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核心概念,从词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工作生活中探析和感受劳动的本源性与演进性、实践性与民族性、多样性与丰富性,从教育视野、马克思主义视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等重要论述中认识和理解劳动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政治性与价值性,对全面准确认识、系统深刻理解劳动和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劳动教育;科学内涵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依据《意见》,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试行)》)。[2]但是人们对于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诸多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对于劳动教育本身内涵及特征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3]在此,尝试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核心概念——“劳动”,开展多维度的探讨分析,为全面准确认识、系统深刻理解劳动和劳动教育,进而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一些素材资料和初步思考。
一、从词源辨析的角度认识劳动的本源性与演进性
对“劳”,《康熙字典》记载:①《说文·力部》:“剧也。从力,荧省。荧火烧冂,用力者劳。”(《说文》即《说文解字》)《尔雅·释诂》:“劳,勤也。”《易·兑》:“悦以先民,民忘其劳。”《史记·文帝本纪》:“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②事功曰劳。《礼记·儒行》:“先劳而后禄。”注:“犹事也。”③忧也。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未足解其劳结。”注:“谓忧心之结。”④姓。《广韵·豪韵》:“后汉有琅邪劳丙。”[4]177对“动”,《康熙字典》记载:①《说文·力部》:“作也。”《增韵》:“动,静之对。”《易·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书·说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②《广韵·董韵》:“出也。”《礼记·月令》:“仲春,蛰虫咸动。”③摇也。南朝·梁·庚信《梦入内堂》诗:“日光钗焰动,窗影镜花摇。”[4]176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劳”有3个义项、释义,并附有例句:①费力,吃力。《庄子·天运》:“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成语有“一劳永逸”。引申为“疲劳、劳累。”《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汉书·赵充国传》:“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②功劳。《诗经·大雅·民劳》:“无弃尔劳,以为王休。”(不要丢弃你的功劳,因而成就王的美政。)《韩非子·显学》:“儒侠毋军劳。”(毋:无,没有。)③慰劳。《左传·桓公五年》:“郑伯使祭足劳王。”《史记·文帝本纪》:“帝亲自劳军。”[5]237其中“动”有4个义项、释义,并附有例句:①运动,活动,振动。与“静”相对。《周易·豫》:“天地以顺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引申为“行动。”②变动。《后汉书·班固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③感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式车:指靠在车上致敬。)④副词:动不动,常常。《汉书·食货志上》:“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慕:羡慕;度:度量。)成语有“动辄得咎”。[5]89
在现代汉语中“劳”、“动”和“劳动”的释义与古代辞书释义基本一致。例如,在由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任首任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劳”有7个释义:①劳动;②烦劳;③劳苦、疲劳;④使劳苦、使疲光、杨时程门立雪、苏秦悬梁刺股、鲁班造桥、庖丁解牛、卖油翁展艺等典籍记录对后人的劝学激励;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象传》)、“修齐治平”的自立自强和入世精神传承,又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顽强坚定;既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左传·襄公九年》)等劳心劳力的价值之辩,又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劳;⑤功劳;⑥慰劳;⑦姓。[6]78“0动”有8个释义:①改变山”的避世遁隐;既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②动作、行动;③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④使用、使起作用;⑤触动(思想感情);⑥感动;⑦吃、喝;⑧动不动、常常。[6]34“2劳动”有3个释义,即①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②专指体力劳动:劳动锻炼;③进行体力劳动:他劳动去了。[6]780再如,在2020年9月出版发行的《新华字典》(第12版)中,“劳”有5个释义,第一个释义就是“劳动”,即“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按劳分配、不劳而获。其他4个释义分别为“疲劳、辛苦”“烦劳”“慰劳”“功勋”。[7]28“2动”有7个释义:①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②行动、动作、行为;③使动,使有动作;④感动,情感起反应;⑤开始做;⑥往往;⑦放在动词后,表示有效果。[7]105
从词源辨析中可知,劳动一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既有原初“不变”的历史传承,又有不断“演进”的丰富发展。“劳”和“动”作为独立的汉字,在我国早有记载,其中我国古今汉字辞书对“劳”“动”两字和“劳动”一词皆有诸多释义。在古代汉字辞书中“劳”和“动”一般是单独使用,均有多种含义,其中“劳”重在出力和成果,而“动”重在行动和变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劳动”一词是固定搭配,其内涵既有历史传承又有丰富发展,重在创造财富和体力付出,更具思想性、时代感和大众化。
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悟劳动的实践性与民族性
劳动,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或文化现象或文化实践,深蕴在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不仅在历经千年的古今汉字辞书之中找到丰富的历史依据,而且能够从诸多文化典籍和先人具体劳动实践中受到深刻的现实启示。
中华民族在劳动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既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伏羲取火等神话传说对先人的高度礼赞,又有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的工匠精神,又有韩愈在《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所体现的交流切磋;既有唐代诗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勤俭训诫,又有清初颜元“用力农事,不遑食寝”“耕田灌园,劳苦淬砺”的实践躬行;既有“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的家庭技艺传承,又有孔子讲学弟子三千、神医扁鹊从师长桑君、“泰山”追随木工祖师鲁班的师徒相授记载,等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赓续延绵的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文化典籍、劳动实践、典型劳动形象和实例,而且生成了不同甚至相对、相反的劳动思想观念,还有在耕读传家中对艺技传承教育的探索。[8]3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体悟到:劳动溶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的一部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灿烂历史,中国人民也必将在勤奋劳动、尽责担当中谱写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和更加辉煌的民族复兴新篇章。
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劳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客观广泛存在于现代日常工作生活之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从这个意义上细细梳理劳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有学者将劳动概括为四对范畴八个方面,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9]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不同认识和理解。例如,从劳动者角度,分为统治阶级的劳动和被统治阶级的劳动、集体劳动和个人劳动;从劳动时间角度,分为常规劳动和额外劳动、连续劳动和周期性劳动;从劳动对象角度,分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服务业劳动和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商业劳动等专业劳动;从劳动范围角度,分为日常生活劳动和专业生产劳动、城市劳动和农村劳动;从劳动本身的繁简程度,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一次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从劳动工具角度,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旧式劳动和现代劳动;从劳动付出辛苦程度角度,分为艰苦劳动和休闲劳动、常规劳动和特殊劳动;从劳动成果价值角度,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有酬劳动和义务劳动;从劳动效果评价角度,分为分内劳动和志愿劳动、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从劳动环境角度,分为“体面劳动”和“不体面的劳动”、危险劳动和安全劳动;从劳动育人目标角度,分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等。
