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一期) > 正文

互联网视域下微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罗亮
阅读数:166

来源:《才智》2018年第2期

在互联网视域下探讨微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行性分析,既是探讨少数民族教育适应互联网+教育背景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因此,本文在解析微课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从“适应互联网+背景的必然举措、课改实践的发展需求、智能化学习媒介的普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四个方面逐一分析了微课参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少数民族教育;可行性

在互联网视域下,微课既是一种课程资源,也是一种课改理念。然而,无论是作为课程资源,还是作为一种课改理念,它都有可能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下边就结合少数民族地域的教育发展现状,对互联网视域下微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行性进行充分地分析与说明。

在互联网视域下微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行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解析:什么是微课,微课可行性的客观表现。

一、微课的内涵及特征

正如上边提谈及的那样,“微课”一词可以从多个层面上理解。既可以把其看作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种资源,也可以把微课视作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种改革理念。

(一)课程资源

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研究者这样定义所谓的“微课”:“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1]

在这则界定中,研究者强调微课是“教学过程”与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这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与教学过程整合的资源结合体,它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出现于新的教学实践之中。而事实也是如此,许多网络上的微课资源是可以任由任课教师下载、编辑、使用的。

(二)课改理念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

在这则界定中,研究者对微课的定义侧重于对课改理念的强调。即,所谓的微课是一种新的课改形式。因此,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的运用;因此,它所强调的是这种课程的存在形式——网络视频课程。即,微课把网络纳入到了教学实践之中。

(三)微课的特征

微课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归纳:首先,“微课”之“微”改变了传统的课程理念。即,每一节微课都是针对性极强的课程。无论是针对特定知识点的微课,还是针对特写教学环节而构建的微课,其针对性都极强。也正是因为其针对性极强,所以与传统教学中的课程相比具有“微”的特点。其次,“微课”之“课”改革了传统课堂呈现的方式,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

二、微课可行性的客观表现

在互联网视域下微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行性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

(一)适应互联网+背景的必然举措

微课背景的构建是与互联网+教育背景的形成相辅相成的。在互联网+教育背景的构建过程中,微课承担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微课在优化课堂教学、引导有效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积极立足高中英语教学实际,从微课环境的视角来探究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需求"、"实效"等来科学设计和应用微课资源手段,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取能力和素质的发展。[3]

因此说,如何在教学适应互联网+的背景过程中,利用微课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是适应互联网+背景的必然举措。也正是因为如此,微课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可能。

(二)课改实践的发展需求

无论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里,微课都在与其它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整合中悄然融入了具体的教学。

翻转课堂理论是颇受任课教师的喜爱。但在它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翻转却需要微课的参与。

所谓的翻转课堂实践的关键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讨论。而师生讨论形成的前提则是学生利用微课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在讲解《老人与海》一文的时候,为了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地讨论小说文本中的“硬汉精神”,任课教师分别设计并使用了如下的微课:

第一个是展现有关“圣地亚哥”捕鱼过程的微课。第二个微课是有关其它读者评论“硬汉精神”的微课。通过这两个微课的使用,使学生在课后对小说的故事梗概与硬汉精神的内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对师生的讨论明确了小说对硬汉精神的表现。从而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的翻转。

(三)智能化学习媒介的普及

适应互联网+教育背景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许多学校与师生都具备了使用微课的能力与相关教学设备。例如,许多任课教师都知晓微课的课改理念和制作微课的能力。对于前者而言,知晓微课的课改理论可以使任课教师明确微课的教学策略;具备微课的制作能力可以丰富适应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微课资源。因此,这就在主观的层面上为微课进行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实践夯实了基础。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家庭网络的逐步普及,学生也具备了运用网络终端进行学习的条件。因此,微课进行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实践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尽管上述这些条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但这并不影响微课进入教学的可能。

(四)实践经验的积累

微课参与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在部分地区已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的层面上,还是实践的层面上,都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供相互借鉴,特别是在微课的比赛中。对此,有研究者进行过这样的总结:我们在开发制作藏汉两语微课程中发现,教师出镜使用PPT,Word、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呈现的教学过程,同步录制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微课程最受学生欢迎,而且教学效果特别好。[4]在这段引文里,作者发现如下的微课制作经验:首先,微课已出现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实践中。尽管制作微课的工具稍显简单,但利用PPT,Word、画图工具制作的微课已有所实践。其次,微课的内容以同步教学视频为主。虽然这好像与上边对于微课的内涵界定稍有不符,但这样的实践却把微课的理念融入到了教育教学实践中,使传统的教学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微课进入课堂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并非只是研究其微课制作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软件这样简单。但从微课制作时应该运用哪种软件开始,它就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探讨微课的制作时间长度,分析微课的制作内容,讨论微课的使用方法奠定了研究的基础。

微课使用的经验积累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对于后者而言,从上述的论证中已可见一斑;对于前者而言,当我们以“微课”和“少数民族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时候,从2015年开始已有多篇研究性文献出现于知网上。例如,《互联网视域下微课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的可行性与路径研究》一文就是结合微课的使用,探索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广域网研究文献。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实践的层面上,还是理论的研究中,有关微课的研究都为微课在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应用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因此,借鉴这些经验,开展微课应用实践也具备了成功的可能。

为了更加充分地分析互联网视域下微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行性,本文在解析微课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从以上四个层面逐一分析了微课参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可行性。

注释:

①作者简介:罗亮,单位: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

②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编号:16SA017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3]王亦琳.基于微课的高中英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

[4]杨改学,李军.微课程与少数民族中小学微课程开发与制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05).

责任编辑:王丽红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