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1年 > 第12期目录(总第一百七十九期) > 正文

“受教育”的意蕴阐释

作者:陶志琼 黄鑫
阅读数:415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41期

要:“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受教育;接受教育;忍受教育;享受教育

在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对教育是什么或什么是教育的探究,如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提出的第一条就是“什么是教育”,而以《什么是教育》为书名的著作除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著的这本之外,美国学者杰克森、中国学者张巽根和柳袁照亦各著有一本,还有学者研究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和“教育的意义”。[1]这些著述皆是从广义上对教育进行理论阐述的。如果仅从受教育者对“受教育”的认知与体验这个角度来探讨受教育是什么或什么是受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受教育、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另有一番意味。

一个人受教育的经历往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性,一些受教育经历可以变成与生命成长相关的教育故事。这些生动的教育故事意味深长,值得去感受、认识与反思。因为对于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受教育的时间在拉长。从接受学校教育而言,一个接受了大学本科教育的人,至少会接受19年的学校教育。如果再读研究生、博士,受教育时间就会更长。那么,“受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的坏事。

一、一般意义上讲的“接受教育”:平淡中显现教育的真义

对于今天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来说,“人人需要接受教育”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已成为人人要尽的责任和义务。接受教育说明教育有“接”与“受”,有“接”与“受”就有“传”与“递”。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按步就班地行走在接受教育之途上,就犹如每天要吃饭一样平淡而平凡,他们并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地思考“我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这样的问题,他们习惯了忙碌而有序的日复一日的“理所当然”的教育生活:听课、做作业、考试,然后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听课、做作业、考试……。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或许默认了接受教育就是尽一份人之生命应尽的“接”与“受”的责任与义务,接收和接受教育传递和传承的知识文化、情感态度和技能,进而转识成智,转苦为乐、转技成艺、成为合格的社会生活者。

我们不妨来看看大一的Q生对接受教育的看法:“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到今天上大学,没有惊天动地的学习成绩,只有一天天、一年年平平淡淡的上学、作业、放学、考试、放假……。但能够一个又一个阶段地接受教育是我人生的幸运。我出生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小村庄里,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可以这么说,我的幼儿启蒙时期是完全没有书本知识的,是与自然里的野花野草野果为伴、与小鸟小鱼对话的。上学后,我才接触到书本一类的东西。可以说,如果没有学校教育,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另外一番模样。因为有了学校教育,我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我现在才能坐在宽敞舒适的大学教室里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一起接受更高等的学校教育,获取更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了解了更多的关于世界和祖国的知识,这大大地提高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由此生的观点来看,“接受教育”从依靠“自然”之师到借助“书本”之师,无需激情四射地消耗过多的精力,只需冷静而理性地“接”住与“受”住教育“传”来与“递”来的一切,这样往往会让受教育者保存必要的力量以供可持续使用,不只是成为了保持朴实无华的人,而且成为了文化化了的中国人。“在文化世界中人是智慧的存在物,其存在方式是思想活动。人通过思想活动认知事物的真,阐释行为的善,领略对象的美”。[2]这种接受教育状态可以用《中庸》里的一句话来描述:“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人生“接受教育”就是淡雅、淡定,没有厌烦和厌恶,简约而文明,温柔敦厚而有条理,由近及远,由小见大。追求人生的简约而不简单、平凡而不平庸,这便是对“接受教育”意味着什么的思考。

二、从负面意义上看“忍受教育”:“枯”“苦”“酷”

如果说“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那么“忍受教育”似乎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就教育的现实而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使得一些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就被家长抛入到了受教育的旋涡之中。有的暂时进入到了幸福的旋涡,有的则暂时进入到了不能自拔的痛苦深渊。对处于后者的受教育者来说,是在负面意义上体验着“受教育”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就等于是在“忍受教育”,忍受教育之枯燥乏味、忍受教育之沮丧痛苦,忍受教育之压抑残酷。

