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期刊 > 2022年 > 第10期目录(总第一百八十五期) > 正文

教育与共同富裕——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作者:刘复兴
阅读数:1128

来源:《教育研究》2022年第8期

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面向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共同富裕以及教育的作用被赋予更加深远的中国特色的新涵义。面向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教育在深化教育公平正义、创新高端人才培养、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与发挥教育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作用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立足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公平与教育共享发展;聚焦人力资本开发,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精准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特别要发挥好教育在促进精神共同富裕方面的独特作用,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共同富裕;人力资本;精神共同富裕;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公平

当前,教育发展正在进入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阶段。在“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用好蛋糕”三个方面,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讨论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必须超越单一的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范畴,把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语境下通盘考虑。

、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以及“用好蛋糕”的战略性基础。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旨归与中国特色文化土壤。共同富裕的要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人民立场与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中心的思想奠定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早在1953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就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要求。[1]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2]的重要论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小康社会”的理想,又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

面向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共同富裕以及教育的作用被赋予更加深远的中国特色的新涵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一个核心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是全盘西化,更不是欧美化,而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是现代化先发国家所采取的资源掠夺式开发支撑的现代化,更不可能是老牌的发达国家的侵略式、殖民式、掠夺式的帝国主义模式的现代化;而应该是一种依靠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全面开发支撑下的共享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文化底蕴的一整套政策与制度体系。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条件,必须以共同富裕作为核心价值,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努力推动实现勤劳创新致富、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和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厘定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指标、推动教育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现代化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条件,能否促进共同富裕是根本性指标。

(二)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性基础、“快变量”和“先手棋”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具有战略性。教育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及“用好蛋糕”的战略性基础、“快变量”[4]和“先手棋”[5]

教育是推动“做大蛋糕”的关键要素。教育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质量越高、结构越合理、社会越发达,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大。新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关系人才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教育能快速有效地通过改善专业结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更全面发展,是推动生产力跃升与积累国民财富的可持续性、战略性动力。

教育对促进“分好蛋糕”具有决定性作用。现代社会的教育对社会分配具有决定性影响。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人有能力、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从而加快社会流动,改变固化的社会结构,打破先天因素形成的人与人的差距,快速有效推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特别是在培养人们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在三次分配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慈善意识的过程中,现代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通过提升共同富裕的社会认同,倡导与教化高收入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有效推进社会分配特别是三次分配。

教育是促进“用好蛋糕”的最有效催化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丰富物质财富,更要丰富精神财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均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是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教育是塑造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引导精神生活价值方向的重要活动;是将文化基因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在价值观引领、涵养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如何用好所分得的“蛋糕”,也是与“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同样重要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实现全体人民精神、文化、信仰与价值观的现代化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以更加高尚的精神生活、文化价值和理想信仰引领国家社会发展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现代化教育的立德树人恰恰是达成这一任务目标的系统有效途径。由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过程性与长期性,教育是前瞻性、先导性的社会事业。实现共同富裕,教育是必须发挥主动融入、主动引领、主动创新作用的“快变量”与“先手棋”。

(三)教育公平正义仍然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对教育公平正义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更高。没有高水平、高质量、更全面的公平正义的教育,就没有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新时代,教育公平体现出愈来愈多的新涵义与新要求。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发展的概念与进程,历经从数量到质量,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到追求结果公平,从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同质公平到追求多样化、选择性的差异公平的历史发展过程。[7]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的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在建设服务全民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教育的质量公平、结果公平、差异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公平成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功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再生产中包括了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要改变人的一般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8]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每一次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必然伴随劳动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必然伴随教育的巨大发展与进步。早在20世纪60年代知识经济开启的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已经达到33%。[9]如今,人类社会正在迈向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时代,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会越来越高。

新发展阶段的教育既是持续“做大蛋糕”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已经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大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合格劳动力和坚实的智力支撑。迈向追求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是一个从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创新强国的新阶段,是一个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产业链高端的新阶段,是一个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人力资本红利、工程师红利将是我们迈向新发展阶段的最关键要素。在这样一个新发展阶段,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是有效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教育特别是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成为综合国力的支柱之一,是我们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持续“做大蛋糕”的充分必要条件。

