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期) > 正文

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

作者:肖正德
阅读数:626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11期

乡村教师的乡贤角色随着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壇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当着不同的乡贤角色。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教师角色以崭新的含义,他们是新乡贤的重要代表,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他们既具有服务乡里的主观意愿,又主动承担国家使命;既彰显乡土属性,又掌握现代知识,引领先进文化。他们在完成乡村学校教书育人任务之余,理应还要担当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乡风文明的守护者、乡村治理的协助者和乡民生活改造的领导者等重要社会角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努力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

乡村教师担当乡贤角色,既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历史传统,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家和社会对乡村教师的一项重大的行为期待。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又强调指出:“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教师角色以崭新的涵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不再是传统教书匠的角色,而是具有专业性和公共性双重角色;他们在完成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之余,还要承担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他们是新乡贤的重要代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理应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乡村教师的乡贤角色之回溯

乡村教师担当乡贤角色,服务于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来已久。仔细考究我国乡村教师的乡贤角色之娘变过程,大体历经以下四个时期。

(一)传统社会时期乡村教师的乡贤角色乡村教师担当乡贤角色源远流长。但限于史料,夏商两代难以稽考。就其渊源来说,首推西周时期的“父师”或“少师”,他们通称为“乡先生”,是致仕回乡的大夫和士,凭借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乡间传授知识,教化乡民,热心于公益事业,造福一方,他们就是后世乡村的塾师。[1]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盛行。“从师”之风盛极一时,于是乡村塾师开始正式产生。后历经发展壮大,迨至明清,乡村塾师臻于兴盛,足迹已达臻乡村各个角落。清人周石藩有云:“大凡乡鄙都邑,皆有塾师。”[2]乡村塾师是“乡曲之导师,地方之柱石,一方文家之重镇”[3]。他们是负有文化传播、道德教化、社会治理的责任且望重于本乡的乡贤主要构成人员。他们既教书也帮人写对联、撰碑文、看风水、代写书信、订立契约,乡民有争议和纠纷往往也延请他们来仲裁与调解。他们或传授学术,延绵道统;或推广教化,热心公益;或参与治理,维持乡序。他们在乡间具有很高的威望,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乡村文化的代言人、乡村礼教的承担者和乡村治理的协助者,具有乡村文化的符号特征[4]

(二)清朝末至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乡贤角色

清朝末至民国时期作为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乡村教师队伍,主要由接受传统教育的私塾先生、新式教育培养的知识精英和留学教育的归国人才组成,打破了传统社会时期乡村教师单由塾师组成的单一性结构[5]在中西文化博弈、新旧文化交替和乡村教育发展蔚然的时代背景下,在内部自我认识与外部社会因素双重逻辑关系的作用下,这一时期的乡村教师不断主动选择或被塑造为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角色,[6]尤其是一批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师范生进入乡村学校,在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乡村学童的教育者、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和乡村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等复杂的社会角色,[7]在启迪民众智识、改造乡村社会、推动国家进步方面发挥着特殊的社会功能。[8]他们传道育人,矢志教化,传承文明,对促进乡村社会的延续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9]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10]他们沉浸于乡土氤竄之中,展现出服务桑梓的乡土情怀;他们投身到艰苦的乡村工作环境里,抱有执着的教育信念;他们在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中,迸发出热爱祖国、参与革命的家国情怀。一言以蔽之,这一时期的乡村教师具有守家、乐教、爱国的时代特征。[11]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乡村教师的乡贤角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改变文化落后的面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我国兴起大办教育的热潮。在这过程中,国家大力推行扫肓运动,普及乡村教育,大量培养适应与服务于新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人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是在国家对乡村教育目标的厘定及对乡村教师社会角色的定位层面,抑或是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和乡村社会的他者认同层面,这个时期的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的文化精英,既拥有高于其他乡村成员的文化资本,又来自当地乡村,与乡民有着紧密的亲缘、地缘关系[12]。他们或积极响应“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号召,成为农民教育的推进者;[13]或投身到移风易俗、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乡村文化运动中,成为农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14]。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时期由于财力不足及其他因素制约,国家采取了集体办学、以民教民的“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随着发展逐渐挑起乡村基础教育和扫肓教育的大梁。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一直是我国乡村教育的脊梁[15]。他们“扎根乡间,固守清贫,传承教化,葆有一丝乡贤的风范。”[16]“文化大革命”前夕,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广大知识青年也把文化科学知识和城市的一些文明习惯带到了农村和边远地区,他们在普及农村教育、传播卫生医疗知识和实行科学种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7]

