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都生活于意义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构成了意义生发的基础性条件。在教育的世界中,意义的生发主要是师生之间围绕共同的话题,经由不断的对话,以此实现彼此之间的思维世界向着对方的敞开,让人类共有的知识和文明的累积注入到彼此的精神空间之中,实现一种生命间意义的连接和释放,提升双方共同朝着更高事物追寻的动力。同时,这种对话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和进行着的。好的环境能够引发师生之间对话持续和良好地进行,保持双方联系互动的紧密性,由此开启实现教育意义的通道。也就是说,在一定环境所包容的空间之中,师生间通过持续不断的对话,向着彼此表达自我、共同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意义生发和实现的历程。
关键词:对话;环境;教育意义;教育世界
人们生活于一个由人与人所联系着的和共有的世界之中。人们之所以能够以文明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究其本质是源于人们创造出了属于人自身的意义世界。或者说,人们的生活和存在因为意义而变得得以可能乃至于美好,生活的意义也因每个人的参与和彼此间的联系而显现出其多样的人性之色彩。由此,“生活—人—意义”就成为了我们人类历史和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海德格尔说:“意义是某某东西的可领悟性的栖身之所。在领会着的展开活动中可以加以勾连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义。”[1]也就是说,意义是一种能够被人所理解和认识到的、连接人们的活动的一种人之精神和价值的中介,抑或是一种空间。人们存在于世界中,就是要在历史所包容着的时空之中活出人的意义,活出生命的尊严,活出“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同样,在教育的世界中,人们所有的活动也都是在寻求着一种因人的参与而生发出来的意义,而这种教育的意义也是人们进行教育活动所要找寻的一种具有根本价值属性的生活形态和生命间的互动联结。教育就是要在教育的世界中获得属人的意义,让生命在此时空中找到自身以及经由他人的活动而显现出来的生命价值,由此深刻理解人性之于生活和世界的终极存在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就是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经由他的对话和引导,而使得他人的灵魂转向理念世界中对于美善的把握,由此在现实世界中不断“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过一种省察着的生活。
一、对话与教育的意义
人们生活在一个由人和人之思想、物和物之世界所不断交融与协调的时空之中。人类进入这个世界之中。就是要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把所感受到的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各种价值和情感触动,经由内在的反思释放于生活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人们都是在寻求着一种能够使得自我与世界彼此和谐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人存在着的最重要的生命形式。由此,在人与世界的交往当中,如何把人的思想与外部世界给予自己的感受和触动结合起来,就需要与这个世界进行不断的对话。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性的。生活意味着参与对话,即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2]。在某种意义上,对话成为人们生存的最基本形式,人们就是在持续不断的对话中理解他人,感悟世界,认识自己,人们所生活着的世界也因人们的对话而显现出其丰富多彩的人性之光。如果没有了对话,则意味着交流的终止,人们只能成为生物性的存在,世界也只能作为一种纯然客观的物质存在,世界因交流而生发出来的价值、意义乃至于文明也将会消失,而变得毫无生机。所谓对话,就是一种在自我与世界的交流与联系中把自我融入到这个世界之中,把与世界间的意义连接显现于生活的历程之中。
人们生活着就要进行不断的交流与对话,这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生命方式。苏格拉底的一生就是与人进行交流和对话的一生,他试图把自己的反省之思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们更加清醒地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中。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是忙碌着的,这种忙碌体现在他不断与人进行交流对话的场景之中,在《斐德若》中城外静谧的小溪旁,在《游叙弗伦》中法庭外面的道路上,也在《普罗泰戈拉》中晨曦微亮的小院中。所以,苏格拉底的生活与他的教育实践融为一体,生活本身也就具有了教育的意义,而这种教育的发生也就蕴含在每一次与人的交流和对话之中。“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3]师生之间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话性的交流,不断进入对方的世界之中,同时也体现出自身之于他人生活和生命精神改变的最基本动力和源泉。教育就是要在生活和师生之间的不断对话过程中,让教育的意义和彼此的精神触动流淌在每一次的生命互动中。教育经由对话而与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形态。“对话—生活—教育”成为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流淌形式。换言之,对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最贴近生活的教育,教育就是要在生活中进行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对话。
苏格拉底无休止的对话正是表明了教育的真谛:在人与人不断的交流与联系中让生命自我不断向着理念世界中的美与善敞开,引领人们获得智慧生活的能力,让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充分释放于现实世界之中。伽达默尔曾提出:“每次真正的谈话都表现为一个人向另一个敞开自己,真正认为对方的观点值得考虑并且深入另一个人的内心。”[4]在教育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是要让彼此之间对于生活、知识以及生命体悟所生发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地引发出来,成为充盈于教学、师生交往之间的生动生命体验。由此,教育的意义才能够不断生发,让知识因为对话而进入每个人的生命深处,并被不断赋予生命新形式和新的意义。教育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成为了和显现出了师生间对话的最根本意义。教育的意义就是要让彼此之间对于共同关心的知识生发出更大和更积极的生命力量。
