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一期) > 正文

抓两头带中间: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作者:
阅读数:104

来源:

教育发展的需求变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发展战略、人的教育需求等外部力量和教育自身变革的内生动力共同推动着教育发展。个人发展的需求与教育发展的矛盾、国家需求与教育发展的矛盾以及教育体系自身的矛盾,是启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切入点。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抓两头带中间。具体体现为:着重抓高等教育和幼儿园及小学教育,带动中等教育发展;做好城市和乡村学校布局,带动城镇教育发展;做好宏观治理与微观教学,带动中观层面质量提升;做好逐优与补差,带动中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整体全面提升。

键词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抓两头带中间

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教育事业转型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度增长,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完成了外延式的规模发展任务,现在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发展路径。然而,教育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诊断,其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其动力机制如何运行,是现在必须回答的问题。明确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面,准确诊断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与矛盾,精确把握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催动其发展机制运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则指日可待。

一、教育发展的需求变化: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

摸清中国教育发展的底数、对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与预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明确教育发展的需求变化,就能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教育体系最健全、教育规模最庞大、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横向角度看,中国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结构非常健全,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两亿七千万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类人才。从纵向角度看,从0——3岁早教,一直到老年大学,教育机构涵盖了所有年龄阶段的人口,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机会进入到教育体系中。不仅如此,中国有世界上最明确的教育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发展。国家战略、教育需求等外部力量和教育自身变革内驱力共同推动着教育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

(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家战略的引领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直接的力量,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明确了目标与方向。在没有实现世界大同之前,世界发展的单元是国家,竞争的单元与利益的单元也是国家。在现代社会里,国家的发展和利益对教育的需求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01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总体目标。中国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教育的需求主要有二:第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意味着必须坚持通过教育培养自己的人才。为谁培养人这个方向性问题从来也没有过时,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能通过国家教育来实现。杜威说过,“公共学校是人类最大的发现。其他社会机关是医疗的和补救的。这个机关是预防的和解毒的”[1]。其预防和解毒体现在培养的是对国家忠诚、关心国家、认同国家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全球化使得爱国忠诚更加重要,在这个越来越令人困惑、越来越充满冲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通过爱国主义获得更多的“我们感”,促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在思考判断中、情绪情感中都嵌入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与“我们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意味着通过自己的人才创造和“智造”自己的先进科技。因此,教育不可或缺、无法替代,必须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在以国家为单元的竞争背景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在国际事务与国际交流、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才能独立自主。因此,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须能够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教育必须承担起为国家战略发展进行人才储备的任务。国家需要各行各业的理论工作者对世界的各种问题提出中国的解释与诊断,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发展能够实现国家利益需求与完成发展任务。可以说,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就没有国家的战略发展,也不会有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人的发展需求增加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前一阶段的规模发展已经促使我国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动力。目前人的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继续教育需求增加,进而能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到203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年,这一数字比2015年的10.23年提高了1.57年”[2]。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继续进入高中学习,高中教育普及化已经启动,青少年的学校生活继续延长。同时,学习化社会已经来临,继续教育年限不断增加。从就业角度讲,许多行业的学历门槛在提高,就业的初始学历从专科、本科一直升到研究生,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完更高水平的学历教育才会走进劳动力市场。同时,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需求也在增加。2019年,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达到302万,比近十年最低的2016年211万增长了48.9%,自学考试招生人数达到596万人,比2016年的504万增长了18%,出现回暖趋势。

第二,人们对优质、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促使教育发展更加注重质量。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可以被满足,之后,又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民众的教育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201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9.15万所,占全国比重36.13%[3]。同时,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和国际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2017年全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国际学校总数为821所[4]。多种教育形式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愈加趋向多样化,且对优质、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日益高涨。这些个性化教育需求是推动教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三)教育自身的变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变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外部环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将外部力量转化为教育自身发展需求,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发展。基于教育自身发展水平与外在环境的变化,我国一直稳步推进教育变革,逐步提升教育质量。教育的内部推动力量主要有二:

第一,规模发展推动质量提升。当前我国教育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已达历史高位。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比上年增加1.13万所,增长2.17%;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比上年增加660.62万人,增长2.40%;专任教师1732.03万人,比上年增加59.18万人,增长3.5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5]。我国教育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远远大于质的提升。教育的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为教育质的变化做好了充足准备,教育矛盾转变促生教育变革,推动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第二,教育空间拓展与萎缩并存,要求均衡发展。随着城镇化发展,我国所有地区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城市教育人口与资源聚集,教育密度增加;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教育密度降低。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15年的56.1%,流动人口从2.21亿人增加到2.47亿人,到203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6]。因此,主要城市群聚集人口的能力增强,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在空间上急剧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就业机会更大的城市,并带走了学龄人口,因此农村教育出现空心化,生源减少,教师流失,校舍闲置。学龄人口涌入使城镇地区教育显现“拥挤效应”,学龄人口流失使农村地区教育“空心化”。城市教育密度上升,乡村教育密度降低,但都是刚性教育需求,这些刚性教育需求将促进教育的变革。

教育发展动力产生和循环的核心是教育需求。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教育不得不进一步发展和提升;需求满足之后,在原有基础上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需求的推动之下,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二、明确问题与矛盾:找寻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切入点

在判定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面,发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后,我们需要把握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7],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只有明确教育发展的问题与矛盾,才能启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说,对发展问题的精准把握和诊断就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必须在新时代对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基本矛盾进行精准表达,才能找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切入点。

(一)国家的需求与现实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国家的需求与现实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切入点。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表面上看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走了教育市场化、私营化的自由主义发展路线,但实际上在课程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强化了国家本位的倾向。可以说,国家的发展需求一直都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的国家本位倾向背后有着国家利益的浓厚诉求,教育从来都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和必要工具。“20世纪的历史表明,国家越来越自觉地将教育作为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教育越来越成为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在'世界大同'的目标实现以前,不管教育家的理想如何,也不管人们的'理想教育'怎么样,这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8]就我国实际情况看,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显然最需要的是以培养人为核心的教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不能单纯依靠引进,真正的可持续的人才供给只能是自己培养,需要厚积薄发,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有:

第一,目前,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还不足以支撑国家战略的实施,教育事业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求之间需要更契合的匹配。当前,国家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给予保障。就我国目前发展来看,虽然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但依然存在着结构不均衡、效率不高等问题,例如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问题、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问题、高中教育的普及问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提升问题、高等教育的竞争力问题等都与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更精准、更系统、更协调的匹配。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程度显著,有研究发现,超过35%的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21.6%的高校毕业生存在过度教育情况;同时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有错位,外语能力、对复杂系统的了解、计算机能力、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在学生个人能力增值评价中得分最低[9]。我们的人才链、产业链、资源链尚未实现深度融合,还需要整合和优化配置。未来社会是高度全球化、数字化的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社会变革,更加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第二,中国面临着人才培养的国家认同问题。在开放的时代里,在中华民族百年的命运颠簸过程中,国家的认同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发展面临着超主权组织的挑战和“去中心化”的威胁,一些群体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匮乏产生对国家的疏离意识甚至具有分离倾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强调指出,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10]。“一个国家本质上是存在于它国民的内心和思想中的;如果国民在内心不承认国家的存在,那么任何逻辑上的推导都不可能使国家存在[11]。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认同自己的国家,不能献身和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发展,显然后果十分严重。“在实现大同世界之前,所谓社会责任感,应该主要指作为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12]一个国家完备的教育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内稳定人心的作用和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这样才能在危机面前处在有利的竞争位置。