(四)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的乡贤角色在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部分乡民的文化水平依然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甚至乡村事务处理中依然需要乡村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乡村教师依然发挥着一定的乡贤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转型,改变着乡村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逐渐趋向“隔离”状态。他们与乡村生活的心理距离逐渐疏远,[18]与乡土社会的天然纽带出现断裂。[19]之于乡村的知识分子身份,随着现代文明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而日渐式微,[20]具体表现于“知识者”角色正在弱化、“文化人”的身份正在消失和“政治精英”的地位正在旁落,[21]从而日渐沦为乡土文化“边缘人”角色,在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统整迷失的双重交构下,面临着深刻的角色认同危机[22]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教师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育者,成为价值的引导者、规范的守护者、文明的引领者、文化的弘扬者和生活的帮助者,[2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体现了其乡贤的担当精神,乡村教师的乡贤角色得到再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年12月,在广东丰顺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提出“新乡贤”的概念。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的智库、良知和灵魂,[24]是乡村生态建设与优化、乡村文化保护与发掘、乡村文明复兴与传扬的原动力[25]新时代乡村教师可以自愿、主动甚至自觉走向“新乡贤”的返场方式,重新找回公共身份,自发回归乡村教育者与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26]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之内涵

要阐释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之内涵,首先得明晰什么是“乡贤”和“新乡贤”。阐释“乡贤”和“新乡贤”的基本含义,是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内涵的逻辑前提。

(一)乡贤的内涵阐释

中国的乡贤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有“父老”、“乡老”、“乡先生”、“乡达”、“乡绅”等称呼,其实均是乡贤文化的具体表达。“乡贤”一词大约肇始于汉末,清人梁章殂认为,“东海孔融为北海相,以甄士然祀于社。此称乡贤之始。”[27]乡贤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28]。自唐以降,民间皆建先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嗣后,乡贤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官方明确指出:“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29]明代将冕则称:“生于其乡,而众人共称其贤者,是为乡贤。”[30]从字面上来理解,“乡”即“在地”,“贤”即“贤达”,“乡”与“贤”结合为“乡贤”,被指代“在地的贤达”或“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各地均有自己的乡贤,其择取的标准,不外立功、立德、立言,造福于一方者[31]传统乡贤德高望重,为民众服膺推崇,他们不仅致力公益、造福桑梓,而且还承担着教化风习、调解纠纷、维护地方安宁、推动乡村建设的社会职责,在维系乡村社会的文化、风俗、教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官方行政只下达到县一级政府,要下达乡问,在政府和百姓之间必须有一个特殊的阶层作为中介来弥缝与连接,而民意也同样需要得以上通,如此上通下达才能贯彻执行[32]这就为有知识、有能力、有资源、有奉献精神的乡贤治村提供了行动空间和机会[33]于是,“父老”、“乡老”、“乡先生”、“乡达”、“乡绅”等称谓及其担当的社会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应运而生。他们植根于传统中国社会特殊的乡土结构,对乡土社会的维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费孝通先生认为,“绅”是从皇权系统中回归乡土的官员,他们也是“士”,即“绅士”,构成了乡土社会的知识阶层,并从礼治上维持着乡土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34]“乡,,与“贤”的结合本质上是“绅士”与“乡土中国”合一之结构形态中的特殊存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又将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贡献于斯,并且得到了所在地广大民众的服膺推崇。[35]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乡贤”理解为:立足于乡村,有品德、有才学并为乡村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而受广大乡民推崇敬重的人。