“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而建构起来的。”[5]在师生间进行基于知识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的意义也因知识在师生之间的流淌而充盈和丰富于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知识因为对话而被赋予了更加生动有力的生命意义。由此,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的意义融为一体,使得教育超越了其自身而成为生命个体实现自身意义价值的最主要通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因教育的参与而变得更加赋予人性色彩。“教育就是对话,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对话,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6]作为对话的教育,或者说作为教育的对话,就成为教育世界中最具根本力量的存在,人们所有的活动又要被对话所赋予的意义去成全和实现。同样,人们进行阅读和思考也是一种教育中与文本和自我的对话。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每一篇对话开始的时候都会出现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看作一种教育场景和活动生发的引子。在《会饮》中,首先,阿波罗多洛斯和友伴展开对话,友伴要求阿波罗多洛斯给他讲述当时那场宴会人们关于爱欲主题的探讨内容,阿说他也在琢磨这个问题[7]。可以说,这时的对话是离那场宴会在时间上最远的,而离我们现在的时间最近。其次,阿波罗多洛斯在琢磨这个事情是缘于他与格劳孔的一场对话,格劳孔有一次碰到了他,非得询问他宴会内容,阿说当时他并没有参加那场宴会,他也是听说的[7]。再次,在某个时间,阿里斯托得莫斯告诉阿波罗多洛斯关于那场宴会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也求证过了苏格拉底[7]。最后,阿波罗多洛斯讲述经由阿里斯托得莫斯回忆的那场宴会内容。当然,人们不能忘记的一件事情是,柏拉图是如何知道和记录这次宴会内容的,即他是如何知道阿波罗多洛斯以及格劳孔的这次谈话的。由此可见,关于那场宴会发生的情况确实经历了多人的转述和对话,在对话人之间的关系上确实也看似有点“混乱”。于是,人们在阅读和思考柏拉图文本中对话的教育意义时,就会出现几种关系需要进行反思:苏格拉底与他要引导的对象之间的对话成为了最原始的对话场景;接着,当时在旁边倾听他们对话的人与他们之间也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当人们事后谈起那场对话时所产生的回忆也成为了一种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当人们再次详细叙述那时的对话场景之时也会产生一种及时的对话;当柏拉图用文字记述这些对话的时候,他本人也是在与当时的教育场景对话;同时,我们阅读柏拉图的对话集也是在与文本对话,与柏拉图对话,与苏格拉底对话,与当时对话发生时的其他人对话,与我们自身先有的观念对话。于是,通过这种不断扩大着的对话,我们与哲人、与历史、与他人也与自身在进行一场基于生命和意义的交流与沟通,我们置身于书本、历史和生命的长河之中,不断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理解自己的处境,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教育的意义在人们不断的对话中生发、扩展和深化。
二、环境与教育意义
在柏拉图的对话《斐德若》中,青年人斐德若与苏格拉底从城内走到城外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了一场关于“爱欲”主题的谈话。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可以发现这篇对话始终围绕着环境的变化与人内心关于教育意义生成、生长的协同关系。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青年人斐德若经由苏格拉底的教育引导而内心生成了关于“爱欲”的真实知识。如果说,我们承认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一场基于师生间敞开自我的对话活动,那么,就必须承认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师生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下进行的交流,教育的意义就在包容彼此之间的互动、信任和理解所形成的环境之中。
所谓环境包容着对话和教育意义的生成,指的就是亲和的自然环境所给予人的心理安全感和一种亲近感。在《斐德若》中,对话开始于苏格拉底询问斐德若要到哪里去,斐德若的回答是他要到城外溜达溜达。因为,经过了在城内一天的学习,他身心疲惫,到城外找一个地方更能提神,而且,城外的那条林荫大道是他以前从苏格拉底和阿库美诺那里听说的。这意味着一个对话的展开需要一定的环境,或者说每一个对话都要求有相应的时空背景给予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给予人的身心以一种放松感和轻舒的感觉,使人能够更加敞开自我的内心,在此之中与他人进行更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好的教育总是主要基于一种好的教育环境之中,且这种好的环境主要指人的内心感觉的自然空间。所以,斐德若和苏格拉底沿着伊利索斯一直走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绿树成荫,风色合度,有着青草地,可以躺在那里。这里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着浓郁的人文痕迹,是一个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于一体的地方[7]。
如果说,教育意义的生成需要师生间一定的心理准备,那么好的环境无疑能够使得师生间的对话朝向更加高远的方向。也就是说,教育意义是一种渐发和渐长于一定的对话环境之中的。在《斐德若》中,师生两人都需要和向往着一种在适宜环境下的交流氛围——对于苏格拉底意味着给予斐德若引导所需之身心准备,对于斐德若来说意味着浸润于优美环境中身心的充分舒展。在这样一种最适宜的环境中,苏格拉底和斐德若展开了他们关于“爱欲”主题的探讨。优美的环境不仅使得斐德若能够在最舒服的状态中敞开自己内心对于爱欲的冲动和渴望,也为他营造了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在一个能够给予内心美的感受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的内心活动是最丰富和活跃的,美的事物总是能够唤醒人们心底最深处的某种美好的情愫,自然的美同时也引领着心灵中对于美的事物的渴求与向往。在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的对话中,自然环境的优美适宜贯穿整个过程,而苏格拉底对于他的引导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进行的。他们从吕西阿斯的爱欲讲辞开始谈起,斐德若对于那篇讲辞的热爱也随着他们谈话的不断深入而清除,转向了对于真正爱欲意义的追寻之中。美的环境孕育出美的心灵,斐德若由刚开始时的身心疲惫、焦躁烦恼转变为一种对于智慧和爱欲智慧的渴求之中,随着苏格拉底不断的引导,他也在不断实现着自己心灵中对于真实爱欲的转向。这也是优美环境引发人产生对于美好事物转向,由此生发出教育意义的最基本的意涵。
