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4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三期) > 正文

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研究

作者:李世超 郭亚南
阅读数:239

来源:《邢台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摘 要: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系列文件的发布,中国社会越来越关注农村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从农村基础教育学习者和教育者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留守儿童与“学困”儿童较多,农村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高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整体水平较低且流失严重以及年龄和学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反观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短板”——地方院校办学目标转变、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教育实践流于形式无法很好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师德表现不一致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地方高校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进行合作等建议,以期能促进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实现有效对接,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农村基础教育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振兴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有赖于高质量的农村教师。地方高校作为农村教师的主要输出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需应对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探讨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需求对接,对提高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效果,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特点及现状

(一)农村基础教育学习者的特点及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学困儿童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前往收入更高、发展机会更多的城市中进行工作发展。据我国社科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将高达3.5亿人,并且这其中以中青年群体的数量占据大多数。而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来说,中青年群体一般都已经成家立业,并且很多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很多正处基础教育学龄期的子女成为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代理监护人又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群体,缺乏对孩子教育和学习指导的能力,致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仅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差异,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也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学困生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3%,超过90%的留守儿童见到老师会紧张不安,更有甚者出现了严重的厌学逃学行为[1]。如何能够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和学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这些都是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农村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高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社会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上升,这一点哪怕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也同样是如此。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已经在农村广为接受,不少农村家长相信上学受教育是让下一代走出农村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能够给予子女更好的基础教育,不得不将子女送到城镇学校中进行寄宿。不过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收入来说,寄宿学校动辄上万的费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此,能够在农村家门口为学生提供更好师资水平、学习氛围、学习条件的优质基础教育受到广泛呼吁。

(二)农村基础教育教育者的特点及现状

1.农村师资流失严重

一些远离城镇的农村中小学校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学基本设施不全,个别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尤为艰苦、村民思想相对封闭。这就让本来教育资源配置本就不均匀的农村基础教育更加雪上加霜。去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因为过于简单的教学设备、课堂环境而难以展开丰富的教学工作。再加上生活设施的简陋艰苦,也让教师不满情绪增长。受这些负面条件的影响,除少数原籍师范生愿意回乡支教外,城镇生源的师范生到农村支教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考特岗教师来到农村,大多数也是作为跳板,服务期满后更倾向选择城镇学校任教。鲜有能真正留下扎根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也在面临辞职和调离农村的诱惑中不断地犹豫踟蹰[2]

2.农村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虽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如今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使得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教师开始前往农村学校中进行任教。但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仍低于城市的基础教育教师,大多数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学历都是以本科、专科为主,而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却相对较少。学历虽然不能够充分的反应出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但却可以反应出教师的理论基础能力,而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低的问题将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开展与发展[3]

3.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比例失衡

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在师资结构上呈现出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师年龄出现断层等特点。之所以会出现该种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年轻教师的生活压力通常都比较大,但相对于城市教师来说,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往往都比较低,不能够满足年轻教师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村教师出现转行或者前往城市中进行任职的情况。

4.农村教师学科配置结构失衡

现如今,农村学校中的教师配置基本上都是以语文、数学等基础科目为主,而对于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开发培养的音乐、美术等科目教师的数量却相对较少,甚至在很多农村学校中这些科目的教师都是有其他科目教师进行兼任[4]。这种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但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不足,却无法达到国家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降低了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需求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办学目标转变,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

地方高校的前身多为师范专科学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师范专科学校办办学目标定位为区域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转型后的大部分地方高校忽视了师范性的办学优势,而将工作重点倾向于综合院校的建设。这也就使得教学内容去“师范化”“去农村化”甚至羞于向学生宣讲毕业后服务农村的就业导向。因此地方高校虽处中小城市离农村服务半径较小,但教育教学却严重脱离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4]。如何保持师范性特色、发扬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值得重新商榷。