(二)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与现实教育活动水平之间的矛盾

在相对封闭的社会里,接受教育的终点和目标都非常明确,然而在开放的社会里,不确定性十分明显,通过教育是可以帮助人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的风险的。因此,现代社会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这是应对风险社会的体现。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并不只是时间的增加、知识学习总量的增加问题,更多的是要通过更长时间的准备或者通过学习才能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我们所处的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没有一个人能准确预期未来发展。因此,教育的规模发展已经走到尽头,必须促使教育多样化发展走向高质量才能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中国教育高质量的规模首先是满足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的规模。目前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第一,教育目的的伦理性与现实教育手段的功利性存在着矛盾。从事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教育工作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自然似乎没有把他铸成就将其放入到世界中;自然没有作出关于他的最后决定,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让他成为不确定的东西”[13],自然给人留下了自我成长的空间,教育就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实现这种不确定性,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超越。然而现实生活总是需要教育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是国家未来潜在的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潜在的管理者、产业工人、农民、服务者等,其任务就是把能力的鸿沟填满,通过各种现实的教育手段把“还没有”变成“必须是”。而这样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培养出来的乃是器物,无法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未来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许多工作将被机器所替代,朝向固定方向培养固定职业的人的教育无法应对挑战。因此,必须解决人成长的个性化需求与教育现实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二,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与现有教育体系存在矛盾。现有的教育体系总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的确切样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14]。如果教育是为了未来做准备,当教育做好了准备,未来已经变成了过去,这就是教育面临的挑战,这就是教育要回答的问题。教育不能以过去的答案回答现在的问题,因此也就不能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因此,教育就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多地体现为能够在快速变革的社会里能适应、迎接并应对挑战的思维方式与践行勇气。所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飞速变革,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谁也不是万能的先知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恰恰需要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开放的良性互动。

(三)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均衡与不充分问题明显

从教育体系的布局来看,教育满足国家、人和国际交流的整体布局中的要素是全面的,但整体布局的结构化水平不高,尤其体现为结构不够优化,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体现明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横向的空间角度看,城乡教育差异问题明显。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增大。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支配收入的差距为18355元,到2019年这个差距增至26338元[15]。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城市和农村教育空间的急剧不平衡,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普遍认识到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带来了诸多教育不公平问题。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之间的迁移产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群体,早在2014年中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总数已占到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四分之一[16]。随迁子女存在身份区隔问题,乡村少年存在文化迷失问题,他们的生存质量与教育质量将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长大,出现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城乡之间的流动问题也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寻求更多的生存机会;另一方面,农村流动人口恐惧无法在城市立足,加上户籍等制度问题,许多家庭并不能在城市扎根,还存在着身份认同问题。即使是在一定的区域与空间范围内,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教育的生态总体上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引发了激烈的甚至是变态的教育竞争,教育的多样性与生态型受损。

第二,从纵向教育结构来看,各阶段教育发展水平不均。201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十年,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入学率在100%左右,高中阶段入学率在80%到90%之间,我国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高中教育逐渐普及,而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幼儿园也将迎来入园高峰,教育压力突然增加。高等教育是提升未来劳动力素养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基础,但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人口比例不高,截至2018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20.2%[17],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已达40%左右[18]。此外,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存在困难,高校为求“发展”盲目扩大规模,教育内容和方式却与经济发展不契合,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积累,产生了“高学历”失业与就业难问题。从教育纵向结构来看,各级各类教育间发展差异明显,学制的各种通道还没有全面打开,教育的结构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这些矛盾就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点火器,抓住了这些矛盾就可以启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抓两头带中间: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

发现中国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充分认识到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就可以启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本文提出抓两头带中间就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复杂的眼光看待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发展水平,各个层次的教育构成教育系统,各个层次作为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抓住教育发展的两端,带动中间层次发展,进而促进各个层级系统相互影响、有序运转,从而实现整个教育系统质量的提升。

(一)抓好高等教育与幼儿园小学教育,带动中等教育发展,实现学制的系统化运转

高等教育是学制的终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学制的开端,做好两个端,以两端带中等教育发展,促使整个学制系统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一,做好高等教育发展布局,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引领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人力资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改善个体收入分布的重要动力,义务教育在人力资源提升方面的收敛效应越来越小,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越来越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作为,而我国大学的水平离世界高水平大学还有差距。因此,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不仅发展高等学历教育,还要提高培训等相关的公共教育服务质量,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教育发展。教育是阶段性的、连续性的,中等教育担负着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因此,做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布局就能带动中等教育发展,帮助每一个个体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

第二,谋划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优质发展,为中等教育发展奠定人口素养的基础。人口素养提升主要靠基础教育,幼儿园教育是人生开端的教育,小学教育是人格养成的基础,做好人生开端的教育能够为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中国目前家庭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比例越来越高,女性参与劳动比例越来越高。家庭在养育子女方面的精力越来越少,需要社会对家庭养育给予支持。因此,教育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接管了人的童年生活。同时,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儿童养育越来越焦虑,出现了竞争性育儿现象,家长比较关注儿童知识技能的培养反而忽视了儿童的精神生活。因此,必须做好初等教育的普及与优质,增加多种形式的非正式教育形式,拓展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弥补家庭养育的短板。培养人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人生起点处,教育的优质发展不仅仅是有幼儿园上、有学上,儿童需要更多样化的教育空间,开发儿童潜能、启迪儿童心灵,实现美好童年的生活。中等教育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后续阶段,优质的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中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中等教育上衔高等教育,下接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有了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的基础,有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引领,整个学制系统就运转起来了。