同时,好的教育环境意味着师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施动者所给予和营造的学习者的内心环境。苏格拉底的教谕是一种基于平等交流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世界逐步敞开由此生发出意义的活动,他只是在引导人们认识什么是真实的东西,什么事物是被遮蔽着的,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应该怎样去习得德性、去生活。换言之,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所营造的彼此契合,能够给予对方绝对信任、平等、宽容的心理氛围,是教育意义生发所需的一种人为环境。
此外,在教育的环境之中,一种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有可能会转化为一种精神性的环境,或者说人们可以赋予自然环境以人文性的价值,这样,教育的意义才能够更加直击人心,也才能够使得教育的意义以更多的属人性。在苏格拉底与斐德若进行爱欲主题谈论的时候,他们周围的自然之物也被赋予了某种神性。比如,斐德若为了逼迫苏格拉底讲一篇关于爱欲的讲辞而且要比吕西阿斯的那篇要美,他就对着那棵梧桐发誓[7]。而且,苏格拉底认为,在这个燥热的时间,他们的谈话必须要有意义,即要具有正义。否则,鸣唱于树枝上的蝉会讥笑他们的[7]。那些蝉是属缪斯的神,是沟通神与人的中介。所以,在这里,蝉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存在便被苏格拉底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味——包容着对话的自然环境被赋予了某种精神性的指引,教育的对话也在不断升华着的引导中生发出更高深的意义。可见,所有自然之物都有着“神性”一般的力量,是它们引导着苏格拉底这样的师者获得智慧以及使他进一步传播智慧。也即是说,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人们的内心必须要从周遭的外部世界中引入更高的事物的关照,给予教育以引领,让意义浸润和生发于周围由各种人、事、物所共同形成的环境之中,也由此朝向更高的意义。
三、教育世界:意义的迷失
在苏格拉底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他所要实现的就是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即让人们经由一种省察的生活而获得“无知之知”,从而获得一种生活中的智慧。而他所言的生活的智慧是从认识人们自身开始的,当然认识人们自己隐含着的一个前提就是,在人们与周遭世界的关联中认识、找到人们自身所处的位置,因为人们本身就处于一种由各种外在事物所包容着的世界之中。人们认识自我,也就是要找到自身与外界的某种连接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生命价值。由此,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之中起到关联作用的就是“人—意义”主体经由现实生活的判断和感知而获得的理解力,向着理念世界中的美善真理寻求指引和方向的一种不断敞开自我内心的向度和力量。也就是说,连接柏拉图两个世界的关键在于人这个主体的意义生发,当然这种教育的意义来自于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感知和基本的判断,也来源于对理念世界中美善德性找寻历程中所引发的内心触动和灵魂的上升,使得经由教育引导而获得的意义在人的生活中向着两个世界不断开放,也使得自身处于两个世界的平衡之中。所以,如果说苏格拉底的教育是要让人们过一种最明智的生活,那么其要义也就是要让人获得生活于这个世界中的意义。
在以人为中心的古典教育实践之中,寻求人本身的意义或者说以一种有意义感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实践活动就成为教育所要高扬的核心所在。到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时期,宗教教育成为教育中的主导力量,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意义也就成为了寻求神的庇佑的终极价值。于是,人不再是为自己的生活寻求一种意义感的归属,而是寻求在神的关爱下得到永生以及来世的幸福。教育的意义从人本身的生活中拿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转化为了人与神的对话,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转变成人与宗教教育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不是一种平等的基于生命本身意义获致的活动,而是一种向着内心进行教义灌输的单向度的活动,人只能服从和祈求于神,绝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加诸于神,更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言说改变神的想法。由此,教育的意义开始迷失在了由基于教育双方不平等地位而引发的失衡道路上。
文艺复兴以后,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社会的中心,教育也成为实现人的主体解放的一剂良药。当夸美纽斯说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都能通过教育得以扩展。这无疑是增强了教育的主动性,同时也造成了人对于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迷茫。也就是说,此时的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人的主体性的解放和增强伴随着的是人的欲望的增强和对于自身有限性的盲目。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更让人看到了自身的力量。于是,教育开始为各种物质世界的满足提供动力,“知识就是力量”指引着每一个人心向着那种能够带来解放的学习和教育,教育为人的生活和内心寻求真理和美善的大门被关闭。最终,人的教育意义变成了由教育所带来的生活中物质利益的满足,教育的意义不再是充盈和丰富人的灵魂世界的基础,而被追寻科技力量带来的财富遗忘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之中。
