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1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八期) > 正文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与肖宗六同志商榷

作者:顾明远
阅读数:76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2期

读了肖宗六同志在《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6期上发表的《也谈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一文,感到很有启发。文章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这对于进一步深入讨论教育方针会有好处。教育理论界非常需要这样的讨论,以启迪思想,繁荣学术。文章专门评述了张承先同志、柳斌同志和我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这使我感到特别荣幸。但我对肖宗六同志的评述还有几点不同的看法,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来与肖宗六同志商榷。

肖宗六同志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不要写入教育方针?它是不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和根本途径?值得详细讨论。他并没有明确提出不要写进教育方针,但他在最后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并没有写进去,而且在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根据时也表示出,似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原理是不适宜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的。当然这不是肖宗六同志的原话,这只是给人们的印象。

我认为,肖宗六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根据的分析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全面的。

首先,肖宗六同志不承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教育原理。他只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一些语录”(《中国教育学刊》1990年第6期第6页,下列引语同出本文的,只注页码)。这是很不正确的。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特性和人在大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提出来的现代教育的重要原理,绝不是人们摘抄几句马列语录杜撰出来的。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这个思想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发展。的确,正象肖宗六同志承认的,这个思想产生于“老空想家们”。在空想社会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还不够发达,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资本主义对儿童的残酷剥削,他们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提出帮助儿童受教育,同时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他们还没有看到大工业机器生产对人提出的新的要求。但是马克思不仅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先进思想,而且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这个思想,把它提到前人所没有的高度。

马克恩所处的时代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不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经过产业革命,走向成熟发达的时期,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使用,一方面使得生产过程简单化,可以大量地吸收低工资的妇女和童工,另一方面它对劳动者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马克思把握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赋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新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后者在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支配下,只看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看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看到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肖宗六同志把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语录”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保护童工,一类是对未来教育的设想,这是不确切的。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大量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特点以后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不妨简要地阐述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来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并说明它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现代大工业生产则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到:由于社会分工,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牺牲了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的能力,“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大工业机器生产则完全不同于工厂手工业生产。虽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生产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但另一方面大工业机器生产又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为这种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这是因为,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生产工艺的不断变革,要求工人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要求工人不仅要发展体力,而且要发展智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地重复着旧式的分工。并且预言,由于现代生产的不断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旧的分工必然会消失。到那个时候,“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马恩选集》第3卷第333页)。由此可见,现代大工业生产从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整一系列生产部门”(同上,第335—336页)。

怎样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呢?马克思提出要给工人以教育,要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只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分工的偏颇,而且是大工业生产本性所决定的。

2、现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使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即人的劳动的性质的变化。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在参加物质生产过程中,执行着几种职能:①以自己的肌力作为动力,运用劳动工具和工作机,并借助于它们作用于劳动对象;②支配、操作不同的工具和工作机,并借助于它们作用于劳动对象,③安排和调整劳动工具;④设计和组织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在传统的生产中,劳动者主要执行着第一、第二种职能。但在使用新的科学技术的现代生产中,虽然这几种职能仍然存在,但各种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种职能的作用在减少,即使用体力劳动的比重在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在增加。人从直接支配工具和工作机转为主要负责控制工作机,并更多地从事设计和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这种变化,要求生产者不仅要用手劳动,而且要用脑劳动。这就给教育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育给生产者授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通晓现代生产的科学原理,另一方面要求教育工作者紧密地与生产部门相联系,了解现代生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把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生产过程的不断变革,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生产过程的奥秘,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基础。以往,手工工匠是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才学得专门手艺而终生从事这种专门职业的,且门户之见甚深,行会控制着手艺的传播。到了大工业生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马克思说,大工业撕碎了这种隐蔽着的社会生产过程的帷幕,“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工艺学揭示了为数不多的重大的基本运动形式,不管所使用的工具多么复杂”。这种工艺学为生产者掌握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条件。

4、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大工业生产的要求和提高生产力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改造旧社会,培养革命新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来描述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而且从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后代这个高度来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改造旧社会,需要实行两个彻底的决裂,即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把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外,还需要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和差别,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实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最好途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摆脱旧社会强加给他们的愚昧就需要学习,同时他们永远不脱离生产劳动,才能永葆革命的青春。因此,与旧社会不同的新人,只能从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中诞生出来,别无其它途径。

由此可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并非几条语录。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应该反映这条原理。

肖宗六同志批评许多同志引用列宁的一句话,即“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3页)是不慎重的,他认为这是尤沙柯夫的正确思想,不能作为“列宁的原话”(同前,第7页)引用。我手头没有尤沙柯夫的原文,不知这句话是不是出于尤沙柯夫之口,但列宁在文章中是这样写的,“我们也同意他的说法,这里的确有正确的思想……,这个正确思想就是,……”下面就是上面所引的一段话。既然是正确思想,又是列宁概括的,并非尤沙柯夫的原话,为什么不能引用呢?

统观肖宗六同志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给人的印象是这个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是不适宜的,或者已经过时,因为我国已无童工制度,或者为时过早,因为我国还不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但我认为,马克思论述的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社会和所谓未来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旧式分工不可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到工人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在打破了资本主义旧式分工的社会里才能实现,这正是说的社会主义社会。肖宗六同志怀疑:“在遥远的将来,分工是否会‘完全消失’?教育是否能使年轻人‘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第一,马克思并没有说分工完全消失,他只说要消灭旧式的分工。第二,马克思早就预言“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业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4页)因此,不是说工人愿意不愿意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而是大工业生产必然的结果。当代新科技革命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也是以大工业为基础(虽然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大量手工业劳动,同样需要人的多方面发展,这就需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而且,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分工已经与资本主义建立在剥削制度下的分工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能够更自觉地认识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并认真地贯彻执行。

至于说教育怎样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肖宗六同志似乎忧心忡忡,认为“历来是学校管理者遇到的难题之一”。(第6页)其实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在这方面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过不少教训,只要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是能找出合理的办法来的。我在另外的文章中也有论述,不在这里赘述了。

在与肖宗六同志商榷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条原理以后,还有几个小问题附带提一下,以免以讹传讹。

第一,肖宗六同志在分析张承先、柳斌和我等三人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时说:“(二)顾明远、柳斌都提到‘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不确切的,我提的是“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我在文章中还专门论述了“现代化”三字的含义。肖宗六同志似乎并不理会我的解释,因而变成了断章取义。

第二,他在(三)里说“顾明远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非事实,我提的是“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不是“全面”,而是“诸方面”。一字之差恐怕还是大不相同的。另外,我之所以没有提“劳”,因为前面已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且,德、智、体、美诸方面主要是指学生身心发展的诸方面。劳,如果按肖宗六同志的意见,主要指劳动技术教育,则劳动教育实属德育范畴;技术教育是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则也可包含在智能的范畴。

第三,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弊端而言的。方针有时代性,有针对性,基于这种考虑,似乎这几个字并非“细节”问题,也非“修饰语”问题,是要改变一种旧式的教育观念问题。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还是在另篇中再论述,这里只作一个表示而已。

以上意见并非都正确,也是为了争鸣,企求通过争鸣来得到正确的答案。

责任编辑:董自程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