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2、3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一期) > 正文

生活世界理论视域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考

作者:金志远 郑亚力
阅读数:85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和睦至关重要。把握生活世界理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前提;反思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世界化是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日常生活化是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补充;确立从非日常生活的学校范式转向日常生活范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为避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化提供了可能;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各司其职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非日常生活世界走入日常生活世界提供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日常生活世界;非日常生活世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计。以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点放在学校教育。然而,学校教育这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有其诸多局限和不足。因此,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和形式,找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感情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结合的载体和方式实有必要。因此,从生活世界理论视角关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生活世界理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把握生活世界理论意义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前提

根据对生活内涵的理解,生活世界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主要是指那些凭借传统、经验和血缘等因素来维持的以满足生存需要的活动。与非日常生活相比较,日常生活带有自在性、重复性、未加批判性等特征,主要涵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生老病死等一些领域,而非日常生活则主要是指那些靠科学、制度、意识形态等来维持的以满足群体性的或者类的需要的活动,具有自觉性、创造性等特征,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宗教等领域。[1]不同的生活世界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不同。

(一)日常生活世界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1.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化,实际是指全民化和普及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各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全民的生活,普及到全民当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是由日常生活的大众化所决定的。日常思维、日常交往、天然情感、重复性是日常生活的特征。日常生活是给定的、习惯的生活,因而能给人一个生存的坚固的支点,给人一种“在家”的感觉,这种感觉包含熟悉感、亲切感、温暖感、可靠感、安全感、放松感、自在感等等。[2]日常生活的大众化使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大众化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各民族真正成为一家人,人们有了熟悉感、亲切感、温暖感、可靠感、安全感、放松感和自在感。

2.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化

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价值观、生存方式等的总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样式。这是由日常生活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化,就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各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并以贴近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由于日常生活具有文化特性,使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各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具有文化意义。因此,只有扎根于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文化生活方式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3.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化

意义化实际上强调的是生成性和过程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化的意蕴就在于彰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成性,突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化是由日常生活的意义化所决定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应该说,生存与生活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但人的生活不同于生存,两者的区别是,生存仅仅是‘活下去’,而生活则不仅是‘活下去’,而且要追寻意义,或者说,生活就是创造生命意义的生命活动。一句话,意义引领着人的生活,使人的生活不断地更新、拓展、延伸,趋向新的可能,同时也就使人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向未来。”[2]生活世界一方面是指人生是有意义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生的过程、人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3]日常生活世界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赖以存在的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走入日常生活世界才有意义。意义化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归宿。

(二)非日常生活世界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认知,注重知识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看作是知识传授的活动,亦即非日常生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化是由非日常生活世界的科学特性所决定的。非日常思维、非日常交往、创造性是非日常生活的特征。非日常生活是一种永远在追求的路途中的生活,需要人不断地创造,因而给人的是一种焦虑不安的“不在家”的感觉。“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认知的升华。认知是对知识的不断发现与占有,是‘求真’的表现;而认同是对情感的不断理解与掌握,是‘致用’的考量。”[4]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是认知与认同的有机统一。认知过程就是对民族团结知识的不断发现与占有,表现为“求真”,而认同是对民族团结过程中情感的不断理解与掌握,是“致用”的考量。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被广泛接受。

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化

政治化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强调的政治任务,特别是它对加强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意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化是由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意识形态等特性所决定的。非日常生活则主要是指那些靠科学、制度、意识形态等来维持的以满足群体性的或者类的需要的活动。本文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种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这里的生活更倾向于日常生活。然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化使得民族团结成为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非日常生活,从而导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太接地气,难以走进大众生活。

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想化

理想化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对脱离现实生活,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缺失现实意义的一种非日常生活状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想化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应然性有关。非日常生活世界把教育看作未来生活的准备,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看作是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理想。就如“民族团结不光是由经济基础来支撑的,民族团结还需要理想的人文环境和美好的精神文明的指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心灵和心灵的交流,凡与心灵有关的,皆可为民族的大团结奉上一枝艳丽的花朵。”[5]然而,失去现实意义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很难达到实际目的。“事实上,生活最根本的是一个意义世界。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过生活,而是为了过有意义的生活。意义问题是人存在的根本问题。”[6]从民族团结的内涵来看,民族团结是关怀生活意义的精神意蕴的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有生活意义的,但这种意义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实现。

