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田野工作 > 田野资讯 > 中国民族概况 > 正文
藏族
发布时间: 2022-12-30 10:2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我国藏族总人口7060731人(数据来源于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bod〕”。藏语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又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为“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境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境和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青海地区的人自称为“安多娃”。统称为“博巴”。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卫藏方言和康方言都有声调。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藏文创制于公元7世纪前期,是有4个元音符号和30个辅音字母的拼音文字,自左向右用竹笔、墨汁书写,字体主要为“有头字”(楷体)和“无头字”(草体)两种,通行于整个藏族地区。

藏族聚居地区高山连绵,雪峰重迭,地势高峻。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4000米。祁连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由西向东,横亘青海和西藏全境;横断山系北高南低,纵贯四川和云南西部地区。耸立在我国和尼泊尔王国之间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藏族地区江河纵横,湖泊星布。举世闻名的黄河和长江,都发源于青海境内,黄河源在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山麓,长江北源在可可西里山,南源在唐古拉山麓,蜿蜒而东,一泻千里,主要支流有洮河和通天河等,西藏西部有狮泉河、噶尔河、象泉河,东部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横贯西藏南部。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藏北高原湖泊众多,有纳木错、奇林错等湖,喜马拉雅山北麓盆地玛法木错、羊卓雍错等湖闻名于世。

藏族地区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以牧业、农业为主。藏系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是青藏高原的特产。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肉用外,还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畜力,俗称“高原之舟”;黄牛与牦牛的杂交品种犏牛,是最好的役畜和乳牛。河曲马、大通马、工布骡等都是本地区的良种。农业以种植生长期短、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也有小麦、豌豆、荞麦、蚕豆等农作物;在河谷温暖地区,还产油菜、土豆、萝卜、卷心菜、元根和苹果、核桃等。南部河谷温暖的部分地区也种植水稻和棉花。

藏族地区森林茂密,盛产各种珍禽异兽和名贵药材。林业方面有杉、松、柏、白桦、青棡等品种。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广阔地带、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云南西部,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是我国的著名林业区。山谷林间,栖息着太阳鸟、鹫和熊猫、金丝猴、长尾叶猴、熊、扫雪等珍贵动物,还产熊胆、麝香、鹿茸和冬虫夏草、雪莲、灵芝等贵重药材。

藏族地区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地下宝藏十分富饶。利用水力、地热发电有着很大潜力,天然气和铜、铁、煤、云母、硫磺等蕴藏量大,内陆湖泊还盛产硼砂、盐、芒硝和天然碱等。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藏北高原还富含油矿。

(二)历史传统

在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的藏族社会,藏族各阶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

藏族习惯上有名无姓。名字一般有男女性别之分,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多取自佛教经典,因而重名的人较多,分别在名字上加上大、小或本人的特征,也有在名字前面加上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职业以示区别。贵族、活佛在名字前面有房名、官名或尊称,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

藏族男女多蓄辫,喜戴首饰。男子头发编成独辫盘在顶上,也有的剪短如盖。女子成年后开始蓄辫,有的梳成双辫,有的梳成许多小辫披在背上,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上饰物。男女都喜戴呢帽或细皮帽。藏族的衣着上身穿绸、布长袖短褂,外着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一些农区妇女穿无袖长袍,长袍多用羊毛织成的氆氇制成。牧民男女多不穿短褂,只穿无布面的羊皮长袍,在领口、袖口和衣襟上,缝上细长皮或色布镶边。男女均穿氆氇长靴或牛皮长靴。男子腰间系长带。农区女子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瑰丽的围裙,藏语称“邦单”。通用栽绒毛毯作卧垫和坐垫,盖羊皮被或氆氇被。他们常袒出右肩,便于活动,或袒出双臂而以两袖将袍系在腰间。袍长及脚,睡觉时宽舒腰带,全身可以蜷伏于长袍之中,以代垫被。喇嘛的袈裟通用紫红色氆氇制成,用长幅缠身,下穿围裙,足登长靴,头戴僧帽。哈达是一种特制的丝织长巾,在拜访客人时,双手捧上,表示敬意。

农区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制成面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将酥油与热茶倒入特制的木筒捣拌而成。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进餐时,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带鞘短柄尖刀。每餐量少,一般日食五、六餐。喜饮青稞酒。以牛奶制成的酸奶、奶渣等,也是日常的食品。有些地区,也食用米饭和面条。牧区妇女喜用酥油涂面护肤。僧人不忌荤,可以吃肉。

