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必须以强化劳动育人的价值引领力、彰显劳动价值的思想阐释力以及提升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实用力为基本内容,深刻阐明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内涵、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劳动教育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劳动教育则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的重要课程。在大学生认知思维和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能否通过劳动教育增强自身的劳动能力,学校能否通过劳动教育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时代课题。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体系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价值内蕴:强化劳动育人的价值引领力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优势,又要积极体现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现两者在价值引导上的对接和融合,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习近平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因此,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前提在于强化其育人成才的价值引领力。
(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目标导向
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第一要务,高校各项工作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凝神聚力。实现立德树人,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与此同时,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概言之,习近平关于教育发展的系列讲话体现了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刻要求,并明确指出两者必须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发挥合力。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遵循。因此,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五育”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功能。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从课堂教学上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其养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德观念,同时,又提倡广大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4],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如此,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与劳动活动、精神养成与实践锤炼相结合的途径,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立德树人的关键问题。
(二)明确时代新人发展思想,彰显使命意识
习近平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毅的青春奋斗、坚强的实干本领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的自觉彰显。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在于教育大学生锤炼高尚品格,培育劳动情怀,在劳动中体悟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奋斗实现价值和奋斗成就人生。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奋斗积极性,在日常实践中参与劳动、乐于劳动,又要同其他群体一起奋斗,在全社会的共同劳动中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蓝图。与此同时,劳动教育注重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在劳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一步一个脚印,始终干在实处。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具有双重属性。作为手段而言,其重点就在于不断拓宽培育时代新人的方式路径,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作为目的而言,青年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劳动价值的实现,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此,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可以说,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时代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使命所需。
(三)秉承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注重面向未来
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习近平对于教育实情和世情国情发展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是对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可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最为完整、最为科学的深刻表述,是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衡量标准。我们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5],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正因如此,加快推进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成为立足当下与面向未来的重要课程设置。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四个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昂扬的劳动精神面貌、扎实的劳动技能水平、良好的劳动实践习惯,为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关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换言之,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内在规定性,再高的劳动能力和素养都无法应对资本逻辑和技术风险的裹挟冲击;没有扎实的劳动能力和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始终秉承人的全面发展原则,科学阐明劳动与资本、技术的关系,是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
二、把握理论本质:彰显劳动价值的思想阐释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性,根本目的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头脑,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用以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范畴,劳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起点,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因此,劳动教育自然而然成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善于运用鲜活生动的理论话语来彰显劳动教育的深刻意涵,阐明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逻辑,从而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思想阐释力。
(一)理论来源:在审思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阐释其科学性
关于“人的劳动”的认知,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见解,而“马克思则是使人类社会劳动观实现科学化体系化的杰出代表。”[6]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劳动概念展开了系统论述,对劳动与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与资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和他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7]马克思认为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自然力的觉醒和发挥,从四肢到头脑都在劳动中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劳动成为区分人和动物的关键环节,在实现了人对自然界支配的同时创造出了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起点,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生成发展的历史前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多重关系,人类道德也在逐步形成并随着劳动分工的日益成熟不断发展。其次,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自然资源必须通过人类劳动转换为社会财富,进而不断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再次,劳动促进人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正是在人们不断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同时,劳动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即以劳动解放促进人的解放。总言之,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揭示的科学真理,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丰厚的理论资源。