二、反思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非日常生活世界化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分为理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日常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两种教育所表现出的教育层次不同,前者强调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问题;后者强调日常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和睦、互助、诚实、善良、友谊等。但是,这两种教育又有机联系,理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日常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基础。假如无视日常的教育,理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想化,就是指理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它往往注重理想的而忽视日常的生活样态,即便是一些有限的描写普通人物的基本生活,宣传者往往将属于日常生活状态的民族团结,也拔高和提升到理想的思想境界,这种把普通的行为规范拔高和升华,看似深化了主题,但是却似乎忘记了通过普通生活及基本的生活方式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立意较高,但有时却往往居高临下,难以让人亲近。

(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偏重知识传授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科学化方面,有研究者指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知识性”、注重知识多寡、以“灌输式”为特征,偏重于课程体系建设。[7]学校给学生笼统地介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过程、方法、实践以及现状、问题对策和未来走向。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往往容易窄化为一门课程或一种宣传教育形式。可见,用凝塑的知识教育或者认知教育强制性嵌入民族团结的外在规约知识话语,必然会招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化、刻板化和程序化,容易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其教育效果低效。

(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法侧重外在灌输

这里的外在灌输主要相对于自主学习而言。当前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要是指从国家的需要和政治的角度出发来实施,更多体现国家的政治意志。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播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只是简单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通过老师的课堂说教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或者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课涉及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民族团结教育。”[8]由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宣教式的外在灌输方法,脱离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实践。这种强制性嵌入凝塑的“团结”“和睦”等外在规约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势必会导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低效或负效困境。

三、日常生活化是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补充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指的是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学校教育的非日常生活世界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具体包括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当中。日常生活世界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产生大众化、文化化和意义化的作用。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补充和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科学化的不足,[9]通过其群众性、吸引性等特性,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大众化,在大众化中实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首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通过群众性特性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众化。群众性是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特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也理应具有群众性这一特性。大众化是群众性的应有结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参与人员来说,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是全民的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活动现场气氛是热闹喜庆还是严肃庄重,参与活动的人数往往较多;二是从场所来讲,它能够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拓展到机场、车站、商场、医院、街道、广场、旅游景区等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参与范围不仅能进学校,还能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市场。无论是参与人数的增加,还是场所的扩大和参与范围的拓展,都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全方位嵌入提供了可能。

其次,日常生活活动通过吸引性的特性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众化。吸引性是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特点。日常生活活动本身具备强大的吸引人的功能,给参与者良好的感知印象,在心理上产生融入感。吸引性是日常生活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对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吸引性是大众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大众依靠吸引容易形成整体。通过吸引而形成的大众化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使同一地区的各民族群众凝聚在一起,增强凝聚力,还能够把不同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和内地的各民族群众凝聚在一起,形成民族共同体;二是能够把不同年龄段的各民族人群凝结在一起,形成尊老爱幼的整体。日常生活活动作为空间和时间的纽带,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加深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深度交往。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引导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生活化补充和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治化的不足,通过其本身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特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向文化化,在文化化中实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首先,日常生活活动本身的文化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化。文化性是日常生活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日常生活往往具有极浓的文化气息、文化韵味和地方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种日常生活,自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日常生活的文化性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生活化的一大特色,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于文化的交融创新,根植于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之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二是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生共荣的。通过日常生活的文化交流达成各民族的相互认同,并通过日常生活文化互动实现各民族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这比起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化,更能走入人的内心。

其次,日常生活活动的体验性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化。体验性是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属性。日常生活活动实际上就是亲身经历、参与性很强、大众性的文化、旅游、体育、商贸和休闲活动,是建立在大众参与和体验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也应具有体验性。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亲身体验的经验,它通过体验才能感受和获得。以往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往往采取“大水漫灌式”的方式,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则将单一的“大水漫灌式”转变为“滴灌式”,形成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从而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10]正如“一个人获得了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不等同于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并能外化为行为,这些需要个体积极真实的体验。”[7]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增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生活化补充和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想化的不足,通过其休闲性和价值性,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化,在意义化中实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首先,日常生活的休闲性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休闲性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现实目的及前提之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种日常生活自然具有休闲性的特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休闲性相比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轻松和愉悦。对各民族来说,轻松愉快、丰富多样的活动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日常生活的休闲性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赋予意义,以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在精神上轻松愉快、休闲和娱乐的氛围中感受各民族的友好和睦,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开展各民族的全方位互嵌。

