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期) > 正文

“双减政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与可能

作者:
阅读数:397

来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的出台,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因为,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过滥的学科类校外培训不但无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反而让学生在学习上和家长在经济上不堪重负。但是,“双减政策”如何落地,能为学校和学生带来哪些实质性影响,大家也有一些困惑和多元想象。其实,“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推力与制度保障,为学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就需要学校借助“双减政策”的出台,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变革,全面释放“双减政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

一、把握“双减政策”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期待

在知识迭代越来越快、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轻装上阵,勇于挑战更重要和更有必要的学习重任。因此,我们要看到“双减政策”在具体任务上对学校提出了什么要求,更要看到“双减政策”为学校变革发展“减出了哪些空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依据和政策保障。而且,只有对后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为高远的布局,才可能从更高层面和更大格局上来完成“双减政策”对学校提出的具体要求,从而既在学校层面高效落实了“双减政策”,又依托“双减政策”实现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教育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和制度化,学校逐渐取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成为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尽管家庭还担负着家庭教育的责任,社会担负着社会教育的责任,但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它的主阵地地位变得越来越牢不可破。可是,随着学生在校学习竞争的加剧,家长变得过度卷入学校教育,甚至不惜牺牲家庭教育功能;校外培训机构更是乘机而入,借助庞大的资本力量,单向度地推动学科知识学习,不惜牺牲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这既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专业要求,也是对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再次确认,学校不但要做好学校教育自身的事,还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成长的角度,发挥好引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而不是让家庭教育来替代学校教育,更不能让校外培训机构来主导学校教育。

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家都深知学生成长是一件长远的事、科学的事,需要价值引领的事,可一旦面临具体的考分与激烈的升学竞争,大家又似乎不得不困于眼前的考试成绩,不得不着眼于当下的知识传授,甚至不惜忽略对孩子长远的价值引领。“双减政策”的出台,调正了学校的办学方向,也为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前提,就是要科学地把握学校办学方向,系统布局学校的办学行为。

第三,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只是“双减政策”的工作方式方法,其目的指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求学校重新定位作业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作业质量,科学研制学生作业预留空间,如果没有高质量作业体系的建设,只是减少学生作业数量,这只是对“双减政策”在形式上的落实。同样道理,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就要构建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体系,让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更强大的教育引领力,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从而切断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依赖。

二、“双减政策”助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变革

“双减政策”要落地,迫切需要着眼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对学校的育人使命进行更深刻和更高远的思考,对现有学校办学格局进行结构性变革。

首先,学校需要重新规划教育教学流程,重新定位各个教与学环节的教育功能。“双减政策”重视学生作业,是因为作业是关联教师、学生与家庭的纽带,但作业量的问题并不只是作业数量出了问题,而是学校对各个教与学环节的定位出了问题。当作业量到了要减少的时候,那就表明作业这个环节承载的教育负载过重,而其他教与学环节的教育负载相对就小了。“双减政策”中提到,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但这还不够,学生学习过程大致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作业练习四个环节,由于作业练习是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我们常讲的兜底环节,当大家对前面三个环节心里越没有底的时候,就越会把所有教育负载都压在这个环节。现在要减轻作业练习这个环节的教育负载,就需要全面增强前面三个环节的教育负载。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集中的环节,自然需要提高质量,但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一直为大家所忽视,更应该成为此轮“双减政策”落地需要重视之处。因为在四个环节中只有这两个环节是由学生自己主导的,也是最需要教师指导而非直接教导的环节。事实上,只有这两个学生主导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才可能缓解当前课堂学习和作业练习这两个环节的教育负载。因此,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需要对作业负担在教与学全链条中的教育功能进行梳理,以此为抓手提高整个教与学过程的效率。这也是此次“双减政策”的目的之一。

其次,学校需要重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在教育使用中的效益最大化。“双减政策”给学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要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而且还要确保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为了更好地调配时间资源,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与时间资源一样,专业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在“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的配置也值得深入思考:学校经费的使用是否与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相匹配,教育教学设施的使用是否能够切实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曾经在一所中学发现,阅读课仅仅配置了文学类著作,而人文类著作,比如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类著作长眠在图书馆深处,更不要说科学类的著作了;还有,学校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依然是学生上课的场所,而不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发挥学生专长之处。“双减政策”中要求的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的提高,都需要学校进一步思考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机制。

再次,学校要调整教育教学的绩效标准,实现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专业引领。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用哪些指标来呈现这些内容,都需要学校提出具体的方案与标准,从而引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并进一步改变家长和社会对“何为优秀学生”和“何为优秀学校”的观念与期待。

最后,学校要建构一种专业的教育精神,推动专业与使命双向强化的互动格局。“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回归学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就意味着学校要练就对学生学习进行整体安排和长远设计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引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能力。但是,不管是做大做强学校教育,还是引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需要学校勇于承担教育使命,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练就真本领,这就需要学校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培养出专业追求的精神,也要培养出勇于担当的勇气,在做的过程中成就学生,也在做的过程中做大做强自己。

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双减政策”未来走向的期待与建议

“双减政策”就像奥卡姆的剃刀,要从剃刀的精减原则走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但需要学校勇于弥补以前教育教学的不足,按照学校高质量发展标准来重构教育体系,同时也需要更多配套政策。

第一,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地,引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成长。随着全国各地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普通高中学校间的层级变得越来越多,分层效应越来越明显,原来普通高中学校也就归县或者区管,当有了市管高中甚至省直管高中后,这些普通高中因为有了制度优势,获得了明显的生源和资源优势。于是,当这些学校站起来看剧的时候,其他学校也不得不站起来,这就极大地向初中乃至小学传递了教育焦虑。事实上,普通高中也是基础教育,立德树人依然是最为根本的任务,普通高中的选拔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副产品,育人功能发挥得越好越完善,为高校选拔出来的学生就越优秀;但当普通高中只聚焦于选拔功能时,反而会伤害到其育人功能。目前,某些省份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这的确有利于缓解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焦虑。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还可以走一条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转变普通高中的选人标准、育人思路,为“双减政策”落地创造良好支撑。推动包括中高考等在内的高利害的教育评价改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路径,从而把原来承受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学生引领到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道路上来。

第二,在增加学校教育责任的同时,给予学校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校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强大。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大家都在精打细算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的费用问题,这肯定是学校和教师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考虑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学校究竟需要多少物质资源的支撑、制度资源的保障以及社会资源的培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政府的统筹规划、协调落实。

第三,加强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领,为学校教育奠定坚实的家庭文化基础和社会文化保障。“双减政策”之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时间如何高质量度过?这离不开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高质量建设,涉及家庭育人功能的重构和社会育人功能的完善与健全,这是需要整个区域通盘考虑谋划的“大文章”。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就各位,才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高质量而又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够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王丽红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