(二)新乡贤的内涵阐释

近年来,传承创新“乡贤文化”,留住乡村的“灵魂”既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也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多次提出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牵动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与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又提出,“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36]2017年12月,在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正式将“新乡贤”定义为“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一般包括乡镇的经济能人、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财富、权力、声望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公益性是其精神内心”[37]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在深化基层自治实践中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

新乡贤是与传统乡贤相对的概念,他们既具有传统乡贤的某些特质,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呈现新的时代特征。具体而言,新乡贤与传统乡贤主要不同表现在“三个一”。一是形成一股新鲜的文化力量。这是同旧“乡绅”最大的不同。他们依托于新时代背景而产生,摒弃了传统封建等级观念,打破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在平等、民主、法治的新时代背景下形成一股新的乡村文化力量。二是饱含一腔深厚的乡土情怀。旧“乡绅”必须参与解决其所处乡里的地域内发生的事情,必立足于乡间。但新乡贤所服务地域性并不强,他们或在他乡为官而告老还乡,或在他乡任教而回归故里,或在外经商而返乡创业,或长期扎根乡间而以自己的知识才能服务乡民。新乡贤姓“乡”,着重强调其“情感在乡和责任在乡”。三是具备一种独特的综合能力。旧“乡绅”的“贤”绝大程度上指代的是传统伦理道德,但新乡贤的“贤”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同时在此基础上具备智力、财力、人力、号召力、影响力等独特能力的社会贤达。[38]基于上述三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概括出“新乡贤”的一般内涵:新乡贤是指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德行、有才能、有资财、有声望、有影响,热心乡村社会发展而深受乡村民众敬重的贤达人士和民间精英。他们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而且还具有新知识、新技能,既可以起到创新创业、带民致富的乡村产业发展“领头羊”作用,又可以起到仗义行仁、扶危救困、抑恶扬善、教化乡民、淳化民风的乡风文明建设者作用;不仅可以协调与化解乡村邻里之间矛盾、维持乡序的乡村治理协助者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启迪智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先进文化示范引领者作用。

(三)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的内涵阐释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里,乡村教师守望乡土,贴近乡民,他们在向乡村儿童“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服务乡邦,教化乡民,引领乡风,维持乡序,担当着重要的乡贤角色[39]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梁漱溟曾指出:“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的人与他结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40]乡村教师正是梁漱溟所言“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的人”。他们是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当地民众与他们建立外界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方法,他们因之担当着重要的乡贤角色。

每个个体都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在其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同理,作为新乡贤重要代表的乡村教师,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也会占据一定的位置,社会也会对其赋予一定的期望,乡村教师按照社会期望担当一定的行为模式。这种由乡村振兴战略所决定的乡村教师的特定地位、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师的期待以及乡村教师所担当的行为模式的综合,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是指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按照党和国家的“积极承担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的期望,参与乡村社会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是乡村教师秉持的理性价值皈依,是乡村教师公共理性于乡村公共生活中并以乡村公共利益为基础的一种潜在或直接的运用[41

三、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之特征

乡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乡贤群体,其社会贡献和乡贤精神是通过其担当的社会角色的特征发挥出来的。

