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1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八期) > 正文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

作者:孙建康 李德山
阅读数:393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最基本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毛泽东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初创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时,考虑到当时工人阶级的后代从小就不得不参加繁重的体力生产劳动,“由于过度的劳动,根本没有发展智力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640页),提出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的主张。在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当时,虽然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资本主义对工人后代的残酷剥削和严重摧残,为“破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准备了强大的后备军。因此,马克思特别强调:“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它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强调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时,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无产阶级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见《共产党宣言》第114页)。

毛泽东同志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反复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入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鼓励广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把“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作为抗大办学的基本原则,使学校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知识分子脱离工农群众的状况得到了改变。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同时,再次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同年一次谈话中,他指出“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1966年,他又提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

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系列论述,系统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并标志着毛泽东教育思想独特性的逐步形成,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宝库。主要有四,一是强调“结合”的方向性,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它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宗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包括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结合”的实践中明确政治方向,培养工农感情,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只有在劳动中使学生道德修养得到加强,心理素质得到改善,生产劳动才能变为教育的力量。二是提出“结合”模式的双向性。“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就是对“结合”模式双向性的具体阐述。“劳动人民知识化”是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产部门而言,他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生产劳动部门,必须依靠“教育”为自己培养和训练出有文化、懂技术的现实劳动者。“知识分子劳动化”是就国民教育过程中的学校教育而言,他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各生产劳动部门造就出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三是指出“结合”途径的多样性。毛泽东提出,“一切农业学校除了在自己的农场进行生产,还可以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并且派教师住到合作社去”,“农村里的中、小学都要同当地的合作社订立合同,参加农、副业劳动。农村学生还应当利用假期、假日或者课余时间到本村参加生产”。毛主席对农村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提出的明确要求,在目前和今后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四是注意“结合”的衔接性。他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普遍地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从小学到大学,在劳动的内容、要求及生产技能训练上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安排上都要注意衔接性,螺旋式上升。要注意量力性原则和学生年龄特征,并通过全面计划安排,保证落实。

二、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及基本历程的回顾

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告诉我们,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双向”结合,既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又包括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概括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学校教育同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过程的“双向”结合。一方面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教产结合”同“产教结合”是教劳结合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是我们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时,必须坚持的“两面观”,而绝不能片面理解,厚此薄彼。

然而,由于人们对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够,由于受到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在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方面经过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从总体来说,40多年来,我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着大起大落、忽左忽右的问题,失误比较多,教训是深刻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生搬硬套苏联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封闭式课堂教学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往往用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等简单的体力劳动代替专业课内容与科技性劳作的自然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流于口头,流于形式。这种表层的结合实际已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断层”。60年代后期,又片面强调教育为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服务,把劳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谬论影响下,以劳代学、以劳代教,甚至把劳动作为改造知识分子和惩罚学生的手段,降低了教学质量。粉碎“四人帮”之后,矫枉过正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升学率,脱离实际、脱离劳动的状况比较严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工农,轻视体力劳动,缺乏基本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毕业后难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些时候淡化思想政治工作与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又注入了新的内容,其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我们一定要结合得适度,在内容深度上要学生能够接受,在知识结构上要学生能够理解,在操作技术上要学生能够掌握,在体力强度上要学生能够承受,在课时安排上不要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特别要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自然契合和相互渗透,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构想

要做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在“结合”上动脑筋、下功夫,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路子,使整个教育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怎样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呢?

1.在体制改革上要立足于“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旧的教育思维框架,建立一个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通教育体制,从宏观上实行有效调控。特别要大胆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体制,按内在联系和现实因素,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系,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引入普通教育,或把普通高中办成综合高中,使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并举,理论教育与应用教育兼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升学与就业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在办学模式上要坚持“结合”。改革教育内部机制,打破封闭型的办学模式,形成与社会、企业、部门和系统相互联系的开放型办学模式。广大农村的教劳结合应与三教统筹配合,与“三个计划”配合,把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同教育进行统一安排,实行科教兴农。

3.在课程设置上要利于“结合”。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指导列入课程,把学习、了解、掌握现代生产劳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术作为教劳结合的核心任务。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性、实践性环节,重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到现代生产和综合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4.在方法途径上要围绕“结合”。开好劳动技术课,使学生增强劳动观点,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升入上一级学校或就业打好劳动技术基础。加强数、理、化、生和自然等与生产劳动相关学科的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组织学生参加适量的社会公益劳动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培养学生在平凡的劳动中不计个人得失和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创造才能。广泛开展教劳结合的教研活动,扩大交流和互相学习。教育行政和业务机构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教劳结合教研员,定期组织劳技操作竞赛、表演、公开课、观摩课、主题讨论,深入探讨教劳结合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和健全教劳结合的考核、评比、督导机制,制订各专业项目教劳结合的质量标准和学生劳动道德行为规范,实行量化评估,定期组织以教劳结合为专项内容的主题检查。建立校内劳动实习基地和校外专业挂钩实习点,逐步形成校内外结合的教育网络。

5.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上要突出“结合”。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需求,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拓宽视野,面向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帮助学生确立市场意识,即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可组织学生到集贸市场游览、走访专业户、参观三资企业。也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校内外厂、场生产管理和商品销售经营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市场经济教育。农村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家庭和本地农户卖蔬菜、卖禽蛋活动,以扩大教劳结合的内涵和外延。

6.在制度法规上要保证“结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生产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这是保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键。从政策制度上提供保障,给予地位,才能对教育体制、结构、学制以至课程、教材、教法进行深入改革,并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基地、经费、设备等问题。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为,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是一个战略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一个历史过程。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前后衔接、纵横相融、上下贯通的教劳结合体系,这是繁荣和发展我国教育的必由之路。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已在全国范围、全体规模上进行了认真的实践,且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和组合以及其他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将不断深入,这种结合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不断提高。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要深刻认识这条方针,深入探讨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促使教育与生产劳动更好地结合,把教育和社会经济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董自程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