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6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五期) > 正文

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其澄清

作者:周波
阅读数:887

来源:《教育评论》2021年第4期

摘 要:准确认识劳动教育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对避免劳动教育实施的走偏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具有基础性意义。当前,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认识的窄化、泛化和矮化问题。为了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应从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取向、地位与形态等方面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体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认识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关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会议精神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2]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于2020年7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开展劳动教育做了相应的部署与安排。由此,劳动教育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日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其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日益彰显。科学、全面和准确认识劳动教育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但是,当前广大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出现了认识偏差,偏离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在此背景下,认清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并对其进行澄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

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事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它一直获得相应的重视和关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劳动教育表现出不同内涵与特性,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人们对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理解的窄化、泛化、矮化问题,对劳动教育的开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一)劳动教育认识的窄化问题

1.把劳动教育视为体力劳动教育

从字面上看,人们极易将劳动理解为需要人身体发出某种力作用于客观事物,它是需要承受一定体力的一种实践活动。从词源学来看,劳表示用力,动表示运动、活动。因而,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劳动同体力联系起来,长期以来不少人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就不足为奇,当前仍有不少人将劳动教育视为体力劳动教育。事实上,体力劳动只是劳动的一种形态,它虽然是劳动的一种重要形态,但是劳动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人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意味着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是劳动。从劳动的发展史看,体力劳动是人类劳动史上早期的一种主要劳动形态,也是一种简单的劳动形态。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不断产生新的劳动形态,劳动的内涵也不断更新和日益丰富。人们日益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下降。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动态变化,对劳动的认识与把握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要随着劳动内涵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和完善,不能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教育。

2.把劳动教育视为生产劳动教育

马克思提出“非物质劳动”思想,劳动蕴含着“物质劳动”层面的“有形”,和“非物质劳动”的无形,生产劳动就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劳动。[3]在社会生活生产中,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劳动(有形劳动),还包括非物质劳动(无形劳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在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在当今社会,非物质劳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并且不断产生新的劳动形态,包括一些从事管理、服务、研究、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意见》将劳动教育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可见,生产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教育内容。

3.把劳动教育视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与手段

1990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的内容与途径。《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4]《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规定: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情节较重或者经现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教师经学校德育工作负责人同意,可以实施以下教育惩戒措施:暂停或者限制学生参加游览、校外集体活动以及其他外出集体活动;适当增加额外的班级公益服务任务,承担校内公共服务任务等。[5]教育者通过劳动教育实施教育惩戒,虽然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基于劳动教育的功利价值进行考量的,如此,劳动就成了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虽然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的功能,但是劳动教育并不是德育的下位概念,它和德育具有等同的地位,都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劳动教育认识的泛化问题

1.把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视为劳动教育

培养教育对象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任务,也是劳动者具备必要劳动素养的重要条件。有人认为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是脑力劳动的重要形态,把掌握劳动知识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等同起来,把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视为劳动教育。如此认识,必将导致把课堂教学等同于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的知识化、劳动教育的课本化、劳动教育的课堂化,引发劳动教育的泛化问题。劳动知识虽然是知识的一种类型,但是劳动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有各自范畴和功能。虽然不排除某些学科专业知识中包含某些劳动知识的内容,但是在知识学习的目标、任务与功能上,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属于智育的范畴。因而,不能将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视为劳动教育,否则将导致劳动教育边界和范畴的扩大,从而忽视劳动教育的内在本质和根本使命。

2.把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劳动教育

有人把参观考察、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劳动教育的内容,认为学校已广泛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已普遍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必要再专门实施劳动教育。事实上,实践包含着劳动,劳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世界及其自身的过程,劳动是实践的一种主要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指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但是一般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助力学生的德育,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6]虽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人的劳动体验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社会实践活动已远远超出了劳动的范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就获得了相应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也并不是单一指向人的劳动素养的培养。因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7]