(一)“忍受教育”之枯

所谓“忍受教育”之枯,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枯竭无力感和枯燥无味感。枯竭无力感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其精力充沛程度跟不上所要承受的教育强度。如果受教育者承受着高强度、高难度的教育,而且缺乏必要的休息与调整,就会在身体上产生疲惫不堪的感觉,在精力上产生枯竭感,在才思上产生堵塞感,在情绪上产生崩溃感,会有形如枯槁、神如虚晃的感觉。枯燥无味感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所接触的内容产生的主观感受。一般说来,受教育者在学校里接受的是纯理论的知识性学习,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诸如语言语法类的学习、数学原理类的学习,而且教育者在讲授系统化的知识时往往带着呆板的灌输色彩,缺乏形象生动性的具体事例的呈现。如果受教育者的思路跟不上这种按抽象逻辑套路呈现的内容时就容易产生枯燥无味感。抽象理论,比如说哲学理论,对受教育者来说,可能每个字都认识,但合起来的意思是什么却不能理解。对受教育者来说,对所学内容既不理解又没有深切的生活体验来帮助理解,就难以产生学习的意义感,缺乏意义感必然会产生枯燥无味感。许多滑入“差生”行列的受教育者就不得不忍受着教育之枯燥乏味的折磨。但也有人挺过枯燥折磨之后见到了彩虹。大一学生H回忆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时说:“我也算是一个被考试分数折磨长大的孩子,为了分数我学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各科知识。但我曾经的死记硬背却让我现在悟到了一个道理:不记则思不起。那些记住的东西在我思考解决问题时突然会用到。虽然当时是分数在拖拉着我前行,分数没有唤醒我的灵魂,但因分数而学的知识和道理却唤醒了我的灵魂。”由此看来,教育是具有迟效性和后效性的,教育效果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阶段可能会伴随枯燥,一旦进入质量阶段,此时的枯燥在彼时就可能会化为生动,成为人生的转机。

(二)“忍受教育”之苦

受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不想“上下而求索”的受教育者必会“受苦”。所谓“忍受教育”之苦,是指受教育者暂时不能摆脱的一种状态,就算自认为“受够了”但还得受着,可以说是不得不喝着教育“受教育”的意蕴阐释的苦水。一日,我正走在校园的路上,突然听到路左边人行道的一位女老师对着路中间的一位男生气呼呼地大声说道:“你连我这个班主任也不认,那……”没想到这位男生回言道:“我连我妈都不认,还会认你这个班主任?!”我本以为女老师会被怼得语塞,没想到她反倒平和地问了一句“那你干嘛还来上学呢?”男生回言道:“你以为我想上学吗?我妈说我这个年龄就是必须接受教育的年龄。我已经受够了!我现在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还在受教育!”……后面的对话由于我走远了没有听清楚。对于这位处于青春年少的男生来说,他认为“现在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还在受教育”,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受够了”。对于他而言,是意味深长的“已经受够了”还是无可奈何的、沮丧压抑的“已经受够了”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他而言,或许早已感受不到受教育集体的归属感,感受不到接纳感,感受不到成就感,感受不到愉悦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的身体与灵魂均承受着囚禁之苦,他的生命似乎已变得黯然失色。对于一个还没有完全麻木不仁的生命体除了吼出“我已经受够了”,还能做点什么呢?!在此我要说的是,对于吼出“受够了”的受教育者,他们之所以备受教育之苦是因为他们接受教育的获得感太差,使得他们应对教育情境的能力不太充分,因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我们还是应抱持一分理解。常言道“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这份学习之苦、受教育之苦是自己乐于吃的,那就会有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了,那就不再会是苦不堪言的体验,而是苦中作乐、苦中求趣了。

在此想要提及的一点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量可谓铺天盖地,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会让其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无论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还是在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方面,都有浩如烟海的良莠不齐的文字信息、视频信息、图片信息,受教育者如何学会“理解他们每天面临的纷繁芜杂的信息,鉴别可靠的来源,评估信息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质疑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将这种新的知识与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以及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来辨别信息的重要性”,[3]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而且信息太多太杂,容易导致受教育者无法做出正确和准确的选择与判断。在我看来,这种评判之苦应该可以避免的,因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过层层甄选,其根本价值不容质疑,只需要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就行。

