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回答而形成的重要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为指引,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努力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教育科学的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奠定思想根基。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发展和世界全局的高度,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党的十九大要求,“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2]。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需要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以此来引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新时代是一个政治概念,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表现的新特点、新任务、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简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是产生于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理论。
问题的核心是,谁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它不是学者个人,而是党和国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理论学说,它实际上代表着当代中国教育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决定着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且很多时候还通过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向,是对中国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和如何发展教育等根本问题的回答。
这里还涉及一个关键词“教育理论”。一般地说,所有关于教育的理性认识,都可以称为教育理论,既有宏观的认识,也有微观的认识。但作为党和国家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多是宏观的、把握方向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理论认识。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抽象和概括。在教育理论中,思想是魂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魂灵。与此密切相关的,还有中国特色教育学。教育学是教育理论的学科化,是根据学科特性对教育理论的形式化组织。中国特色教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学科化表达。理论是内瓤,学科是外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教育学则是以基本概念为基础的学科体系。[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包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三个要素。新时代是时间限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性质要求,教育理论是核心词。这里的教育理论,相当于学界所说的“教育基本理论”,是在存在层面、智慧层面、意义层面、原理层面对“教育”的整体把握。[5]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指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所做出的理论判断,所倡导的理论主张,构建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具有政治性、战略性、时代性、传承性、理论性、行动性。第一,政治性。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思想航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第二,战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教育、怎么办教育、谁来办教育等战略性问题的回答,它关涉到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怎样走、如何办,也是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回答,具有战略性。第三,时代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在新时代的结果,反映着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四,传承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原点,对毛泽东教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第五,理论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基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但不是方针政策的汇编,是对方针政策背后的理论思考、理论阐释,是基于方针政策的教育理论。第六,行动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不同于通常以增长知识为目的的理论,它指向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行动遵循。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依据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经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的教育文明,研究教育规律,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紧密结合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上位概念,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教育实际,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去哪里、是什么、如何办等一系列问题,发表重要的观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九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这“九个坚持”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行动指南。
第二,扎根教育实践,深化理想认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须来自于实践,并能够指引实践。来自于实践,就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总结,梳理其发展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
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社会制度不同,中国教育体系与西方教育体系在性质、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式上具有差异。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否定教育的规律性,阶级性就是教育规律性的体现之一。它提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不能盲目跟着西方走,我们要扎根中国教育,总结中国教育实践的经验,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九个坚持”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提炼。例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体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人民立场,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再比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鲜明体现。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8],“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9]
即便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由于世界各国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不同,也需要不同的道路选择。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但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根本上说是促进人的现代性生长。现代性源于西方,生长于西方文化的土壤,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主体性和理性。西方社会原生的现代化发展走的是一条启蒙个人理性和主体性的路线,但西方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已陷入了危机。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型的,我们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本位、集体主义观念,走出一条既提升人的现代性、又超越人的现代性危机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
经验来自于过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但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都会遇到过去没有遇到的新问题,不可能都靠过去的经验来解决,必须根据新问题,寻找新方法,创造新理论。以培养人的素质为例,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与不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产生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和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德智体”“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新时代为例,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思想倾向,我们党及时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55。没有一个理论是完美的,理论发展的动力,就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扎根于中国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共生。
第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文化是民族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88。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不仅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也影响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的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扎根于中国教育传统,延续文化的血脉,保持一个民族教育的持续生命力。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顾明远先生列举了很多,诸如重视教育、为国为民的教育价值观,“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等等。99这些思想作为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有的已经创造性地转化为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比如“重视教育”的价值理念,《学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转化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为先的理念,转化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生长的庞大根系。根深才能叶茂,理论的发展也是如此。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因此,要处理好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既旗帜鲜明反对照抄照搬、简单移植的崇洋西化倾向,也坚决反对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更为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植根中国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本来’与‘外来’、‘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历史传承中鲜明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既要反映中国特色,也要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取人所长,为我所用,发展壮大自己。
第四,研究教育自身的规律,揭示当代教育的中国原理。理论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根。教育理论必须揭示教育自身的规律。就教育规律而言,一般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前者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子系统,后者是把教育作为一个培养人的活动、一种教育活动。
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社会系统,教育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没有脱离社会的教育,尤其现代教育都是国家主导的,更不可能脱离国家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教育受政治、经济制约,但不等于政治、经济,教育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与政治、经济并列存在。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以“决定”之名,把教育等同于政治、经济,以政治、经济的逻辑办教育,抹杀教育自身的独特性。“文化大革命”期间就犯过这样的历史错误,因此必须警惕,不可重犯。教育受政治、经济制约,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具有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培养人实现的。教育通过培养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为政治、经济发展服务。所以,新时代的教育,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人。怎样理解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固定的、终极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人的本质抽象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毛泽东批评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11]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社会是人的发展的土壤,人的发展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因此,教育必须为社会培养人,而不是抽象地发展人,发展抽象的人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先后提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强调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国家、民族发展之中,因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2]。人只有融入到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定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定位,是对其理论价值和理论地位的定性。有学者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当代教育科学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的体系”。[13]这样的认识,同样适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解答,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14],“八个明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哪里走的方向问题,“十四个坚持”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走的战略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根本。
