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九期) > 正文

认知与作为:如何在新时代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作者:严庆 梅丽
阅读数:280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步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朝向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容力的提升,民族进步朝向各民族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相辅相成,团结是进步的保证,进步是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在新世纪新阶段体现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写照。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明确指向,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目标—任务—内容”的具象化,要求“区域—学段”覆盖的完整性,要求“实施途径—组织保障”的操作性。贯穿于全部学段的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教育便成为国家公共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在德育教育整体部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教育部署中强调民族团结教育之外,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还先后印发了3个通知、1个纲要。其中3个通知要求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知标题中使用的“进一步大力推进”“切实抓好”等表述,体现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和强化。

另外,实施教育的学段也在不断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学段原先主要集中于中小学,近年来施教学段不断延伸。2008年11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将高中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纳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学段;2009年8月2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这个“三部委”下发的通知中要求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2同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34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也强调了在学校深入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一、新时代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凸显时代特征与目标指向

新时代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目标指向,既要体现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一脉相承,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新时代:鲜明的历程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是当下的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前承党的96年奋斗历程,后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只有立足这一历史方位,才能准确把握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时代任务,才能明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也对教育工作、民族工作乃至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教育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公共教育体系的立德树人目标必然要与国家发展的时代要求相适应。回顾我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历程,不难发现时代性是一个鲜明特征。例如,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文件出台背景是为了克服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对民族团结的影响,因而需要在各级学校开展正面教育、引导教育,帮助学生增补民族知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1996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在部分省中小学开展民族常识教育活动试点的通知》,是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1994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1994年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18日通过)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要求相关的。可见,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历程中把握时代性特征,一是有助于理解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脉相承、常抓不懈、递进增强的;二是有助于理解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服务于特定时代的国家整体战略任务。也就是说,纵向看民族团结教育自身的历时过程与发展方向,横向看民族团结教育在国家整体战略发展中的定位与需求。

(二)团结进步:明确的目标指向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事业,在推进该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相较于“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表述更为明确地体现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目标,这符合新时代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确保“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需要;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这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团结,强调各民族团结一致,一心一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进步,强调各民族繁荣发展,向前迈进,不断进步。“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2]共同进步是民族团结的动力和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段,发展是主旋律,各民族更加团结是为了更加进步、更快发展。用一句拟人的表述概括就是:团结体现为中华民族的肌体健壮,进步体现为中华民族的铿锵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民族要更加团结进步。2013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回信,嘱咐全体学生“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3]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时强调:“我们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团结进步。”[4]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5]在新时代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进步”

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题,笔者带领调研组先后到云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等地调查走访。一线教师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者对于应该如何理解“进步”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疑问,这是一个需要明晰的问题。为此,笔者从概念使用、政策指向和意涵分析三个角度进行梳理。

(一)概念使用与政策话语

话语分析能够较好地帮助人们从意义的维度理解公共政策领域的结构和变迁。[6]作为概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4个关键词共同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围绕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目标而开展的教育实践,属于德育教育范畴;作为政策话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表述能够带来“团结”“进步”的行动取向和积极的社会效应,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指向,而从“民族团结”到“民族团结进步”的话语变化,传递出更为丰富的政策内涵。从文献研究和具体使用的情况来看,2013年以前“民族团结进步”主要被用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语境中;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之后,开始被用于政策语境中。从对中国知网收录文献的梳理来看,最早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题的文献是2007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昭君纪念馆》[7]一文,是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语境中使用的。2011年李岽、云泽人在《当前我国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8]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词,是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语境中使用的。这两篇文章中均未具体界定什么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宏观的政策话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概念最早正式见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报告中指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9]学术界由此开始了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解读。例如,徐柏才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且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社会化、突出生活化、彰显立体化。[10]张京泽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指出民族高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特殊作用、做出了独特贡献。[11]胡岩指出,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传播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同开展健康向上的乡村和社区文化活动结合起来。[12]从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情况来看,截至2020年1月1日,中国知网收录文献中篇名含“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94篇,其逐年分布如表1所示(图省略)。

