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四期) > 正文

劳动教育何以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

作者:刘良华
阅读数:1162

来源:《人民教育》2021年第1期

摘 要;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最好以“食育”为突破口,以此连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学生承担学校的绝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需要发挥社会教育力,建构“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

关键词:“五育”并进;“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五育”融合是当下中国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五育”融合的关键枢纽和突破口在哪儿,又有哪些实践路径。

一、对“五育”融合关键环节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不同的育人指向

中国近代已有不少研究涉及“五育”并举或“五育”融合。但在“五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上,有不同的探索。

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人以美育为“五育”融合的关键。1903年,王国维发表《教育之宗旨》,提出“美育者……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美育能够养成高尚道德,能够提起创造精神,可以移风易俗,美育不仅有独立的教育价值,更是融合“五育”的桥梁。与蔡元培同时代的张伯苓、经亨颐倾向于将体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核心。张伯苓重视体育,他认为“体育发达非啻身体之强健已也,且与各事均有连带之关系。读书佳者宜有健全身体,道德高者宜有健全身体”。甚至提出,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梁漱溟、陶行知等人则倡导以德育与劳动教育整合的“情意教育”。梁漱溟、陶行知等人认为西方教育是知的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他们主张中国教育应该延续“情意教育”“借礼乐去调理情意”(德育与美育的整合)的中国古典教育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体系不间断地强调劳动教育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初期提出德智体三育并举,同时强调要使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从一开始就受到关注。1999年增加了有关“美育”表述,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进,且依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路。2018年正式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此前一直提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强调的“劳动”被纳入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关键。蔡元培时代的“五育”并举虽然注意到了各育之间的关联问题,但主要关注“五育”在各门课程中的关联而较少考虑“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新时代的教育体系更重视“五育”之间的相互融通、彼此连接,而且通过强调劳动教育具备的“五育”综合育人价值,而将劳动教育放在了“五育”融合的关键位置上。这是教育实践上的重大变革,也是教育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旨在建构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新体系”:真实地将“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定位在劳动教育,确定了“一育引领,诸育融合”的总体思路。

二、为什么说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关键枢纽

劳动教育之所以是“五育”融合的关键枢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劳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作用。在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劳动不仅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源,而且使人四肢发达、头脑聪明,进行社会交往。同样,在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劳动以及劳动教育也将再次起到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普遍因为过于追求书本知识以及相关的学业成就而导致“片面发展”,在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将为之提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当年关注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的问题,并期望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或缓解社会分工所带来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法。如果说当年的社会分工剥夺了工人受教育的权利,劳动教育的初始阶段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那么人凭借自动化机器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且拥有了足够的自由时间之后,劳动教育的具体形式就会逐步由“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转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树德是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并非为社会提供生产劳动产品,而是通过劳动使儿童学会自食其力,养成自助者天助之的独立品格,并因其劳动体验而更加珍惜父母以及所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可以让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劳动教育之所以是“五育”融合的关键枢纽,首先因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第三,劳动教育还有增智、强体、育美的独特价值。劳动教育的增智、强体价值体现在“用进废退”的成长规律之中。人的体力与智力需要人保持基本的“做事”状态。不劳而获者可以享受安逸与纵欲的生活。但历史辩证法的秘密就在于,不劳而获给人带来舒适、安逸,但也带来身体的慵懒与腐败。人的身体向来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劳动既锻炼身体也磨炼意志,四肢与筋骨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强壮。相反,远离或放弃劳动将导致身体的羸弱,不仅手无缚鸡之力,而且可能出现反常的臃肿。

随着智能化机器人逐步接管人类的劳动,劳动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重大转型。适度利用科技与艺术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身体的安康。但是,若过度依赖或使用科技与艺术,人的身体反而会受到伤害。按照“用进废退”的原理,不劳而获不仅导致身体的衰败,而且必导致智力的萎缩。由于长期回避真实的生活及问题的解决,不劳而获者不再从事问题解决过程中紧张的智力活动。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导致思维松弛、智力低下。人的身体需要有必要的劳动才可能四肢发达,人的智力也需要有必要的劳动才可能思维发达。

至于劳动教育的育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劳动使人发展出健康的审美情态。长期不劳而获的人,会因其体力与智力的衰败而导致审美情趣的变形。病态化的审美情趣来自病态化的身体与病态化的思维。如何既发展儿童的科技与艺术素养,同时又通过劳动教育让人保持必要的身体活力与精神的意志力?这是教育要关注的问题,更是全社会要关注的重大难题。

总之,劳动者因其勤奋劳动的生活方式而赢得身体与智力的日益强壮。劳动促进了劳动者身体与智力的发达。劳动不仅决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胜败,也常常显示为家族与家族、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种形式的力量对比。每个民族都渴望享受文明的生活,但是历史经验显示:当文明仅仅以推崇智力(科学)与艺术的方式显示为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歌舞升平时,这个仅仅推崇智力(科学)与艺术的所谓的文明的民族却可能突然遭受野蛮民族的攻击和征服并由此遭受盛极而衰的灭顶之灾。从这个视角来看,由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既是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也是民族强大、国家兴盛的基本途径。

三、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社会各方面要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这份文件已经给出了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首先,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建构“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五育”融合既是一项教育改革,也是一项社会改革;既要让学校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作用,也要敦促社会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力。通过“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的探索,恢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本源关系,改变学校教育的孤岛现象。改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伙伴关系,让学生由单向度的片面发展走向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其次,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尤其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构建“五育”融合的新教育体系,让青年一代获得文武双全、劳逸结合、通“情”达“理”的综合素养与核心竞争力。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的基本途径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构以“五育”融合为视角的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

最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是它的重点在于“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文化学习以及勤学虽然是广义的劳动教育,但当下的劳动教育更需要取其狭义的范围,重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作为“五育”融合突破口的劳动教育需要重点关注“食育”“服务性劳动”等特殊形态的新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的“五育”融合最好从“食育”切入,以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无痕融合,重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自食其力(食育正好与自食其力的原始含义相关)的人格教育,也以此连接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与之相应,学校劳动需要推进现有的学校工人聘用制度改革,尽量减少学校工人,让学生亲自承担学校的绝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社会劳动需要特别重视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生涯教育关联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劳动中了解和体验职业,以动态调整的形式提升自己的生涯规划能力,通过生涯规划和社会劳动的体验来强化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最好围绕科技制作和类似“创客”“项目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此实现劳动教育与智育的不知不觉融合。中小学既要创建劳动中心或劳动专用课室,也要重视类似STEAM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教育;不仅提倡劳动,而且重视学会聪明劳动,将周身流汗的体力劳动与智慧的劳动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劳动教育与智育的融合。

通过劳动教育来引领各种身体运动,重视学生亲自创造和维护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学生自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起和负责各种体育联赛活动,以此实现劳动教育与体育的整合。在强调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时,需要关注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可汲取王国维、蔡元培、张竞生等人的美育经验,让美育发挥其非功利、非概念的游戏化效应,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实现新时代的“新劳动”特点。有劳动无美育则无趣,有美育无劳动则无聊。通过劳动的游戏化和游戏的劳动化,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既是对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延续,也是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突破。蔡元培虽然同时提倡美育和劳工神圣,但较少讨论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联,更少讨论两者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国维.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1903,(8).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4]刘良华.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7][德]席勒.冯至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安庆媛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