通过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公平、共享和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与其他资本要素如物质资本、组织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家庭资本相比,人力资本之间的差异更容易通过教育进行弥补与缩小。绝大部分人先天的脑力与体力的差异性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得到弥补,即使部分残障人士也完全可以通过特殊教育、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不断提高其社会经济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且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公平、共享和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通过教育开发并积累包括身体素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在内的多层次的人力资本,可以全面、快速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五)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荣传统与根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有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10],是一百年来“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1]的根本原因。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体人民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因和本色,也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

不断强化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的关键。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追求需要落实与融入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促进共同富裕对教育的一系列要求,须落实与融入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体系。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体制机制是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最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人民立场与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中心的思想贯穿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全过程,才能形成融入共同富裕理想价值的法治化、制度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切实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

二、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下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向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我国教育在深化教育公平正义、创新高端人才培养、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与发挥教育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作用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

(一)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教育,难以满足共同富裕对教育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

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教育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教育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教育升级换代,建设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更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差距较大,亟须提升教育公平正义在空间上、结构上的平衡性。如果从教育财政支出来看,2020年小学阶段教育生均经费北京市为全国最高,达到33546.46元,超全国平均水平11654.53元,是最低的河南省7236.81元的4.6倍。[12]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影响了包括教育资源配置、师资水平、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区域间教育公平正义。从体制因素来看,“以县为主”、“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是导致区域间、城乡间差距的重要原因。更加复杂的是,固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难以精准有效回应区域间、城乡间的差异化需求,亟须在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推进需求侧改革。随着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变迁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调整,受教育人口跟随劳动人口频繁流动,包括教育财政投入等资源的配置却缺乏对流动人口的情况把控和对常驻人口教育需求的有效预测,难以根据人口变化做出及时、精细的调整和前瞻性布局,导致出现人口流出地教育资源供给过剩而人口流入地又学额过满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现象。另外,教育公平更多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关注起点与过程公平,强调平等性与补偿性,亟须正视教育结果公平问题,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范畴。从学段上看,教育公平正义大多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维度上看,大多强调教育在入学择校方面的起点公平,以及在升学竞争中的过程公平,缺少对提高学生发展水平基准、缩小学生发展水平差距、降低学生发展与自身社会背景相关性等结果公平的关注。[13]从层次上看,大多从教育精准扶贫、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强调宏观层面的平等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较少从微观层面关注英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以及残障学生、脱贫家庭学生等处境不利群体的差异性教育公平。[14]

(二)人力资本总体规模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难以为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当前,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高质量人力资本占比不足,特别是以研究生为代表的科技研发人员规模还偏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乏力,导致难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动力,难以为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仍较低,人力资本总体规模不足,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0.9年。[15]这显著低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在2018年就已经达到的14.1、13.4、13和11.4年,[16]难以满足新科技革命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水平、高技能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占总体劳动力比重偏低,不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制约了劳动力生产效率提升。尽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83%,但在25~64岁的劳动力中,达到最高学历为学士学位的人仅占3.48%,与美国的24.97%、英国的25.47%相差甚远。[1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5~64岁的劳动力中最高受教育水平仅为初中程度的占比47.34%,远高于美国的5.27%和英国的18.17%。[18]人力资本结构方面表现出高质量人力资本短缺、低层次人力资本占比过大的不合理状态,导致整体劳动力生产效率偏低,限制了劳动力作为社会生产力对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做大蛋糕”的贡献程度。例如,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人员保有量较低,特别是“卡脖子”领域的人才紧缺,难以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当前,我国研究生总量规模为1077万,但仅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的0.8%,千人注册研究生仅有2人。而美国千人注册研究生人数则为9人以上,德国、韩国也分别达到5~7人。[19]当前,我国全职科技研发人员在每百万人口中仅有1307.1人,居全球第48位。[20]特别是美西方在科技战争中大肆对我国实施“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半导体、自主系统五大领域严禁企业与中国合作,[21]存在包括光刻机、芯片、触觉传感器等35项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22]。“卡脖子”领域的相关人才缺口巨大,仅芯片领域人才缺口就近30万人。[23]难以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乏力,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创新投入”维度中的“人力资本与研究”和“制度”两个要素分别排名第21位和第62位,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24]国家创新动力的增强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掐尖”轻培养,具有高价值引领、跨学科、跨文化特点的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尚未形成。