其次,日常生活世界的价值性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日常生活是人们参与其中的、保持着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性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化。一是通过交流,使各民族的凝聚力真正建立在贯通心灵深处的层面;二是通过交流,各民族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和包容,树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理念;三是各民族相互建立友谊和和谐相处成为一种需要,形成民族团结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范式理念及其路径

(一)确立日常生活范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为避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化提供了可能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学校教育走向日常生活世界,必须从理念上改变已有的教育范式。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从注重科学化、政治化和理想化的范式转变为更加注重意义化、文化化和大众化的日常生活范式教育理念。

一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育目的从注重知识技能向情感态度转变。科学化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知识与技能,而意义化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侧重科学化,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注重意义化。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走向日常生活世界,应从注重知识技能转变为注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情感激发作用。在日常生活这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纽带铸牢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深情厚谊。[1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相对脱离日常生活世界的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对象的知性范式转向以有意义的生活为基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范式。

二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育方式从外在的灌输向自主生成转变。政治化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赖外在的灌输和传授,而文化化主要是指学习者知识、能力的自主生成。后者凸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自主性、能动性及选择性功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侧重政治化,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更注重文化化。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走向日常生活世界,其教育方式应从外在灌输向自主生成转变。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生活化的教育形式,使各民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无需外在的强制和引导,而是发自内心的相互理解、接纳和认同。

三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育范围从封闭化向开放化转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理想化。理想化在这里是指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囿于学校的范围,它缺乏与外界,如社会和家庭的有机联系,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注重大众化。大众化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打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隔阂,使三者能够形成合力,实行多元化、开放化教育。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走向日常生活世界,其范围应从封闭化向开放化转变。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非日常生活世界走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可行路径

通过探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可行路径,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应然状态转变为实然状态,从非日常生活世界进入日常生活世界,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全方位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同体。

1.政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提供相应的保障

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予以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以推动,打通日常生活和与学校教育的连接渠道。政府应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才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学校教育转变为日常生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的重要渠道和路径,有利于推动实现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民族政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社会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必备条件

在社会层面,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生活化,通过社会性的日常生活活动,营造祥和的生活氛围,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超越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的地域局限,在整个社会营造祥和的生活氛围,使得整个社会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生活氛围既要成为全国各民族的一项政治生活活动,也要成为各民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重要活动形式和内容。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活动,营造祥和的生活氛围,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挥日常生活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用,能够突破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化和理想化的局限,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3.家庭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当作亲朋好友团聚的主要形式是其日常生活化的重要基础

在家庭层面,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亲朋好友团圆的活动形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家是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家在各民族人民心中占据重要位置。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把各民族的团结比喻为“一家亲”,共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总是离不开“家”。当不同民族的亲朋好友在家庭团聚在一起的时候,各民族总是展现团结和睦的良好形象。当民族团结不再远离人们的生活的时候,它便不再枯燥,而出现“民族团结是快乐的,做民族团结的人是幸福的”景象。

4.人人积极主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是其日常生活化的关键

在个体层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使民族团结友好和睦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位公民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为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日常生活化有助于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这样,人们便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喜悦和快乐。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化,也有助于公民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2-73.

[2]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4.

[3]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

[4]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序2.

[5]滕星,王军.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40余位博士、教授、研究员对西部的思考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2.

[6]李菲.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

[7]苏光正,赵妍.学校视域中的民族团结教育[J].黑河学刊,2016(2):112-114.

[8]陈瑞三,刘春兰,张晓雁.认同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分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103-107.

[9]青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轨迹与深化逻辑——兼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9(5):45-53.

[10]严庆,梅丽,李志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20(1):5-12.

[11]严庆,于浩宇.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J].西北民族研究,2019(1):38-47.

Reflections on the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World Theory

Jin Zhiyuan Zheng Yali

Abstract:Our country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state,and thus the unity and harmony of all ethnic groups are vital. Mast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fe-world theory to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education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Reflecting on the trend of non-everyday life-world in school education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s the practical need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examining the daily life-world connotation of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s the key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the concept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that establishes change from non-daily life to daily life paradigm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avoid the non-daily life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government,society,family and individuals are the feasible paths for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shifting from the non-daily world to the daily life-world.

Key words:education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school;daily life-world;non-daily life-world

责任编辑:董自程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