(三)“忍受教育”之酷

所谓“忍受教育”之酷,是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竞争的残酷无情,并且伴随有一些负面的情感体验。大一本科生M说:“经历了中考残酷无情的竞争,我挤进了重点高中。高中期间学习上的竞争依然激烈,当时感觉真的好疲惫,每科涉及的知识点都很多,我时时得努力学习,处处得努力学习,不敢有半点放松,不然就会被拉下。考试成绩的起起落落也让我很受煎熬,考试如逆水行舟,好难。还好,我撑住了,这些经历并没有打垮我,却形成了我强大的抗挫折能力,而且改变了我对学习的看法:学习最终是为了自己成长得更优秀,而不是为了战胜别人。”以这位学生的受教育经历回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话,可以这样回答:钢铁要久经“考验”才能炼成,但在接受“考验”的过程中,需要承受种种压力。能承受住压力来自于“为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受教育是为了使自己成长,提高自己。其实,向内求用力的受教育态度会从某种程度上消解受教育之酷带来的压力。

从上述分析的“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情况可以看出,接受教育的过程并非只有欢天喜地,当然也会有愁云惨雾:一个人遭受到教育过程中的困难且没有得到解决之时,需要忍受教育带给自己的挫折感和沮丧感;一个人对受教育到底会带给自己什么益处心存疑惑时,还必须坐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接受着教育,需要忍受教育带给自己的无意义感和不确定感。学生“忍受教育”时的一般表现有:不愿上学了还得上学;不喜欢或没学好的某门课不得不学;考试成绩不佳无法向老师、父母“交差”;内心对受教育有抵触或厌恶情绪;对所学内容或老师所用教育方法(如高强度灌输)或对老师的权威姿态不喜欢;缺乏全身心投入的热情,消极而被动地对待教育,感觉教育枯燥无味;不明白接受教育的真谛与益处;自感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总之,对受教育主观上并不喜欢,缺乏兴趣,被动且非自愿,麻木不仁,感觉教育气氛死气沉沉,令人压抑甚至感觉窒息,感觉自己是教育场域中的陌生人,无意义感和不确定感时不时袭上心头。

那些因承受不了教育的压力而选择消极逃避的受教育者,容易心烦意乱,心灰意冷,精力涣散,其创造力会受到阻碍和压抑,则可能形成遇事逃避的习惯,对其一生都可能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但换个角度看,当一个人因他人或社会强迫甚至自我要求不得不在一个特定时段承受教育或忍受教育时,若抱持“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或许情况就会不一样。如果他一旦发扬了坚持精神和接纳心态,忍受住了教育暂时带来的疲惫和紧张、无奈和沮丧,承受住了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积极寻求有效办法克服了教育带来的挫败感,那么,不但其承受能力或忍受能力(即人们今天所说的“抗逆力”)会得到提升,而且知识水平、理解水平、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有可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会把自己锻炼成为生活的勇者。

三、从正面意义看“享受教育”:“真”“善”“美”

如果说“接受教育”的负极是“忍受教育”,那么其正极就是“享受教育”,“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这让我想到2019年10月参加浙江师范大学中新合作硕士班毕业论文答辩的情形,参加论文答辩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学员出生于1948年,她说自己从60岁到72岁接受了人生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过程虽然十分艰辛,但能参加硕士论文答辩,是多么光荣和幸福的事!“享受教育”“真”“善”“美”也让我想到了我家楼下的童童曾对他爸说过的话:“干嘛要有周末啊?周末我就不能上学了,不上学一点也不好玩。”现在童童已是一名初三学生,依然非常乐学。为什么对前面那位男生而言受教育成了不可承受之重的事情?为什么对这位72岁的女士来说却成了无比光荣和幸福的事?为什么对童童来说上学接受教育却成了他天天盼望去做的好玩的事情?体验和心态不一样!一个人“享受教育”时,说明他对教育值得欣赏的价值已有充分的领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充实而愉快的体验。有三个重要而美好的观念最能赋予接受教育以生命活力:“首先是‘真’的范畴——及其反面,即什么是假的或不可确定的事物。然后是‘美’的范畴——以及缺乏美感、丑陋庸俗的经验与事物。最后是‘善’的范畴——我们把什么当作是善的或恶的”[4]真即truth,善即good,也是好的意思,美即beauty。教育值得欣赏的价值就是真、善、美。知识智慧求真,技能求好,心灵求美。受教育就是追求与享受值得欣赏的真、善、美的价值。