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必须努力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同时,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须回答“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这就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动力、战略、方式等。根据“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没有直接提及教育,但教育作为背后的力量,关系着每个方面的实现。例如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教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再如,在坚定“四个自信”中,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实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确立“四个自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通过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德法兼修的人才,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根基。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都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总之,在推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教育是它们背后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的教育和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般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且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更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比如,马克思主义重视教育的作用,因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教育能够使潜在的、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具有社会性,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其中也包括毛泽东教育思想。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大到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小到学生的发展、考试改革,他都有专门的论述。就教育性质、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根本问题,毛泽东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政治性,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在为谁办教育的价值问题上,他批评旧教育为统治阶级的少数人服务,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大众的教育、人民的教育,学校要为工农群众开门办学,让广大群众享受最广泛的文化和教育权利。在教育方针上,他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毛泽东关心学生健康,关心学生的发展,提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格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际,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历史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态与指导思想。”[16]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主题,例如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强调教育优先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美育。胡锦涛强化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思想,突出了时代的主题,解决了时代发展中的问题,但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如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新境界。[18]“九个坚持”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战略等更加明确、更有高度、更有力量,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创新未来。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行动遵循。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9]。哲学基于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时代的教育哲学,它以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为背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2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保持着继承性。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总结,是指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方法和基本观点对中国教育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形成反映现代教育一般规律与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科学认识。这个认识既包括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失误教训的反思。”
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实践、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结果,既具内在的一致性,又具发展的阶段性。例如,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政权巩固的需要,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二大以后,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从十二大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到十五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十六大明确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十九大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我们对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逐步提升,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彰显,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到“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23]
在“培养什么人”上,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人的发展越来越全面。在“怎么培养人”上,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新时代强化“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为谁培养人”上,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再到新时代提出“四为服务”。[2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对教育根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对新时代教育问题的回应,为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针。比如,新时代提出的立德树人、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等重要思想,指引着新时代教育的发展。为贯彻落实这些思想,我们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针对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导评价回到育人的轨道,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教育引导作用。
第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科学的、开放的、发展创新的理论,为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奠定思想根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但不能成为领导人的语录、党的方针政策的汇编,否则就会失去其理论性,重蹈“文革”的历史覆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得到事实证明的科学,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发展创新性。这一认识同样适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科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时代应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教育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体现。其二,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成果。“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总结,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都有诸多新思想、新观点,如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教育实践证明,这些思想观点是正确的。其三,它符合教育科学的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把教育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这符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符合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从教育活动的角度,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开放的教育理论。任何理论,如果故步自封,必然走向死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开放的理论,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党的方针政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站在为党和国家负责的角度,都可以参与理论的建构,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真正体现人民的智慧,成为人民的理论。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的理论,但不是中国唯一。作为教育理论,有国别的差异性,但也有教育的共同性。无论是中国特色教育理论,还是西方教育理论,它们都是现代社会教育的理论,有着共同的社会背景、共同的教育规律。“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多样一体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25]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要面向世界,善于吸收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切有益的成果,不断借鉴西方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发展创新的教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24]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体现着一种理论创新和发展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不是尽头,它需要不断发展,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以问题为导向,直面问题,善于反思,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奠定思想根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学者的重要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思想观点的核心。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基本立场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保持一致,这样的教育学,才是属于中国的教育学。在中国教育学体系中,话语体系牵涉到“为谁说话、说什么话”的问题。中国特色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中西马”的关系,着力构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教育学话语体系。[25]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不断开放和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孕育并催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2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
注释:
[1]习近平:《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20、19—26页
[2]李文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3]李政涛:《什么是“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4]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7]冯建军:《超越“现代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9期。
[8]《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
[9]顾明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70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0]汤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红旗文稿》2019年第19期。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14]石中英:《重新思考毛泽东的教育思想遗产》,《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年第3期。
[15]姜树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初探》,《教育探索》2008年第10期。
[16]冯建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国答案》,《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年第4期。
[17]辛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导报》2017年第10期。
[18]崔保师:《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20]刘世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21]冯建军:《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的曲折探索》,《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6页。
[23]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文明交流互鉴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求是》2016年第11期。
[2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25]冯建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三大体系”——基于改革开放后教育学发展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9期。
[26]袁利平、陈少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知识图谱与时代转向》,《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1期。
责任编辑:杨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