(二)教育实践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农村了解实际需求

地方院校的师范生能真正在实习中得到教育的时间短、机会少,实习时间往往只有6-8周,还未完全进入实习的角色,实习就结束了,根本没有机会好好的教学实践。师范生在教学现场学习的经验和对于教师角色的体验都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因此很难在实习中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对班级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实习指导不力。再加上大部分院校的实践基地都在县市区,在农村的实践基地少之又少,经费投入困难,经费问题使得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接收实习生的能力。因为师资严重不足,特别贫困的地区或者山区的农村学校的老师一个人甚至教几个年级,在承担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实习生给予细致的指导和教学经验的传授[5]

(三)教育、教学只重理论知识,缺乏学科专业知识

教育学的专业知识为师范生学习教学技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地方高校尤其是师范学校中的师范生,对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多,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并不能灵活应用。而且大部分学生为了考研,更加侧重于对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彻底,但是在真正面向教学的时候,大部分的师范生只会纸上谈兵。学科专业知识薄弱,由于师范生只注重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具体学科上的知识非常淡薄,部分学生甚至连相关专业的高考卷都答不及格[6]

(四)师范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内外矛盾

地方院校的师范类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机会跟农村学校、学生接触。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这就导致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教师职业道德普遍存在着内部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较高的表现出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的表现却是无法对农村教育事业产生热爱,在道德情感上普遍表现出较低的水平[7]。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第一,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和学生,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师范类毕业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师范类学生能够到农村中小学当老师,对于当地的农村基础教育而言是新鲜血液,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希望。第二,农村经济条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过低,个别地区甚至低于最低收入标准,甚至不按时发放,拖欠工资[8]。虽然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过低的待遇、繁琐的工作、恶劣的生活环境,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依然客观存在。这让刚出校门的地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压力沉重,出现了师德表现不一致的现实状况。

三、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需求对接

(一)转变教育理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之下,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以前,要能够看清楚这一大趋势,然后以此为基础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开发出能够与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相对接的新型师资力量培养特色,进而以特色带动发展,促进地方高校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培养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了重视度,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育培养资源,提升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改变农村师资力量现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2]

(二)培养师范生“农村感”,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农村感”指的是对农村的观念与情感。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农村相关知识的了解学习,形成合理稳定的对农村及农村教育的情感。我国高师教育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来自广大乡村,他们对农村生活、农村教育比较了解,充满积极情感,这是农村教师能够潜心教育的感情基础。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比较重视有责任心,热爱农村教育的年轻教师。带有“农村感”的师范生,才能有助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3]

(三)职前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相对接

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虽然如今农村受教育者的数量在逐年下降,但农村人口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却在持续提升。因此在对师范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地方高校应更加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而满足如今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具体职前培养措施如下:

1.正确处理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学术教育的区别

地方高校在进行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师资培养与学术教育的区别,在培养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重视对师范生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对于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还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让其的教学能力更加专业化。

2.帮助师范生树立师生平等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师生关系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如今的实际教学需求。因此在进行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对师范生的教学理念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另外,师生平等有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弥补办法,最终提高教学效果[9]

3.加强地方高校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

首先地方高校要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共同建立起教师教育实践基地,让师范生能够体会到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实际教学情况与教学氛围;其次地方高校要能够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相互指派教师进行学习,并让师范生前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中进行实习;再次,地方高校要定时邀请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先进教师来高校中进行讲座;最后,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还可以结合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特点,利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对于学生进行教育实践培养。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度和支持度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需要充分的把握住这一发展机遇,将自身师范生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相对接,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出地方高校自身的教育特色,提高教育效果,还可以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更专业、更符合农村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的师资力量,最终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深宏.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和对策探讨[J].科学咨询/科学管理,2020(36).

[2]杨崇崇.试述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3]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4]梁晓俐,王晓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J].辽东学院学报,2012(19).

[5]张学仁.高校师范生农村从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求是学刊,2013(40).

[6]张继忠.产教融合.办强农业职业教育助力龙江大粮仓建设[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

[7]赵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8]马义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J].教育管理,2015(14).

[9]郭育红.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J].基础教育,2015.06.12.

责任编辑:王云霄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