念下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
第三,从片面质量走向整体效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不仅仅是育人的质量,还有发展的质量、公平的质量、满足人民需要的质量。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不仅要突破“整体育分质量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还要关注教育对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满足程度。四川高品质学校理论体系中,明确“品质”包含“品位”和“质量”两个方面,“品位”指向学校办学行为符合教育规律和政策法规的程度,“质量”指向学校办学成果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4]。“品位”和“质量”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变量关系,单纯追求“品位”或“质量”都不可能实现学校的高品质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要统整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各主体协调发展,实现“品位”“品相”“品格”“品牌”[19]的综合发展。
(二)结构化发展观
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改革和新基础教育异曲同工,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转型性变革。这一整体转型具有典型的结构性特点。
第一,在发展道路上追求各要素的和谐共生。一是立足学校办学的“小结构”,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各部门各板块各学科等要素的共生。共生并不等于平衡发展,而是在“高品质”理念引领下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校落实“理念、课程、管理、评价、教研”六大核心要素的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结构性变革,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二是立足社会发展的“大结构”,一方面加强区域顶层设计,构建区域教育发展生态圈,全面、持续地推进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在“高品质”理念引领下,四川教育改革依托覆盖全省、纵贯各个学段的520所“共同体”学校,形成“共研、共享、共同走向高品质”的交互式学习生态,切实推进了区域整体的教育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四川把高品质学校建设放在国家、世界的教育变革之中寻找定位,立足本土探索经验,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四川样本。第二,在发展成效上追求多元办学主体的合作共赢。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十分重视多元办学主体的参与。例如,其明确提出了“引领‘五会三美’的家长”的目标,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学校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家庭教育的支持,而是主动去引领家庭教育力朝着学校需要的方向发展,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助力。通过学校办学行为的优化,四川构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实现了学生、教师、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共同发展。在“高品质”理念的撬动下,四川先后有20余个地区,把“高品质学校建设”纳入党委政府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部署,全域、全程推进学校改革。总体看来,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在四川省教科院的顶层设计下,基于对“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技术、教育与自然”四大基本问题的理解,以课题为引领,立足基层学校,通过省域深入推进,探索出了许多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04).
[2]余慧娟.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牢牢把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J].人民教育,2020(21).
[3]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
[4]刘涛,崔勇.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样本”[J].人民教育,/2021 03 11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行动2020(10).
[5]李政涛.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公平与质量的互释互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
[6]褚宏启.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研究问题域与政策工具箱[J].教育研究,2020,41(2).
[7]叶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0).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7-09(001).
[9]叶澜,罗雯瑶,庞庆举.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03).
[10]李帆,钱丽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整体推进[J].人民教育,2020(11).
[11]李政涛.“高品质学校建设”——基础教育改革的四川经验[J].教育科学论坛,2019(29).
[12]张伟.高品质学校的深层生态与办学质量评价[J].教育科学论坛,2020(23).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
[14]崔勇.高品质学校建设的理念解读与实践路径[J].四川教育,2020(24).
[1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刘富利译注.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16:14.
[16]刘涛.走向高品质学校·理论探索篇(小学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9:7.
[17]刘涛.走向高品质学校·实践范例篇(小学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9:24.
[18]崔勇.困境儿童支持与教育的学校作为——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兜底问题与突破方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9(29).
[19]刘涛.走向高品质学校·中学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9.
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