农区多垒石建屋,牧区则用帐篷。房屋平顶多窗,造型简洁,敦实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多建筑于向阳高处,座北向南。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形如碉房,楼房上层住人,室内多设有佛龛,下层多作库房或畜圈,有院落。层内铺木板或坐垫。牧区帐篷用牦牛毛织成,色黑,冬暖夏凉,迁移方便。农村多半在房外围以小墙以为小院,供放柴草和豢养牲口或家禽之用。藏族不吃奇蹄类兽肉,大部分地区没有吃飞禽和鱼的习惯。狩猎只为取得麝香、鹿茸等名贵药材和皮毛。

寺院建筑别具风格,层楼重迭,整齐壮观,主殿经堂宽敞,寺门前砌修大小佛塔供煨松柏枝用,周围多置转经筒,由人顺时针方向转动,借以祈福禳灾。拉萨的布达拉宫建于红山上,高达13层,工程艰巨,气势宏伟,金顶巍峨,红白垩壁,起落自然,浑然一体,是藏族建筑艺术的光辉典范。

目前在广大农林牧区,传统的交通运输方法仍然普遍使用。运输主要以牦牛和驴骡为主。马匹多为骑乘所用。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以木架作龙骨,用整张牛皮缝就;还有挖空的独木舟以及木制船只。桥梁则有铁索桥、溜索桥、藤网桥和简易的木桥等。

在一些大城镇和大寺院,有少数从事木工、铁工、石工等手工匠人。藏族的雕塑技艺高超,为大活佛造的肉身泥塑,酷肖本人。独具风格的唐卡画以铁线描法为主,结构谨严,神态逼真,颜料色泽鲜艳。织氆氇,先以木、石制成的纺锤将羊毛捻成毛线,然后用简单的木制织机织成。使用石磨或水磨磨制面粉,酥油用皮口袋和木筒捣制。藏族有用土法制香、造纸、制陶的手工业。副业有种采草药虫草、贝母等。

藏文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最早有手卷、木牍、金铭、石刻等。雕版印刷传自内地。书籍为横条散叶梵箧本,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字、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和小说、戏剧、传记、诗歌、故事、寓言等撰述,风格独特,文笔隽永,大大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其中如早期著作《藏文文法三十颂》,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历史名著《贤者喜宴》、《青史》、《宗派源流》,传说故事《文成公主》、以及著名的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传说小说《米拉日巴传》、《颇罗鼐传》,格言诗歌《萨迦格言》、《仓央嘉措情歌》等传世著作,早已脍炙人口,并已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

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所藏经卷和佛教典籍得到很好的保护,《布达拉宫典籍目录》、《雪域文库》和《德吴宗教源流》等文献典籍得到及时抢救、整理和出版。1990年以后,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已经印制出版《甘珠尔》大藏经1490部,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办有藏文会刊《西藏佛教》和一所西藏佛学院、一个藏文印经院。国家还在北京开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专门培养藏传佛教的高级人才。2005年,成功完成了藏传佛教首届高级学衔授予工作。

藏医有悠久的历史,注重实践经验,讲究“望、闻、问、切”,兼通采集和炮制药物的方法以及针灸、按摩、外科手术等技术,尤其对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胃病等有独到之处。

藏族使用本民族的历法,以五行、阴阳与十二生肖记年。一年分四季、十二月。每月大建三十日,小建二十九日。一般三年置一闰月。推算精确,可预测日月蚀。算计以小石子、树枝等作筹码。

藏族民间广泛流行格言谚语,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藏族能歌善舞,歌曲旋律顿挫抑扬,歌词贴切合韵,唱时还可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有独舞、对舞和群舞,或以上身腰臂作舞,或以下身腿足作舞,而以踢踏舞为最具特色,有些舞蹈以各种乐器伴奏。乐器多仿取自内地的雅乐,节奏细致悠扬。宗教乐器以长柄鼓、长筒号为主,演奏出大自然的声音和飞禽走兽的鸣叫声,远闻数里之外。宗教舞蹈,戴各种面具,或拟神、或扮人、或舞兽。

藏戏,是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此外还有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他们在保持本民族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风格和方式的同时,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也吸收了一些体现现代文明、健康生活的新习俗。如藏餐,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新的原料不断增加;烹调技术不断成熟,出现了藏餐、中餐、西餐多种餐饮文化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在西藏自治区,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如藏历新年、萨噶达瓦节、望果节、雪顿节等和许多寺庙的宗教节庆活动得以保留和继承,同时吸收了不少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新兴节庆活动。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寺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上一条:​彝族
下一条:羌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