(三)劳动教育认识的矮化问题

1.把劳动教育视为职业技能的训练活动

劳动教育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其中培养人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使人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实质上就是劳动教育外在价值的重要表现。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劳动教育仅仅视为某种职业技能的掌握,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为掌握未来生存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把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视为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和根本任务。过于注重劳动教育职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劳动精神等培养,实质上矮化了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降格为职业技能的训练活动,将极大弱化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2.未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没有出现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未能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凸显,不仅弱化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还影响了劳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与功能,导致部分教育工作者未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被认为包含在广义的德育和智育范围内,所以,一直没有取得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地位。”[8]随着劳动教育价值的日益凸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需要和党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共同组成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劳动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德智体美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只有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没有教育的劳动”“没有劳动的教育”“没有劳动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劳动教育发生了偏离,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加强劳动教育有必要对劳动教育进一步认识与澄清。

二、劳动教育认识的澄清

(一)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2]一是劳动教育同学科专业教育具有不同内涵,学科专业教育以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为主要任务。因此,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不属于劳动教育的任务,课堂中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劳动教育活动,不能将学科专业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视为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而是学生主体的实践形式,它主张教育与劳动的有机结合,脱离学生主体参与的劳动教育是不存在的。因而,劳动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出力流汗、认知劳动、体验劳动、尊重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三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教育不仅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等综合育人价值,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树立现代劳动精神,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等活动中蕴含着劳动教育的某些功能或培养学生的某些劳动素养,但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如果将它们也视为劳动教育,势必将导致劳动教育的泛化、窄化、矮化等问题,必将背离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劳动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劳动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通过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素质,满足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劳动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生命存在方式,劳动创造了人类与财富。因此,劳动教育对个人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显著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态,它使人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体悟生命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增强人的生命存在感和价值感、提升人的生命自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是促进人成才的活动,还是帮助学生成人的事业。劳动教育是人的生命世界丰盈和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其自身就是目的,具有明确的内在价值追求。因而,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坚持的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有机统一,追求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现实中存在把劳动教育视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的现象,如把劳动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使劳动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与正常轨道,制约了劳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劳动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把劳动教育视为德育或智育的重要内容,实质上就是对劳动教育地位认识的矮化问题,不利于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和独特价值属性的彰显。如何认识劳动教育的地位,关系到劳动教育的推进落实和功能的发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实现。新时代,我们应清醒认识劳动教育的地位:一是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当前社会上存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和不尊重劳动人民的现象,存在享乐主义、奢靡消费、随意浪费和期望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歪风邪气,对我国主流文化所推崇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多劳多得的价值精神产生一定冲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并不是敲敲打打就能达成的,更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它需要亿万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颁发《意见》,把劳动教育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二是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劳动教育既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有着自身固有的本质、特性、内容、范畴和功能,并不是其它“四育”的下位概念。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和广大教师只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自觉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才能真正建立高质量的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和构建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才能构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才能系统地落实劳动教育。三是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价值追求的一种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和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一种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十分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注重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劳动教育是符合中国实际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一种教育,体现了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四)劳动教育的多元形态

新时代,我国的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教育内容,这三大劳动教育模块所包含的劳动形态十分广泛。劳动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准确认识劳动的形态不仅是科学认识劳动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客观要求。不同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劳动表现出不同的劳动形态,必将影响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体力劳动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形态,人们把体力劳动等同于劳动,把体力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这实质上窄化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劳动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以满足社会需要,如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直接劳动向间接劳动的转变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方式。在新时代,脑力劳动表现出多元化的劳动形态,如管理劳动、科技劳动、教育劳动、文艺劳动等。“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传统形式的劳动发展为信息化、数字化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共享劳动等。”[12]新的劳动形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学习的方方面面,也将对劳动教育内容、形态、方式和途径产生深远的影响。劳动发展的趋势及其劳动形态的时代特征必将要求劳动教育的内容、形态、方式、途径与评价等要体现劳动形态发展变化的要求与实际。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关注、鉴别、吸收新的劳动形态,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因而,认识和把握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多元形态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诉求,是实现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精准全面认识与理解劳动教育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也是有效评价劳动教育效果的基础。大中小学和广大教师应科学认识与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价值取向、多元形态、战略地位、现实价值与实现途径等,才能有效避免劳动教育实施的走偏甚至是异化,对贯彻落实《意见》具有基础性意义。

参考文献:

[1][9][1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保虎.劳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马克思“非物质劳动”时代新意解读[J].湖南社会科学,2020(4).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25.

[5]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育部[2020]49号)[A].2020-12-23.

[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

[7]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8-12-27.

[8]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

[2][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A].2020-03-20.

[12]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责任编辑:唐家莉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