(一)享受教育之“真”

所谓享受教育之“真”,即指受教育者在学会认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畅游知识海洋进而运用知识服务生活、服务人生的乐趣。大一本科生W对享受教育之“真”有深切的体会:“12年的受教育历程中,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诸如语数外、音体美、理化生,不一而足。我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诸如知识不足带来的迷惑、勇气不足带来的怯懦、善意恶意摇来晃去带来的纠结。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我遇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让我喜欢上了某一科目,他们的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莫大的温暖,他们的思想让我为之惊叹和钦佩,他们引领我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我。随着知识和见识的增长,我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有了自我判断能力,有了自己的期待和坚持。”

一般说来,能享受教育之真的受教育者,往往经历了求真过程中转识成智的蜕变。从艰苦的知识厚积阶段,不断走向化知识为力量、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思路、化知识为智慧的阶段,即所谓厚积薄发的转识成智过程。受教育学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转识成智能够学以致用、丰富生活和服务生活,从而能享受生活才是目的。B生这样形容:“我的小学语文课是最有趣的了。读课文像唱歌一样,上课我们都积极回答问题,很多时候不知道答案,也把手举得老高老高的。我们的回答老师总说是对的。我们就越来越喜欢学语文了,老师自己会背很多古诗文,还引导我们读背了很多美妙雅致的古诗词和现代诗,我们读诗时声音拖得长长的像唱歌一样,很是陶醉,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读,我们读得更起劲了。我今天体会到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愿我将来也能做个实力派的语文老师。”由此看来,享受教育之“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借助知识智慧之光祛除无知之黑暗。“只有一种生命能够摆脱黑暗,看到光明,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5]人这种生命是通过什么来摆脱黑暗看到光明的呢?人通过受教育消除无知无明,增加头脑的知识,增加想象的空间和能力,增加和丰富表达的方式与能力,拓展心灵的宽阔视野,从而让知识之光、想象之光、表达之光照亮人的生命。卢梭曾这样说过,“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由教育赐予我们。”[6]

(二)享受教育之善

“享受教育”之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自己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美好经历的享受,二是指受教育者通过教育使自己“to be good”(变好)和“to be good at”(变能干)。大一的T生对自己高中班主任老师有着美好的记忆:“我高中的班主任老师经常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样能更好地跨越障碍,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记得一次我的阶段性考试成绩下滑明显,班主任老师找我谈心,全程丝毫未提及成绩以及将来的事。她知道那样做只会增添我的烦恼。她跟我聊到她的高中生活,挤公交车后还需步行半小时到校的路程,还有考试时老师亲手抄写的试卷。那时,老师的脸上泛着光,我会心地一笑,想到自己已经好久都没有真心地笑过了,一瞬间忧愁灰飞烟灭。最后离开时,老师还给了我一个深深的拥抱。从那以后,每次和班主任谈心我都丝毫没有戒备心理。我多了一些内心的充盈,多了一些真正的踏实上进。”教育之善,是遇到了与其打交道的人表现出的善。老师对昔日受教育经历的美好回忆激起了T生对自己教育情境的“好”感。“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我们需要明白,教和育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7]师生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之时亦是学生享受教育之善之时。

至于“享受教育”之善意味着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使自己“变好”和“变能干”,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大一的L谈到的她接受小学教育时所经历过的一件事:“虽然我已在读大一了,还依稀记得小学二年级时班主任老师带领我们做过的一个游戏:两人一组,一人用布条蒙上眼睛,一人不蒙,从教室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用时最少的一组获胜并得到奖励。年少的我对此游戏很兴奋,幸运的是我被分到了不用蒙眼的一边。随着老师的口令一下,我快步走到了终点,转身去看我的同伴。被蒙眼的同伴在一片黑暗中来回摸索,时不时还会磕碰到桌子的边角。包括我在内的同学时不时发出哄笑,并且干着急。任由时间缓缓流逝,同伴终于颤颤巍巍到达了终点。大多数组的情况都差不多是这个样子的。下课后,老师找到我,开门见山地问我:‘难道你就自己一个人走掉,不管你一组的同学?这样做好吗?’老师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这件事之后,我仿佛突然开了窍,懂得了合作在完成一项事情中的意义。这位老师设计的游戏活动让我深受教育,在我幼小心灵中建立了对善意和合作的认知,明白了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兼顾别人。这使我至今依然受益。”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接受教育就是受到了教育,就是长进了,就是醒悟了,觉醒了,一句话,就是教育让自己变好了,变能干了。“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项道德事业,其目标是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变化,不仅仅是在人们知道的和可以做的事情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完善人们未来的性格和个性。”[8]

