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梳理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的政策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的基本环节:明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内容与任务;丰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途径;保障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条件;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是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目标、基本维度(思想建设、机制保障、综合条件保障、结果效益呈现)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的政策依据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指党和国家主导的社会内聚工程,主要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亲近友好、亲密合作的情感,从而形成多民族和谐的关系。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颁布了一系列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形式。2008年《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的颁布,对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师资培养与培训、组织实施等作了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以课程的形式确定实施和开展。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2]。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督导评估工作。[3]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5]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6]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进一步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020年2月,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测评指标(试行)》的通知[7],对各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了系统、规范的评估要求。其中有两条重要评估指标明确表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教育机制、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长效工作机制。
以上综述表明,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系列讲话和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全面分析总结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全面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特征、方针政策与实施路径,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时代所需,是社会发展所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长久之策。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完善长效机制、建立督导评估,最终指向要切实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际成效,引导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探索
学术界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的研究。刘瑜[8]指出狭义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完成引导公民正确合理的民族团结行为的教育活动。韦兰明[9]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麦然[10]认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多民族的国情及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需要,也是复杂的国际形势的需要,同时是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的要求。第二,关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研究。麻国庆[11]等认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中华文化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认同”(现为五个认同)教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教育、“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教育等。第三,关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路径与策略的研究。李芳[12]概括了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任务、对象、途径与常态化机制建设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问题。青觉等[13]提出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促进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些研究者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做出了积极探索。焦敏[14]提出应注重对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评估,建立评估与考核机制。黄慧英[15]提出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马戎[16]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包括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差异、人口迁移、居住格局、交友、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郑杭生[17]提出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文化、空间分布、社会参与、日常交往、通婚、民族意识、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权力分配和民族冲突。
在实践领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制度化,2020年,国家民委修订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测评指标(试行)》;一些院校、机构也制定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云南民族大学课题组编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五位一体指标体系”和“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这些实践探索对研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测评指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表明,当前学术界对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意义、内容、实施路径与策略的研究较为丰富,民族关系研究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并不完全适用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评价,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研究存在不足,虽然提出了需要建立教育效果评估的建议,但是对于如何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尚未进行深入讨论。因此,本研究将对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科学、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保障,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测评标准,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使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走上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轨道,以此进一步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
三、建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的基本环节
从学校内部教育系统结构分析,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长效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具备明确教育目标、内容与任务,保障实施条件,进行质量监控评价,持续改进等四个基本环节。
(一)明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内容与任务
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基本途径,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的建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践行爱国主义,增强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感,夯实各民族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其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拥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各个学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其内容体现出层次递进的特征。小学、初中学段以国家统编的教材为主要依据。小学阶段初步感知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初中阶段通过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学习史实,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中阶段则以多民族国情教育和学习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为主,铸牢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让学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属于学校德育的一部分,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具体任务包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师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培育家国情怀;在学习与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身份的内在统一;以“五个认同”为思想基础,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法治意识,坚定不移地用法律来保障和巩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祖国统一与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
(二)丰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途径、保障实施条件
1.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途径与具体方法
第一,多学科融入。从不同学科中选择相关知识,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体系,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融入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多学科教学中。第二,开展专题教育。课堂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各级各类学校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教育,保障一定课时。小学、初中、高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高校将民族政策与理论纳入思政课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学生内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要处理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进而构建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专题性特点。”[18]第三,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营造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环境。国家通用语言应作为学校师生日常交流语言,确保各民族学生在完成高中学段的学习之后能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语言基础。第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与实践活动,把民族团结的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潜在、内隐的方式渗透到学校教学活动、实践活动、规章制度、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民族团结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方式。第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辟专栏、刊播公益广告、刊发深度文章,访谈身边典型、连载生动故事等形式进行舆论宣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教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教室、图书馆、宿舍、陈列室、板报、橱窗、墙壁应展现体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作品。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将校园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合统一。第六,建立交流机制。推进民汉合校、混合住宿、混班教学,开展友好班级共建活动,依托“对口支援”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结对子等方式促进各族学生互帮互学共进。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分享交往交流经验,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印象。
2.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综合条件保障
第一,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依法办学。切实履职尽责,并进行年终考核。健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责任主体权责明晰,分工明确。把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具体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育人有思路、有制度、有落实。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多方联动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加大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协同工作与指导服务,做好正面宣传与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三,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方筹措经费,学校吸引各方力量参与民族团结教育共建,比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公益机构、志愿者团体,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第四,加强科研助力。加大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力度,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第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统编统审统用。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工作的统一指导,教材编写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严格审查教材,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质量。同时,全面推进“三科”(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的使用。第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按照国家提出的要求建立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培养专业师资,定期研修与轮训制度,提高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研究领域还没有颁布或发表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测量工具,无法监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际效果。评价能进一步衡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过组织、实施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契合度,并参照此结果对下一步教育做出正确的预判,在预判的基础上预设相关的方法,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措施,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建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评价,是构建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个有目标、有实施、有评价、有反馈的完整的教育活动良性运转。通过评价的建立,使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起到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的实施,监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质量,使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共同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学校实施中获得的经验,起到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结果的呈现,使评价主体与客体共同明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与教育目标存在的差距,进而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要客观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客观、科学、适宜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依此指标体系编制的详细评估标准细则。[19]指标体系是这一系列评价准则的量化指标的集合,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着评价的有效性与评价质量。[20]评价标准则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统计方法,以分数、等级、描述性评语等形式对各个评估指标所要达到的程度的显性规定。虽然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体系,但相关政策文本中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的规范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表述。