现今的教育把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看成最重要的教育追求。经由人与人的亲密交流而生发出来的朝向更高事物的进行不断超越的自我成人之路,越来越被各种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替代。教育中所寻求的不再是人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与自身生活和联系不太紧密的公式、理论、规则和知识。当这种人与知识和教育的切己性不断削弱的时候,伴随着不断高涨的技术理性和实用主义的浪潮,人的主体性逐渐消亡,人的内心只有对欲望满足的渴求。而一旦这种外在的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便会引发空虚和无意义感。弥漫在学校教育中的儿童心理疾病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再寻求一种能够给予人的心灵以慰藉的意义了,意义感从学生的学习中脱离出来而演变为各种工作、职业的压力以及由此而来的心理紧张和压抑。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让个体实现人之为人的终极意义,那么教育中意义的消亡和迷失则成为必须关切的现实问题。或者说,人们寻求一种真正的教育意义,是能够朝向更高事物,实现人的自我超越的意义,而不是停留于外在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上,也不单纯是技术的进步和财富的增加。当然,技术和财富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心理满足,但那只是一种虚妄的、经不起诱惑和打击的意义感。如果不能通过教育给人一种内心充实、自足、提升的生活意义,那么再多的教育无疑是一种不充分的多余和奢侈。
四、教育意义的找寻:在美的环境中寻求对话性的上升
如果说,在教育的世界中经由人的交流与对话,让人不断地认识自己,实现不断朝向对更高事物的找寻,以此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充实和美好是教育的最大意义,那么,作为完整的教育活动就是要让这种意义在现实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生发和释放。在《斐德若》中所展现的完整教育情境中,作为学习者的斐德若通过与他人(苏格拉底)的对话,在自然空间(优美的环境)的涵养中,实现了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爱欲的讲辞)的理解和智慧的不断习得,由此教育的意义与人的自我提升实现了完美的统一。也就是说,在美好环境所孕育的充分对话中,教育的意义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显示和成全。由此,一个完整的教育就必须包含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即充分的对话和好的环境,且两者统一于整个教育历程之中。
“生命渴望表达、叙述,进入怡然的对话之境,在那里个体建构、生成并且展现、实践自我之为人的主体性,个体找到自我生命的德性之路。美的灵魂、美好的人性正是发生在活生生的生命的实践之中,发生在现实的人与人的交往、对话之中,没有现实的交往实践,没有人与人的对话分享,就没有充实而完整的精神生活,就不可能有人的道德性的充分发展。”[8]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这种生命的表达的渴求和意愿逐渐被各种知识权威所掩盖和压制,学生不再寻求知识背后所隐含着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教师也只是在传授一些能够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于是交流和对话的通道被遮蔽,或者说对话的意义性在降低为一种客观知识习得的技术性层面上。这也预示着,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在消失。因此,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营造适合于对话的环境,以此唤起这种正在消亡的对话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首先体现在教育中各种外在符号的表达上,各种校园建筑和标志都要能够体现出一种尊重学生需求和开放平等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一种被尊重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生发出自我生命表达的意愿和能力。同时,作为一个教师,要能够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最大化地体现出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意愿,愿意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各种生命表达,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与对话,让学生在日常的教育中不断打开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要营造一种能够使得学生产生安全感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地融入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对话之中,让教育的意义不断地生成与扩展。
同时,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让对话成为师生间交往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使得教育意义充分释放的基本前提。“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当下和特殊的存在,并带着在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9]也就是说,在对话中我们必须转向对方的立场,要心怀他人。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要积极投入到共同话题的讨论之中,让对方因自己的存在而改变,也让自己因对方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独特和有意义,要让对话变成一种关切他人、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活动。“要理解人,我们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着人,必须面对面地与人来往。……只有靠着对话式的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认识。”[10]也只有经由不断的通过对话而走向他人,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由教育所引发的人类理解和认识,最终达致教育意义的充分生发和释放。