(三)享受教育之美

享受教育之美,指受教育者享受教育带给自己的美的认知和美的情感体验。美有自然之美和人为之美,人为之美有文化艺术知识语言之美。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当一个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大大增强之时,其对诗语和音乐的热情亦会被唤醒,对知识之美也会焕发兴趣。“美,正像煦煦普照的太阳那样受人欢迎,不仅使每个人对它产生喜悦,而且使他们自己也感到喜悦。它的魅力实在是惊人的,它似乎是足乎己而无待于外。”[9]享受教育之美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从大一学生G回忆她的一次数学课的经历中可以窥见一斑:“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小学二三年级时所上过的一节数学课。那节课是代课的李老师上的。上课铃刚响,李老师便让大家在教学楼后的樟树林里集合。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户外上课,大家显得格外兴奋。李老师首先让我们对樟树林进行观察,接着向我们提问:‘同学们,试着把这片樟树林想象成一片大森林。如果我们走进大森林迷了路,怎么走出来啊?’老师神秘地说:‘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动动脑,看看怎么办,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在洒溢着清香的樟树林间探索未知、学习知识,那节数学课讲的是方位,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每当我看到樟树,就会回忆起教学楼后那片郁郁葱葱的樟树林,回忆起那段美好的小学时光。”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通过新奇的课堂方式亲近自然,具身感知着自然之美,对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事物进行重新审视,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进入到快乐的方位学习状态。讲这个教育故事的学生至今还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正是缘于她的审美记忆:森林,好美的森林,美丽的香樟树。李老师真是一位智慧的老师,“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10]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个人忘记一切之后所留下来的东西。这位同学的审美记忆正是这次数学课所留下的东西。由此看来,受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美化心灵的过程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一位在培训班教英语翻译的老师在讲如何翻译时,讲到了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以及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时,一位听课的女生发出质问:“讲这些有什么用?能帮助考试提分吗?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在此女生身上,受教育除了分数外,感受不到其它美好的东西,真是令人同情。时代的功利使人对于功利目标的兴趣(如分数)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11]过于现实的人感受不到自然的美与人文精神的美,令人心生同情。其实懂得享受教育之好,意味着我们不要只局限于功利化的追求,而要追求更高的格局,要心怀理想,要心向崇高与远方,要心系美好,只有这样,“其内在的真、善、美才能开始闪耀出光芒。”[12]美是人们所尊崇与敬叹的神圣事物,美是德行之花,美是怒放的心花。朴素单纯的享受教育者,对于知识之美的享受如同对花之芳香的敏感一样,更易嗅闻到素朴的美妙事物所散发出的内在芳香。

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开始就被引导着向着美好目标前进,这是教育的最高愿望,“这些最高的愿望被人们习惯性地概括为哲学家所熟悉的三个词:真、善、美。每个学童很快都会知道,至少从基本的意义上而言,知道每一个词的意思。当这些词被有权力的人视为人类的评判标准时,每一个孩子不久也会变得欣赏这些词的力量。为了赢得老师和父母的这种评判,为了接受它们作为自己少年所作所为的奖励,这些词不久就会成为几乎每一位年轻人的普遍渴望。这种渴望,在正确培养的情况下,会变成一种持久的性格。”[13]其实,享受教育“真”“善”“美”分开来谈是为了论述的方便,“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就其实质而言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在“真”的意义上讲“享受教育”就是教育“好”“美”,在“善”的意义上讲“享受教育”就是教育“真”“美”,在“美”的意义上讲“享受教育”就是教育“真”“善”。“享受教育”的人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希望又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去创造对教育生活的神奇情感体验:教育“善”“美”,教育“真”“美”,教育“真”“善”。“享受教育”之人的眼界和心量由此打开,进入超我、忘我的境界,教育过程中充满生动和生趣的一道道美丽风景扑面而来,入心而去。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享受教育”的状态,那些世俗的、现实的教育向往——好成绩、受表扬和奖励、未来的好工作就会退隐,他的生命就会缔造为“真”“善”“美”的形而上统一体。