正是因为人们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才有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等来认识、理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现象,这些认识和理解涉及劳动的内涵与外延,但更多是“为我所用”。因个人工作生活经历、劳动观念、知识储备、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人们容易将劳动简化或浅化为一种一般的实践活动,或误读为仅仅是某一类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可有可无或存在高低贵贱的实践活动,进而误读、曲解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或无妨大碍的。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在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应予以高度重视,进而凝聚共识、达成一致。
四、在教育视野中理解劳动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在教育视野中理解劳动,不仅要梳理已有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审视当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有关劳动教育实践的活动状况,而且还要研读相关政策文件,从而充分理解劳动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苏联著名教育思想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幸福和文明的基础。在教育工作中,劳动也应当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10]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11];劳动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它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揭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12],突出强调劳动在塑造人、培养人方面的关键作用,甚至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13]
我国教育家黄炎培提出“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不应轻视工友”“要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8]32陶行知把劳动教育视为“在劳力上劳心”的实践活动[14],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甘苦”。[1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16]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具有普通教育属性、价值教育属性以及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3]有学者认为,以往的劳动教育主要视为德育的内容、智育的内容、德育和智育的综合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形式,认为劳动教育既是一种“关于劳动”的教育内容,又是一种“通过劳动”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现象的出现,与劳动教育本身的性质和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有很大关系。[14]还有的学者立足于新的社会劳动形态和时代特点,从立场、内容、功能、实践等层面来阐发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17]
当前社会上享乐主义、好逸恶劳之风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一些人的现实写照,“不劳而获”成为一些人的人生目标,劳动光荣的社会主旋律却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和冷落[18];有些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常常将劳动岗位分为“三六九等”;有的家长有不愿意让孩子在家里参与劳动的倾向,有的家长有意或无意地把不良的劳动观念甚至劳动偏见“遗传”给孩子[19];有的家长不鼓励、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从事本应由其从事的劳动(如日常家务劳动、志愿服务或义务劳动等),或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家长不愿意或不支持孩子选择基层、老少边穷等艰苦环境下的工作;一些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2]这些情况在一定意义上是简单化、浅层化,甚至曲解或错误的劳动观念在社会观念、家长心理、学校行为上的具体表现。长此以往,势必会误导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制约劳动教育的设立与开展,影响学生劳动观的形成和发展。
《意见》是我国当前级别最高、最具权威的劳动教育政策文件。《意见》开门见山就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1]进而,《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说停止一年,就是停止几个星期或几天,人类社会就难以存在了!在《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以自身的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是人的生存条件和存在方式,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概念是在批判地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关系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范畴。”“劳动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称其为人的根据。”“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类对自然界的积极能动的改造。”[24]64“劳动不仅是形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2]同时,《纲要(试行)》明确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劳动教育目标框架,明确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三类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明确了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2],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可见,劳动不等于一般性的活动、实践,劳动教育也不同于其它教育活动,但客观上存在着劳动、劳动教育被单一化、片面化,甚至被误读曲解、淡化弱化的情况,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找到解决的方案。也就是说,在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应充分参考借鉴已有的国内外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劳动教育的治理效能。
五、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把握劳动的政治性与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视野,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等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劳动与劳动教育。这不仅是理所当然,而且要理直气壮、满怀信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社会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以劳动解说唯物史观,以劳动构建剩余价值学说,以劳动奠基人的解放学说。[20]“它(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高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1]“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22]“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23]马克思曾直言,劳动不用成、丰富、发展人的根本动力,而且也是形成社会历史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类的历史是劳动解放和劳动发展的历史,只有从劳动观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24]65有的学者提出“劳动幸福权”的概念,认为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这种权利是人的所有权利的源泉和基础,其它所有权利都是该权利的衍生和拓展[25];劳动幸福的状态同时取决于劳动基础条件、劳动尊严、劳动解放以及劳动发展所能确证的人的类本质的程度。[2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在诸多场合对劳动模范和广大劳动者给予崇高赞颂,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多次加以强调,对劳动和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27]“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28]“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29]“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30]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1]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