(二)抓城市与农村教育布局,摊好教育的“大饼”,带动乡镇教育发展

完善的教育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必备,一个国家没有自己完备的教育体系,依靠外在输入进行人才培养,显然缺少发展的可持续力量,最终沦为他者的殖民地。以行政区域,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我国将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19]。以此为基础,我国教育从地域上划分为城市教育、乡镇教育和农村教育。由于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跟随国家发展做好布局,就我国发展现实来说,乡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就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摊好教育的“大饼”,要在农村教育空间萎缩的状况下,保证教育的“大饼”存在,在这基础上带动乡镇教育发展。学校布局结构优化不仅仅是保障学生“有学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上好学”。

第一,谋划科学的城市学校布局,发挥城市教育辐射力。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统筹城乡不断向纵深发展,最终会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调整城市学校布局必须依据城镇化发展水平,做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教育空间布局优化,满足所有人的受教育需求。充分预期人口、土地、资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做好各级各类学校布局,满足人成长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目前看,城市教育发展体现为空间的连续不断增长,增加新的学校、增加校区、更换新校区、置换空间等方式,通过教育引领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教育改变人口的流动。因此,必须摊好城市教育的“大饼”,使得教育与社会发展产生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以城市教育的优质资源带动乡镇及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向乡镇甚至农村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乡镇和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目标。

第二,保障农村教育布局,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提高人口素质。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等问题的出现。要保障农村学生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育,就必须科学规范农村学校撤并,保障农村教育布局,切实发展高品质农村教育。农村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重要场所,还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及功能,是当地人思想素养提升、现代科技与知识学习、相关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与机构,是村落文明与文化建设的基地。因此,农村教育布局是面向全体的,不仅是儿童教育问题,还有成人教育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要保障农村教育布局,以学校教育带动社区教育,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城市教育、乡镇教育和农村教育是一个整体,重点抓好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布局,以优质资源的分享和流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带动乡镇教育发展,实现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人力资本积累差距,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三)抓宏观治理与微观教育教学,带动中观发展,进而实现质量提升

从宏观需要层面,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运转;从微观教育教学层面,需要更优质的师生互动帮助人成长。因此,抓好这两端,以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优化学校管理体系,以优质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就能带动教育的中观发展,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一,抓好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的建构,优化学校治理水平。首先,建设开放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敏感地捕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有前瞻意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把握教育发展核心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而在教育发展布局方面做出调整与应对。其次,建设协商交流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的社会,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地完成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需要各阶层、各组织、各机构等通过交流与沟通实现问题的发现与问题的解决,让多元的利益主体能够有机会表达利益诉求,使得教育事业在问题出现一问题解决中实现良性发展样态。最后,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共同体。共同体意味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一个大团体的共同探索,这个团体的力量超越了个体的能力,最终也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界限,通过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因此,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启动开放的、协商交流的、共同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运转。有了这个教育治理体系,就能够让宏观教育决策具体到中观层面,才能将发展的理念创造性地贯彻到具体实践中。

第二,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学生发展为基本,以教育信息化助推学校教育生活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个体的教育生活质量上,体现在个体的成长发展上。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水平取决于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发现潜能、发展潜能、培育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向每一个学校寻求质量,变革教学模式,面向未来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构建智能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的智慧课堂。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是学生发展质量,要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就要有高质量的校园生活。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型对中观层次的教育行政管理提出要求,以学校的教学变革推动中观的教育管理变革,推动制度与政策的变迁,实现教育改革自下而上的道路打通与质量提升。

宏观的治理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微观的教育教学变革是最微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落实,应抓好这两端进而带动中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教育体系的优质化运转,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抓好逐优与补差,带动中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体全面发展

做好优质教育的引领示范,做好弱势教育的雪中送炭,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均衡发展。中国不是一个可以平均发展的国家,如何实现动态的平衡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差距,就有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动力。因此,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要抓好优势教育与弱势教育,以优势教育辐射带动中等发展水平的教育,补偿弱势教育,从而促进各个发展层次的教育全体全面发展。

