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研究要报
[2003]第6期
(总第6期)
教育部办公厅编 2003年10月15日
编者按:本期要报内容是西南师范大学张诗亚关于改善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发展农村教育的有关建议。
关于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中推进“更新工程"的建议
西南师范大学 张诗亚
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极为重视。鉴于当前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根据西南师范大学在西南地区民族教育改革试验的有关经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与方案a
当前,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由民办或代课教师充任;二是接收师范毕业生。前者的达标率很低,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迅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后者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普遍存在动员难、跳槽多等多方面问题。
为动员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素质,现在各地比较一致的解决思路是,着眼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师物质待遇的提高。从根本上和长远来看,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短时间内却是很难办到的。
目前,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已有选派讲师团、各行业支教等多种辅助性的帮教形式。这充分表现了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关心和重视,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是,这些帮教形式带有临时性和非制度性的特点,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的短缺问题。如果算经济帐,还有些得不偿失。
在农村贫困地区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当前的师范教育体制下,却存在着大量的师范人才浪费的现象。师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性,教学实习是师范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在的教育教学体制不能保障在校师范生得到足够的实习时间和经费。特别是高校的教学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结果实习时间往往与求职时间相冲突,实习不得不让位于找工作,教学实习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而这不仅妨碍了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且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
西南师范大学学生的实习经验表明,在当前条件下,把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和师范教育系统的上述两大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就能够为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高素质师资的短缺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这种新的思路与办法,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更新工程"。"更新工程"的核心是通过以一年为周期不断派遣师范生去农村贫困地区进行教学实习,从而以不断更新的方式,使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得到充实的同时,师资也保持较高的水准,进而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体做法是:
1.以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更新工程"基地),同时由于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低下,因此对学校教师不作满编的要求,而把有限的财力放在提高少数骨干教师的待遇和素质上,并以其作为教学与实习基地的常备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用,对地方学校来说,是基本的教学骨干和力量;对实习生来说,是主要的指导教师。
2.对师范系统进行改革,彻底打破以各系科、各专业为实习单位的原有安排,各专业学生经统一的教学培训后,再以教育设计为核心(教育设计职能由教育专业教师担任),形成多专业互补的综合实习小分队,定点定向地到“更新工程’’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如此,一年一届,从而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提供一支即流动又相对稳定的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o
3.在实习学生的帮助和指导下,全面推进农村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使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更新工程"的总体思路不强调一味盲目地追加教育投入,而是通过改革师范教育系统,加强与基础教育系统的合作,实现互补共进的新发展模式。实施“更新工程"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将农村学校设立为教学实习基地不仅为师范生提供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场所,而且能从根本上整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三农"问题的了解以及培养他们建功立业的志向;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和大学生的进入又确保了农村贫困地区师资的稳定和教学的较高水平,这对彻底改善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更新工程"的设立和实施离不开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推动,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为优秀的实习生提供本——硕连读(5年)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激励学生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从制度上解决了师范院校本科学生到农村顶岗实习一年后的出路问题。
二是“更新工程”既涉及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又涉及高等师范教育系统,因而必须在体制上进行改革,作一体化的统筹安排。建议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规划下,由地方教委与高等师范院校组成联合领导小组,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对有关具体问题作出妥善安排,渐次推行这项工程。
本期发送:中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国务院研究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部领导、办公厅抄送:教育部属各高校、部属各高校社科(科研)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建议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本建议于2006年12月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案已进行多个试点单位的试验工作,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从2002年起,名为“小松树”的计划开始进行实验。原西南师大教科院从在校生中筛选出首批志愿者,赴重庆市奉节的九里、冯坪、太和、青莲等教育条件最差的山区初级中学,这些学校严重缺乏师资,对高师学生“顶岗实习”抱积极欢迎的态度。其中冯坪中学是支教实习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学校。到冯坪中学支教的前六批大学生全部来自于西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52名支教大学生来自江西、云南、四川、重庆、福建、北京、河南、陕西、吉林等省市。后续参加活动的大学生都是先申请,再选拔,最后入选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的工作业绩非常出色。2004年4月16日,《光明日报》以《‘顶岗实习’能不能‘更新’农村师资》为题对“小松树”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2005年4月15日以“顶岗实习”为题作了两期访谈节目;重庆时报2006年1月13日以“顶岗实习老师”为专题,对冯坪中学顶岗实习的情况作了报道。“更新工程”的初步成功,在于使贫困乡村的基础教育与高校师范教育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了。时至2006年,这项活动已经扩展至四川遵义、重庆奉节、重庆石柱等县市,参加的在校学生也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拓展至全校。