(三)教育结构体系难以适应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要求

一方面,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不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难以适应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无法满足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新要求。

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使得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成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员比重较小。当前具有典型的金字塔形特征的教育结构,导致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最终只有少数精英人才能够走到金字塔顶端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方面。”[25]只能有少部分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步入中等收入群体,催生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不利于增强群体就业创业能力。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学科设置过热与断层共存的现象,学科设置与就业需求匹配程度不高。在相对比较固定且更新比较缓慢的学科、专业的限制下,人才培养特别欠缺跨学科、跨专业就业的能力。根据“教育与技术赛跑”的理论,教育也需要适应市场所需职业技能的更新换代。[26]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更新缓慢的课程和教材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跟不上快速发展变化的就业要求。特别是,教育结构体系难以适应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尚未形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形势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0~14岁人口增长速度缓慢,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深度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人口数量红利迅速消失,劳动力规模急剧缩小,成本大幅上升。一方面,“一小”的教育问题凸显。目前,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0%左右。[27]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88.1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87.78%。[28]距离“幼有所育”的要求还有差距。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还未达到20%。[29]老年教育在规模、质量等供给侧与需求侧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面对“一小一老”人口发展的双重压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须实现由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由规模红利向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转型,从而实现基于人力资本创新和附加值提升的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引导力、贡献度需要提高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发挥共同富裕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力。教育在主动引导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长期以来,考试淘汰、学历竞争、就业导向的影响下,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立德树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价值引导力显得不足。教育活动中强化了竞争意识,弱化了集体与合作的意识,也影响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亟待通过教育引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协同进步的正向价值导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文化凝聚力。教育在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方面的作用,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内的多项内容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文化凝聚力被削弱。[30]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发挥新时代创新创业与劳动奋斗的内生推动力。教育在激发积极向上、创新创造与劳动奋斗发展内生推动力方面的价值,还须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31]当前社会上,“内卷”、“躺平”等言论甚嚣尘上,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广泛存在,亟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劳动教育等激发劳动者内生动力,形成全体人民创新创业、劳动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社会精神,增强共同富裕的精神推动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慈善意识的责任感召力,教育在弘扬慈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独特意义应引起重视。慈善意识最重要的是源于个人对他人社会责任的承担。[32]虽然我国居民对慈善的概念认知、责任认知、效能认知都有较高的评价,[33]但是,对慈善的理解更多地局限在个人捐助等较为表面的具体形式,难以将慈善意识从个人道德层面提升到社会公德层面,[34]须通过教育有效提升人们对慈善意识、社会责任感的深层认知。

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实现的构想与建议

站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好教育先手棋,勇于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挑战,致力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用教育夯实共同富裕之基,用教育为共同富裕注入活力和动力。

(一)建设完善的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

针对需要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问题,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完善的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依托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保障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人民立场与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中心的思想,以及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材料中,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引领立德树人各环节。让共同富裕的理念与理想扎根于青年一代的头脑中,深化在全社会与人心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文化的一部分。要实现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35]。特别重视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综合素养过硬、富有红色教育家与人民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使全体教师努力做到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成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36]通过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落实对于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要立足抓好课堂教学与教材建设两个环节,落实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百年人才建设的思想与经验,要紧紧抓住人力资本开发这一关键抓手,落实党管人才基本要求,将实现共同富裕理想目标融入新时代高端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