第一,要做好优质教育的引领发展。中国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自古以来相信学习的力量。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交流,在交流中发挥优质教育的示范作用。优质教育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创新的教育改革。优质学校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能够带动其他学校,带动一定的区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层面要做好优质教育在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创新,在社会责任担当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政策、制度与资源的保障。各级各类的优质学校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质量提升。

第二,做好弱势教育的补偿发展。“木桶理论”提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最终决定发展状态的是质量的短板。因此,只有补齐短板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人是目的,每一个人都是目的。做好弱势补偿,改善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保障,才是真正强国的教育。因此,弱势教育补偿发展不能仅仅诉求于道德责任,更应该成为制度,从受教育权利出发建立规范性制度才能真正解决弱势教育补偿问题,真正地从每一个个体的教育需要出发,建立弱势群体教育补偿和救助机制,做好教育精准扶贫,才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就目前来说,就是要做好国家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执行,包括2020年要实现的“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弱势教育补偿能发挥补充效应,能为中观层次的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不会因为短板的存在导致教育发展的裂缝,能够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发展。

做好优质教育的引领示范,就会促使中间质量水平的教育有努力的方向;做好弱势教育的补偿发展,就会促使中间质量水平的教育具有可持续的动力,不会产生断裂与区隔。

从来没有什么事物的发展是人类做好准备才出现的,也从来没有什么进步是一点准备都没有就可以实现的。在快速变革的今天,人们生活在当下,却不得不思考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该如何前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一些部分已经初见端倪,已经启动并发挥了作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还需要更为充分的论证,以更健康、合理的方式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2016和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34.

[2][6]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J]城市规划通讯,2017(3):5-6.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7-29].http://www.moe.gov.cn/jyb^jzl/sjzl—fztjgb/202005/t20200520M56751.html.

[4]人民教师网.《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发布[EB/OL].[20200-07-30].http://www.cepnp.com.cn/newsinfo/1115307.html://templateld=1133604.

[7]高培勇.理解、把握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9(8):3-9.

[8][12]陆有铨.教育是合作的艺术[M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8.

[9]岳昌君.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口丄中国高教研究,2017(7):31-36.

[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1]约瑟夫-R-斯特雷耶.现代国家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

[13]米夏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02.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38.

[15]国家统计局.全体及分城乡居民收支情况[EB/OL],[2020-07-28].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16]李涛,耶志辉.中国城镇化的骄傲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9(21):5.

[17]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57.

[18]国家劳工组织[EB/OL].https://www.ilo.org/ilostat/faces/oracle/webcenter/portalapp/pagehierarchy.

[19]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市的规定]EB/OL].[2020-07-26]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0610/120061018_8666.html.

GraspingtheTwoEndstoPromotetheMiddle:OntheDynamicMechanismof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hina'sEducation

WangShu

Abstract:Thechangeintheneedsofeducationaldevelopmentistheimportantforcetopromot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education.Boththeexternalforcessuchasnationaldevelopmentstrategiesandpeople'seducationalneeds,andtheendogenousdrivingforceofeducationsystemitself,worktogether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needofindividualdevelopmentandeducationaldevelopment,thatbetweenthenationalneedandeducationaldevelopment,andalsothecontradictionineducationsystemitself,aretheentrypointsforstartingthedynamicmechanismofhigh-qualityeducationaldevelopment.Thedynamicmechanismof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hina'seducationistograsptwoend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middle.Concretelyspeaking,itaimstolaystressonhighereducationandkindergarteneducationaswellaselementaryeducation,simultaneously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education,doagoodjobinthelayoutofurbanandruralschools,drivingthedevelopmentofurbaneducation,wellperformmacro-governanceandmicro-teachingtopromotetheimprovementofmeso-levelquality,andimprovehigh-qualityeducationandmakeupforlow-qualityeducationtoenhanc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middle,promotingtheoverallimprovementofeducationquality.

Keywords:China'sEducation:High-qualityDevelopment;DynamicMechanism;GraspingtheEndstoPromotetheMiddle

责任编辑:宋青青

010-123456 jiaoyuxuezaixian@163.com

北京市教育学在线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