四、结语:“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让人能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如果说“接受教育”就像吃饭一样自然的话,“享受教育”就是饿了可以吃自己喜欢的菜,“忍受教育”就是你饿了不得不吃不喜欢的菜。在此,解除饥饿是吃饭的理由,是吃饭的实用价值的体现,吃饭映现的是生存价值。那么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受教育是为了最终不再受教育吗?显然不是。由此看来,无论是思考“接受教育”、“承受或忍受教育”还是“享受教育”,我们还是需要回到“为什么要‘受教育’”的问题上来。“我们必须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人可能很聪明,但却没有道德;可能很有创意,但却没有伦理观念;对感情高度的敏感,但却不会利用这份敏感服务他人。我们必须面对事实:一个人也许知道真理为何,但是却对美和善视而不见;同样,一个人也许了解什么是伦理,但是在个人生活中却无意追求美德。”[14]一个人如何能够做到既聪明又有道德,既有创意又讲伦理,既能利用敏感去服务他人又能将善美收纳于心?一言以蔽之,需要受教育。由此看来,为什么要“受教育”?是针对人而发问的:人之所以要“受教育”,是因为人要“成人”,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人,要成为消除无知无能和空虚状态的人,要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要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一句话,要成为受过教育的“真”“善”“美”的人:“不仅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还要做一个有人格的人;不仅要做一个聪明的人,还要做一个正确的人。”(稻盛和夫《活法》)“成为”是过程,“受过教育的人”是结果。人通过受教育的过程成为有能力的人——“真”能干(事)的聪明人,成为有人格的人——把能力用于做正确之事从而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真”“好”人。这样的人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恐怕对于接受教育的人而言,没有谁会拒绝成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这个结果。但许多接受教育的人会拒斥经受“成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之途中的艰难困苦,他们的受教育过程就会变成“忍受教育”的状态。也有一部分受教育的人总是沉浸在欣赏和吸纳“成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沿途的风景之中,他们的受教育状态可以说是“享受教育”。无论如何,正如《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所讲的那样,“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15]我们满心希望天下“受教育”的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忍受教育”状态能够少一点,“享受教育”状态可以多一些。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价值,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美]杰克森.什么是教育[M].吴春雷,马林梅译.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柳袁照.教育是什么——一所学校的百年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张巽根.教育是什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英]戴维·卡尔.教育的意义[M].徐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和什格图.存在与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3.

[4][14][美]霍华德·加德纳.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258.

[5]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20.

[6]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

[7][10][15][加]马克思·范梅南.教育的情调[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47,11,149.

[8][12][13][美]杰克森.什么是教育[M].吴春雷,马林梅译.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154,105,112-113.

[9]商友敬,尹后庆.教师人文读本(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72.

[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To Be Educated"

Tao Zhiqiong HuangXin

Abstract:In general speaking,"to be educated"is the same as"to accept education".In two extreme meaning,"to be educated"refers to"to endure education"and"to enjoy education".However,"endure education"is not totally a bad thing for one’s whole life."to accept education"means a natural development."to endure education"means suffering education’s dullness,pain and cruelness."to enjoy education"means that education is"truth","goodness"and"beauty"."Truth"pursue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 and the world,making people move towards truth and away from falsehood."Goodness"pursues lofty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behavior,making people move towards nobility and keep distance from mediocrity."Beauty"pursu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m of aesthetic images,making people elegant and away from vulgarity.Generally speaking,the ultimate value pursuit of"to be educated"is to realize the human being’s existential value of wisdom and to enable people to live a spiritual life of"truth","goodness"and"beauty"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to be educated;to accept education;to endure education;to enjoy education

责任编辑:赖冬梅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