(二)面向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教育公平与教育共享发展,努力实现更为均衡、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问题,需要提升我国教育公平正义的层次与水平。

一是精准对策、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持续不断地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享受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差距。实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教育民生建设,特别是健全具有精准化、针对性、灵活性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二是重视教育需求侧改革。有效回应社会的差异化教育诉求和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从教育需求侧特别是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基础上新的教育需求出发,以婴幼儿托育教育、研究生教育、新型职业教育、老年教育为主要着力点深化教育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也要从国家的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双碳绿色发展等战略需求方面与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出发,重点引领开展教育需求侧改革。

三是需要特别关注与解决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教育公平面临的新问题、新表现。把解决教育结果公平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把教育公平范畴逐步扩大至高等教育领域,并针对特殊人群精准提高教育的补偿性公平和差异性公平水平。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应该把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发挥教育在提升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加强对贫困家庭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等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补偿。重视困难家庭个性化教育需求,精准投放人力资本投入,大幅提高低收入群众子女受教育水平。[37]建设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全面掌握处境不利群体儿童青少年发展状况,构建监测预警和动态追踪持续帮扶机制。[38]贯彻融合发展理念,建立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与高水平融合教育体系。着力完善政府负责的特殊教育财政保障长效机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把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重点内容,探索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面向最需要帮扶人群以及特殊行业的免费高等教育制度。

四是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实现教育公平的新涵义新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要素与指标体系,把教育公平正义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维度,以教育评价改革提升教育公平水平。

(三)显著提高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着重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力开发和积累高素质人力资本

针对人力资本规模与质量不足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显著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

显著提高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系统实施学制改革,逐步实施12~13年义务教育,建立0~3岁婴幼托育系统,试行高等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强化普通高中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与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实现普职融通。力争在203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5.2年。[39]整体大幅提升主要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

尽快解决“卡脖子”、“卡嗓子”、“卡脑子”领域科技人才培养与国家急需战略方向上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我国大学特别是研究性大学要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系统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前瞻性布局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领域人才培养问题,面向建设创新强国与现代化强国,前瞻性制定并实施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战略规划。主动把教育创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解决“卡脖子”和“命门”问题,关键靠自主创新。[40]要发挥教育创新在知识创新、人才创新与文化创新方面的纽带作用,全面布局传承红色基因的“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施两个优先战略。在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战略,打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引领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枢纽体系。

建立适应共同富裕要求的现代化人力资本投资财政保障体系。创新改革“以县为主”、“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探索建立由省级财政统筹、区县为主管理、各级政府责任明确的中国特色新型区域化教育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以及更加精准灵活的突破既有行政区划的教育财政支持制度,以有效支撑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富裕的更高要求。探索建立支撑新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更加强大的现代化教育财政制度。未来十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要达到GDP的6.4%,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要大于GDP的7%。[41]特别是在“十四五”时期,在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攻坚期、窗口期、关键期,要不断探索建立支撑新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教育财政制度,加快并显著扩大提升人力资本综合素质的财政性投入。

(四)系统推进教育体系结构性变革,努力建设“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针对教育结构体系难以适应共同富裕要求的问题,需要系统推进教育体系结构性变革,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扩大高层次人才招生规模,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梯形教育结构。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是青年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年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途径。合理扩大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是新时代新阶段改善教育结构的首要任务。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到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75%,基本追平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重点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力争到2035年,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层次达到15%,其中博士研究生占比2%~3%,硕士研究生占比12%~13%。[42]特别要面向偏远地区和特殊人群实施整体扩招,逐步将教育从金字塔结构调整为梯形结构。通过公平优质教育为后富群体人力资本增值赋能,显著减少先天性人力资本差异的制约作用,利用增值赋能后的人力资本有效对冲社会成员因物质、组织、文化、社会和家庭资本等方面差异性所带来的差距,提高后富群体创造财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显著缩小社会差距。