(一)月艮务乡里意愿

新乡贤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标准,而且还需具备文化条件、资本条件及服务乡里的主观意愿,且被公众认可。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成为新乡贤最为主要的条件应是具备“在场”服务乡里的主观意愿。“在场”是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译成汉语,指谓“在一不在”的“在”和“有一无”的“有”。“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事物的面前,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处所之意。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担当新乡贤角色要具备“在场”服务乡里的主观意愿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乡村教师守望职业,扎根乡间,工作在乡村社会场域,躬身实践于乡村振兴实施之所,身体“在场”。二是指在实施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不但身“在场”,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心“在场”。亦即乡村教师不但工作在乡村社会场域,而且对乡村具有深沉的爱,甘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热情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才算真正意义上具备服务乡里的主观意愿。由于诸多因素的牵制,乡村教师很多时候被“遮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在场”或“在场的不在场”,缺失身心“在场”的真正意义上服务乡里的主观意愿。但是,我们相信“澄明”,相信通过“去蔽”、“揭示”和“展现”,一定能使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使之成为身心充满“在场性”并热情服务乡里的新乡贤角色。

(二)承担国家使命

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应是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他们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而且还要有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炽情以及改造乡土社会的赤心。[42]其在奠定专业性基础上发挥公共性,积极参与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梁漱溟曾提出,乡村学校教员“不能单以教书为足,且不能单以教校内学生为足,也应以阖村人众为教育对象,而尤以推进社会工作为主”[43]。教育乡村学校里的儿童固然是他们的天职,但作为乡村社会的天然领袖,其使命则不仅在此,而是要以全体乡民为施教对象,担负起提升整个乡村文化的使命[44]他们不仅是乡村学校里儿童的教师,还是乡村民众的教师,这份社会责任是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角色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的公共性,是指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具有共享、联系与责任的性质。在实施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弘扬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承担强国之责,面对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踏上新的时代征程,履行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激发忠贞报国的民族情怀,热情服务于乡村振兴,增强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爱国奉献真正成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争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斗者、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为实施乡村振兴而努力践行新乡贤的文化责任。

(三)彰显乡土属性

乡村教师自我本性的彰显在于他们的乡土性,在于他们与乡土社会浑然一体、互依共进。乡村教师的乡土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拥有深厚的乡土情怀。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主要指乡村教师对乡村社会怀有真挚之爱,对乡民怀有赤子之心,对乡村孩子怀有爱恋之情,这些情愫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转变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成为专注于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45]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深植乡土,记住乡愁,加强与乡民的对话与接触,加深对乡村风土人情的了解,培植热爱乡村、扎根乡村的热情。其二,守卫与传承乡土伦理。乡村教师是守卫与传承乡土伦理的重要主体,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努力成为社区领袖,激发乡民与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和伦理传承的兴趣,开发乡土伦理传承课程,在教学中融入乡土伦理,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46]带领乡村学生参加社区实践,努力守卫与传承乡土伦理。其三,认同与活化乡土知识。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热爱本土、理解本土,唤醒本土意识,提升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期待乡村教师在先辈们所生产的本土知识基础上进行当代活化,有效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资源,即自然禀赋、社会文化、人力资源等,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内生的根本动力;期待乡村教师注重对本土知识的传递、掌握与批判,加强与本土社会的历史和传统进行沟通与对话,敢于面对本土社会落后的现实,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鼓足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和勇气,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掌握现代知识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力量,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顺理成章地承担了乡村社会中的“知识者”角色[48]这种乡村社会中的“知识者”角色是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的重要的文化资本。“每一位执行某项社会角色的个体,都被他的社会圈子认为具有或者他自信具有正常的角色执行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如果缺乏这些知识,就认为他在心理上不适合于担任这一角色。”挪[48]作为在乡村社会拥有知识分子地位的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为新乡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稳定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力量。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乡村教师除了具备能胜任乡村学校教书育人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外,还要具备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现代科技知识。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9]这需要乡村教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运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实现人的认识、观念、技能、素质协同全面发展,发挥科技知识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扎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现代技术保障。这样才能适合于担任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乡贤角色,才能胜任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乡民生活富裕。