笔者通过对这94篇文献的研读和分析,发现其中8篇是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语境中使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而且主要是在2013年之前。这说明作为德育教育领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用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后的。由表1可见,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加,而此前相关文献年均不超过10篇,可见研究者对该议题关注得并不多。与此同时,2012—2017年篇名中含有“民族团结教育”的文献数量高达577篇,2018年、2019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而篇名中含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献数量在2018年、2019年迅速增加,这表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的话语范畴内比重不断提高(见图1,图表省略)。研究者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实务部门和一线实践者对于研究议题的看法,因而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没有被广泛理解,亟须予以解读和阐释。

(二)更加团结进步是新时代国家发展、各民族发展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关于如何引领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讲话、谈话中,多次提到要“团结”、要“进步”。“进步”的具体内涵既包括个人思想认识的进步,也包括社会制度的进步,也就是从个人、民族到社会、国家,都要从旧社会“进步”到新社会。“民族团结进步”连在一起的用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也有使用,只不过尚未普及。1988年全国首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之后,“民族团结进步”的使用才逐步增多起来。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的赵延年指出:“在表彰的内容上,把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联系了起来。这不是比过去简单地加上了‘进步’两个字,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形势和民族工作的要求所决定的……民族团结是民族进步的保证,民族进步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所以把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作为同等重要的内容提出来,更有利于促进团结进步活动全面深入地发展,更有力地推进新时期的民族工作。”[13]

从多民族国家建设和民族事务治理的角度看,民族团结进步是对我国民族政策目标、民族工作任务的集中反映。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14]团结,侧重于民族关系密切、和谐;进步,侧重于各民族在物质、精神方面的发展。团结是为了进步,进步能够促进团结。团结进步服务于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各民族利益的实现,各民族更加团结和中华民族更快发展都是新时代的根本需求,因而需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新时代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那么如何理解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加入“进步”一词呢?代表性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进步”体现为对教育内涵的丰富与强调,有研究者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对以往“民族团结教育”的拓展和创新,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重大指导意义。增进民族团结是推动民族进步的基础,实现民族进步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方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可以从物质进步和精神进步两个方面理解“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然要求各民族走向科学、文明、进步。[15]另一方面,认为“进步”是施教客体一种自主的心态,例如,祝谦认为,相对于被教育的被动性,“进步”更多是自我向前趋动、向上提升、向心凝聚,是主动式。[16]笔者倾向于同意前者的观点,因为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充分发展、均衡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这也决定了要凸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进步性”。进步性,一是体现在各民族发展方面,具体表现为各民族成员观念更新,积极进取,求变求新,崇尚科学等。二是体现在民族团结状态的向上、向好方面。[17]笔者认为,“进步”内隐为维护、促进团结的积极心态和正确认知,外显为“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尊重各民族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提倡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推进各民族共同进步”。也就是说,通过促进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进步,引导各民族追求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此外,“进步”还体现为教育内容要反映在新成就、新发展、正能量的好故事、好声音中。可以说,先进性是进步的本质内涵。

在新时代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与各民族加快发展的愿望相适应的,是与新时代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团结是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团结是发展的前提,团结也是发展的力量之源,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第一要务,也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目标追求。

三、如何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属于主题教育,从属于整体德育教育,其实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以德育教育的整体要求为指导,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内容嵌合入大的德育目标与整体内容之中,避免与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脱嵌、脱节。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又具有自身的侧重点,教育目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匹配,教育内容包括民族知识教育、民族理解教育。其中,实施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认知层面知晓多民族国情、民族差异性等民族知识,创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境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差异性的理解以及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逻辑如图2(图表省略)所示。

当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和把握。

其一,充分了解教育的时代背景。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国民教育的重要依托,因而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然要贯彻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2019年10—11月,党和国家接连发布了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的数个重要文件,尤其是《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贯彻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要求,又专门对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了部署。各级学校应积极学习贯彻该文件的精神,并具体落实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中。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总体要求”的第四点中提出“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在“基本内容”中专门规定“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8]。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道德教育,其中直接或间接地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还明确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作用等要求。[19]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更为具体明确地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其中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20]可见,定位新时代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该有这样的认知:公共教育系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实效”的举措。

其二,牢牢抓住“四个原则”。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政治方向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和教育实践目标的性质,决定了跟谁走、听谁话、为谁服务的问题;立德树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凸显的是教育保障的体制机制问题,涉及教育实践的主体、进程、途径;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强调了教育实践的整体布局与差别化、针对性的施教策略相结合。“四个原则”既适用于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可以细化为符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诸多要素,具体地指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其中,“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立足本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施教,进行教育探索创新提供了空间。而教育者全员参与、受教者全体参加、教育范围全域覆盖、教育内容全面融通则凸显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普遍开展要求。