面向建设智能制造强国,构建普职融通、灵活多元的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升级、赋能与跨代发展。彻底改变一次选择职业教育后基本上终身再无其他选择机会的状况,使初次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学习的学生与相关职业领域就业的人才仍然有多次选择进入普通教育与其他职业领域的机会。重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把普职分流逐步推迟到高中以后,促使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更好地契合。改革人事人才评价与社会用人制度,真正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加大对企事业单位用人规范,强化对技能型人才的激励性评价。

应对未来社会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大力发展以职业培训与社会教育、老年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后教育。尽快推动教育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助力社会经济向人口质量红利、制度红利、创新红利的转型。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机制,开展定向培训、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减税降负鼓励企业提供在职培训,提高一线产业工人、农民通用性文化知识和技能素养,打造一批一专多能的技能性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技术工人队伍。”[43]建设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有选择地缩短学制与延长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年限)并举。纵向上,应加大对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两端,即“一小一老”教育的支持力度;横向上,须加大对社会教育、校外教育、干部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贯通学制和弹性学制的配套制度改革。

(五)立足发挥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针对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树立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系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破除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养师生乃至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信仰建设,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劳动教育,大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精神与劳动奋斗精神的内生推动力。消弭“内卷”、“躺平”等不良风气,引领青少年一代“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44]

大力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与慈善意识。把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为青少年一代树立“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5]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加强促进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不断增强高收入群体、社会、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互助共享的社会精神氛围。

注释:

①本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84-585.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教育部长怀进鹏.使教育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EB/OL].

[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6][25][31][4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7]顾明远,刘复兴.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J].求是,2011(1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0.

[9]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1).

[10]刘复兴,等.对话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0-172.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

[1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2111/t20211130_583343.html.

[13][14]褚宏启.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研究问题域与政策工具箱[J].教育研究,2020(2).

[15]2021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251/mtbd/202203/t20220302_603755.html.

[16]谢倩芸,蔡翼飞.“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人力资本供需形势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12).

[17]我国高等教育学生4430万人,毛入学率57.8%[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5nztzl/2015_zt18/15zt18_mtgz/201512/t20151211_224404.html.

[18]OECD. Indicators.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1[EB/OL].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21_b35a14e5-en.

[19]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教育部回应[EB/OL].

[20]赵红霞,朱惠.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经济增长了吗——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分析[J].教育研究,2021(11).

[21]美情报机构警告企业:五大技术领域严禁与中国合作[N].参考消息,2021-10-24.

[22]国产数据库市场巨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EB/OL].

[23]丁艳丽.突破“卡脖子”技术,关键在人才[J].中国人才,2020(11).

[24]马子斌.《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概述与启示[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1(4).

[26]洪银兴.以包容效率与公平的改革促进共同富裕[J].经济学家,2022(2).

[27]国新办举行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EB/OL].

[28]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

[29]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

[3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32]石国亮.我国居民的慈善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J].理论探讨,2014(2).

[33]高小枚.论习近平的新时代慈善事业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34]刘复兴.坚持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J].教育研究,2021(4).

[35][44][45]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36]檀慧玲,王玥.论立德树人监测与评价的关键要素与制度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21(12).

[3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8/17/content_5631780.htm.

[38]檀慧玲,等.关于利用质量监测促进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8(1).

[39][41]胡鞍钢,等.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赶超美国的路线图[R].国情报告(第十六卷·2013年),2015.93-113.

[40]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故事[N].光明日报,2022-05-31.

[42]李立国,等.经济增长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J].教育研究,2022(2).

Educ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Liu Fuxing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Education plays a basic and strategic rol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ong-term goal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modernization, we give the roles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education new and far-reaching connot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China's education still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in deepening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justice, creating new ways of high-end talent training,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spirit-oriented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Therefore, we need to deepen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shar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and give first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graduate education;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structure, especially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role of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spirit-oriented common prosperity, buil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human capital; common spiritual prosperity;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equity

初审:王远琦

复审:孙振东

终审:蒋立松

版权所有 |教育学在线 京ICP备1234567号 在线人数1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