劳动、劳动教育这看似最普通、最平常、最一般的“家常”事,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却蕴涵着劳动与自然、劳动与社会、劳动与政治、劳动与科学、劳动与自由等内在的必然逻辑,是理解人类历史,解释现代社会,把握未来世界的基本方式和总锁钥。[32]人们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认识和理解劳动,进行多样而丰富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实践,有助于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深刻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切实做到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1],自觉向劳模学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从而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六、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关乎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功立业,关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学生牢固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33]
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34]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35],从而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劳动与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从不同角度研究探析劳动的本源性与演进性、实践性与民族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科学性与针对性、政治性与价值性,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系统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准确把握和系统落实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及劳动技能水平方面的培养要求,妥善解决目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短板,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系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劳动的科学内涵、独特育人功能和鲜明时代要求,巩固和拓展劳动教育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和优秀成果,在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意见》、《总体方案》和《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具有“刚性”,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系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必须把思想认识、决策部署、意志行动、考核评价等统一到《意见》、《总体方案》和《纲要(试行)》上来,必须尽责担当、扎实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督导评价等工作,唯有如此,方能为亿万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把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答记者问[EB/OL].(2020-07-15)[2020-08-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7/t20200715_472807.html.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
[4]任德山,李伯钦.康熙字典现代插图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5]王力,岑麒祥,林焘,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6]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8]李珂.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9]文新华.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95(5):9.
[10]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28.
[11]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吴福生,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6.
[1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24.
[13]胡君进,檀传宝.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0.
[14]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48.
[15]刘猛.劳动教育:从陶行知到毛泽东[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8.
[16]《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25.
[17]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
[18]上官苗苗,李春华.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6):22.
[19]何云峰.论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J].劳动教育评论,2020(2):30.
[20]吴学东.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27.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9.
[24]徐光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纪念版)[M].武汉:崇文书局,2018.
[25]何云峰.劳动幸福权:通过劳动创造兑现的人之初始权利
[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3):46.
[26]何云峰.论劳动幸福的四个观测维度及其辩证关系[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2):33.
[27]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28]习近平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强调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5-31(1).
[29]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05-01(1).
[30]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3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2]田鹏颖.高校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和实施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15):6.
[33]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34]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2).
[3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1).
A Multidimensional Survey of“Labor”in the New Era
WEI Jinping MA Dandan
Abstract:“Labor”is the fundamental and core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of reference value for comprehensiv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labor,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of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secondary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by exploring and feel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practicality and nationality,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labor from its etymology,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 nese culture and daily life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pertinence, political nature and value of labor from the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Marxist perspective, especiall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labor and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new era;labor;labor education;scientific connotation
责任编辑:黄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