劳动教育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和教育相结合的基本主张,这是因为劳动本身就是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教育,即劳动是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本质是劳动。因此,我们推进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质是在复归人的本质中立德树人,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科学性,一方面,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明确各课程侧重点,针对不同授课内容进行精准化知识讲解。另一方面,必须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认识,并通过各自实践更为深入和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如此,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理论逻辑,促进广大学生培育昂扬的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品格和价值观,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从而成为能够诚实劳动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理论显现:在比较古今中外劳动教育中阐释其先进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不仅需要理论的逻辑魅力,同时还要在比较中深刻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一方面,在与西方国家劳动教育的比较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超越性。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推崇的不是克制自我以求对集体奉献,而是在放飞自我中追求个人舒适,由此带来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民众对于劳动的认知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更多地认为劳动是一种社会生活技能的学习。反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知道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的主体——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欣赏劳动过程,尊重劳动果实等”[9],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学习,还是关于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养成,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探索,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强调生存技能、将个人发展置于集体之上是显然不同的。另一方面,在与我国传统耕读文化的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时代性。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只有把弘扬传统耕读文化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扎实根基、行稳致远。因此,比较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传统耕读文化,一是要重点指明传统耕读文化是当代劳动教育的深厚文化根基,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劳动传统的精神标识。二是要深入阐释传统耕读文化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相适应的“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思想精髓,彰显文化传承的思想魅力,在时代诠释中增进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学生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劳动历史中汲取文化滋养。
三、推进教学实践:提升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实用力
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教学实践。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形势要求新实践。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必须加以变革创新,要从教学内容、模式以及方式上推进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融合,从而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教学实用力。
(一)精准对接,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
从教学内容上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不是融入其中的某一门课,而是对相关课程的全覆盖;不是简单直接地将劳动教育作为单独章节加以讲授,而是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整性的基础上系统阐释劳动思想。因此,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特点,努力增强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的针对性。
一是劳动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要始终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理论最主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深入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深刻内涵,深度解剖劳动与资本的内在关系,向广大青年阐明一般劳动、异化劳动及其扬弃的丰富内容,从而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在以劳动为密钥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不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劳动教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重点在于深度阐明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演进、特征表现及基本规律,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并以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是劳动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以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向学生讲明白这就是一部以劳动求生存、以劳动促发展的奋斗史,激发学生的历史自觉。四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需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思想主线,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以鲜活的劳动人物和劳动事迹增强课堂渲染力和理论感染力,从而推进大学生立德修身、成长成才。五是劳动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注重把握时事政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选取典型事例宣介劳模精神,如邀请劳动模范人物、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走进课堂,使学生在面对面叙事中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精神激励和引导中领悟与践行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担当。
(二)关系衔接,增强教学模式互动性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施教过程中打通主客体关系,实现双向互动,促使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全员参与、全程互动、全心发力的良好局面。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10]因此,积极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时代转变成为重要课题。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构建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作为教学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授课本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在于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在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以扎实的教学本领树立人格魅力,从而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中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二是作为教学客体的高校学生要主动参与。当前,“一些学生从小就没有系统地接受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严重缺乏劳动意识”[11],这在大学生中间也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劳动思想武装精神世界、以劳动知识贯穿课程学习、以劳动实践强化技能培养,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三是优化教学主客体关系,强调互为主体、同为对象的角色双向置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进行适当转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行为共建和关系发展。同时还需要社会与学校、学校与院系、教师与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以此为新型教学模式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动承接,增强教学方式创新性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紧扣时代发展特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规律,以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将劳动教育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以创新思维推进两者融合发展,让学生真正认识劳动、参与劳动、热爱劳动。
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还在于以探究性学习为主题推进教学知识入脑入心。一是展开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特别是关乎劳动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目前学生中间以及社会上轻视劳动、蔑视劳动、懒于劳动、敷衍劳动的现象仍有存在,特别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严重冲击了社会主义劳动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集体主义、劳动精神在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现实问题来引导学生科学审视分析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问题探讨中认识本质、厘清本源、发现本真。二是展开专题教学,以劳动教育为出发点,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基础课程为主干搭建关于劳动教育的知识体系。可以在问题教学的前提下,针对同类性质的问题或同种症候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对症下药,提升课堂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三是展开案例教学,可以邀请劳模人物进课堂,结合自身经历感受,围绕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开讲。案例教学能够拉近英雄劳模人物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从而在近距离接触中涵养青年学生。四是展开新媒体教学,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展开信息化网络教学,这样可以有效串联起课堂内外和课程始终,使得劳动教育像空气一样随时浸润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代表人物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李芳,陈慧.马克思劳动幸福思想的哲学意涵、内在特质与现实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檀传宝.劳动教育论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10]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9-25.
[1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责任编辑:董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