“对话教育的价值取向或最终追求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信任和爱。”[11]同时,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和爱也要在对话中被引向更高的层面,生发出更高的意义。因此,师生双方围绕共同的话题所展开的对话必须要有更高事物的关照。如果说,“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12],那么,平等者之间的交往活动必须向着共同的意向和彼此的期待出发,让美好的事物充盈和滋养我们的心田,对话也会因美好事物的关照而变得更加的充满人性色彩和生命温情。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环境所包容的空间中,教育要让对话实现它应有的沟通表达、理解意义、生发情感的价值,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使得师生之间的生命通道不断打开,在现实的世界中找寻知识和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向着更高的精神世界敞开和开启不断找寻美善的持续性的动力和欲求。
好的环境孕育着教育活动得以展开以及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的最基本的生命质素和现实条件,每一次基于共同话题的师生间的对话也都把因彼此的开放而产生的教育意义释放于环境所包容着的空间之中。好的环境与适宜的对话不断交融推动着教育的意义向人自身显现。如果说对话是儿童与他人交流,敞开自我以此获致社会性的基本形式,那么环境则是儿童栖息其中,并使得自我得以充分表达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和心理约束通道。期待教育意义回归到对于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之上,就是要让教育在一种生命意义不断连接和扩展的教育环境中,实现人与人之间不断的交流与生命表达的充分释放、扩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67.
[2]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87.
[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
[4]陈华兴.教化和教化哲学[J].复旦学报,1994(6):51.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2.
[6]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5.
[7]柏拉图.柏拉图四书[M].刘小枫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65,166-167,167,283-284,299,350-351.
[8]刘铁芳.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
[9]马丁·布伯.人与人[M].张键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30.
[10]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9.
[11]杨小微.在对话中达于理解——关于中学对话教育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19.
[12]王向华.对话·人类存在·教育——对话教育研究之引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14-117.
Dialogue and Environment:Loss and Finding of Educational Meaning
WeiTao
Abstract:We all live in a meaningful world, and contacts and communications among people are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meaning gener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meaning generation is mainly a process whe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pen their minds to each other through continuous dialogues focusing on the common topics, so that they will be infused with the accumulated knowledge and civilization belonging to the whole world, thus real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fe meanings and their release, and then boosting the motivation of both sides to pursue the higher things. Meanwhile, it is in a certain environment that such a conversation could form and proceed. Good environment can make convers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tinue and go on well, keep their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close, and then open the channel to realize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All in all, in a proper space included in a certain environm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o that they can express themselves to each other. Such a process in which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get improvement is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and realizing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Key words:dialogue;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meaning; the field of education
责任编辑:董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