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5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四期) > 正文

分层、分类、协同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作者:朱军文
阅读数:167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4期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近期,教育部和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又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相关部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节奏、力度前所未有。教育评价的顽瘴痼疾由来已久,既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实践性难题,其改革非自今日开始,也非一日之功可成,亟待分层、分类、协同推进,以系统思维整体设计,以重点问题为牵引,率先突破。

协同推进学段之间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同一学段内育人评价改革,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难题。涵盖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教育系统,既担负着育人使命,也伴随着层层的入学选拔功能。《总体方案》对不同学段的评价重点、“破”“立”要点进行了具体规定,也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明确要求。但改革难点仍然在于如何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引学段内育人评价改革。目前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课业负担重、课外补习多等现象的争议,直接原因是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到高考,每隔3-5年就要进行一次入学选拔的压力所致。如何设计各学段之间科学有效的分层、分类选拔办法是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对同一学段内的育人评价改革具有决定性作用。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减缓升学竞争是治本,是长远之策,但绝对均衡更多是理念;通过重新划分学区、优化名校学额分配等手段弱化优质学区概念,或者加快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等持续改进考试招生模式,是治标,但争议仍大。窃以为,以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义务教育9年一贯制学校或包括高中的12年一贯制学校,减少基础教育阶段考试招生次数,或是可选的改革方式之一。

建立并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分层、分类评价体系,落实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技术难题。教育既是养成道德、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活动,也是训练思维、激发创新的活动。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总体方案》针对学生评价改革的具体要求。但是这一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五育并举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应是简单地将五育均纳入各学段的招生考试体系。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纳入中考,无论是满分还是折算参考,都有强化唯分数顽疾的嫌疑,是否合适值得商榷。纳入招生考试,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可能又变成了知识的学习,背离了素质养成的目标。如何在不纳入招生考试的前提下,坚持科学有效原则,协同推进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智育的结果评价,强化其过程评价,探索其增值评价,健全其综合评价,是有待分层、分类加以研究、协同化解的技术难题。

系统改革针对不同教育主体的评价标准,淡化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绩效奖励或职务晋升的简单关联,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克服的功利化难题。教育评价涉及政府、学校、教师、社会用人单位和家庭等多元主体。《总体方案》针对不同教育主体,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改革内容。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去除评价的功利化倾向,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以短期指标代替长远目标,必然违背教育规律,扭曲学生的成长路径。在五类教育主体中,学校和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单元,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至关重要。《总体方案》也对此分别进行了专门部署。改革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一方面需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导向,并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同时也无法回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标准、校长政绩观、教师工资体制和绩效分配机制改革等深层次问题。克服教育评价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需要多部门协同从根本上解决学校资源配置机制和教师的工资体制及增长机制。

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迎来了难得的政策窗口期,但教育评价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不局限在教育内部,更需要分层、分类、协同推进。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也同样重要。

责任编辑:李晨程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