其三,系统把握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目标规定教育任务,教育任务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学校教育的目标归结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的是各级各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动投身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行动中。

就具体的教育任务而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包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准确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等内容。其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首当其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深沉力量,要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与国家共命运,共享国家荣誉与尊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引领,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团结的领导保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蓄养民族团结的根脉,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提倡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推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准确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懂得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和主张,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既是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民族团结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国家意志。

为了准确把握教育目标和任务,进而有效落实教育目标和任务,需要一线教育者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际需求,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中汲取“营养”,并恰当地糅合入教育“配方”中,例如发掘“和谐”“友善”等理念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在关联等。笔者认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不能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窄化,应在民族因素嵌合的具体场域和环境中,从适当的角度将教育内容日常化、平常化、通常化,实施不刻意讲“民族”的民族团结,不刻意强调“团结”的民族团结。[21]

其四,教育贯穿于全部学段。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持续、梯级浸润的过程。对于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要以国家统编的教材为主要依据(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高年级分别使用重新统编的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中阶段则以多民族国情教育和学习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为主,铸牢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让学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以中外比较的视野初步了解世界多民族国家的有关制度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段,做到一以贯之,并保持各学段教育内容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其五,实施途径的专门化与多样化。专门化体现为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并给予必要的课时保障,因地制宜、着眼全局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品课程。多样化体现为在相关学科中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在相关地区将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需的语言能力;开展多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教育内容蕴于活动之中;注重环境育人,营造自然氛围,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搭建不同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促进共学共进。实施途径的专门化与多样化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的规范性与灵活性,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态度、情感、能力可以通过教化得来,也可以通过实践生成。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者在传导教育内容、实现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中,要时刻铭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和目标。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民族事务和民族工作的一些不当认知存在于社会中(比如如何看待当前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要不要搞,哪些地方要搞等),也影响到了校园。因此,亟待通过必要的学习与培训,让教育者准确理解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所承载的价值与意义,让广大学生规范地、灵活地、有效地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此同时,施教者还要围绕如何“深化”下功夫,合理利用必要的形式与载体,将教育目的“润”入学生心田、“沁”进学生头脑。

注释

①这3个通知分别为:1.《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1999年2月13日); 2.《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年6月14日);3.《关于在中小学切实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2008年3月4日)。

②我国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高校具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高等学校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要结合民族团结教育要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民族院校要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有关课程。这意味着,全国高校都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要更为规范。

③多民族国家的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建设,以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二是民族建设,以国民的凝聚力建设和社会团结建设为主要内容。

④1955年春,周恩来总理在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的途中经过昆明,在与杨堃夫妇的交谈中提出:“我们要建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为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服务的民族学。”参见杨堃:《回忆周总理关于民族学的一次谈话》,载《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第224-227页。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光明日报,2017-10-19(1).

[2]李斌,霍小光.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N].人民日报,2014-05-04(1).

[3]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N].光明日报,2013-10-07(1).

[4]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N].光明日报,2016-08-25(1).

[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9-28(1).

[6]李亚,尹旭,何鉴孜.政策话语分析:如何成为一种方法论[J].公共行政评论,2015,8(5):61.

[7]王世昌,陈爱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昭君纪念馆[J].民族大家庭,2007(3):47-48.

[8]李岽,云泽人.当前我国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论坛,2011(18):100-103.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10]徐柏才.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1):5-8.

[11]张京泽.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兼论中央民族大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5-11.

[12]胡岩.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重大[N].中国民族报,2012-12-28(5).

[13]赵延年.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更大发展——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1988(6):14-18.

[14]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2-200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286.

[15]戢广南.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7-12-15(5).

[16]祝谦.从“民族团结教育”到“民族团结进步”[N].新疆日报(汉),2016-07-12(6).

[17]严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进一步遵循规律凸显进步[N].中国民族报,2017-12-15(7).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1).

[20]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1).

[21]毛立军.民族团结进步:全体国民共同的事业——来自全国政协民宗委少数民族界主题协商座谈会上的声音[J].今日民族,2020(Z1):43.

责任编辑:杨腾燕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