(四)持续改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根据国家政策本文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规范要求,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开展有侧重、分阶段、分层次、全覆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课程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径,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实践等各方面能够获得整体发展。[21]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种系统教育活动,涵盖教育的各个要素。包括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的设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过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等环节。通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质量进行监测,对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实施、教材使用、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发展水平等各方面进行监测和反馈,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了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效果,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政策目标的改进、学校管理者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一线教师不断地提升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践行民族团结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学校场域通过目标—实施—评价—反馈的循环系统持续改进,逐步形成长效教育机制。
以上四个环节是构成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质量保障系统,形成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运行的一个闭环。
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目标、维度与实施路径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目标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目标是促进学生与教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的共同发展,深刻理解“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进步”的内涵,从整体上改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各个环节,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多维度格局,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五观”,推进“五个认同”,各族师生内心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实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发展。
(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基本维度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以学校教学为中心,以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多种活动、社会实践为延伸,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多维一体教育活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以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认识、情感、态度、行为整体发展为目的,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全过程及取得的基本成效进行评价,包含在学校场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各个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介,以及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稳定、持续的思想道德变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涵盖思想建设、机制体制、综合条件保障、结果效益等几个重要维度。
1.思想建设
把思想建设确定为评价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首要维度,是由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性质、功能和任务决定的。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学校党委长期政治任务,制定具体学习计划及实施方案。坚持党委、团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有计划、有记录、有考勤,进行相应的思想建设,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准确领会和传达文件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族师生民族政策理论与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爱国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紧密联系。
2.机制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专题研究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学校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有力发挥,切实履行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相关测评群众满意率较高。考察范围包括学校各项工作是否目标任务明确,各级主体责任清晰、校园民族团结氛围浓厚、相关措施具体实用,是否落实全员参与、师生共建,并且具有创建典型,课堂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是否建立交流机制,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共学共进。
3.综合条件保障
评价要考察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实施过程。考察范围包括教育内容与教育总目标相适应,与阶段性目标相契合,与教育阶段性目标相调适,按规定要求开设主题教育,进行学科融入、教材统审统编统用、师资培训,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开展实践活动,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多位一体教育模式,贯穿学校教育活动全过程。向内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向外与社会影响产生互动,以学校为中心对家庭、社区形成辐射效应,营造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通过理论渗透、教育引领、实践锻炼、情感陶冶等方式影响受教育者。
4.结果效益呈现
主要考察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际成效,即“到达度”评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扎实有效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教育有机贯穿起来,在各民族师生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教育目标,考查范围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五个认同”,践行爱国主义,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维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学生发展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形式的轰轰烈烈,而在于学生是否将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入脑入心”。通过各种手段,观察、收集、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而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进展,并利用从测评中获得的信息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学生的学习水平考核机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与能力提升情况以及学生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测评,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纳入中考、高考考查范围。
(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实施路径
第一,加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指标的研究,提供评价的理论支撑与具体的测评工具。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概念入手,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进行概念界定、内涵解读、确定维度,并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澄清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模糊认识。尽可能多地搜集目标涉及的相关因素。通过对文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相关政策文本分析,以及对一线学校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弄清当前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广泛收集专家、一线师生提出的评价指标。在广泛收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咨询材料、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以确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评价的各级指标,进而完善和修订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对指标体系的理论构想进行验证,进一步提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
第二,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工作细则。各地教育部门将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情况和学校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或指南情况分别纳入督导评价指标,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开设和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式以固定时间评价与随机评价结合,学校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结合,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结合,并将考核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以评促教,全面提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与实效性。
第三,加强督导督查。可同时采用听取汇报,查阅档案,与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座谈,开展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按照评价指标的评定等级实行奖惩并举的考核机制,克服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注重考核评价实际成效。评价方式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同地区、学校根据当地情况可在评价指标中增加自设指标或者特色指标,制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评价工作细则,促进评价工作规范化,不断提升评价工作水平。
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之一是铸就了以追求真正的民族平等、精心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不懈奋斗为核心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精神”。[22]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学校场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长效的工作机制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方面、多层次、全覆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深刻影响,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重视教育中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效运转的闭环系统。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意义重大、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及时评价以总结经验,有效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检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的内在不足,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形成有效机制,为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8-11-26)[2020-11-07]http://www.gov.cn/gzdt/2008-12/16/content_1179109.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12-23(1).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5(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6]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1).
[7]国家民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测评指标(试行)的通知.[EB/OL],2020-02-19.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2002/1139620.shtml.
[8]刘瑜.我国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2).
[9]韦兰明.民族团结教育逻辑论纲[J].民族教育研究,2019(3).
[10]麦然.浅谈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J].民族论坛,2005(8).
[11]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12]李芳.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的创新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9(3).
[13]青觉,左岫仙.新媒体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创新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6).
[14]焦敏,黄德林.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
[15]黄慧英.边境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研究及建议——基于云南省L县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
[16]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20.
[17]郑杭生.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体制创新探索——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大民政”的本质和重大意义[J].新视野,2011(6).
[18]万明钢,王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19]黄彩娥,邬罗萍,陈萃光.简论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0]黄越岭,朱德全.论网络学习情境性评价:理念与评价指标[J].电化教育研究,2015(9).
[21]欧阳常青.论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属性及其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9(3).
[22]刘宝明.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Schools
Wang Jie Wan Minggang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new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olicy basi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schools; on this basis, the basic link of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in schools in the new era is further analyzed; clarifying the educational goal, content and task of school education; ensuring the condi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schoo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continuously improving education for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in schools; proposing that the evaluation system 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school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ddresses the evaluation goal, basic dimension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Key words:new era;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school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谭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