(五)引领先进文化

引领先进文化,领导乡民改造生活,促使乡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不仅是乡村教师的乡村关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诉求。乡村教师由于自身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优势,使得他们在融入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阶层。他们不仅通过教育教学传承传统文化,而且在学习与发展中创造着新的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和创造者。梁漱溟在论及乡村学校在乡村建设的作用时指出:“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发动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构成之一力量。”[50]乡村振兴战略中与乡民“打并一起”的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就是乡村教师,他们以文化人的使命肩负传播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启发民智的责任,担当着乡村生活改造领导者的社会角色。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遭的人,用乡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先进文化,变革乡民传统的认识与观念,改善乡间的人居环境,改造乡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乡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从而真正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四、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之担当

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实现角色转型,担当起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他们在完成乡村学校教书育人任务之余,还要积极担当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乡风文明的守护者、乡村治理的协助者和乡民生活改造的领导者等社会角色。

(一)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者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尤其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振兴乡村产业,人才是关键。然而,当下我国各地乡村产业振兴所需人才普遍匮乏,既缺乏特色种养殖、现代农产品加工、乡村工艺、乡村旅游等乡村特色产业人才,也缺乏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营销、电商等创新创业型人才;既缺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科研人员,也缺乏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实用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努力构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大量培育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是新时代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迫切诉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肩负着面向广大乡民传播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乡民劳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培训,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此外,基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教师还要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工艺、地方民俗,培养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人、乡村文艺带头人和民间艺术家。

(二)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广大乡村民众生态福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了让乡村生活更美好,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乡村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传播乡村生态文明。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打开乡村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课堂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与开发各学科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乡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定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步骤,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理念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将保护生态文明变成学生的自觉主动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探索乡村生态文明教育新途径。乡村教师要鼓励与支持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不断增长见识和增加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能力”[51]。同时,还要举行“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向家长和周围乡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做法,努力营造乡村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增强乡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乡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52]

(三)乡风文明的守护者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既要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还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努力做乡村文明的守护者。一是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乡村要保存乡村文化基因,守护乡村文化根脉。乡村教师要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上与乡下相互补等多种方式,传承与弘扬古村落文化、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蕴含的优秀元素,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乡民、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重塑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品牌。二是引领先进文化。乡村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向广大乡民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他们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打破以往“等、靠、要”的消极局面,使人人思创业、家家忙致富、村村谋发展蔚然成风。[53]三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乡村教师要坚持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用乡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着力提高乡民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使广袤乡村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正直善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乡村治理的协助者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国社会自古作为一种“乡土社会”,在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包含着传统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经验。乡贤文化根植其中,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54]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一是在乡村自治方面,乡村教师在制定乡规民约、签订乡间契约、协调邻里关系、调解乡民纠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协助解决乡民生产、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二是在乡村法治方面,乡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和多样态的活动形式,向乡民宣传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普及法律知识,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习惯[55]三是在乡村德治方面,乡村教师要积极宣传乡村新道德、新风尚及先进典型,引导乡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同时,积极传承耕读传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规祖训,培育与弘扬地方优秀道德传统,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乡民自觉遵守相关道德准则和社会礼法,重塑乡村的伦理共识,共进乡村治理。

(五)乡民生活改造的领导者

“生活富裕”,既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使乡民生活迈向富裕,就得对乡民生活进行改造,让乡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文明成果。20世纪初,陶行知就曾指出,“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命。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56]。1936年,甘豫源在其所著的《乡村教育》中说道:“乡村教师的使命,一是教育儿童,二是改进社会;乡村教师的修养,一要有充实的知识,二要有精熟的教学技能,三要有高尚的人格,四要有勤劳的身手,五要有领导社会的本领。”[57]乡村教师作为有思想觉悟、有文明素养的文化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理应担当乡民生活改造的领导者的角色:他们及时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乡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积极投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乡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乡民的精神世界,激发乡民在信息化时代面向乡村生活的新态度,引领乡民多元化的闲暇生活方式[58]从而真正地提高乡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总之,转变乡民传统的价值观念,改善乡民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引导乡民走向富裕、迈向文明,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领导乡民改造生活的宗旨,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参考文献

[1][28][32][54]邓辉,陈伟.乡贤文化的前世今生[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15,6,4,5.

[2]周石藩.海陵从政录•与诸生讲学随笔[A].官箴书集成(第6册)[C].合肥:黄山书社,1997:293.

[3]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

[4][20][21][47]唐松林,丁璐.论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身份的式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

[5][7]张霞英,车丽娜.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11)

[6]邓晓莉.民国时期乡村教师文化的流变与选择[J].教育观察,2018(7).

[8]周晓燕,李嘉君.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功能——以江南地区为考察中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9]吉标,刘擎擎.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乡贤精神探微--基于民国乡村小学教员的自我叙事[J].教师发展研究,2019(2).

[10]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岀版社,1986:541.

[11]徐继存,高盼望.民国乡村教师的社会形象及其时代特征[J].教师教育研究,2015(7).

[12][58]沈晓燕.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知识分子身份的式微与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0).

[1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7-25.

[14]胡艳,郑新蓉.1949-1976年中国乡村教师的补充任用--基于口述史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15]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2.

[16][19][39]吉标,刘擎擎.乡村教师乡贤形象的式微与重塑[J].当代教育科学,2018(5).

[17]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273.

[18]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22]容中逵.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迷失下的乡村教师[J].教育学报,2009(5).

[23]李长吉.农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兼论农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J].教师教育研究,2011(1).

[24]唐松林,姚尧.乡村振兴战略中教师的使命、挑战与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4).

[25]杜育红,杨小敏.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6]闫闯.走向“新乡贤”:乡村教师公共身份的困境突破与角色重塑[J].教育科学,2019(4).

[27]梁章钳.称谓录(校注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5.

[28]张会会.明代乡贤祭祀与儒学正统[J].学习与探索,2015(4).

[29][31]袁灿兴.中国乡贤[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2.

[33]舒隽.乡村治理变迁与新乡贤的当代表达[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5).

[34]吴啥,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M].上海观察社,1948:1-9.

[35]赵浩.“乡贤”的伦理精神及其向当代“新乡贤”的转变轨迹[J].云南社会科学,2016(5).

[36]宋圭武.乡村振兴与新乡贤文化建设[J].学习论坛,2018(3).

[37]吴晓燕,赵普兵.回归与重:乡村振兴中的乡贤参与[J].理论探讨,2019(7).

[38]刘玉堂,李少多.论新乡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基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J].理论月刊,2018(4).

[40][5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351,460.

[41]冯漩坤,刘春雷.失落与缓解:论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4).

[42][46]任仕君.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传承[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2).

[43]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680.

[44]申卫革.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6(22).

[45]马多秀.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3).

[48]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南京:译林出版社,10-11.

[49]吴忠权.基于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开发新要求与路径创新[J].理论与改革,2018(6).

[51]钟焦平.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9-03-09.

[5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53][55]李定仁,肖正德.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N].光明日报,2006-09-23.

[56]陶行知.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J].地方教育,1929(1).

[57]甘豫源.乡村教育[M].北平:中华书局,1936:87.

Exploring the Role of the New Rural Elite from Rural Teachers in the Strate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Xiao Zhengde

Abstract:The role of the rural elite from rural teachers,which chang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rural culture,var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The role is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s by the strate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for rural teachers,who ar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ew rural elite,have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the new era.They are willing to serve the countryside,and must shoulder national missions;they show local features,grasp modern knowledge,and lead advanced culture.Besides their mission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rural schools,they are supposed to play an important social role in training rural industrial talents,disseminating rural civilization,protecting rural customs,assisting rural governance,and leading farmers to live a better life,thus striving to play a leading role as the new rural elite in the strate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strate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teacher;new rural elite;role-playing

责任编辑:宋青青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